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2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PI3K/Akt通路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婧 魏品康 +2 位作者 修丽娟 矫健鹏 俞超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0-523,共4页
目的探讨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MCF-10AT细胞分为消痰解郁方组、PI3K激酶选择性抑制剂LY294002组(抑制剂组)、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和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48h后,采用CCK-8... 目的探讨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MCF-10AT细胞分为消痰解郁方组、PI3K激酶选择性抑制剂LY294002组(抑制剂组)、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和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48h后,采用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及生长情况;药物干预48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PTEN、PI3K、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药物干预24和48h后,消痰解郁方组、抑制剂组和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MCF-10AT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抑制率高于消痰解郁方组和抑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48h后,消痰解郁方组、抑制剂组和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MCF-10AT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48h后,消痰解郁方组、抑制剂组、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PI3K、p-Ak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弱,PTE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痰解郁方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其对MCF-10AT细胞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mcf-10at细胞 PI3K/AKT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克班宁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微管解聚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于蕾 闫彩凤 +4 位作者 宋辉 郎朗 于晶涵 马瑗晗 王正文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4-269,共6页
目的:探究氧化克班宁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微管解聚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法,研究氧化克班宁对MCF-7细胞骨架关键蛋白F-actin的影响;其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氧化克班宁作用MCF-7细胞后,F-actin... 目的:探究氧化克班宁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微管解聚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法,研究氧化克班宁对MCF-7细胞骨架关键蛋白F-actin的影响;其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氧化克班宁作用MCF-7细胞后,F-actin的蛋白表达水平、Rho/ROCK信号通路关键性蛋白Rho A、ROCK1和ROCK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经氧化克班宁和抑制剂GSK429286A联用处理后,MCF-7细胞内Rho/ROCK下游蛋白MYPT和LIM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氧化克班宁作用MCF-7细胞48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actin蛋白荧光强度逐渐降低,F-ac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Rho A、ROCK1和ROCK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氧化克班宁与抑制剂GSK429286A联用,MCF-7细胞内pMYPT1及pLIMK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氧化克班宁可破坏细胞骨架,干预Rho/ROCK通路,调控其下游蛋白MYPT和LIMK磷酸化水平,促进微管解聚,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不容 氧化克班宁 mcf-7细胞 微管 Rho/ROC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cfDNA联合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张媛 王莉华 +3 位作者 郭燕 吕国庆 吴隼 张景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15例)和non-CNSI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骨髓受累、肥大性疾病、B症状、来源细胞、葡萄糖定量、潘氏试验、脑脊液氯、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外周血cf NDA、IL-10的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对DLBCL患者继发CNSI的预测价值。末次随访时间为2023年11月30日,Kaplan-Meier法计算non-CNSI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结果:CNSI组的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脑脊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5)。CNSI组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1)。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均呈正相关(r=0.4024,0.315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f DNA、IL-10对CNSI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0.742,二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93.70%,诊断效能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中位随访时间20(6-31)个月,以外周血cf DNA联合IL-10阳性或阴性对non-CNSI患者分组,阳性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组的患者(P<0.05)。