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长油田增油细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俊会 王平 +2 位作者 薛泉宏 来航线 赵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128,共11页
【目的】分离筛选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增油细菌。【方法】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利用富集培养和稀释平板法从延长油田油污土壤中分离增油菌株;通过排油能力测定、原油附着与乳化性能观察、代谢产物表面活性物质分析及原油降解试验,从分离的... 【目的】分离筛选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增油细菌。【方法】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利用富集培养和稀释平板法从延长油田油污土壤中分离增油菌株;通过排油能力测定、原油附着与乳化性能观察、代谢产物表面活性物质分析及原油降解试验,从分离的菌株中筛选增油性能较好的细菌菌株,并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DNA全序列分析,对筛选的排油及乳化性能较好的细菌进行鉴定。【结果】①从原油及油污土壤中筛选出25株细菌,从中选择10株代谢产物中含有表面活性成分脂肽或糖脂的优势细菌用于后续试验,该10株菌均可导致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提高原油在油水发酵液中的乳化度,同时降低原油对瓶壁的附着度。②4株乳化及排油效果较好的菌株6-1、P1H132、AP1H11和6-3Y对原油的降解效果较好,与原油作用后,原油组分中有34.0%~55.3%的组分被细菌完全降解而消失。③4株细菌的鉴定结果为:6-1为Rhizobium pusense,P1H132为Zhihengliuella aestuarii,AP1H11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6-3Y为B.aryabhattai。【结论】获得的10株增油细菌具有良好的增油潜力,其中已鉴定的4株细菌可用于进一步的增油试验,在微生物采油和原油污染处理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采收率 增油细菌 石油烃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降解菌WJ-1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夏文杰 董汉平 俞理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6-440,418,共6页
从蒙古林油田水样筛选得到一株能以烃类为唯一碳源、高产表面活性剂的烃降解菌WJ-1,经16SrDNA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株以大豆油为碳源的培养基发酵7天,发酵液表面张力降到25.586mN/m,排油圈直径增大到11.... 从蒙古林油田水样筛选得到一株能以烃类为唯一碳源、高产表面活性剂的烃降解菌WJ-1,经16SrDNA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株以大豆油为碳源的培养基发酵7天,发酵液表面张力降到25.586mN/m,排油圈直径增大到11.8cm。薄层色谱分析表明所产表面活性剂主要有鼠李糖脂、蛋白类和脂类,蒽酮法测得96小时发酵液中鼠李糖脂含量最高,为55g/L;从发酵液提取的棕黄色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其表观临界胶束浓度为20mg/L;以不同黏度的4种原油作为碳源培养7天,原油平均降解率为52%。在渗透率0.4μm2的物理模型上,以1PV的0.6%WJ-1菌液、0.6g/L的聚合物溶液、0.6%WJ-1菌液+0.6g/L的聚合物溶液分别驱替水驱残余油,采收率分别提高6.56%、9.08%、23.08%,表明该菌可用于微生物采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烃降解菌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茵 鼠李糖脂 表面活性 岩心驱油效能 微生物采油(me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双飞 蒲万芬 +1 位作者 吴凯 张玉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8-330,319,共4页
叙述了紫外线照射和甲基硝基亚硝基胍(简称硝基胍)处理法微生物诱变原理,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报道了代号为ZSF的一种棒状杆菌属石油降解菌的诱变结果。实验用油为黏度50 mPa.s的一种胜利原油和柴油的等质量混合油,ZSF菌对混合油的降... 叙述了紫外线照射和甲基硝基亚硝基胍(简称硝基胍)处理法微生物诱变原理,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报道了代号为ZSF的一种棒状杆菌属石油降解菌的诱变结果。实验用油为黏度50 mPa.s的一种胜利原油和柴油的等质量混合油,ZSF菌对混合油的降解率为36.53%.ZSF受紫外线照射时,随照射时间延长(90-240 s),其死亡率不断增大,照射后的ZSF菌对混合油的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在照射时间为150 s时出现最高值47.38%。用亚硝基胍处理ZSF、处理时间为60 m in时,随亚硝基胍用量增大(0.05-0.45 g/L),ZSF菌死亡率不断增大,对混合油的降解率也是先增大后减小,亚硝基胍用量为0.35 g/L时出现最高值49.12%。两种诱变方法均可用于石油降解菌的育种,亚硝基胍法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诱变 亚硝基胍处理 紫外线照射 石油降解 采油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防蜡技术在双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延坡 周传迅 +2 位作者 刘晓军 吴莉玲 王立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简述了油井微生物防蜡原理.