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区M≥7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270-278,共9页
自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与18~19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和复杂网络技术,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预测方法,构建新疆地区M... 自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与18~19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和复杂网络技术,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预测方法,构建新疆地区M≥7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了新疆地区近200a来M≥7强震链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2008年于田7.3级强震的发生.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2014—2015年、2019—2020年以及2026年前后新疆地区仍有可能发生M≥7强震.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该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m≥7强震链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复杂网络 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keMap_CNST的2017年精河6.6级地震灾害快速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军 谭明 +4 位作者 宋立军 郝婧 毕雪梅 王新刚 常想德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1-388,共8页
基于考虑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场地效应及震中破裂等多因素的烈度快速评估模型,结合震害预测方法,研发了一套震害预测系统,并以2017年8月9日精河 M S6 . 6地震的震害预测为例,将对其的预测结果与当前主流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Sha... 基于考虑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场地效应及震中破裂等多因素的烈度快速评估模型,结合震害预测方法,研发了一套震害预测系统,并以2017年8月9日精河 M S6 . 6地震的震害预测为例,将对其的预测结果与当前主流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ShakeMap_CNST系统能对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烈度进行更为准确的估计,在人员伤亡、受灾人口估计、紧急安置人数及经济损失评估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系统,本系统的结果与现场调查的结果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emap_CNST 烈度图 地震动 震害预测 2017年精河 6.6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及其邻区4次M≥7强震预测总结与未来7级强震预测研究——基于有序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567-576,共10页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不断总结优化和构建该研究区M≥7强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该区210多年来M≥7强震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1996年以来该区所发生的4次M≥7强震,即从1996年喀拉昆仑山7.1级强震,到2003年俄、蒙、中边境7.9级强震,再到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强震.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该研究区未来2次M≥7强震将可能发生在2019—2020、2025—2026年前后.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有序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及其邻区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2008年于田7.3级强震 2014年于田7.3级强震 m≥7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PLUM方法在2021年日本福岛县近海M7.3级地震中的表现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丽霞 单振东 +1 位作者 马荣 景立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2-89,共8页
2021年2月13日晚,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M 7.3级地震,产生强烈振动,此次地震被认为是“3.11”地震的余震。首先介绍了PLUM方法的原理及日本气象厅地震预警系统对于PLUM方法的应用,评述了JMA地震预警结果。通过模拟PLUM方法在此次地震中的表... 2021年2月13日晚,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M 7.3级地震,产生强烈振动,此次地震被认为是“3.11”地震的余震。首先介绍了PLUM方法的原理及日本气象厅地震预警系统对于PLUM方法的应用,评述了JMA地震预警结果。通过模拟PLUM方法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由预测精度和有效预警时间两个指标来评估该方法的性能,并与日本气象厅发布的预警信息对比。模拟结果显示:受限于地震数据以及PLUM方法本身的原理,在震后第24 s发出第一次警报,不及使用P波预警与PLUM相结合的JMA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在地震前期0~40 s处于烈度剧烈上升阶段,预测精度较差;40 s之后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预测精度高达100%。PLUM方法可以有效克服点-源模型中的弊端,特别是在多个地震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预警效果良好,将PLUM方法纳入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 7.3级地震 PLUm方法 预测精度 有效预警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Mw7.8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冯继威 李山有 +3 位作者 宋晋东 汪源 侯宝瑞 白琳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0,共11页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新西兰GeoNet共计222个台站记录到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数据处理并计算加速度反应谱及傅里叶谱,以此研究此次强震动的幅值分布及特征分析和谱分析;强震动记录幅...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新西兰GeoNet共计222个台站记录到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数据处理并计算加速度反应谱及傅里叶谱,以此研究此次强震动的幅值分布及特征分析和谱分析;强震动记录幅值分布方向性显著,断层破裂正向尤为明显;与NGA-BA08和NZ06强地面运动预测方程进行对比,整体趋势符合强地面运动预测模型,但针对此次地震,NGA-BA08模型预测效果优于NZ06模型;谱加速度衰减程度随断层距的增加而缓慢、随周期的增加而减小。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受断层破裂方向的影响较大,近断层区域PGA值较高主要受最大滑动集中区的影响,而该区域处于人烟稀少的山区,因此此次地震虽然震级较大且震源浅,但所导致的灾害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mw7.8级地震 强震动记录 幅值 反应谱 强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预测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30
6
