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及邻区8.0级左右地震周期划分、主体活动区迁移与地球自转加减速的关系
2
作者 朱红彬 李红 +1 位作者 胡乐银 陈宇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7-1005,共9页
通过研究中国内地及邻近区域M S≥7.8地震周期的划分和主体活动区的迁移,结合地球自转速度的加速与减速变化,探讨研究区8.0级左右地震活动的时空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1879年以来,研究区经历了6个8.0级左右地震的活跃幕,其中... 通过研究中国内地及邻近区域M S≥7.8地震周期的划分和主体活动区的迁移,结合地球自转速度的加速与减速变化,探讨研究区8.0级左右地震活动的时空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1879年以来,研究区经历了6个8.0级左右地震的活跃幕,其中第2活跃幕的主体活动区位于帕米尔-贝加尔湖地震带,第3活跃幕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第4活跃幕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5活跃幕位于云南和华北地区,第6活跃幕则位于青藏高原内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周边,目前可能正处于一个新的活跃幕起始阶段。2)1867年以来,地球自转日长变化曲线可划分为4个加速-减速幕和16个加速-减速段,构造应力场的S向叠加减速变化有利于帕米尔-贝加尔湖地震带发生8.0级左右地震,而NE向构造应力场叠加加速变化则有利于青藏高原周缘及内部发生8.0级左右地震;地球自转从加速段向减速段的转变导致青藏高原及周边构造应力场从NE向主导转变为局部恢复近NS向,是第3、第4、第6活跃幕在加速段起始至减速段结束的主要驱动因素。3)中国内地及邻近区域百年来的构造应力场经历了从NS向到NE向再到NE偏E向的顺时针偏转,这一过程可能与地球自转在1913年以前的大减速和之后总体加速的过程相关。此外,这一过程尚未结束,目前未出现类似第2活跃幕8.0级左右地震集中爆发的迹象,但应警惕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可能继续向NE偏E向偏转,未来不排除出现新的主体活动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及邻区 8.0级左右地震 地震周期划分 主体活动区 地球自转加速和减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08-23辽宁普兰店M 4.6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初判
3
作者 戴盈磊 张文静 +2 位作者 杨晓东 索锐 王承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59,共8页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小震重定位结果对发震断层面进行拟合,初步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普兰店M 4.6地震初始破裂深度为12.0 km,震源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50°,倾伏角75°,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317°,倾伏角80°,滑动角-15°,矩震级M W4.8,最优质心深度12 km;地震矩M_(0)为1.796×10^(16)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04、0.946、-0.942、0.017、-0.305、-0.125;中心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47.03°,倾伏角79.04°,滑动角-168.15°;节面Ⅱ走向314.75°,倾伏角78.37°,滑动角-11.19°。构造应力场作用在中心解节面Ⅰ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877,相对正应力为-0.544;投影于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911,相对正应力为0.161。拟合的断层面走向148.91°,倾伏角89.85°,其在构造应力体系下的滑动角为26.47°。综合分析认为,普兰店M 4.6地震发生在NW向普兰店-长海构造带,是沿应力场最优节面以左旋走滑为错动方式的天然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店m 4.6地震 初至P震相定位法 gCAP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约束的2020年土耳其MW6.8地震滑动分布特征及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4
作者 于书媛 骆佳骥 +2 位作者 丁娟 黎哲君 赵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2-970,共9页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评估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土耳其双震和邻近断层的触发影响。结果表明,升、降轨形变场呈现以NE分开的两个对称分布的近椭圆状,同震形变发生在Puturge断层上,形变符号相反,表明发震断层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为主。升、降轨视线向(LOS)最大形变量分别达到~0.35 m和~0.25 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发震断层走向~66°,倾角~78°,滑动角~8°,破裂面最大滑动量~1.4 m,最大埋深~10 km。以Purturge断层为接收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的土耳其双震均产生明显的库仑应力加载效应。以Pazarick断层和Cardak断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结果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上述两条断层附近产生明显的应力加载效应。结合该区域East Anatolia断裂带的震间高应变率特征,表明2023年土耳其双强震的发生是该区域库仑应力加载与Pazarick断层、Cardak断层的非均匀性断层运动学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W6.8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场与InSAR的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形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博 张庆云 +2 位作者 李勇江 徐顺强 杨利普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49,共9页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震震前研究区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以负变化为主;地震前后1年期的重力场变化形成了“四象限”的分布特征;震后研究区重力场发生大范围的反向变化,但随着震后调整,震中区域东部的重力场变化量较西部更大,与双断层滑动模型给出的滑动量分布结果一致。玛多地震在LOS向最大位移约为1.29 m,发震断层为走滑型;通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得到双断层模型的滑动主要集中在20 km深度内,发震主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4.8 m,分支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2 m。联合InSAR形变场与2020—2021期重力场变化开展分析后发现,玛多M S7.4地震的发震构造与重力场变化一致性较好,表明重力资料与InSAR资料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大震发震构造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重力 INSAR 玛多m S7.4地震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前重力场变化及其孕震机理分析
6
作者 隗寿春 祝意青 +4 位作者 赵云峰 刘芳 姜永涛 刘金钊 郑兵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2-583,共12页
