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藏高原东南缘陆地时变重力演化特征及等效源反演
- 1
-
-
作者
郑秋月
陈政宇
吴宇琴
黄江培
刘东
王青华
-
机构
云南省地震局
-
出处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66,共21页
-
基金
云南重大地震灾害及其灾害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202203AC100003)
云南省地震局创新团队(CXTD202410)
+1 种基金
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项目(2024010201)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24027YC)共同资助。
-
文摘
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2014—2022年的陆地时变重力资料,首先基于贝叶斯平差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时变重力场演化特征,继而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构建等效源模型,通过检测板模型测试对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场源分辨力较好的区域反演了与构造变化及地震孕育相关的等效场源体的视密度变化特征。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地壳20km深度处等效源-1.2~1.2kg/m3的视密度变化,约为正常地壳平均密度的0.4‰。受川滇块体主要活动断裂带控制,视密度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川滇块体西边界的大理—乡城一带及川滇块体东边界的小江断裂带附近,并揭示了漾濞M_(S)6.4地震及通海2次5级地震前的能量积累、震前地质运动活跃至震后能量释放视密度减弱物质调整的过程。长时间尺度的视密度增加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持续S向或SE向挤出及壳内深部物质运移的共同结果,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前人获取的低速、高导区域一致。视密度的强、弱变化特征与同时期的地震时空强弱分布特征相对应,且M≥5地震多发生在视密度增加区域边缘或正、负视密度过渡区域,契合“震质源和震质中”原理。文中获得的多期场源视密度的变化,可用于定量化地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结果,提取与孕震相关的深部场源信号,研究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壳深部的构造运动和变形活动的联系,对于了解该地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深远意义。
-
关键词
时变重力场
位场反演
视密度变化
m≥5.0地震
贝叶斯平差
-
Keywords
Time-varying gravity field
Potential field inversion
apparent density changes
m≥5.0
Bayesian adjustment
-
分类号
P315.726
[天文地球—地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