结论:DLBCL合并CNSI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CNSI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循环游离DNA 白介素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ysoPC、Tau与GDF-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朱江 宋冬惠 +1 位作者 杨学明 吴森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微管相关蛋白Tau与生长分化因子-10(GDF-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组,并取同期10...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微管相关蛋白Tau与生长分化因子-10(GDF-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组,并取同期100例口腔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LysoPC、Tau与GDF-10表达情况,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LysoPC、Tau与GDF-10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生存情况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研究组病理组织中Tau与GDF-10表达阳性率、血清LysoPC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LysoPC、Tau与GDF-10低表达患者的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占比高于高表达组(均P<0.05)。128例患者随访5年,生存86例(67.19%),死亡42例(32.81%)。LysoPC、Tau与GDF-10水平均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均P<0.05,r=-0.597、-0.622、-0.656)。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LysoPC、Tau与GDF-10低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高表达者(均P<0.05)。LysoPC、Tau与GDF-10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保护因素,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ysoPC、Tau与GDF-10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其中低表达者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酰胆碱 微管相关蛋白Tau 生长分化因子-10 口腔鳞状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合并新的SOX10突变1例
5
作者 张骜 戴春娟 +4 位作者 赵绪稳 王金虎 杜晓斌 杨福江 胡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6-388,共3页
全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先天性巨结肠中十分罕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诊疗上存在一定困难。SOX10基因突变被认为与先天性巨结肠症有关。本文报道1例合并新的SOX10突变的全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患儿,以提高临床对此罕见疾病的认识。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全肠无神经节细胞 SOX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蒴藤素经AKT/GSK-3β信号通路增强乳腺癌MCF-7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
6
作者 程超 王胄 张卫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3-830,共8页
目的:探讨扁蒴藤素(PT)通过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多柔比星(DOX)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CF-7细胞并建立DOX耐药细胞MCF-7/DOX。MCF-7细胞设NC组、L-PT组(2μmol/L PT)、M-PT组(4... 目的:探讨扁蒴藤素(PT)通过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多柔比星(DOX)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CF-7细胞并建立DOX耐药细胞MCF-7/DOX。MCF-7细胞设NC组、L-PT组(2μmol/L PT)、M-PT组(4μmol/L PT)、H-PT组(8μmol/L PT)、H-PT+SC79组(8μmol/L PT+10μmol/L的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剂SC79)、H-PT+LY294002组(8μmol/L PT+2.5μmol/L的AKT/GSK-3β信号通路激活剂LY294002)。MCF-7/DOX细胞设MCF-7/DOX组(未处理)、DOX组(50 nmol/L DOX)、PT+DOX组(8μmol/L PT和50 nmol/L DOX)、PT+DOX+SC79组(8μmol/L PT+50 nmol/L DOX+10μmol/L SC79)、PT+DOX+LY294002组(8μmol/L PT+50 nmol/L DOX+2.5μmol/L LY294002)。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及WB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集落形成数、迁移、侵袭和AKT/GSK-3β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建立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PT对移植瘤生长、移植瘤组织中AKT/GSK--3β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C组相比,L-PT、M-PT、H-PT组MCF-7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数、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及p-AKT、p-GSK-3β蛋白表达均呈PT浓度依赖性降低(均P<0.05);与H-PT组对比,H-PT+SC79组MCF-7细胞上述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PT+DOX+LY294002组MCF-7细胞上述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同(均P<0.05)。MCF-7/DOX组与DOX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数、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及p-AKT、p-GSK-3β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均P > 0.05);分别与MCF-7/DOX组、DOX组对比,PT+DOX组MCF-7/DOX细胞上述指标均降低(均P<0.05);对比PT+DOX组,PT+DOX+SC79组上述指标均升高,PT+DOX+LY294002组上述指标均降低(均P<0.05)。裸鼠移植瘤实验显示,与对照组和DOX相比,PT+DOX组移植瘤质量、体积、p-AKT、p-GSK-3β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结论:PT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增强其对DOX的化疗敏感性,其机制与抑制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蒴藤素 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乳腺癌 mcf-7细胞 化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家族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
