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米林M6.9地震早期余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尹昕忠 周本刚 +3 位作者 陈九辉 韦伟 谢超 郭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22-2331,共10页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早期余震序列进行了全面检测分析.截至2017年11月25日上午08时,我们共获得约10倍的中国地震台网公布的余震事件.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示,本次米林M6.9地震余震呈NW向,位于北东向南迦巴瓦构造结北部的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带之间,沿西兴拉断裂带分布,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破裂特征,主震位于余震分布带中部.根据余震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机制解显示,发震断层的深部几何结构为北东向陡倾,主震北东侧的断层活动为主震及发震断层触发的结果,其深部几何结构也较陡,余震整体沿断层分布长度约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m6.9地震 微震检测 发震构造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前青海地区逸出气氡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磊 苏维刚 +3 位作者 李霞 赵玉红 冯丽丽 张朋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0-388,共9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6.9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两项逸出气氡异常(西宁、乐都)。以此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研究。TDS范围:西宁采样点为9084.3~11316 mg/L;乐都采样点为897.01~989.26 mg/L...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6.9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两项逸出气氡异常(西宁、乐都)。以此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研究。TDS范围:西宁采样点为9084.3~11316 mg/L;乐都采样点为897.01~989.26 mg/L。水化学类型为Na-SO_(4)、Na-Cl,均显示水-岩反应程度较弱。SO^(2-)_(4)、HCO^(-)_(3)浓度发生较明显变化,指示异常出现前及异常持续过程中有地下水循环径流途径较短的低矿化水混入,计算热储温度与循环深度,显示出深部水体交换不明显的特征。地震孕育时,区域应力加载导致周围岩石产生裂隙及孔隙,从而导致地球物理场的氡值变化,同一时段的水岩反应加剧,使得水化学离子组分浓度亦发生相应变化,结合氡值异常机理及历史震例研究,分析认为该异常是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对祁连带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9地震 逸出气氡 异常特征 水化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米林M6.9地震序列监测及南迦巴瓦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韩佳东 杨建思 +2 位作者 刘莎 王伟平 郑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59-2069,共11页
南迦巴瓦地震台网完整地记录了米林M6.9地震发生的全过程.本文利用南迦巴瓦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对米林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南迦巴瓦台网的定位结果显示,米林主震位于29.89°N,95.04°E,震源深度为16.7km,余震序列呈NW向展布... 南迦巴瓦地震台网完整地记录了米林M6.9地震发生的全过程.本文利用南迦巴瓦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对米林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南迦巴瓦台网的定位结果显示,米林主震位于29.89°N,95.04°E,震源深度为16.7km,余震序列呈NW向展布,分布在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连线的东北部靠近帕隆-旁辛断裂.经计算,本次地震的h值为1.26,b值为0.84,综合序列衰减情况分析,本次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地震.米林地震前,南迦巴瓦峰地区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均匀性,自研究区1992年ML6.2地震以来,研究区每12年左右发生一次ML6.0级以上地震,2017年至米林地震前,研究区6月前与6月后的地震活动差异很大,6月后的地震活动在频度上要明显强于6月前.空间分布上,米林地震震中附近为研究区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区域,属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和帕隆-旁辛断裂交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m6.9地震 地震序列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地震对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3 位作者 靳志同 杨帆 胡晓辉 李泽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1108,共18页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用下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根据以上2种方案下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讨论主震对震后短期内余震以及2019年4月24日西藏墨脱M 6.3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接收断层和发震断层一致时,各深度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正值区的余震比例较小,正值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相似,分析认为是主震继续破裂所导致。2)各深度大部分余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负值区,考虑可能是由于这些余震和主震的震源机制差异较大所致。通过选择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计算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可发现,不同深度的余震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大于触发阈值0.01MPa的范围内,说明所有余震均有被触发的可能性。推测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负值区的余震可能发生在主震剧烈破裂导致的破碎带内,从而导致其震源机制解与主震存在较大差异。破碎带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震源区的弹性常数值,文中的结果也说明考虑震源区内外弹性常数的差异对准确估计震源区内地震之间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是有益的。,根据不同机构和作者利用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墨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到一个与这些震源机制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进而据此中心震源机制解定量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墨脱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在墨脱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量值都很小,说明墨脱地震是一次独立于米林地震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 m6.9地震 破裂模型 接收断层 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 墨脱 m6.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6.9地震余震精确定位与断层面拟合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莉 刘白云 +4 位作者 范兵 王文才 张卫东 刘艳云 杜建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7-1466,共10页
