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MOSFET并联均流的高稳定度恒流源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存凯 李正坤 +1 位作者 陈乐 张钟华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1-86,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MOSFET并联均流的高稳定度大电流恒流源研究方案,输出电流最高可达30 A且连续可调,输出30 A时,30分钟内电流稳定度优于5 ppm。文中详细分析了恒流源基本稳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对电路中关键元器件的选型进行了分析说明...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MOSFET并联均流的高稳定度大电流恒流源研究方案,输出电流最高可达30 A且连续可调,输出30 A时,30分钟内电流稳定度优于5 ppm。文中详细分析了恒流源基本稳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对电路中关键元器件的选型进行了分析说明。通过高精度基准电压芯片和基于大功率精密电阻采样的电流串联负反馈方法提高系统的稳流精度,通过多只功率MOSFET并联均流工作作为调整管,实现了输出大电流的高稳定度,同时对影响功率MOSFET并联工作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的恒流源方案,对高稳定度直流电源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稳定度 串联负反馈 mosfet并联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极直连策略的并联SiC MOSFETs动态均流方法
2
作者 陈浩斌 闫海东 +2 位作者 马凯 郭清 盛况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119-5135,共17页
并联SiC MOSFETs是提高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电流容量的经济高效方法。然而,在多芯片功率模块中,容易出现动态电流不平衡现象。该文提出一种在并联SiC MOSFETs芯片之间进行源极直连的动态均流方法。基于电路模型和理论分析,阐明动态电流... 并联SiC MOSFETs是提高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电流容量的经济高效方法。然而,在多芯片功率模块中,容易出现动态电流不平衡现象。该文提出一种在并联SiC MOSFETs芯片之间进行源极直连的动态均流方法。基于电路模型和理论分析,阐明动态电流不平衡机理和动态均流方法的作用机制。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该机理和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采用该文提出的动态均流方法后,并联SiC MOSFETs的动态电流差异和开关损耗差异降低大于50%;另外,在具有更多芯片并联的SiC功率模块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方法相比,且该方法无需增加额外的大体积元件,也无需改变直接覆铜陶瓷(DBC)基板的布局,实现简单,经济性高。同时,与传统的制程技术兼容性好,且不需要复杂设计或精确计算,能够很好地满足极简封装制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SiC mosfets 动态电不平衡 动态方法 源极直连(DSI) 多芯片SiC功率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耦模型预测控制的三相交错并联三电平DC-DC变换器均流控制策略
3
作者 孙曙光 徐永海 +2 位作者 袁敞 宋昕一 陈怡薇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3-26,共14页
针对三相交错并联三电平DC-DC变换器相间电流易受参数失配影响而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解耦模型预测控制的均流控制策略。基于虚拟电压源对变换器进行拓扑等效,建立了变换器的平均状态方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补偿相间... 针对三相交错并联三电平DC-DC变换器相间电流易受参数失配影响而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解耦模型预测控制的均流控制策略。基于虚拟电压源对变换器进行拓扑等效,建立了变换器的平均状态方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补偿相间电流差值中的耦合扰动,并基于控制环路的解耦关系提出一种具有间接控制变量与归一化代价函数的解耦模型预测控制。所提均流控制策略通过多控制环节的独立寻优,在实现变换器相间均流的同时可兼顾输入电压均压与平均输出电流跟踪的控制目标。同时,对解耦电流内环进行降阶等效,简化电压外环控制参数设计。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均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交错并联三电平DC-DC变换器 扩张状态观测器 解耦模型预测控制 降阶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充电模块高精度自适应均流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秉宇 杜旭浩 +1 位作者 蔡子文 乔颖 《全球能源互联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0-316,共7页
电力场站应急备用电源的充电模块可能会出现其等值参数退化所致的不均充现象,将加速功率器件老化和蓄电池最大可放电容量衰减。为延长充电模块的整机工作寿命,为蓄电池高质量供电,必须攻克并联充电模块低成本均流控制技术。揭示了电路... 电力场站应急备用电源的充电模块可能会出现其等值参数退化所致的不均充现象,将加速功率器件老化和蓄电池最大可放电容量衰减。为延长充电模块的整机工作寿命,为蓄电池高质量供电,必须攻克并联充电模块低成本均流控制技术。揭示了电路参数与频率增量对充电模块均流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以电流偏差为观测量、工作频率为控制量的并联模块自适应均流解决方案,设计了双精度自适应均流策略和电压选调电路,给出蓄电池均浮充循环时双精度自适应控制电路的工作时序;开发了双精度自适应均流充电模块样机,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双精度自适应均流技术的并联充电模块在输入输出全工况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20%负载(2 A)和50%负载(5 A)下绝对均流不平衡度分别小于5%和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充电模块 LLC变换器 电路 不平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流信号注入的并联均流策略研究