7
作者 罗琪 曾碧雨 +3 位作者 张荣 黄良江 付蕾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754,共7页
白细胞介素-10(IL-10)家族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组织损伤后的异常修复、肝星状细胞活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积累。IL-10家族成员包括IL-10、IL-1... 白细胞介素-10(IL-10)家族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组织损伤后的异常修复、肝星状细胞活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积累。IL-10家族成员包括IL-10、IL-19、IL-20、IL-22、IL-24、IL-26、IL-28、IL-29、IL-35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肝纤维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适度上调IL-10家族成员表达可维持肝星状细胞静止状态,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化,调节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进而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凋亡和自噬,最终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本文总结探讨了IL-10家族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相关中西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细胞介素10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表达CD10的套细胞淋巴瘤1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8
作者 陈加兴 朱琼 +6 位作者 卢舒怡 吴晨榆 柯龙凤 张文雯 邱雅婷 陈刚 陈燕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7-1003,共7页
目的探讨异常表达CD10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异常表达CD10的MCL石蜡标本,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FISH方法,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 目的探讨异常表达CD10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异常表达CD10的MCL石蜡标本,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FISH方法,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3例,男女比为11∶3,年龄49~80岁,平均64.4岁,中位年龄64岁;发生于淋巴结10例,鼻咽1例,右半结肠1例,右侧眼睑1例,右侧睾丸1例。Ann Arbor分期:8例Ⅳ期,5例Ⅲ期,1例分期不明。镜检:正常结构完全破坏,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背景中可见透明变性的小血管和单个散在的上皮样组织细胞,其中8例(8/14,57.14%)由一致的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组成,核略不规则,核染色质不规则分散,核仁不明显,可见核分裂象,细胞质稀少;3例(3/14,21.43%)肿瘤细胞大,多形性显著,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突出,核分裂象多见,胞质丰富淡染;3例(3/14,21.43%)肿瘤细胞类似于淋巴母细胞,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胞质稀少。免疫表型:CD21显示残留的滤泡树突网;肿瘤细胞弥漫强表达CD20(14/14)、PAX5(7/7)、CD5(14/14)、Cyclin D1(14/14)、SOX11(11/11)和BCL2(13/13),部分表达BCL6(8/14,57.14%)和MUM1(6/9,66.67%),不表达CD3(14/14)和CD23(14/14)。所有病例均表达CD10,其中10例弥漫强表达CD10(10/14,71.43%),4例部分表达CD10(4/14,28.57%)。Ki67增殖指数10%~90%。EBER原位杂交均为阴性(8/8)。9例行FISH检测,其中7例检出CCND1基因分离,另有2例因组织样本太少检测失败。13例行骨髓活检,其中8例(8/13,61.54%)检出骨髓受累,5例(5/13,38.46%)未检出骨髓受累。结论异常表达CD10的MCL少见,通常呈弥漫性的生长模式,母细胞和多形性变异型多见,Ki67增殖指数较高,临床预后较差,需与其他类型CD1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淋巴瘤 CD10 BCL6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金子二萜醇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小鼠免疫因子IL-7、IL-10及VEGF表达
9
作者 宋圣佑 周磊 +3 位作者 邰伦伟 潘世杰 蒋俊玲 赵俊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1-1585,1592,共6页
目的:探究千金子二萜醇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RCCN)小鼠免疫因子IL-7、IL-10及VEGF表达的机制。方法:构建RCCN移植瘤小鼠,随机划分为模型组、千金子二萜醇组和顺铂组,千金子二萜醇组给予20 mg/kg千金子二萜醇溶... 目的:探究千金子二萜醇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RCCN)小鼠免疫因子IL-7、IL-10及VEGF表达的机制。方法:构建RCCN移植瘤小鼠,随机划分为模型组、千金子二萜醇组和顺铂组,千金子二萜醇组给予20 mg/kg千金子二萜醇溶液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NaCl溶液灌胃,顺铂组腹腔注射4 mg/kg顺铂溶液,记录小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2和Smad4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免疫因子IL-7和IL-10表达;IHC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结果:药物干预14 d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和千金子二萜醇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增殖被抑制(P<0.05),TGF-β1、Smad2、Smad4蛋白及VEGF表达降低(P<0.05),血清中IL-7表达增加、IL-10水平降低(P<0.05)。