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确定模拟的行星际MHD激波局地参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向长青 王敬芳 +2 位作者 魏奉思 黄为民 熊东辉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2,共7页
简要阐述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磁流体力学(MHD)激波的局部性质时,采用无厚度局部平面激波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说明了在激波未扰动区域(激波上游),物理量在几个小时内的变化很小这一事实.利用平面激波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分析模拟... 简要阐述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磁流体力学(MHD)激波的局部性质时,采用无厚度局部平面激波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说明了在激波未扰动区域(激波上游),物理量在几个小时内的变化很小这一事实.利用平面激波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MHD 激波的新方法,包括激波位置的确定,上下游状态参数的选择,激波局部参数的计算以及激波的分类,最后应用这种方法对一个二维的MHD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了过去文献关于磁流体力学混合激波空间连接和时间演化的链式规则,而且说明位于太阳赤道附近的慢激波和中间激波最终会发展为快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模拟mhd激波 局地参数 流体力学 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MHD发电Al_2O_3基电极间绝缘材料抗裂性的改善
2
作者 刘传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51-55,共5页
为避免燃煤MHD发电Al_2O_3陶瓷电极间绝缘片在动态试验中发生开裂的现象,作者进行了在Al_2O_3基材料中添加第二相(ZrO_2,Si_3N_4)以提高抗热震性和改善抗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Al_2O_... 为避免燃煤MHD发电Al_2O_3陶瓷电极间绝缘片在动态试验中发生开裂的现象,作者进行了在Al_2O_3基材料中添加第二相(ZrO_2,Si_3N_4)以提高抗热震性和改善抗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Al_2O_3-ZrO_2-Si_3N_4多相复合新材料与Al_2O_3陶瓷相比,室温抗弯强度提高140%,抗热震临界温差△T提高75%,在动态电弧加热器法拉第通道进行250h试验后,电极间绝缘片全部完整,棱角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陶瓷材料 mhd发电 抗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磁场By对弓激波影响的MHD结果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明 于超 +5 位作者 吕建永 袁换只 周悦 刘子谦 虞超 顾春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5-1737,共13页
利用全球磁流体模拟的结果,本文研究了行星际磁场By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行星际磁场By绝对值的增大,弓激波的日下点距离、旋转对称张角、南北非对称性以及旋转非对称性均随之增加.其中,By对弓激波日下点距离的影响可达5 R ... 利用全球磁流体模拟的结果,本文研究了行星际磁场By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行星际磁场By绝对值的增大,弓激波的日下点距离、旋转对称张角、南北非对称性以及旋转非对称性均随之增加.其中,By对弓激波日下点距离的影响可达5 R E左右.东向By和西向By对弓激波位型影响具有对称性,东向By和西向By大小相同时弓激波日下点距离、旋转对称张角以及旋转非对称性参数均相同,而南北非对称性参数大小相同正负相反.行星际磁场By占主导时弓激波尾部横截面在南北方向上拉伸,并且拉伸程度随着By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弓激波尾部横截面的拉伸现象与磁声波马赫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磁场By 弓激波 磁流体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空间MHD模拟激波跃变关系分析
4
作者 钱昕 王敬芳 +2 位作者 邓晓华 李定 薛金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3-423,共11页
分析了模拟得到的可以传播到1 AU以远的日地空间磁流体力学激波与Rankine-Hug-noniot跃变关系的符合程度.通过对模拟激波的结构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化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模拟激波的定位方法;基于所提出的定位方法,利用向长青提出的确定... 分析了模拟得到的可以传播到1 AU以远的日地空间磁流体力学激波与Rankine-Hug-noniot跃变关系的符合程度.通过对模拟激波的结构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化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模拟激波的定位方法;基于所提出的定位方法,利用向长青提出的确定MHD激波局地参数的方法计算了模拟得到的激波与Rankine-Hugnoniot跃变关系的偏差.结果表明在激波传播到100Rs以后,激波对中前向快激波与Rankine-Hugnoniot关系的符合达到很高的程度,相对误差在10-2数量级以内;并且在激波传播到150 Rs以后,相对误差在10-3数量级以内.这个结果说明文中所使用的有限差分数值格式能较好地模拟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空间激波 传播速度 数值模拟 跃变关系 mhd激波 日地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碰撞激波的理想MHD模拟
5
作者 陆启明 杨维紘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1-168,共8页
采用了WENO格式数值求解一维理想MHD方程组,模拟了行星际无碰撞激波,研究了垂直无碰撞激波与行星际反向磁场结构和高密度等离子体团的相互作用过程,并与粒子模拟的结果进行比对,两者的结果非常类似.模拟结果表明,对涉及无碰撞激波的大... 采用了WENO格式数值求解一维理想MHD方程组,模拟了行星际无碰撞激波,研究了垂直无碰撞激波与行星际反向磁场结构和高密度等离子体团的相互作用过程,并与粒子模拟的结果进行比对,两者的结果非常类似.模拟结果表明,对涉及无碰撞激波的大部分现象中理想MHD模拟是准确且可行的,同时相对于粒子模拟又有很好的计算效率,便于扩展至二维或三维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碰撞激波 理想mhd方程组 计算机模拟 行星际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串并行双分支网络的冲击波信号重构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孙传猛 陈嘉欣 +2 位作者 原玥 裴东兴 马铁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9,共12页
