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甘肃肃北M_(S)5.5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构造意义
1
作者 熊国华 季灵运 +5 位作者 陈玉鑫 朱良玉 刘传金 徐晶 蒋锋云 徐国彬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7-300,共14页
2023年10月24日甘肃酒泉市肃北县发生了M_(S)5.5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前缘祁连山地震带上。为深入探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机理及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利用升、降轨Sentinel-1数据获取了此次肃北M_(S)5.5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位... 2023年10月24日甘肃酒泉市肃北县发生了M_(S)5.5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前缘祁连山地震带上。为深入探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机理及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利用升、降轨Sentinel-1数据获取了此次肃北M_(S)5.5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位错模型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布式滑动反演方法获得了发震断层的精细滑动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肃北M_(S)5.5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荷载及区域震间应变率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产生的地表形变场在InSAR升、降轨视线向分别达到12 cm、9 cm,形变主要表现为地表隆升;发震断层为位于疏勒南山断裂与中祁连北缘断裂之间的一条隐伏断层,走向角约为166.97°,倾角约为68.69°,滑动角约为110.39°;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1.2~4.9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0.58 m,发生于地下约2.56 km深处;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_(W) 5.6,同震破裂以逆冲为主兼少许右旋走滑分量。此次地震事件导致了中祁连北缘断裂与疏勒南山断裂之间区域及疏勒河断裂带北侧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库仑应力加载特征。同时,区域面应变率在震间呈现明显挤压态势,在震区北侧面应变与最大剪应变率较高,历史地震多发生于应变高值向低值变化的梯度带上,结合区域的应力分布特征表明,该地区未来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地块 肃北m_(s)5.5地震 insAR 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变化 应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震源参数分析
2
作者 李翠芹 郑建常 +1 位作者 张正帅 戴宗辉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0,共7页
基于Brune模型,使用高频截止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M_(S)5.5主震及部分M_(L)≥2.0余震的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对不同震源参数之间的定标关系以及视应力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1)主震视应力约为1.... 基于Brune模型,使用高频截止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M_(S)5.5主震及部分M_(L)≥2.0余震的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对不同震源参数之间的定标关系以及视应力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1)主震视应力约为1.71 MPa,应力降约为3.51 MPa,矩震级为5.2,拐角频率约为0.58 Hz;(2)平原地震序列视应力与震级存在线性关系,可表示为:lg δ_(app)=0.64M_(L)+2.92;(3)余震视应力随时间发展逐渐减小,38次余震的视应力均小于0.15 MPa,低于鲁西地区小震平均视应力(0.1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视应力 震源参数 拐角频率 鲁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平原M_(S)5.5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
3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305,共22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文中...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文中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平原M_(S)5.5地震的矩张量解,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平原M_(S)5.5地震序列中M_(L)≥1.0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数值关系模拟方法计算了平原M_(S)5.5地震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根据重定位结果拟合了断层面,并分析了该平原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平原M_(S)5.5地震的地震矩(M_(0))为1.97×10^(17)N·m、矩震级为M_(W)5.5,矩心深度16k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129、1.194、-0.459、0.009、0.336、0.245,其最佳双力偶(DC)、各向同性(ISO)、补偿线性向量偶极(CLVD)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92.40%、6.25%、1.35%,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22°、71°、-15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24°、67°、-21°,P轴方位84°、倾伏角为30°,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天然地震事件且略带少量的正断分量,震源区主压应力呈现近NEE-SWW向的推挤特征,这与华北平原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2)重定位后的平原M_(S)5.5地震序列震中主要呈NE-SW向优势展布,长约15km、宽约5km,M_(L)≥1.0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22km之间,平均深度为15.4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可能的发震构造倾向NW。