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0m大采高综采集约高效技术集成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建功 赵庆彪 祁泽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83-1788,共6页
自试验成功5.0m大采高综采后,为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展开了其保障技术集成研究。即优化开采设计参数,深化矿井运输环节技术改造,开展大采高综采装备升级改造研究和相配套工程技术集成研究等,以充分发挥大采高综采整体效能,并拓展大采高... 自试验成功5.0m大采高综采后,为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展开了其保障技术集成研究。即优化开采设计参数,深化矿井运输环节技术改造,开展大采高综采装备升级改造研究和相配套工程技术集成研究等,以充分发挥大采高综采整体效能,并拓展大采高综采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范围。实验成功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新设备、新工艺应用研究等,大幅度提高了综采工作面单产水平和工效,产量达到282万t/a,原煤生产全员工效达到15.6t/工,大采高综采集约高效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得到了很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m大采高综采 集约高效 技术改造 装备升级 集成技术 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陆地时变重力演化特征及等效源反演
2
作者 郑秋月 陈政宇 +3 位作者 吴宇琴 黄江培 刘东 王青华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66,共21页
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2014—2022年的陆地时变重力资料,首先基于贝叶斯平差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时变重力场演化特征,继而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构建等效源模型,通过检测板模型测试对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进行了评估... 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2014—2022年的陆地时变重力资料,首先基于贝叶斯平差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时变重力场演化特征,继而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构建等效源模型,通过检测板模型测试对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场源分辨力较好的区域反演了与构造变化及地震孕育相关的等效场源体的视密度变化特征。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地壳20km深度处等效源-1.2~1.2kg/m3的视密度变化,约为正常地壳平均密度的0.4‰。受川滇块体主要活动断裂带控制,视密度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川滇块体西边界的大理—乡城一带及川滇块体东边界的小江断裂带附近,并揭示了漾濞M_(S)6.4地震及通海2次5级地震前的能量积累、震前地质运动活跃至震后能量释放视密度减弱物质调整的过程。长时间尺度的视密度增加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持续S向或SE向挤出及壳内深部物质运移的共同结果,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前人获取的低速、高导区域一致。视密度的强、弱变化特征与同时期的地震时空强弱分布特征相对应,且M≥5地震多发生在视密度增加区域边缘或正、负视密度过渡区域,契合“震质源和震质中”原理。文中获得的多期场源视密度的变化,可用于定量化地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结果,提取与孕震相关的深部场源信号,研究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壳深部的构造运动和变形活动的联系,对于了解该地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重力场 位场反演 视密度变化 m≥5.0地震 贝叶斯平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9月16日张掖5.0级地震前多尺度电磁异常现象
3
作者 王亚丽 于晨 +2 位作者 岳冲 胡源 姚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7-805,共9页
2019年9月16日甘肃张掖发生5.0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既有空间范围跨度较大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也有单台电磁扰动异常;既有震前2年开始出现的山丹台视电阻率的年变形态畸变,也有震前3个月之内出现的高台钻孔应变和高台大庄低频电磁扰动异常... 2019年9月16日甘肃张掖发生5.0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既有空间范围跨度较大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也有单台电磁扰动异常;既有震前2年开始出现的山丹台视电阻率的年变形态畸变,也有震前3个月之内出现的高台钻孔应变和高台大庄低频电磁扰动异常。本次地震震级不高却记录到丰富的电磁场的异常信号,表明该地区处于地震电磁异常的敏感区。高台钻孔应变在震前观测到同步的异常变化,揭示孕震区应力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异常 多尺度 应力状态 张掖5.0级地震 敏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