结论:千金子二萜醇能够抑制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进而降低RCCN小鼠IL-7、IL-10及VEGF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子二萜醇 肾透明细胞 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 IL-7 IL-10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杜云玲 时长江 +5 位作者 高方媛 张梦娜 王玲玲 张竹青 明颖 谢守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4-689,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血清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为HCC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4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02例HCC患者、119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132... 目的通过分析血清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为HCC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4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02例HCC患者、119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132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和148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AKR1B10和AFP水平。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用于多组间的比较和进一步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检验效能。结果四组间AKR1B1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C组:3053.79(1475.67~4605.86)pg/mL,肝脏良性疾病组:1324.42(659.68~2023.88)pg/m L,其他恶性肿瘤组:660.68(377.56~2087.77)pg/m L,健康组:318.30(82.73~478.82)pg/m L,H=240.8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HCC组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疾病组、其他恶性肿瘤组和健康组(P值均<0.001)。HCC组与其他三组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诊断HCC的最佳血清AKR1B10浓度界值为1584.97 pg/mL,AUC为0.86,95%CI:0.82~0.90,敏感度为74.3%,特异度为85.2%。相较于单一指标,AKR1B10与AFP联合应用,可以提高HCC诊断的敏感度(81.8%)和特异度(91.4%)。AKR1B10诊断早中期HCC患者的AUC为0.84,95%CI:0.78~0.90,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81.2%。AKR1B10诊断AFP阴性HCC患者的AUC为0.85,95%CI:0.77~0.92,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79.9%。结论AKR1B10是一种有潜力的诊断HCC的新型血清学标志物,与AFP联合使用,可能提高HCC(尤其是早中期HCC和AFP阴性HCC)患者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 甲胎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诱导MCF10A上皮细胞衰老模型的构建
11
作者 王增盛 牛祖彪 +7 位作者 张波 郝佳慧 朱一超 杨瑞刚 任禾 刘辰瑜 孙强 任立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本研究旨在构建稳定的上皮细胞衰老模型,以期用于衰老细胞清除剂(senolytics)药物的筛选和评价研究。探究了阿霉素(doxorubicin)诱导人非转化乳腺上皮细胞系MCF 10A衰老的最佳条件,包括最佳诱导浓度、最佳干预时长和最佳衰老天数,并多... 本研究旨在构建稳定的上皮细胞衰老模型,以期用于衰老细胞清除剂(senolytics)药物的筛选和评价研究。探究了阿霉素(doxorubicin)诱导人非转化乳腺上皮细胞系MCF 10A衰老的最佳条件,包括最佳诱导浓度、最佳干预时长和最佳衰老天数,并多维度验证了MCF 10A作为细胞衰老模型的可行性。阿霉素诱导MCF 10A细胞衰老的最佳条件是:用0.6μmol/L的阿霉素处理16 h在第8 d MCF 10A细胞达到最佳衰老状态。在最佳诱导条件下,加药组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阳性率达到97%;同时,检测mRNA、蛋白质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的表达,结果显示:加药组细胞相对于正常细胞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aecretory phenotype,SASP)、p16、p21和p53蛋白质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核纤层蛋白B1(lamin B1)显著下降(P<0.001)。加药组细胞与衰老细胞特有特征一致。本研究用阿霉素成功构建了MCF 10A上皮细胞衰老模型,为基于衰老上皮细胞的衰老细胞清除剂的筛选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衰老模型 阿霉素 人非转化乳腺上皮细胞系MCF 10A 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三磷酸酶磷脂转运蛋白10a甲基化检测在子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中的分流作用
12
作者 陈力畅 唐伊蔓 +1 位作者 陈思思 金海红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2-677,共6页
目的:探讨腺苷三磷酸酶磷脂转运蛋白10a(ATP10a)甲基化检测在子宫颈细胞学为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患者中的分流作用。方法:选择188例子宫颈脱落细胞学诊断为ASC-US、LSIL的患者,同时... 目的:探讨腺苷三磷酸酶磷脂转运蛋白10a(ATP10a)甲基化检测在子宫颈细胞学为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患者中的分流作用。方法:选择188例子宫颈脱落细胞学诊断为ASC-US、LSIL的患者,同时收集患者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分型及子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以子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为炎症、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将炎症和LSIL归为LSIL-组,HSIL和SCC归为HSIL+组。比较ATP10a甲基化和HR-HPV检测在该人群中诊断HSIL+(包括HSIL和SCC)的效能。结果:ATP10a甲基化检测值在炎症、LSIL、HSIL、SCC患者中分别为19.035(16.478,20.823)、13.446(5.890,20.674)、10.336(4.733,17.336)、4.223(1.713,7.754),LSIL-组ATP10a甲基化检测值为17.812(10.787,20.686),HSIL+组7.251(3.170,14.1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24,P<0.001);HR-HPV阳性在LSIL-组的占比70.9%低于HSIL+组的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7,P=0.004)。ATP10a甲基化诊断HSIL+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NPV)、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66.0%、79.1%、0.747)均高于HR-HPV检测(29.1%、50.7%、0.587),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PPV)(78.8%和65.7%)低于HR-HPV检测(88.2%和75.0%),使用ATP10a甲基化检测代替HR-HPV检测对细胞学异常(ASC-US、LSIL)进行分流时,阴道镜转诊率可降至54.3%。