通过有限测点数据重建冲击波场内压力分布、通过残缺数据重构完整的冲击波压力曲线,对武器威力以及目标毁伤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针对爆炸冲击波信号重构问题,建立Res-GRU分支以串行方式捕捉冲击波超压信号局部时序依赖关系;建立Transfor... 通过有限测点数据重建冲击波场内压力分布、通过残缺数据重构完整的冲击波压力曲线,对武器威力以及目标毁伤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针对爆炸冲击波信号重构问题,建立Res-GRU分支以串行方式捕捉冲击波超压信号局部时序依赖关系;建立Transformer分支以并行方式分析信号全局潜在特征;建立特征融合单元进行高阶特征融合,实现不同阶段信息逐层互补;进而构建了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和Transformer模型的串并行双分支网络(G-TNet)。试验研究表明:G-TNet综合考量了信号的时序关系、数据变化规律等特征信息;在基于有限测点数据的冲击波场压力分布重构试验中,重建的模拟、实测超压数据与原始值之间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分别为5.0×10^(-6)、1.2×10-3,平均峰值误差分别为0.49%、27.01%,平均正压时间误差分别为15.62%、15.91%,平均比冲量误差分别为17.66%、19.33%;在基于残缺数据的冲击波压力曲线重构试验中,重构的模拟、实测信号的缺失值与原始值之间MSE分别为5.0×10^(-6)和5.0×10^(-4),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为0.0010和0.0171;G-TNet重构结果优于主流方法,满足爆炸冲击波压力重构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测试 冲击波超压 信号重构 深度学习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弓激波及其与行星际激波相互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友秋 孙旭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给定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条件和地球弓激波的几何位形,本文分析向阳侧弓激波强度参数沿激波阵面的分布,以及行星际激波与弓激波的相互作用.对于弓激波阵面相对日地连线轴对称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1)弓激波强度参数分布相对由行星际磁... 给定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条件和地球弓激波的几何位形,本文分析向阳侧弓激波强度参数沿激波阵面的分布,以及行星际激波与弓激波的相互作用.对于弓激波阵面相对日地连线轴对称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1)弓激波强度参数分布相对由行星际磁场和日地连线构成的基准面对称,各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基准面上.磁压比在垂直激波线一侧较大,而气压比在平行激波点一侧较大,导致总压比相对日地连线大致呈轴对称分布.(2)随着行星际磁场与日地连线夹角的增大,弓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有所减小,且位置朝远离日下点方向偏移;但气压比和总压比的分布基本上不受影响.(3)行星际激波透过弓激波之后,切向磁场比更接近于1,但总磁场跳变幅度增大.(4)透过弓激波之后,行星际准垂直激波的总磁场比更接近于1,准平行激波的总磁场比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层 弓激波 行星际激波-弓激波相互作用 mhd激波 mhd黎曼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仑兹力控制高超声速进气道边界层分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苏纬仪 张新宇 张堃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41,共6页
采用空间HLLE格式、时间LU-SGS推进、sst-kω湍流模型、多块结构网格程序,对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MHD)控制高超声速二维进气道边界层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发现,不施加控制时,数值模拟得到的壁面静压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采用空间HLLE格式、时间LU-SGS推进、sst-kω湍流模型、多块结构网格程序,对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MHD)控制高超声速二维进气道边界层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发现,不施加控制时,数值模拟得到的壁面静压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进气道喉道处分离区占据喉道高度的1/3左右。通过施加MHD控制,消除了进气道内部的边界层分离,总压恢复系数从0.502提高到0.56,喉道处流场畸变系数减小了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mhd流动控制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边界层分离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道面内行星际激波相互碰撞作用过程研究——能量效应 被引量:2
9
作者 吕建永 魏奉思 顾惠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58-269,共12页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两邻近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不同能量时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_s)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36°。结果表明:两弱激波(速度在500km/s左右以下)不会产生汇合,而是各自独...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两邻近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不同能量时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_s)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36°。结果表明:两弱激波(速度在500km/s左右以下)不会产生汇合,而是各自独立地传播;两中等强度激波(速度在1000km/s左右)将发生汇合,但在IAU尚可分辨;两强激波(速度在2000km/s以上)则在1AU以内已发生汇合,汇合后形成一个新激波,其磁场结构与单激波明显不同。激波能量越大,两激波汇合的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激波 激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体动力学控制二维扩压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康平 丁国昊 +1 位作者 田正雨 李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42,共4页