利用全球重力场模型grav.img.23.1和全球DEM模型topo_18.1.img研究了川西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异常信号进行分离,研究了该地区的深部物质迁移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并基于2017—2022年的区域流动重力观测... 利用全球重力场模型grav.img.23.1和全球DEM模型topo_18.1.img研究了川西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异常信号进行分离,研究了该地区的深部物质迁移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并基于2017—2022年的区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2022年9月5日泸定M S6.8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小波多尺度分解得到的不同深度重力异常特征图像,均在三岔口—石棉一带存在显著的重力异常梯度带和四象限分布特征,表明了该地区深部强烈的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泸定M S6.8地震震源区处于不同密度地质体的交会区域,具备发生强震的孕震背景;②地震前出现了较好的中期前兆性重力变化图像,前期沿鲜水河断裂及玉龙希断裂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泸定M S6.8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拐弯处附近,临震前重力场出现了反向变化,并在三岔口地区出现重力异常四象限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反向变化过程中;③依据震质源和震质中模型,分析认为震中南侧的九龙、石棉、冕宁一带的正重力变化可能是导致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诱因,引起该重力变化的深部场源可能是主导此次地震的孕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 S6.8地震 重力场变化 布格重力异常 深部孕震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前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
7
作者 王斌 黄江培 +6 位作者 杨雄 祝意青 隗寿春 李岩 徐佰翔 刘蜀 苏晓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3-630,共8页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变化平稳,1993年出现局部变化,1995年变化急剧加大,震后快速反向调整,变化量值基本与震前多年累积相当,重力场演化特征与丽江地震存在高度时空对应关系,表明该时段重力场变化为丽江地震的孕震特征。②研究区差分及累积重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与滇西块体边界产生重力变化梯度带,表明这2个块体构造活动剧烈。③沿红河断裂带出现(-60~90)×10-8 m/s 2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走向与红河断裂构造高度一致,反映区域重力场变化受主要活动构造控制,是地下深部壳幔物质运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 丽江m S7.0地震 重力场 时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8
作者 王润妍 万永魁 +4 位作者 关兆萱 黄少华 顾培苑 宋泽尧 周明月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库仑应力变化是研究地震触发效应和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工具。为研究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对周围的触发作用,通过确定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滑动性质,分析地震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评估主震对余震及... 库仑应力变化是研究地震触发效应和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工具。为研究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 6.9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对周围的触发作用,通过确定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滑动性质,分析地震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评估主震对余震及周围断层的触发效应,揭示了该地震对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影响。首先,利用“中心解”算法确定该地震可能发生的2个节面,并将当地应力场投影到这2个节面上,选择库仑应力较大的节面作为发震断层面;并基于统计公式,确定该发震断层面的滑动性质;在均匀弹性半空间理论模型下,构建地震作用下区域同震位移场及地表应变场。其次,假定接收断层的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一致,计算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最后,计算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评估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震中物质向外涌出,南北两侧物质向内涌入,震中表现为隆升,南北两侧略微沉降;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大部分浅层余震的发生,大量余震处于库仑应力变化高值区;此外,南阿特拉斯断层西段—西南段、北阿特拉斯断层南段以及南苏斯断层西段的库仑应力高值区均超过0.01 MPa阈值,地震危险性极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洛哥m 6.9地震 应力触发 库仑应力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水平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瑞春 李自红 +1 位作者 赵文星 张淑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4-638,共5页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 SSE 向转为 SW 向。(2)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 M 4.5、阳曲 M 4.6和河津 M 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 M 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 SW 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震带 汶川m8.0地震 GPS速度场 应变率场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60
10
作者 车用太 刘成龙 +2 位作者 鱼金子 官致君 李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838,共11页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震预测 地下流体异常 宏观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特大地震破坏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志强 袁一凡 +5 位作者 李晓丽 张勤 代博洋 叶友清 戈培峰 曾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5-876,共22页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现场考察认为: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且破坏很重,地震破坏在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衰减非常快;Ⅹ度区和Ⅸ度区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极窄,Ⅹ度区和Ⅸ...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现场考察认为: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且破坏很重,地震破坏在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衰减非常快;Ⅹ度区和Ⅸ度区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极窄,Ⅹ度区和Ⅸ度区偏小;烈度在断层两侧迅速衰减,但Ⅵ度、Ⅶ度区的影响范围非常大,Ⅵ度区的影响范围约24万km2。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南部破坏范围在Ⅵ度区远大于北部地区。在不同烈度区均出现了大量的烈度异常点。对各类建(构)筑物、地貌、地形的破坏类型、破坏方式均有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震害特点 烈度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CO和O_3卫星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面验证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玉涛 崔月菊 +3 位作者 刘永梅 杜建国 张炜斌 张冠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227,323,共6页