在ASC-US患者中,ATP10a甲基化检测诊断HSIL+的AUC(0.683)高于HR-HPV检测(0.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在LSIL患者中,ATP10a甲基化检测诊断HSIL+的AUC为0.828仍高于HR-HPV检测(0.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ATP10a甲基化水平随子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ATP10a甲基化检测对于子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可能不低于HR-HPV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三磷酸酶磷脂转运蛋白10a 甲基化 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乙醇提取物抑制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柯佳杰 沈煜洲 +3 位作者 许雅苹 陈煜沛 陈培元 吴黉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目的:探究当归乙醇提取物(EEA)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法评价细胞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汇合度及形态变化;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 目的:探究当归乙醇提取物(EEA)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法评价细胞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汇合度及形态变化;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线粒体生物发生和动力学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400μg/mL EEA处理24 h和48 h后,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P<0.01);100μg/mL和200μg/mL EEA处理24 h后,细胞汇合度下降,出现皱缩变圆、体积缩小等形态改变及染色质固缩等凋亡特征;10~200μg/mL EEA处理14 d后,细胞克隆数目减少(P<0.01);200μg/mLEEA处理24h后,细胞内线粒体变圆变短,其内容物严重破坏甚至消失;20~200μg/mL EEA处理24 h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早期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活化胱天蛋白酶-9(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升高(P<0.0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yclin 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CDK4、Bcl-2、Bad、Bcl-XL、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Fission 1蛋白(FIS1)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EEA对B16-F10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G1/S期阻滞,激活内源性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破坏线粒体生物发生与动力学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乙醇提取物 B16-F10细胞 细胞周期 凋亡 线粒体生物发生与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肺炎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吴莹姣 姜波涛 +3 位作者 谭红 张艺博 彭旭 陈婵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517,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住院期间并发肺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长沙市第一医院神内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脑梗死并发肺炎患者220...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住院期间并发肺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长沙市第一医院神内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脑梗死并发肺炎患者220例,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64例和轻症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检测血清IL-10与ApoE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IL-10-1082G/A、ApoE基因多态性。结果 重症组血清IL-10、ApoE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血清IL-10、ApoE对急性脑梗死住院期间合并重症肺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694、0.752,二元logistic回归拟合联合预测的AUC为0.893,明显高于单一指标(P<0.05)。2组IL-10-1082G/A基因型(GG/GA/AA)和等位基因(G、A)频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等位基因发生重症感染的风险升高(OR=3.351,95%CI:1.885~5.955,P=0.000)。2组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10、ApoE水平对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重症肺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IL-10-1082G/A基因多态性与肺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携带G等位基因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风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医疗相关肺炎 细胞介素10 载脂蛋白E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调节IL-10/STAT3信号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15