5
作者 薛阳 杨江天 +2 位作者 李金星 李清 丁凯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1-686,共6页
直流微电网中并联变换器常用下垂控制进行均流,但因线路参数不一致以及传感器采样误差,致使传统下垂控制电流分配精度较低。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流信号注入的并联均流策略。首先,通过在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上叠加一个交流电压小信号,构建... 直流微电网中并联变换器常用下垂控制进行均流,但因线路参数不一致以及传感器采样误差,致使传统下垂控制电流分配精度较低。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流信号注入的并联均流策略。首先,通过在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上叠加一个交流电压小信号,构建交流电压的频率与变换器输出电流间的下垂特性,利用该信号产生的无功功率以及反馈机制实现变换器的精确均流;其次,引入补偿虚拟电阻,提高系统在负荷变化较大时的稳定性;然后,设计模式切换环节使得稳态时停止注入交流信号,让电能质量得以改善;最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大负载接入情况下的系统稳定,能够在无通信条件下自适应完成电流均分和改善电能质量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下垂控制 并联 信号注入 虚拟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间有源阻抗平衡单元的多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均流策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汉菁 谢小高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7-1132,I0022,共17页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相间有源阻抗平衡单元的新型多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均流拓扑。通过在相间构建有源阻抗平衡单元匹配相邻相的阻抗网络,从而平衡相邻相谐振元件因参数容差造成的输出电流不均衡。得益于相间有源阻抗平衡单元仅在相邻...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相间有源阻抗平衡单元的新型多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均流拓扑。通过在相间构建有源阻抗平衡单元匹配相邻相的阻抗网络,从而平衡相邻相谐振元件因参数容差造成的输出电流不均衡。得益于相间有源阻抗平衡单元仅在相邻相之间传递部分能量,其增加的损耗较小。比较几种可能的相间有源阻抗平衡单元结构,并提出一种以开关电感作为有源阻抗平衡单元的均流拓扑。详细分析所述方案的均流机理和设计过程,并对其控制策略和多相拓展进行探讨。最后,通过搭建一台12 V/40 A的两相交错并联LLC谐振变换器样机,验证所述均流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LLC 相间有源阻抗平衡单元 开关电感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栅极电阻的SiC MOSFET主动并联均流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瑜 田鸿昌 文阳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6-293,共8页
随着当今时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SiC MOSFET在高频、高温、高压以及大电流等场合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多管并联所导致的不均流问题成为了当下SiC MOSFET模块广泛应用中的一大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栅电阻的SiC MOS... 随着当今时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SiC MOSFET在高频、高温、高压以及大电流等场合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多管并联所导致的不均流问题成为了当下SiC MOSFET模块广泛应用中的一大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栅电阻的SiC MOSFET模块并联均流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利用SiC MOSFET开关瞬间漏极电流在源极寄生电感上感应出的电压来检测电流,并通过动态调节栅极驱动电阻来实现并联模块的电流同步。最后,通过利用多脉冲实验对文中所提出的均流策略的可行性及优势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动态栅极电压主动并联均流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并联模块间电流均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并联 栅极驱动 主动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 MOSFET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的无源补偿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梓悦 秦海鸿 +1 位作者 潘国威 陈迪克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12-718,共7页
SiC MOSFET分立器件的并联结构已在中大功率应用中广泛使用,为了充分利用并联的优势,需解决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问题。在SiC MOSFET特性参数中,阈值电压是影响并联动态均流特性最主要的参数。通过建立SiC MOSFET双管并联的电路模型,探究... SiC MOSFET分立器件的并联结构已在中大功率应用中广泛使用,为了充分利用并联的优势,需解决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问题。在SiC MOSFET特性参数中,阈值电压是影响并联动态均流特性最主要的参数。通过建立SiC MOSFET双管并联的电路模型,探究了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的补偿策略,推导了阈值电压对SiC MOSFET开关管动态均流程度影响的公式。建立了含寄生电感的双管并联电路模型,提出了两种双管并联动态电流不均衡的无源补偿策略,即基于共源极寄生电感的补偿策略以及基于开尔文源极电感和功率源极寄生电感并联的补偿策略。通过仿真比较了两种无源补偿策略下的开关总损耗。最后,优化了基于开尔文源极电感和功率源极寄生电感并联的补偿策略,并通过双脉冲实验验证了此并联补偿策略下的动态均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并联 动态特性 无源补偿策略 寄生电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 MOSFET功率模块的并联均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黄轶愚 谭会生 +1 位作者 吴义伯 戴小平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1-487,共7页
