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鲁甸MS6.5地震触发滑坡编录及其对一些地震参数的指示 被引量:48
1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4 位作者 沈玲玲 窦帅 吴赛儿 田颖颖 李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6-1203,共18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不仅直接造成建筑倒塌,还触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一些滑坡掩埋了居民点,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基于震后高分辨率TH01-02与SJ9A卫星影像,震前高分辨率GF1卫星影像,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了...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不仅直接造成建筑倒塌,还触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一些滑坡掩埋了居民点,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基于震后高分辨率TH01-02与SJ9A卫星影像,震前高分辨率GF1卫星影像,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了鲁甸地震滑坡编录图。并基于部分滑坡的野外照片与超高分辨率航片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鲁甸地震至少触发了1024处面积>100m2的滑坡。这些滑坡分布在一个面积约为250km2的区域内,滑坡覆盖面积为5.19km2,总体积约为2.2×107m3。滑坡分布区内的滑坡点密度约为4.03个·km-2,面密度约为2.04%,滑坡平均剥蚀厚度约为86.7mm。对震中周围不同方位的滑坡数量与面积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滑坡总体上呈NW-SE方向分布,且大多数滑坡位于震中的SE方向。这表明鲁甸地震发震构造更可能是一条NW向断层,且破裂方向是自NW向SE。这与其他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证据所表现出来的发震断层性质相吻合。将鲁甸地震滑坡分布面积、滑坡数量、面积、体积与全球其他震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鲁甸地震滑坡分布区较小,但是大滑坡较多、滑坡体积相对大。这反映了鲁甸地震具有震源浅与地震能量衰减迅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地震 滑坡编录 卫星影像 目视解译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蒋海昆 邓世广 +2 位作者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35,共23页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8个月,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一是震前4、5个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应力状态变化 断层变形协同化 鲁甸M 6.5地震 小地震活动 地球物理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LinkNet的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建筑物损毁与重建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雷雅婷 沈占锋 +3 位作者 许泽宇 王浩宇 李硕 焦淑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8-616,共9页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的检测结果进行相交,构建重建评估系数,确定研究区的重建程度。评估结果为研究区的地震烈度既有Ⅷ度又有Ⅸ度。2015年的重建恢复等级为“一般恢复”,2018年为基本“完全恢复”。将损毁及重建评估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证实了本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震损毁 重建评估 深度学习 D-LinkNet 鲁甸M_(S)6.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鲁甸地震(MS=6.5)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了解本次地震所造成的影响,文中利用前人反演的震源模型计算了主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考察其对1个月内余震的触发效果以及对周围断层的影响。经计算后发现,82....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了解本次地震所造成的影响,文中利用前人反演的震源模型计算了主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考察其对1个月内余震的触发效果以及对周围断层的影响。经计算后发现,82.43%的后续余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0.01MPa的区域;说明大部分余震是由主震触发产生的。然后,使用周围断层作为接收断层,计算了鲁甸地震在周边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发现昭通-鲁甸断裂(西支)的东北端及该断层东支的东北段库仑应力增大,发生地震的危险性会增大;而该区的大凉山断裂、莲峰断裂、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和马边-盐津断裂的库仑应力都减小,即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下降。另外,计算还发现,当选择最优破裂面作为库仑应力变化的投影面时,无论使用不同的震源模型还是改变有效摩擦系数,鲁甸地震对其后续余震始终具有较好的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keMap_CNST的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动图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军 孙甲宁 +3 位作者 宋立军 谭明 代博洋 何金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651,共5页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动图预测的地震动特征与现场宏观调查的结果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最后对震动图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6.5级地震 震动图 ShakeMap_CNST 地震动预测 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同震滑坡分析2014年鲁甸地震震源性质与破裂过程 被引量:12
6
作者 许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5-759,共5页
2014年8月3日,发生在中国云南省鲁甸县的MS6.5(Mw 6.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本次地震还触发了至少1024处面积大于100m2的滑坡。本文的目的是利用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规模分布特征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与破裂过程。鲁甸地震同震滑... 2014年8月3日,发生在中国云南省鲁甸县的MS6.5(Mw 6.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本次地震还触发了至少1024处面积大于100m2的滑坡。本文的目的是利用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规模分布特征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与破裂过程。鲁甸地震同震滑坡分布区域的长轴展布方向呈北西—南东方向,结合区域活动构造分布,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北西—南东方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地震滑坡多分布在震中的南东方向,表明了其破裂方向是自北西向南东扩展。滑坡分布区北西部分滑坡分布较分散,规模总体较小;而南东部分滑坡分布相对集中,且有几处规模较大。由于隐伏断裂型地震比地表破裂型地震触发滑坡分布面积广、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因此判断发震构造的北西部分可能由于破裂面较深而隐伏于地下,而南东部分可能产生了地表破裂且破裂面较浅。这一判断得到了野外调查结果的验证。鲁甸地震破裂自北西向南东是由深部向浅部斜向上扩展的,这种破裂面斜向上扩展的破裂特征或许是导致鲁甸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地震 滑坡 震源 发震断层 破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鲁甸MW6.2地震触发滑坡新编目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玮莹 许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0-1148,共9页
文中基于地震前后超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检验,建立了1个新的2014年鲁甸M_W6.2地震触发滑坡的编录成果。结果表明该地震至少触发10 559处同震滑坡,总面积为14.975km^2,分布在1个约360km^2的椭圆形区域内,这些滑坡的总体积估计... 文中基于地震前后超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检验,建立了1个新的2014年鲁甸M_W6.2地震触发滑坡的编录成果。结果表明该地震至少触发10 559处同震滑坡,总面积为14.975km^2,分布在1个约360km^2的椭圆形区域内,这些滑坡的总体积估计为1.24×10~8m^3。研究区内的滑坡点密度、面积百分比与体积密度分别为29.6km^(-2)、4.2%与0.35m。与以前的成果相比,文中得到的滑坡分布图更为详细与准确。文中提供的针对鲁甸地震的详细的地震滑坡编录图,是后续的地震滑坡规律分析与评估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地震 同震滑坡 滑坡编目 滑坡数量 滑坡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内强震发生的构造特征与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8
作者 程佳 刘杰 +1 位作者 徐锡伟 甘卫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28-1243,共16页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挤压作用和内部大凉山断裂带、峨边断裂带等NNW向的左旋走滑次级断裂为主要特征;在历史上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上以7级以上强震活动为主要特征,而在次级块体内部则以5级地震频繁活动为主。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发生在逆冲走滑断裂带内部的NNW向左旋走滑断裂上,该地震主要受到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1733年M7和则木河断裂带上的1850年M 7强震的影响,这两次地震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有促进作用,而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促进了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级地震的发生,此外鲁甸地震对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峨边断裂带、昭通-鲁甸断裂带东段以及则木河断裂带南段有一定的库仑应力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 大凉山次级块体 强震活动 应力触发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