利用印度尼西亚Bukit Koto Tabang(BKT)观测站的地面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卫星观测数据,分别提取了该观测站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地面和卫星观测所获得的CO总量、近地面(1 000 hPa)CO体积分数和O3总量的高光谱... 利用印度尼西亚Bukit Koto Tabang(BKT)观测站的地面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卫星观测数据,分别提取了该观测站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地面和卫星观测所获得的CO总量、近地面(1 000 hPa)CO体积分数和O3总量的高光谱气体地球化学信息,对BKT台站附近卫星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两次大地震前卫星和地面观测均捕获到了CO和O3异常,其中卫星观测获得的CO总量和CO体积分数与地面测得的CO浓度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表明CO浓度异常可能主要源于孕震过程中地下逸出的气体,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对CO异常的贡献次之。O3卫星观测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也呈正相关关系(r=0.49),地震前O3异常可能主要归因于地震前地下逸出的气体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地面观测的CO和O3浓度在两次地震前标准偏差变大,且CO和O3浓度变化与分别以地面观测站和地震震中为中心从卫星数据提取的气体浓度与地面观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丰富了利用高光谱卫星数据提取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卫星遥感 地球化学 苏门答腊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屈春燕 宋小刚 +5 位作者 张桂芳 郭利民 刘云华 张国宏 李卫东 单新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76-1084,共9页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域。结果显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发震断层附近的非相干区域显示此次地震地表主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可以追踪出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km。在发震断层西南段汶川至茂县一带,非相干条带的宽度明显大于其它段落,这与彭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的都江堰—安县段地表破裂段密切相关,地表破裂带长约70km。在远离发震断层的区域,西北盘总体表现为抬升,东南盘表现为沉降。但在发震断层附近,断层两侧均表现为局部抬升,且沿断层形变量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分段性,显示出发震断层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异来看,也反映出汶川地震破裂过程是多点破裂过程。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形变量达260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m。在雅安、峨眉山一带约有35cm的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约有25cm的小范围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震活动性 非相下区域 同震形变场测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民众认知与响应汶川M_S8.0地震特征分析--以陕西勉县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郁耀闯 周旗 王长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为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对汶川MS8.0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程度,并为政府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结构体系设计了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 为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对汶川MS8.0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程度,并为政府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结构体系设计了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自救互救和震后信息传播等4个方面。基于权重和赋分,构建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测评结果表明:1)勉县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均处于不及格水平;2)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水平次之,而震时及震后自救互救与震后信息传播2个层面稍好一些;3)普通民众对地震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复杂、抽象的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层次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从震后民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渠道来看,加大政府关于地震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力度以及使地震信息公开透明化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普通民众 地震灾害认知 地震灾害响应 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破裂型逆断层地表缩短量计算方法探讨——以汶川M_S 8.0地震地表变形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虎 冉勇康 +1 位作者 陈立春 史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33-1045,共13页