利用青海和周边87个地震台站于2022年1月8—13日记录的青海门源M6.9地震主震及680次余震资料,经双差地震定位重新进行震源位置的修定,获得633个地震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信息。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明显以昌马—俄博断裂南末梢端为... 利用青海和周边87个地震台站于2022年1月8—13日记录的青海门源M6.9地震主震及680次余震资料,经双差地震定位重新进行震源位置的修定,获得633个地震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信息。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明显以昌马—俄博断裂南末梢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呈近EW向沿托勒山断裂东段分布,东段呈NWW向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重新定位前余震初始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5 km,重新定位后变化为在0~20 km深度范围内偏正态分布。根据重新定位后余震分布特点并参考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依据成丛地震发生在断层附近的原则,选取2个矩形区域,基于这2个区域内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信息,利用模拟退火与高斯-牛顿相结合的算法进行断层面拟合计算,完整地获得每一个拟合区域的断层面参数。结果表明托勒山断裂东段断层面与冷龙岭断裂西段断层面分别为长约15 km总体走向为近EW向的高倾角左旋走滑断裂与长约12 km总体走向为NWW向的高倾角大型左旋走滑断裂。此次青海门源地震可能是上述两断层面末端相互挤压共同破裂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门源m6.9地震 断层面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6
作者 王润妍 万永魁 +4 位作者 关兆萱 黄少华 顾培苑 宋泽尧 周明月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库仑应力变化是研究地震触发效应和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工具。为研究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对周围的触发作用,通过确定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滑动性质,分析地震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评估主震对余震及... 库仑应力变化是研究地震触发效应和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工具。为研究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对周围的触发作用,通过确定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滑动性质,分析地震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评估主震对余震及周围断层的触发效应,揭示了该地震对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影响。首先,利用“中心解”算法确定该地震可能发生的2个节面,并将当地应力场投影到这2个节面上,选择库仑应力较大的节面作为发震断层面;并基于统计公式,确定该发震断层面的滑动性质;在均匀弹性半空间理论模型下,构建地震作用下区域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其次,假定接收断层的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一致,计算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最后,计算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评估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震中物质向外涌出,南北两侧物质向内涌入,震中表现为隆升,南北两侧略微沉降;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大部分浅层余震的发生,大量余震处于库仑应力变化高值区;此外,南阿特拉斯断层西段—西南段、北阿特拉斯断层南段以及南苏斯断层西段的库仑应力高值区均超过0.01 MPa阈值,地震危险性极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洛哥m 6.9地震 应力触发 库仑应力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2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祁连块体 海原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 S_(6.9)地震灾害致灾机理
8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2 位作者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1-782,共22页
2022年门源M S_(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 2022年门源M S_(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只有规模较小的滚石和滚石堆积体及局部河床存在砂土液化现象,显然很不合常理。此次地震除形成2条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外,还在冷龙岭断裂西段北侧的硫磺沟内产生了1条长约7.9km的逆冲型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的走向不稳定,倾向S,主要由断续分布的弧形挤压破裂、挤压鼓包、张裂隙和地震陡坎组成;经统计,沿地表破裂带共获得了35个垂直位移量数据,最小位移量为(8±1)cm,最大位移量为(49±3)c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为24cm,位移沿走向分布不均匀。该条地表破裂带近垂直穿过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产生了宽泛的地表变形与位错,这可能是导致硫磺沟大桥毁坏的直接原因。这些调研成果启示我们在对跨断层重大线状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要关注逆冲型地表破裂带宽泛的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 S_(6.9)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灾害 工程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InSAR和高频GNSS位移波形反演2022年青海门源M 6.9地震同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9
9
作者 吕明哲 陈克杰 +3 位作者 柴海山 耿江辉 张生鹏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25-4738,共14页
使用差分干涉测量和像素偏移追踪从Sentinel-1 SAR卫星影像中提取了2022年青海门源M 6.9地震视线向位移及近断层距离向偏移,通过单历元精密单点定位获取了16个GNSS测站高频位移波形.基于上述观测资料的同震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 使用差分干涉测量和像素偏移追踪从Sentinel-1 SAR卫星影像中提取了2022年青海门源M 6.9地震视线向位移及近断层距离向偏移,通过单历元精密单点定位获取了16个GNSS测站高频位移波形.基于上述观测资料的同震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使两个走向分别为82°和112°的断层面发生破裂,为双侧不对称破裂事件,总破裂长度~26 km,滑动集中分布在0~5 km深度,最大滑动量为~4 m,总地震矩释放量为8.65×10^(18) Nm(对应矩震级为M_(W)6.56),在~10 s内全部释放.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主震使两条发震断层在10 km深度处库仑应力增加,促进了该区域后续余震发生.滑动分布模型显示门源地震浅层滑动亏损较小,结合已有2014至2021年时序InSAR结果,推测在更长震间期内,与两条发震断层相近的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不存在明显的浅层蠕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 6.9地震 INSAR 高频GNSS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夯土城墙动力响应分析——以山丹明长城为例
10
作者 马金莲 王谦 +2 位作者 钟秀梅 高中南 马志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97-1205,共9页
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造成山丹明长城局部破坏。为研究此次地震作用下夯土城墙的动力响应与破坏特征,基于地震现场考察结果,采用振幅等效处理后的记录地震波为输入地震动,开展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夯土城墙的动力响应数值分析,研究不... 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造成山丹明长城局部破坏。为研究此次地震作用下夯土城墙的动力响应与破坏特征,基于地震现场考察结果,采用振幅等效处理后的记录地震波为输入地震动,开展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夯土城墙的动力响应数值分析,研究不同位置测点的最大位移、峰值加速度与墙体应力分布特征,探讨地震导致夯土城墙破坏的主要内因。研究结果表明: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墙体位移和峰值加速度(PGA)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加,但距墙体底部0.5 m高度范围内PGA放大效应不明显,最大位移、加速度均出现在墙体顶部裂缝位置处;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墙体的地震动响应更为显著;墙体的最大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均出现在有裂缝处的底端掏蚀悬空部位,墙体裂缝、夯筑搭接、掏蚀悬空处应力集中明显;裂缝对夯土城墙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表现为弱化作用,但随高度增加逐渐过渡为强化作用;裂缝可显著增强墙体顶部地震动响应,可能是本次地震诱发城墙破坏的主要内因。研究成果可为古城墙遗址的加固修缮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9地震 明长城 动力响应 破坏特征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