对常规扩压器进行了简介并作机理分析。用小磁雷诺数假设下基于Favre质量平均的全Navier-Stokes方程来求解外加电磁场的超声速扩压器流场。与常规扩压器比较可以发现,选用适当的外加电磁场组合可以使流动在更短的距离内实现减速扩压,并... 对常规扩压器进行了简介并作机理分析。用小磁雷诺数假设下基于Favre质量平均的全Navier-Stokes方程来求解外加电磁场的超声速扩压器流场。与常规扩压器比较可以发现,选用适当的外加电磁场组合可以使流动在更短的距离内实现减速扩压,并将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研究表明:仅添加一定外磁场时,第一道激波位置、第二道激波位置、激波串长度分别为无外加电磁场情况的62.19%,77.74%和5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磁流体动力学(mhd) 等截面扩压器 激波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速度增幅扰动的演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友秋 刘宝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9-294,共6页
采用二维理想MHD模型 ,分别在日球赤道面 (二维二分量模型 )和日球子午面 (二维三分量模型 )内研究太阳风中纯速度增幅扰动的演化 .结果表明 ,该扰动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双重激波对 ,即由 4个激波组成的激波系统 .该 4个激波... 采用二维理想MHD模型 ,分别在日球赤道面 (二维二分量模型 )和日球子午面 (二维三分量模型 )内研究太阳风中纯速度增幅扰动的演化 .结果表明 ,该扰动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双重激波对 ,即由 4个激波组成的激波系统 .该 4个激波按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后向快激波、后向慢激波、前向慢激波和前向快激波 .双重激波对在子午面内相对扰动源中心法线基本对称 ,而在赤道面内则不对称 :扰动源中心法线西侧双重激波对结构更为明显 ,所跨经度范围宽于东侧 .初步分析表明 ,行星际磁场的螺旋结构是产生日球赤道面内双重激波对结构东西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d模型 日球动力学 双重激波对 行星际磁场 行星际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高速流的演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友秋 陈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9-285,共7页
本文采用一维时变模型,对高速流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高速流前沿演化成为由前向快、慢激波和后向快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高速流固有的低密度特征显著减弱前向慢激波的强度,并阻止后向慢激波的出现.2.高... 本文采用一维时变模型,对高速流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高速流前沿演化成为由前向快、慢激波和后向快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高速流固有的低密度特征显著减弱前向慢激波的强度,并阻止后向慢激波的出现.2.高速流尾沿产生以快模为主体的前、后向稀疏波,它们对高速流前沿形成的快激波对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动力学 高速流 磁流体激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道面内行星际激波相互碰撞作用过程研究——间距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建永 魏奉思 顾惠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0-97,共8页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间距的两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_s),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24°、36°、48°、54°、72°、120°,模拟了两激波速度均为1...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间距的两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_s),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24°、36°、48°、54°、72°、120°,模拟了两激波速度均为1000km/s和2000km/s两种情形。结果表明:1.速度为1000km/s的两中等激波,相距24°时,在1AU以内强烈相互作用而汇合成一新激波;相距36°时,在1AU附近发生汇合,但尚可分辨;相距48°时,在1AU以内有相互作用,但可近似认为是独立传播的;相距72°时,将独立向前传播。2.速眨为2000km/s的两强激波,相距≤48°时,将强烈汇合成一新激波;相距54°时,在1AU附近产生汇合,但尚可分辨;相距72°时,相互作用不足以汇合成新的激波;相距120°时,其传播相互独立地进行。并给出了上述情形下两激波汇合的时间和位置,详细比较了汇合激波与相同能量的单激波的等离子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激波 数值模拟 激波汇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友秋 孙树计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167,共7页