采用多芯片并联的方法可提高SiC MOSFET功率模块的应用电流等级,但由于并联支路的杂散参数差异导致流过各并联芯片的电流不一致,这将影响功率模块的可靠性。建立了典型的三芯片并联半桥模块电路模型,分别改变功率回路和驱动回路的杂散... 采用多芯片并联的方法可提高SiC MOSFET功率模块的应用电流等级,但由于并联支路的杂散参数差异导致流过各并联芯片的电流不一致,这将影响功率模块的可靠性。建立了典型的三芯片并联半桥模块电路模型,分别改变功率回路和驱动回路的杂散参数并计算其不均衡度,使用双脉冲测试方法测试相应的开、关电流,计算其电流不均衡度。研究了模块内部各杂散参数对多芯片并联均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功率模块的瞬态均流能力受源极电感影响较大,稳态均流能力受杂散电阻影响较大。提出了一种基于芯片源极互连降低并联均流不均衡度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源极参数对多芯片并联均流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模块 封装技术 杂散电感 并联 源极互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 200 V SiC MOSFET参数分散性对并联均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沛飞 汤广福 +1 位作者 杨霏 杜泽晨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3-80,共8页
基于本团队自研并金属封装的1 200V 20A SiC MOSFET器件,开展了器件参数分散性对并联组件均流的影响研究。首先引入器件偏离度和变异系数,分析了三线法和两线法测试平台对器件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测试结果的影响,得出三线法对于本文的测... 基于本团队自研并金属封装的1 200V 20A SiC MOSFET器件,开展了器件参数分散性对并联组件均流的影响研究。首先引入器件偏离度和变异系数,分析了三线法和两线法测试平台对器件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测试结果的影响,得出三线法对于本文的测试结果更加可靠且可测参数更多;基于三线法的测试平台,实验测试了器件的基本特征参数,包括阈值电压、导通电阻、跨导等,并分析了30只器件的分散性,结果表明测试器件跨导的一致性较好,而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的偏离度较大;最后,以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器件两参数相近与分散性较大的Si CMOSFET进行并联双脉冲实验,在排除了测试回路寄生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仿真对比验证了导通电阻及阈值电压对器件并联均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阈值电压对于并联系统开关前后瞬态过程的均流影响较大,阈值电压较小的器件将承担更大的过冲电流,影响并联系统的可靠性;相比开关瞬态过程,导通电阻则是对稳态后的均流影响更大,导通电阻较小的器件将承担更大的电流,影响支路器件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分散性 偏离度 变异系数 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拓扑的IGBT并联均流方法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成 孙驰 +1 位作者 马伟明 艾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5-512,共8页
随着市场对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流器需求的与日俱增,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IGBT)的并联技术已成为大功率设计应用的解决方案之一。针对现有的一些解决IGBT并联均流措施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分析外加电感对动... 随着市场对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流器需求的与日俱增,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IGBT)的并联技术已成为大功率设计应用的解决方案之一。针对现有的一些解决IGBT并联均流措施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分析外加电感对动静态均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路拓扑的两电平电路中的IGBT并联均流方法,该方法需要添加1个额外的直流侧二极管和2个μH级的电感,降低了开关的开通损耗,不需要设置死区,且短路保护实现容易。同时,针对该方法带来的IGBT关断过电压第2尖峰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电路拓扑结构,利用额外的电容-二极管-电容(CDC)网络来解决IGBT关断过电压的第2尖峰抬高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了该种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流器的扩容提供了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并联 动态 静态 电路拓扑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均流控制的并联Buck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明 戴栋 +1 位作者 马西奎 李胜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7-15,共9页