作者 秦松涛 李智敏 +3 位作者 谭明 胡伟华 侯建盛 夏玉胜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形变特征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建国 周瑞琦 +1 位作者 吴伯黔 周光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65,共8页
丽江7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该地区属次级构造的断裂上,而且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地表破坏分布和强余震分布都表现了异常不均匀性。根据大震震害损失评估调查和大震现场地面破坏调查取得的资料,对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丽江7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该地区属次级构造的断裂上,而且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地表破坏分布和强余震分布都表现了异常不均匀性。根据大震震害损失评估调查和大震现场地面破坏调查取得的资料,对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主震发震构造为玉龙山山前近南北向断裂,但其破裂过程可能存在“跳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表破裂 形变特征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异常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国华 罗增雄 赖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107,共7页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一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一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幅值平均约30×10-8ms-2左右,震后重力变化继续下降;2距震中稍远一点的渡口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变化,累计上升变化的最大幅值达123×-8ms-2,震后重力变化下降,但下降变化的幅值不大,且永仁—南华一带的重力变化还在继续上升;3距震中较远的保山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背景上的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最大幅值为68×10-8ms-2,震后还在继续下降,但昌宁—云县一带出现了局部上升变化。震前,根据前26期资料显示的重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地震前兆 实验场 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24
9
作者 秦嘉政 刘祖荫 张俊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57,共11页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分析,建立了地震破裂和源参数之间的标定律关系。用云南地区20多年中数百个地震的地震矩M0、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系统以及有关的地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由此估算了丽江主震及部分强余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该次主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给出,丽江70级主震的断层破裂长度33km,宽度16km,断层破裂面积490km2,平均位错078m,地震矩M0=125×1018Nm,总破裂时间T=138秒,发震应力背景τ0=337MPa,应力降Δσ=46MPa。对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好象是两条新老断裂参与了活动,初始破裂为北西方向较老的中甸—丽江断裂,破裂长度约13km,破裂持续时间约54秒;主破裂为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是一条比较新的活动断裂,破裂长度约20km,破裂持续时间84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地震 云南 地震标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时间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增建 陆鸣 +1 位作者 李革平 郭安宁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4,共3页
青海及其西邻地区上世纪曾发生8次7级以上大地震,包括一次8.1级地震,其时间间隔符合以25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这个8.1级地震还符合陕甘宁青更大空间范围内历史上8级大震的三性分布。据此外推预测,2012年及其前后2年内在青海可能再一次发... 青海及其西邻地区上世纪曾发生8次7级以上大地震,包括一次8.1级地震,其时间间隔符合以25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这个8.1级地震还符合陕甘宁青更大空间范围内历史上8级大震的三性分布。据此外推预测,2012年及其前后2年内在青海可能再一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7级地震 三性分布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忠华 苏有锦 刘祖荫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通过对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计算分析表明:1996年2月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实验场区5个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测点中,只有位于程海断裂带上的永胜测点(震中距82km)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巨变异常... 通过对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计算分析表明:1996年2月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实验场区5个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测点中,只有位于程海断裂带上的永胜测点(震中距82km)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巨变异常,而距震中最近的丽江测点(震中距42km),震前并没有显著的异常变化,但却有很大的同震变化。其它3个测点看不出与该次地震有明显联系的变化。尝试性地进行了两种计算,可能对孕震地区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测量 地震前兆 滇西实验场 水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震源环境及其破裂过程讨论 被引量:19
12
作者 苏有锦 刘祖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6-71,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丽江Ms70地震发生环境和破裂过程的分析讨论,得到以下认识:丽江地震发生在滇西北裂陷区北部块体内,这是一个由三组深断裂切割包围的三角形断块,断块内发育有裂陷盆地(大具—丽江裂陷盆地);该区除了水平应力作用... 本文通过对丽江Ms70地震发生环境和破裂过程的分析讨论,得到以下认识:丽江地震发生在滇西北裂陷区北部块体内,这是一个由三组深断裂切割包围的三角形断块,断块内发育有裂陷盆地(大具—丽江裂陷盆地);该区除了水平应力作用外,还有很强的来自地幔物质上隆引起的垂直应力作用;主余震分布在地壳一个由相对低速区包围的高速区内。地壳介质结构横向非均匀性—地壳高速块体的存在,可能是丽江地震震源成核的重要成因。丽江70级主震是一个单侧破裂过程,其过程非常复杂。主震为二次破裂事件,第一次破裂的中心位于大具,方向北北西,第二次破裂的中心位于黑水,方向转为北北东;整个破裂过程则从北向南沿着雪山东麓裂陷带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过程 丽江 地震 震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周光全 张建国 +2 位作者 周瑞琦 吴伯黔 王桂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2-100,共9页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是玉龙雪山山前断裂活动的结果,地震时断层活动以倾滑为主,伴有一定的左旋扭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地质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被引量:6
14
作者 石绍先 邓志辉 范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2-137,共6页