采用二维理想MHD模型,分别在日球赤道面(二维二分量模型)和日球子午面(二维三分量模型)内研究太阳风中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慢激波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由原慢激波和新产生的快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该激波系统在... 采用二维理想MHD模型,分别在日球赤道面(二维二分量模型)和日球子午面(二维三分量模型)内研究太阳风中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慢激波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由原慢激波和新产生的快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该激波系统在子午面内相对慢激波源中心法线基本对称,而在赤道面内则是不对称的:快激波阵面和慢激波阵面之间存在一个切触点,该处两个激波合并,蜕化为气体激波。上述切触点相对激波源中心法线东偏,且东偏角度在激波系统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加。初步分析表明,行星际磁场的螺旋结构是产生日球赤道面内慢激波传播和演化的东西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磁场 螺旋结构 行星际慢激波 太阳风 激波传播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体斜激波的汇合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友秋 荀笑冬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9-186,共8页
本文讨论磁流体快、慢激波的汇合作用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两个前向快激波汇合之后,形成一更强的前向快激波,尾随一前向慢稀疏波、一正接触间断(后侧密度大于前侧)、一后向慢激波和一后向快稀疏浚.(2)两个前向慢激波汇合... 本文讨论磁流体快、慢激波的汇合作用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两个前向快激波汇合之后,形成一更强的前向快激波,尾随一前向慢稀疏波、一正接触间断(后侧密度大于前侧)、一后向慢激波和一后向快稀疏浚.(2)两个前向慢激波汇合之后,形成一更强的前向慢激波,尾随一正接触间断、一后向慢稀疏波和一后向快激波2在前向慢激波前方出现一前向快波,它或为稀疏浚(中、小激波角情况),或为激波(大激波角情况).(3)前向快激波会追上前向慢激波而发生汇合,之后互换位置且强度减弱,尾随一正接触间断和一后向稀疏波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激波 激波汇合 太阳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体中间激波的相互作用
16
作者 胡小龙 胡友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3-199,共7页
本文讨论磁流体中间激波的相互作用规律.主要结论:中间激波汇合的产物为后向快简单波、后向慢简单波或慢激波、接触间断、前向慢激波和前向快激波,其中后向波成份和接触间断很弱.当左(右)激波较强时,中国激波碰撞产物为后(前)... 本文讨论磁流体中间激波的相互作用规律.主要结论:中间激波汇合的产物为后向快简单波、后向慢简单波或慢激波、接触间断、前向慢激波和前向快激波,其中后向波成份和接触间断很弱.当左(右)激波较强时,中国激波碰撞产物为后(前)向快激波、后(前)向慢简单波或慢激波、负(正)切向间断、前(后)向慢简单波和前(后)向快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 中间激波 激波相互作用 太阳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中间激波的演化
17
作者 胡小龙 胡友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7-454,共8页
本文采用特征线方法和激波装配法,对磁流体中间激波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 2→4型中间激波通过向下游发出后向慢压缩波使下游态磁场减幅,通过向上游发出前向快压缩波使上游态磁场增幅,以致2→4型中间激... 本文采用特征线方法和激波装配法,对磁流体中间激波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 2→4型中间激波通过向下游发出后向慢压缩波使下游态磁场减幅,通过向上游发出前向快压缩波使上游态磁场增幅,以致2→4型中间激波迅速经导灭激波向慢激波转化;所发出的前向快压缩波经非线性变陡形成快激波。(2)1→3型中间激波首先通过向下游发出前向慢稀疏波而很快变成1→3=4型临界中间激波,并瞬间转变为由前向快激波和前向2→4型中间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其中,2→4型中间激波可在其前导快激波的下游传播较远的距离,有可能为 IAU 附近的飞船观测到,但最终导灭激波转变为慢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动力学 磁流体力学 磁流体激波 中间激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耀斑激波的相互作用
18
作者 夏利东 胡友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一维磁流体力学模型和激波装配法,分析两个相继出现的耀斑激波的相互作用.前导激波下游的稀疏波显著改变后随激波的特性,并在它的下游产生强后向快激波.两耀斑激波汇合后将在下游形成密度比约为1.5的接触间断.
关键词 耀斑激波 激波汇合 太阳耀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磁流体激波跃变关系的无量纲化求解
19
作者 吕建永 魏奉思 费振勇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0-117,共8页
用无量纲化方法,推出了各向压力异性等离子体中磁流体激波跃变条件及其解析解的一种普遍而简单的形式,并讨论了它在各向同性等离子体中各种特殊情况下的结果.
关键词 各向压力 等离子体 磁流体激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电流片与激波特性的东西不对称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先哲 杨玉林 +1 位作者 刘绍亮 胡友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81-588,共8页
采用日球赤道面二维二分量MHD模型 ,研究行星际电流片对 1AU附近激波的密度比、气压比、动压差和磁场强度比沿激波阵面分布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只有当扰动源靠近电流片时 ,这一影响才比较显著 ,且对电流片东侧扰动源形成的激波的影... 采用日球赤道面二维二分量MHD模型 ,研究行星际电流片对 1AU附近激波的密度比、气压比、动压差和磁场强度比沿激波阵面分布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只有当扰动源靠近电流片时 ,这一影响才比较显著 ,且对电流片东侧扰动源形成的激波的影响较强 .当扰动源位于电流片东 (西 )侧时 ,激波动力学参数峰值位置相对扰动源法向东 (西 )偏 ,磁场比峰值位置西偏的程度减弱 (增强 ) .电流片的上述影响与它对激波最快传播方向的偏转效应密切相关 ,而磁场强度比峰值总是西偏 ,则主要取决于行星际磁场的螺旋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球动力学 行星际电流片 mhd激波 不对称性 扰动源 磁场强度 密度比 气压比 动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