研究基于自主均流法并联Buck变换器的稳定性问题。基于系统精确的状态方程,数值仿真观察系统随参数变化时呈现的均流失败、低频振荡以及输出电压上浮等现象。使用一种改进的离散建模方法得到系统的映射模型,并结合仿真结果对系统的稳定... 研究基于自主均流法并联Buck变换器的稳定性问题。基于系统精确的状态方程,数值仿真观察系统随参数变化时呈现的均流失败、低频振荡以及输出电压上浮等现象。使用一种改进的离散建模方法得到系统的映射模型,并结合仿真结果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揭示了低频振荡的Hopf分岔本质。最后给出系统的稳定性边界,讨论了均流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变换器 自主 低频振荡 离散 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IGBT并联运行时均流问题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查申森 郑建勇 +2 位作者 苏麟 吴恒荣 陈军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2-34,共3页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并联运行能够承受更高的负载电流,但同时也带来了动、静态的均流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认为导致动、静态不均流的主要因素是器件的饱和导通压降Uce(sat)不同引起的。提出了IGBT并联均流的措施,指出了构建IGBT并联...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并联运行能够承受更高的负载电流,但同时也带来了动、静态的均流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认为导致动、静态不均流的主要因素是器件的饱和导通压降Uce(sat)不同引起的。提出了IGBT并联均流的措施,指出了构建IGBT并联电路的要点,以及应用栅极电阻补偿法进行均流,仿真分析验证了提出的方法措施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全数字化互动跟踪式单相逆变电源并联均流控制策略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纯江 陈桂涛 +1 位作者 祖峰 邬伟扬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3-66,共4页
分析了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对并联系统输出功率的影响,提出一种互动跟踪式无主从并联控制方法。通过同步母线实现各模块的正弦参考电压同步,每个模块由 DSP的I/O口发出同步脉冲,同时用捕获口检测同步母线上的同步脉冲信号,强制... 分析了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对并联系统输出功率的影响,提出一种互动跟踪式无主从并联控制方法。通过同步母线实现各模块的正弦参考电压同步,每个模块由 DSP的I/O口发出同步脉冲,同时用捕获口检测同步母线上的同步脉冲信号,强制各模块的正弦参考电压相互同步。利用CAN总线控制各逆变器正弦参考电压的幅值以均分无功功率。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MS320LF2407实现全数字化并联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案能实现无主并联和 N+1冗余且有较好地并联均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 逆变电源 并联 互动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关电源模块并联均流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57
15
作者 高玉峰 胡旭杰 +1 位作者 陈涛 范艳成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212,共3页
随着软开关PWM和并联均流技术的发展,大功率、高性能的高频开关电源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电力电子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对开关电源模块并联均流控制方法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均流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重点对最大电流均流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随着软开关PWM和并联均流技术的发展,大功率、高性能的高频开关电源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电力电子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对开关电源模块并联均流控制方法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均流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重点对最大电流均流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依据此法设计了简单实用的均流控制电路并进行仿真和硬件试验,最后给出了电源模块的仿真波形和电源系统并联运行的测量数据,试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均流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电源模块 控制方法 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UPS系统均流控制 被引量:50
16
作者 于玮 徐德鸿 周朝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63-67,共5页
研究了一种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均流控制方法,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逆变基准电压幅值和相位的基础上加入了输出滤波电感电流的直流分量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以及电感电流直流分量通过CAN总线进行传输,... 研究了一种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均流控制方法,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逆变基准电压幅值和相位的基础上加入了输出滤波电感电流的直流分量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以及电感电流直流分量通过CAN总线进行传输,提高了并联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滤波电感电流直流分量控制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并联UPS系统的均流特性以及稳定性。2台DSP控制的30 kVA三相四线UPS并联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证明该控制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并联均流效果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间断电源 功率控制 并联 滤波电感电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开关电源并联系统自动均流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马骏 杜青 +1 位作者 罗军 齐铂金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69-971,973,共4页