作者 杨蓉 孙振琴 +1 位作者 谢文娟 杨文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4-1089,1095,共7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调节IL-10/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NC组)、模型组(Model组)、DEX低剂量组(DEX-L组,5μg/kg)、DEX中剂量组(DEX-M组,10μ...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调节IL-10/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NC组)、模型组(Model组)、DEX低剂量组(DEX-L组,5μg/kg)、DEX中剂量组(DEX-M组,10μg/kg)、DEX高剂量组(DEX-H组,20μg/kg)、氨甲蝶呤组(MTX组,0.33 mg/kg)、AS101组(IL-10抑制剂,1.5 mg/kg)、DEX-H^(+)AS101组(20μg/kg+1.5 mg/kg),每组18只。除NC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需构建RA模型。第2次免疫24 h后开始给药处理,给药1次/d,持续3周。检测大鼠足肿胀率、关节指数的变化;HE染色检测脾脏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TNF-α、IL-1β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百分比以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IL-10、p-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Model组大鼠脾脏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足肿胀率、关节指数、TNF-α、IL-1β水平、CD3^(+)CD4^(+)T细胞百分比、Th17细胞、Th17/Treg升高,CD3^(+)CD8^(+)T细胞百分比、Treg、IL-10、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DEX-L组、DEX-M组、DEX-H组、MTX组大鼠脾脏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足肿胀率、关节指数、TNF-α、IL-1β水平、CD3^(+)CD4^(+)细胞百分比、Th17细胞、Th17/Treg降低,CD3^(+)CD8^(+)T细胞百分比、Treg、IL-10、p-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Model组比较,AS101组大鼠脾脏组织病理损伤加剧,足肿胀率、关节指数、TNF-α、IL-1β水平、CD3^(+)CD4^(+)T细胞百分比、Th17细胞、Th17/Treg升高,CD3^(+)CD8^(+)T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IL-10、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5);AS101减弱了高剂量DEX对RA大鼠T细胞亚群比例平衡的促进作用。结论:DEX可能通过激活IL-10/STAT3通路促进RA大鼠T细胞亚群比例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IL-10/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 类风湿关节炎 炎症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调控miR-142-3p/HSP70通路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进军 崔鹏来 +4 位作者 程欣 钱梦悦 曾祥隽 徐子金 王怡帆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46,共7页
目的:探究雷公藤内酯醇(TP)通过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MCF-7细胞,将其分为6组:对照组、TP组、miR-142-3p inhibitor组、TP+inhibitor组、miR-142-3p mimic组和TP+mimic组,用... 目的:探究雷公藤内酯醇(TP)通过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MCF-7细胞,将其分为6组:对照组、TP组、miR-142-3p inhibitor组、TP+inhibitor组、miR-142-3p mimic组和TP+mimic组,用转染试剂将相应的核酸或质粒转染MCF-7细胞。qPCR法、EdU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划痕实验、WB法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 mRNA的表达,MCF-7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HSP7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TP或miR-142-3p过表达能显著促进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的表达,敲减miR-142-3p则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的表达,TP可逆转由敲减miR-142-3p对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表达的影响;TP、过表达miR-142-3p均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敲减miR-142-3p则均可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TP可逆转由敲减miR-142-3p对MCF-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均P<0.05)。结论:TP可通过调控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进而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雷公藤内酯醇 mcf-70细胞 增殖 侵袭 迁移 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介导MAPKs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冬 董晓俊 徐成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IGF-1(0、5、10、20 ng/mL)培养C3H10T1/2细胞,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ARS)染色检测ALP活性、钙盐...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IGF-1(0、5、10、20 ng/mL)培养C3H10T1/2细胞,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ARS)染色检测ALP活性、钙盐沉积情况,qRT-PCR法检测成骨特性因子核心结合因子α-1(RUNX2)、成骨分化特异性因子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通路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对数期细胞分为空白组、IGF-1组、ERK通路抑制剂(PD98059)组、PD+IGF-1组、p38通路抑制剂(SB202192)组、SB+IGF-1组,qRT-PCR法检测成骨特性因子RUNX2、成骨分化特异性因子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IGF-1组ALP显色加深,ALP活性升高,钙盐结节形成增多,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升高,磷酸化ERK、p38、JNK蛋白表达增加,具有剂量效应(P<0.05)。与空白组比较,PD组、SB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D+IGF-1组、SB+IGF-1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与IGF-1组比较,PD+IGF-1组、SB+IGF-1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IGF-1促进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K信号通路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C3H10T1/2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0b介导NKG2D调节脑胶质瘤细胞免疫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岗 巨虎 +3 位作者 肖宗宇 李文辉 曹立新 惠超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7-512,共6页