3)现今应力场与震源机制数值关系模拟显示,平原地区的应力体系在平原M_(S)5.5地震震源机制节面Ⅰ和节面Ⅱ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860和0.689。断层面拟合揭示平原地震发震断层具有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4)结合已有研究分析认为,平原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Ⅰ为其可能的发震破裂面,主震发震断层倾角为71°,地震序列主要发震构造为走向SW、倾向NW的高倾角隐伏断层,平原M_(S)5.5地震是由于华北平原NEE-SWW向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的作用下,应力得到了充分积累,在剪应力的最优释放节面破裂引起的一次略具正断分量的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矩张量反演 重定位 相对剪应力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山东平原M_(S)5.5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树鹏 胡敏章 +8 位作者 祝意青 郝洪涛 殷海涛 贾媛 崔华伟 陆汉鹏 张刚 王锋吉 刘洪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2-1191,共20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M_(S)5.5地震,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M_(S)5.5地震,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并结合形变场、震源机制解、动力环境等探讨了震前重力变化与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2022-05—2023-04震中南部重力正值变化>50μGal,区域直径>160km,震中两侧正负差异变化>70μGal;震中重力变化平稳,处于“闭锁”状态。2)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水平形变场、震源机制解、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具有对应性——震源机制解的压缩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入区、沉降区对应了震前的面压缩区与重力下降区;震源机制解的膨胀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出区、隆升区,对应了震前的面膨胀区与重力上升区。3)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深部流体物质迁移,次要原因是上地壳形变产生的重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s_(5.5)地震 重力变化 中期前兆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阿克塞M_(S)5.5地震区形变特征及发震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小波 李兴坚 +4 位作者 邵延秀 袁道阳 邱江涛 尹欣欣 寇俊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8-990,共13页
2021年8月26日甘肃阿克塞党河南山地区发生了M_(S)5.5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走滑断裂与祁连山西段挤压逆冲断裂的构造转换区。明确此次地震的形变特征及发震机制,有助于认识边界走滑断裂与逆冲断裂系之间应变分配和构造转换的大陆动力学问... 2021年8月26日甘肃阿克塞党河南山地区发生了M_(S)5.5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走滑断裂与祁连山西段挤压逆冲断裂的构造转换区。明确此次地震的形变特征及发震机制,有助于认识边界走滑断裂与逆冲断裂系之间应变分配和构造转换的大陆动力学问题,同时对祁连山西段的地震危险性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远近场地震波形联合反演(the generalized Cut-and-Paste joint,gCAPjoint)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对地震序列走时信息以及地震前后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精确空间位置和同震形变场。结合震中附近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实地调查,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党河南山南缘断裂,断裂活动性质为逆冲型。该断裂走向为315°、倾角为41°、滑动角为81°,震源矩心深度为6.9 km。随着青藏高原向北东向的挤压扩展,柴达木地块北部地震活动显著增强,未来阿尔金断裂东段和祁连山西段的地震危险性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阿克塞m_(s)5.5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党河南山南缘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2日宁蒗M_(S)5.5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光明 吴中海 +2 位作者 刘昌伟 张天宇 彭关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2022年1月2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M_(S)5.5地震。采用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此次地震的震相到时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此次宁蒗M_(S)5.5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694次地震的高精度相对位置。