针对多个开关电源并联时易出现负载电流在各模块间分配不均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数字均流方法,以及按平均电流值实现自动均流的算法。其中开关电源模块具有输出电压以及输出电流双反馈控制模式,使得各模块输出电流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负... 针对多个开关电源并联时易出现负载电流在各模块间分配不均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数字均流方法,以及按平均电流值实现自动均流的算法。其中开关电源模块具有输出电压以及输出电流双反馈控制模式,使得各模块输出电流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负载均流控制的目的。提高了整个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电源 技术 并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阻抗匹配模式的并联逆变器均流方法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宏志 王旭 +2 位作者 刘建昌 宋崇辉 闫士杰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6-41,46,共7页
针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动态均流问题,提出了阻抗匹配模式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案。依据电路等效理论,将开环控制的逆变器等效为给定电压源与虚拟阻抗串联的电路形式,并给出了阻抗参数的辨识方法。以逆变器的等效电路作为被控对象模型,推导... 针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动态均流问题,提出了阻抗匹配模式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案。依据电路等效理论,将开环控制的逆变器等效为给定电压源与虚拟阻抗串联的电路形式,并给出了阻抗参数的辨识方法。以逆变器的等效电路作为被控对象模型,推导出可改变逆变器输出虚拟阻抗的控制方法。给出了并联逆变器间的虚拟阻抗匹配关系。所设计的逆变器除需共享电压给定基准正弦信号外,完全自主均流,控制方法简单。采用两台容量为1 kVA、空载输出电压为220 V的逆变器并联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仿真与实验结果显示:两台逆变器输出电流之差峰值小于0.1 A;在负载阶跃变化中,无过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阻抗 电力电子 逆变器 并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阻抗的LLC谐振变换器并联均流控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任小永 王亚坤 +2 位作者 陈宇 张之梁 陈乾宏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4540-4550,共11页
近年来,LLC谐振变换器因其优越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LC谐振变换器并联结构对于低压大电流的场合十分适用。但是难点在于模块间的均流,谐振网络参数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引起较大的模块电流不平衡。从阻抗的角度出发,利用虚拟阻抗来模... 近年来,LLC谐振变换器因其优越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LC谐振变换器并联结构对于低压大电流的场合十分适用。但是难点在于模块间的均流,谐振网络参数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引起较大的模块电流不平衡。从阻抗的角度出发,利用虚拟阻抗来模拟谐振网络串联阻抗,通过该串联阻抗来调整等效输出阻抗,从而获得均流特性的改善。以两路并联LLC模块为例,给出基于虚拟阻抗的控制框图和实现方法。最后,利用DSP数字控制,搭建一台400V输入、12V/80A输出的两路并联LLC谐振变换器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可在全负载范围内将输出电流不平衡度减小在5%之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阻抗 模块并联 半桥L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高耦合度分裂电抗器的并联型断路器均流过程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袁召 尹小根 +1 位作者 潘垣 何俊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08-2014,共7页
为了研究基于高耦合度分裂电抗器(high coupled split reactor,HCSR)的并联型断路器的并联均流效果,推导了简单并联及基于HCSR的并联型断路器并联支路间不平衡电流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得出结论:HCSR单臂限流电感、双臂间耦合度、选用的断... 为了研究基于高耦合度分裂电抗器(high coupled split reactor,HCSR)的并联型断路器的并联均流效果,推导了简单并联及基于HCSR的并联型断路器并联支路间不平衡电流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得出结论:HCSR单臂限流电感、双臂间耦合度、选用的断路器弧阻大小等因素是影响并联型断路器均流效果的主要因素。为验证上述结论,建立了HCSR、真空灭弧室、SF6灭弧室的电路仿真模型,开展了相关仿真分析,并采用合成回路进行了对应断路器并联开断实验。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合。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最终给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并联断路器的HCSR单臂电感的选取原则,以用于指导新型并联断路器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路器并联 高耦合度分裂电抗器 电弧电阻 电感 耦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