目的:观察微小核糖核酸-10b(miR-10b)对脑胶质瘤细胞免疫效应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进行培养和传代,获得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按照1.0×105个/ml浓度制备细胞悬液,并设置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 目的:观察微小核糖核酸-10b(miR-10b)对脑胶质瘤细胞免疫效应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进行培养和传代,获得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按照1.0×105个/ml浓度制备细胞悬液,并设置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达组、空白组,每组6个复孔。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达组分别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阴性对照、miR-10b模拟物、miR-10b抑制剂,空白组予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分离和培养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NK细胞表面NK细胞激活受体(NKG2D)表达,并检测各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A(MICA)、UL16结合蛋白2(ULBP2)、UL16结合蛋白3(ULBP3)表达。结果: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达组转染效率分别为(93.55±2.05)%、(95.67±3.14)%、(94.18±3.26)%;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过表达组miR-10b表达升高,低表达组miR-10b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和空白组miR-10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过表达组NK细胞不同效靶比杀伤活性均降低、NKG2D表达降低,低表达组NK细胞不同效靶比杀伤活性均增高、NKG2D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K细胞杀伤活性均随效靶比增加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相同效靶比NK细胞杀伤活性、NKG2D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过表达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MICA、ULBP2、ULBP3表达均降低,低表达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MICA、ULBP2、ULBP3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与空白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MICA、ULBP2、ULBP3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miR-10b表达能够增加NK细胞表面NKG2D和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MICA、ULBP2、ULBP3表达,增强NK细胞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0b 脑胶质瘤 NK细胞激活受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A UL16结合蛋白2 UL16结合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cH10基因沉默对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TXT药物敏感性影响
19
作者 汪成 单鸣 +2 位作者 潘贇昊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48-1453,共6页
目的观察UbcH10基因沉默对MCF-7/TXT细胞耐药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UbcH10的siRNA序列,构建shRNA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慢病毒包装,重组病毒感染MCF-7/TXT细胞,转染后72 h通过荧光标记物确认细胞感染效率,收集转染后细胞,Real-Time PCR和Wes... 目的观察UbcH10基因沉默对MCF-7/TXT细胞耐药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UbcH10的siRNA序列,构建shRNA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慢病毒包装,重组病毒感染MCF-7/TXT细胞,转染后72 h通过荧光标记物确认细胞感染效率,收集转染后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内UbcH10mRNA及蛋白含量变化;CCK-8检测基因沉默对MCF-7/TXT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MCF-7/TXT细胞中成功进行了UbcH10基因沉默实验,病毒感染后72 h细胞的感染效率达到约90%,细胞内UbcH10mRNA和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bcH10基因沉默可以明显增强MCF-7/TXT对多西他赛的药物敏感性,多西他赛对基因干预组和对照组细胞的不同时间点IC50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cH10沉默可显著增强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TXT对多西他赛的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f-7/TXT siRNA 慢病毒 UBCH10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通过上调socs3抑制衣原体感染细胞炎症因子表达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玲艳 杜昆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0-533,共4页
目的:研究SOCS3蛋白在IL-10抑制衣原体感染细胞炎症因子表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10对衣原体感染细胞STAT3蛋白活化的影响,以及在socs3 siRNA作用下p38及ERK1/2活化情况;RT-PCR技术检测衣原体感染细胞在I... 目的:研究SOCS3蛋白在IL-10抑制衣原体感染细胞炎症因子表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10对衣原体感染细胞STAT3蛋白活化的影响,以及在socs3 siRNA作用下p38及ERK1/2活化情况;RT-PCR技术检测衣原体感染细胞在IL-10或Stattic作用下socs3基因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衣原体感染细胞在socs3 siRNA作用下,炎症因子IL-6和IL-12产生情况。结果:IL-10可以通过激活STAT3蛋白上调socs3基因表达;衣原体能诱导IL-6及IL-12产生,但IL-10可以通过上调socs3基因表达抑制IL-6及IL-12产生;SOCS3蛋白能抑制p38和ERK1/2通路活化。结论:IL-10通过诱导SOCS3蛋白抑制p38和ERK1/2通路活化,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炎症因子 细胞介素10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