重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显示:此次地震... 2022年1月2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M_(S)5.5地震。采用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此次地震的震相到时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此次宁蒗M_(S)5.5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694次地震的高精度相对位置。重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显示:此次地震序列呈NNE至近NS向分布,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走向(191°)一致,主震位于地震序列南段;地震序列主体活动区长约11 km,宽约6 km,余震主要分布在4—11 km的深度范围内;地震序列在深度剖面上呈现出两组倾向不同的活动分支,其中东侧分支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的倾角(81°)一致。此外,本次地震还可能触发了邻区的局部断裂活动。综合分析认为,2022年宁蒗M_(S)5.5地震的发震构造应该是NNE至近NS向兼具正断层分量的左旋走滑断层,倾向为WNW,倾角约为81°,其活动性质与震源区已知的活动断层均不一致。尽管本次宁蒗M_(S)5.5地震序列发生在2012年宁蒗—盐源M_(S)5.7地震序列的北侧,但是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并不相同。库仑应力反演结果显示,2012年宁蒗—盐源M_(S)5.7地震对本次宁蒗M_(S)5.5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宁蒗m_(s)5.5地震 2012年宁蒗—盐源m_(s)5.7地震 双差定位法 永宁断裂 古鲁—岩瓦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平原M_(S)5.5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及发震机理
7
作者 张海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2-898,904,共8页
基于冀鲁交界地区2020~2023年连续4期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2023-08-06山东平原M_(S)5.5地震的关系,并结合岩石磁学的实验室结果和断层亚失稳理论,探讨平原地震前的亚失稳特征及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 基于冀鲁交界地区2020~2023年连续4期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2023-08-06山东平原M_(S)5.5地震的关系,并结合岩石磁学的实验室结果和断层亚失稳理论,探讨平原地震前的亚失稳特征及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在平原地震前有较为明显的异常反映,2020~2023年震中附近始终存在水平矢量的弱化区,并随着时间推移,出现水平矢量的弱化区逐渐向震中逼近的现象;震中附近始终存在地磁总强度、磁偏角、垂直分量的0值线。2)2020~2021年度震中附近各测点时序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较好地反映出测点附近断裂的协同化活动状态,或许可以作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特征之一。3)分析应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可知,林南断裂中东段、聊城-兰考断裂东北段地磁场总强度增大,地壳应力应处于释放状态;堂邑断裂、林南断裂西段地磁场总强度减小,地壳应力应处于积累状态。前者应力释放对后者的应力积累有促进作用,可能会导致后者的剪应力瞬时增加并超过其强度发生失稳,从而引发平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 亚失稳理论 发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煜航 梁诗明 +9 位作者 郝明 葛伟鹏 李长军 宋尚武 张迎峰 华俊 陈俊先 梁洪宝 朱爽 甘卫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9-601,共13页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在距震中约90 km范围内产生了10 mm及以上的同震永久变形,距震中160~200 km的GNSS连续站记录到的同震变形则十分微弱,总体在毫米级以下;(2)同震位移图像呈现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同震变形模式.在距震中约3 km破裂带南侧的测站,其同震位移为近东向,大小445.9±3.3 mm,而在破裂带远场则呈现出典型的与左旋走滑型地震匹配的“四象限”对称分布的挤压或拉张尾端变形特征;(3)同震位移量以冷龙岭断裂-托莱山断裂为界,南北两盘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南盘变形运动大于北盘;(4)托莱山断裂西段同震位移总体表现出随震中距减小而增大的“弹性回跳”现象,但其跨断层近场测站却并不服从上述同震变形特征,指示其并未参与此次地震破裂,考虑到托莱山断裂西段显著的左旋剪切应变能积累背景,其未来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 2022年门源地震m_(s)6.9地震 祁连山活动构造带 GNss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前地震活动与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回顾与讨论 被引量:4
9
作者 薛艳 张小涛 +5 位作者 晏锐 刘杰 苑争一 吴永加 田雷 宋治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1-612,共12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发生在2022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内,且震前作了较好的短期预测。本文回顾了中期(年度)和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1)2022年度危险区确定的核心依据有川滇藏交界4级地震空区、危险区附...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发生在2022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内,且震前作了较好的短期预测。本文回顾了中期(年度)和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1)2022年度危险区确定的核心依据有川滇藏交界4级地震空区、危险区附近ML≥3.5地震空区、跨断层形变趋势异常和重力场异常等,其中,川滇藏交界4级地震空区被2022年1月2日云南宁蒗M_(S)5.5地震打破具有中短期预测意义。