本文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象;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 本文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象;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震级 地震 分形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包头西M_S6.4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常克贵 高立新 +1 位作者 张建业 曹井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50-355,共6页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包头西 MS6 .4 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有较明显的上升异常.异常出现的时间和异常幅度大小不但与所选择的区域和震级下限有关,而且还与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有...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包头西 MS6 .4 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有较明显的上升异常.异常出现的时间和异常幅度大小不但与所选择的区域和震级下限有关,而且还与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有关.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上升异常出现、转折并恢复到正常值附近时发震.异常持续时间,短的1 a 以上,最长4 a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加卸载 响应比理论 地震 包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罗娣华 叶建庆 +2 位作者 陈敏恭 蔡绍平 刘学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3-91,共9页
本文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 本文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ongMO≤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ogMO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ogMOp=062Md+1993;ogMOs=059Md+1961。波谱拐角频率受地震辐射方向的调制,且与接受台站的场地响应有关。P波的拐角频率一般大于S波的拐角频率,平均拐角频率比为fO(p)/fO(s)=13。提出了归一化应力降的概念,给出了W(归一化应力降)随时间的分布。震源平均破袭尺度为400多米。平均震源深度为9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余震 震源参数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7级以上地震前地震空区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玉华 姚家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8-426,553,共9页
通过对1970 ~2010年中国大陆西部M≥7地震前地震空区演化的研究,认为M≥7大震前中等以上地震空间展布呈现有规律演化过程,M≥6、M≥5、ML≥4地震在同一构造区域逐渐出现大面积平静,形成不同震级档配套的地震空区.这一图像演化过程对M≥... 通过对1970 ~2010年中国大陆西部M≥7地震前地震空区演化的研究,认为M≥7大震前中等以上地震空间展布呈现有规律演化过程,M≥6、M≥5、ML≥4地震在同一构造区域逐渐出现大面积平静,形成不同震级档配套的地震空区.这一图像演化过程对M≥7大地震的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M≥7地震的中期预测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级以上地震 地震空区 中期预测 中国大陆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波特征的时空演化过程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喜玲 张爱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本文论述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洱源、腾冲两个地震台的多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异常及滇西北多台波速比异常的特征,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在时间进程上,多项地震波突变特征均在震前一年左右的时... 本文论述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洱源、腾冲两个地震台的多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异常及滇西北多台波速比异常的特征,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在时间进程上,多项地震波突变特征均在震前一年左右的时间出现。其中,波速比在大震前的单点突变异常幅度为中强震的5倍之多;振幅比突变异常幅度约为中强震的3—5倍;尾波持续时间比则是在震前一年左右出现持续性的低值,时间尺度约为中强震异常时间的3倍以上。同时,在空间演化图像的分析也表明,呈条带分布的波速比异常区在震前1—3年出现走向上的转折,而异常条带转折的交汇区域即为未来大震的震中。因而指出了地震波在某一时段所呈现出的大幅度突变或波速比异常区发生的走向上转折的交汇区,可视为大震的中短期震兆信息。此外,突变点的空间位置对未来大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地震波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 被引量:14
19
作者 皇甫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共8页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云南省丽江与中甸交界的丽江县境内(北纬27°18′,东经100°13′)发生70级强烈地震。大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按《云南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启动一类大震对...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云南省丽江与中甸交界的丽江县境内(北纬27°18′,东经100°13′)发生70级强烈地震。大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按《云南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启动一类大震对策,成立地震前后方两个指挥部,全面开展震情现场监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科学考察和宣传工作。准确地预报了2月5日60级、2月6日57级、2月7日54级强余震,及时科学地完成了灾情调查和震害损失评估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指挥地震应急抢险、恢复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丽江70级地震的预测预报实践,经国家地震局及有关专家确认:①中期(1—3年)和中短期(1年尺度)预报较为准确;②震前短期预测向省政府打了一定招呼;③临震预报地点判断失误。本次地震由两次破裂构成,初始破裂从微观震中大具向东南方向扩展约10余公里,以倾滑为主;主破裂方向偏转至近南北向,由北向南扩展近20公里,其位置与方向与玉龙山东缘山前断裂基本一致,并在地表形成三段断续和长约30公里的破裂带,总体走向N10°—15°E,具左旋斜滑特征。综合分析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地震预报 云南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方法对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的初步回顾预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赵乘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43-45,共3页
对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的7级地震,基于四种非传统预测地震的方法进行回顾分析。这四种方法分别为:准静中动地震法,三性法预测,异年倍九法,震兆共迁法。在进行回顾性预测之后,发现其结果都有一定程度的符合性。
关键词 九寨沟7级地震 回顾预测 准静中动地震法 三性法预测 异年倍九法 震兆共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