筛选出了可在无机盐存在下以固体石蜡为碳源生长的清防蜡菌种AD-4.菌液含菌>108个/mL.该菌液与9口油井的沉积蜡在65℃作用7天后,沉积蜡凝固点(27.5~55.0℃)下降1.5~8.5℃,菌液pH值由7.4降至6.2~6.8,表面张... 简述了油井微生物防蜡原理.筛选出了可在无机盐存在下以固体石蜡为碳源生长的清防蜡菌种AD-4.菌液含菌>108个/mL.该菌液与9口油井的沉积蜡在65℃作用7天后,沉积蜡凝固点(27.5~55.0℃)下降1.5~8.5℃,菌液pH值由7.4降至6.2~6.8,表面张力(71.0~76.1 mN/m)下降34.2%~49.3%.一口井的原油在60℃与菌液作用8天后,C25以上组分减少,轻组分增多,表明该菌为烃降解菌.在双河区3口井进行先导性试验,在安棚区8口井和下三门区6口井进行适应性试验,AD-4菌液和培养基从套管加入,确定加荆周期为30天,菌液初次加量为300~450 kg,逐次递减至维持量80~150 kg,井温较高时菌液加量较大.5口井生产数据表明加菌液后抽油泵负荷和电流减小,检泵周期延长.该清防蜡菌适用条件为:矿化度<1×104mg/L,含水30%~90%,油层温度<90℃.图1表3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清防蜡菌 菌种筛选 微生物/原油相互作用 清防蜡 油井 微生物采油 河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降解菌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彤 乐建君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8,共4页
分析了降解石油烃的配伍菌对原油组成和流变性变化的影响.该配伍菌在原油中培养,生物降解原油组分,烷烃和芳烃质量分数发生变化,非烃组分质量分数平均增加2.09%,沥青质质量分数平均减少1.29%.原油经配伍菌作用后含蜡质量分数平均降低17.... 分析了降解石油烃的配伍菌对原油组成和流变性变化的影响.该配伍菌在原油中培养,生物降解原油组分,烷烃和芳烃质量分数发生变化,非烃组分质量分数平均增加2.09%,沥青质质量分数平均减少1.29%.原油经配伍菌作用后含蜡质量分数平均降低17.56%,含胶质量分数平均降低26.54%,处理后的原油表观黏度与处理前相比降低50%,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应用牛顿指数、黏度变化量和提高采收率指数评价对EOR指数的影响达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性能评价 微生物采油(me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清防蜡采油技术在王541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汪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2,47,共4页
王541断块原油含蜡量高(10%~35%),油井井筒结蜡严重,热洗作业频繁.将胜利采油院提供的F18菌组用于区块油井清防蜡取得了良好效果.F18菌组由BS-6、B10-1、A3-1、TH1-1、B9-3、N5等6种菌组成,以石蜡为碳源生长,降解石蜡,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王541断块原油含蜡量高(10%~35%),油井井筒结蜡严重,热洗作业频繁.将胜利采油院提供的F18菌组用于区块油井清防蜡取得了良好效果.F18菌组由BS-6、B10-1、A3-1、TH1-1、B9-3、N5等6种菌组成,以石蜡为碳源生长,降解石蜡,产生物表面活性剂,阻止蜡晶生长.在室内实验中,F18使11口井产出的原油粘度降低16.5%~59.0%,凝固点降低2~7℃.在现场试验中菌液注入油井环空.在3口井上进行间隔15天、为期3个月的定期注菌液清防蜡先导试验,效果良好.在正式试验中将区块33口井分为4大类,第一类5口井只注菌液;第二类5口井注菌液并热水洗井,洗井周期60天;第三类22口井注菌液并热水洗井,洗井周期45天;第四类1口井(对比井)不加剂不热洗;注菌液周期20天,第一次注0.3吨,以后每次注0.2吨.注菌液井产出的原油,①凝固点略有下降;②原油族组成无明显变化;③轻质饱和烃增多而重质饱和烃减少;井下作业时发现8口注菌液井中只有1口轻微结蜡,而对比井生产85天后管杆严重结蜡.此清防蜡技术适用于含水20%~80%的含水油井,在含水10%的油井中效果不好.图3表3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混合菌液 微生物清防蜡 微生物采油 含水油井 王541断块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金葵 王大威 +1 位作者 廖明清 刘永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9-123,共5页
从大庆油田分离到一株可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菌株,经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菌株经过了室内生化特性、产生活性物质乳化原油的能力等详细的评价。结果显示,原油在该菌种作用后轻质组分增加,原油的族组成发生... 从大庆油田分离到一株可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菌株,经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菌株经过了室内生化特性、产生活性物质乳化原油的能力等详细的评价。结果显示,原油在该菌种作用后轻质组分增加,原油的族组成发生了变化,粘度下降,改善了原油流动性质。岩心物理模型驱油实验证明,微生物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8.2%左右,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石油烃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