(2)短期阶段,川滇藏交界4级地震空区经历了“打破—增强—平静”的演化过程,与1973年四川炉霍M_(S)7.6地震前高度相似,这可能与其发震构造相同、震源机制解一致和深部孕震环境相似有关。此外,还存在川滇地区震群和多个余震区准同步活动、巴塘显著震群等异常。地球物理观测方面,在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和6月10日马尔康M_(S)6.0地震后,四川前兆异常无明显减少,而在7—8月显著增多,这可以作为强震后短期仍有可能再次发生强震的判定依据。新增异常主要分布在以三岔口(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交汇区,呈“Y”字形分布)为中心的300km范围内,这是震前短期地点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3)6.8级地震前形变中短期大幅度异常突出,且异常点均位于远场(距离6.8级地震震中130~300km范围内)。除礼州测距外,其余异常点均位于ML3.5地震空区外围。形变异常出现的时间与ML3.5地震空区打破后空区内部及边缘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大体一致。(4)泸定6.8级地震发生在三岔口地区,该区及附近2015—2021年连续多年被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但均未发生预测地震,由此表明当前有效的强震年度(中期)时间预测依据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泸定6.8级地震 4级地震空区 形变大幅度异常 短期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新疆伽师M_(S)5.5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金花 冉慧敏 +1 位作者 赵石柱 闫新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6-321,共6页
运用CAP方法反演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M_(S)5.5地震及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出伽师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48°,倾角83°,滑动角3°;节面Ⅱ:走向318°,倾角87°,滑动角173°;主压... 运用CAP方法反演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M_(S)5.5地震及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出伽师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48°,倾角83°,滑动角3°;节面Ⅱ:走向318°,倾角87°,滑动角173°;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为3°,倾角为3°,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273°,倾角为7°;矩震级为MW5.3。使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余震共计129个M_(S)≥1.5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对震源机制解和重定位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此次重定位地震结果与CAP方法反演结果的展布方向一致,地震集中分布在NEE向,因此认为节面I是此次地震的主破裂面;重定位后NS、EW和UD方向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5、0.23及0.09 km,平均走时残差为0.026 s,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5 km。此次地震及其余震附近地表无明显的断层出露,所以初步判定2018年新疆伽师M_(S)5.5地震可能受控于柯坪断裂带附近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_(s)5.5地震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2日云南宁蒗M_(S)5.5地震矩张量及发震构造研究
11
作者 刘俊清 张宇 +3 位作者 蔡宏雷 张雪冰 王光明 陈兆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25年第9期3433-3445,共13页
基于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矩心矩张量反演方法,结合断层失稳参数,对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蒗M_(S)5.5地震破裂过程由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的... 基于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矩心矩张量反演方法,结合断层失稳参数,对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蒗M_(S)5.5地震破裂过程由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的子地震组成:较大子地震M_(major)占总地震矩的74.7%,矩震级为M_(W)5.2,较小子地震M_(minor)占总地震矩的25.3%,矩震级为M_(W)4.9,二者均为典型的正断层地震.断层失稳参数分析显示,M_(major)震源机制解中的节面I对应的断裂,即走向NW、倾向NE的永宁断裂推测其为主发震断裂.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主震激发了震中区附近的次级断裂的活动.研究认为,2022年宁蒗M_(S)5.5地震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永宁断裂继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_(S)5.7地震后,沿NW方向进一步扩展的结果,反映出该断裂在过去十年中持续积累应力并发生破裂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宁蒗5.5级地震 地震矩张量 震源机制解 CLVD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观测的泸定M_(S)6.8地震震前变形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苑争一 赵静 牛安福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3-621,共9页
利用2017—2020年中国局部GNSS速度场和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基准站时间序列数据,从基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多尺度地壳应变参数两方面,详细分析了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前的构造变形及其演化特征,得到以下认识:(1)2021年玛多M_(S)7.4地震... 利用2017—2020年中国局部GNSS速度场和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基准站时间序列数据,从基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多尺度地壳应变参数两方面,详细分析了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前的构造变形及其演化特征,得到以下认识:(1)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甘孜—小金、炉霍—小金基线时间序列的加速压缩,表明其边界断裂受同震破裂影响发生解耦并加速向南、东向推挤,导致鲜水河断裂南段—龙门山断裂西南段所围限的三岔口一带的应变能积累速率加快,地震危险性增加;(2)泸定M_(S)6.8地震处于大型走滑断裂带剪切应变高值边缘的弱化区、垂直于断层方向应变的张性区,表明闭锁背景下正应变的减小有利于断层破裂和地震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 构造变形 多尺度GNss应变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蒗5.5级地震农房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戴必辉 陶忠 +3 位作者 Wahab 裴玉磊 黄荣贵 燕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5,共8页
2022年1月2日15时02分,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5.5级地震,震中区域大量摩梭人农村民房受损。本文依据第一时间在震灾现场收集的震害调查资料,首先从民族文化背景、房屋建筑特色和结构类型等方面,对当地摩梭人农房进行概述,然后对震中区... 2022年1月2日15时02分,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5.5级地震,震中区域大量摩梭人农村民房受损。本文依据第一时间在震灾现场收集的震害调查资料,首先从民族文化背景、房屋建筑特色和结构类型等方面,对当地摩梭人农房进行概述,然后对震中区域摩梭农房屋面、围护墙体和木结构的震害特征进行归纳,最后,在对各类房屋震害规律和震害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灾区实际情况,对进一步保护研究当地民族特色传统建筑和震后恢复重建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5.5级地震 摩梭人 农房 震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蒗5.5级地震村镇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建辉 孙艺璇 +1 位作者 柏亚双 徐国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宁蒗-盐源地区地震灾害频发,近50年间就发生10次5级以上地震。2022年1月2日宁蒗5.5级地震造成大量村镇房屋受损。文中首先将此次地震与2012年宁蒗5.7级地震进行对比,结合5.7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震中永宁地区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介绍,然... 宁蒗-盐源地区地震灾害频发,近50年间就发生10次5级以上地震。2022年1月2日宁蒗5.5级地震造成大量村镇房屋受损。文中首先将此次地震与2012年宁蒗5.7级地震进行对比,结合5.7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震中永宁地区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介绍,然后依据震灾现场收集到的震害资料,对各类房屋建筑,包括当地藏传佛教寺院部分建筑的震害进行总结,最后在简要分析房屋震害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对进一步提升当地村镇房屋抗震防灾减灾能力、保护民族传统建筑和宗教特色建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5.5级地震 村镇房屋 木结构 震害 扎美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和地震活动性统计的混合地震预测: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姚琪 王辉 +5 位作者 刘杰 王海涛 张微 杨文 赵静 姜祥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62-4175,共14页
地震数值预测是近年来最为前沿的科学研究问题之一,但是大部分地震数值预测的探索都受困于数值模拟步长的问题.本文引入混合预测方法,探索了较短预测时长的地震数值预测方法,并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中进行应用.该混合预测方法主要建... 地震数值预测是近年来最为前沿的科学研究问题之一,但是大部分地震数值预测的探索都受困于数值模拟步长的问题.本文引入混合预测方法,探索了较短预测时长的地震数值预测方法,并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中进行应用.该混合预测方法主要建立在活动块体理论和构造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推测未来长时间的应力变化量,并引入上一次7级地震之后数十年间,中等强度地震同震应力的影响,最后通过重分类和加权,在应力变化量上叠加年尺度小地震活动异常的统计,从而实现区域地震危险程度的混合评估.基于该方法,我们将地震数值预测的预测时间尺度缩短到年尺度,以年为单位滚动预测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自2021—2030年或更长时间段内可能出现中强地震的区域.2022年芦山6.1级地震、2021年漾濞6.4级地震、2021年泸州6.0级地震和2022年泸定6.8级地震均发生在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而2022年马尔康6.0级地震则不在预测区域内.本文展示的混合预测尝试为地震数值预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例证,也为解决数值预测步长控制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探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值预测 混合方法 数值模拟 核密度估计 2022年芦山m_(s)6.1地震 2022年马尔康m_(s)6.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