合理估计逆断层地表破裂缩短量是全面认识同震地表变形参数的核心内容,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方法。以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为例,尝试通过探槽开挖来研究逆断层水平缩短量的计算问题。在分析汶川地震同震变形的基础上,总结了3种陡坎的成... 合理估计逆断层地表破裂缩短量是全面认识同震地表变形参数的核心内容,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方法。以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为例,尝试通过探槽开挖来研究逆断层水平缩短量的计算问题。在分析汶川地震同震变形的基础上,总结了3种陡坎的成因模式:断层断错地表型、挠曲型、断层与挠曲叠加型,并依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一些水平缩短量的计算方法及其限制条件,以及如何理解逆断层地表破裂探槽开挖所揭示的信息。最后给出了汶川MS8.0地震白鹿中心学校和汉旺全新村两地点水平缩短量的求解过程及结论,计算得到白鹿中心学校探槽水平缩短量为(2.83±0.3)m,汉旺全新村探槽水平缩短量为(0.61±0.11)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逆断层 水平缩短量 探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龙门山断裂两侧地壳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齐少华 刘启元 +4 位作者 陈九辉 李昱 李顺成 郭飚 王峻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8,共12页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波形互相关和加权叠加方法研究了地壳各向异性。作为初步结果,得到了龙门山断裂两侧4个宽频带流动台站...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波形互相关和加权叠加方法研究了地壳各向异性。作为初步结果,得到了龙门山断裂两侧4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的接收函数莫霍面Ps转换震相快波方向和分裂时间延迟。结果表明:1)波形互相关方法总体上优于方位加权叠加方法,它不但可以给出快波方位,而且可以给出快慢波的时间延迟;方位加权叠加方法测量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难以确定介质各向异性对称轴的方位;同时采用上述2种不同方法研究地壳各向异性参数有助于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2)四川盆地内快波偏振方位基本一致,表明四川盆地地壳整体性较好,横向非均匀变形较弱;3)以汶川地震主震的震中区为界,松潘-甘孜地块北侧快波偏振方位与龙门山断裂近于平行,表明在四川盆地坚硬地壳的阻挡作用下,龙门山断裂附近松潘-甘孜地块北侧可能存在中下地壳软弱物质沿断层向NE方向的扩张变形,而其南侧处于正向挤压的状态。该结果有助于解释汶川MS8.0地震的单侧破裂过程及其余震发育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 川西地震台阵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测量方法在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考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峰 徐锡伟 +2 位作者 陈桂华 董绍鹏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5-1075,共11页
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科学考察中,利用全站仪、差分GPS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测量技术对同震变形造成的微地貌进行测量,及时记录了地表同震变形现象的丰富信息,为相关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保障。文中探讨了选择不同测量... 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科学考察中,利用全站仪、差分GPS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测量技术对同震变形造成的微地貌进行测量,及时记录了地表同震变形现象的丰富信息,为相关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保障。文中探讨了选择不同测量技术在微地貌测量中的应用特点和组合优势,结合测量实例分析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完整记录和有效分析地震地表破裂带信息方面的优势及其限制条件,并进一步讨论了上述测量方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微地貌测量 三维激光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与青岛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继红 赵国泽 +2 位作者 王晋生 唐廷梅 齐丽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9-416,共8页
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山东省青岛地震台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对比发现,地电阻率与地下水的异常起始时间一致,其中,地下水位下降,地电阻率上升,推测产生异常的原因是,该观测区位于断裂破碎带附近,构造变形引起... 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山东省青岛地震台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对比发现,地电阻率与地下水的异常起始时间一致,其中,地下水位下降,地电阻率上升,推测产生异常的原因是,该观测区位于断裂破碎带附近,构造变形引起地下水或含水度变化的响应敏感,进而引起地电阻率的变化。此外,文中对地震前应力场的变化与电阻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电阻率 地下水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近断层水平缩短量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虎 冉勇康 +3 位作者 陈立春 陈文山 杨志成 徐锡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52,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特大地震后,地表同震位移量已有了大量的详细调查和研究,然而对于近断层同震水平缩短量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在中央断裂、前山断裂以及北西向分支断裂上选择合适地点进行大量探槽开挖,获得了近断层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特大地震后,地表同震位移量已有了大量的详细调查和研究,然而对于近断层同震水平缩短量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在中央断裂、前山断裂以及北西向分支断裂上选择合适地点进行大量探槽开挖,获得了近断层同震水平缩短量的分布情况为:中央断裂清平镇(2.8 m)、擂鼓镇(3.2 m)、平通镇(1.3 m),前山断裂白鹿镇(2.5 m)、九龙镇(1.4 m)、汉旺镇(0.6 m)。文中进一步在中央断裂和小鱼洞分支断裂地表破裂带上开挖数个探槽研究其近断层水平缩短量的问题,得到结果如下: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镇、擂鼓镇、平通镇探槽近断层水平缩短量分别约为(2.6±0.1)m、(2.6±0.2)m、(1.8±0.1)m;小鱼洞分支断层近断层水平缩短量约为(2±0.1)m。汶川5.12地震中央断裂地表破裂近断层较大水平缩短量出现在深溪沟和擂鼓一带,分别约为3.4 m、3.2 m;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近断层水平缩短量最大值出现在白鹿一带,约为2.5 m,白鹿以北,近断层水平缩短量逐渐减小。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联合破裂段水平缩短量值之和大于中央断裂带其两侧段落,最大水平缩短量总和可能约为5.3 m,地表破裂带近断层水平缩短量为整个地壳缩短量的主体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 8.0地震 近断层 探槽 水平缩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断层与地震灾害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伯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9-854,共16页
对于特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场的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学术界一直很关注,由于样本地震数量和资料的不足,至今还没有非常清晰的结论。通过参加汶川MS8.0地震的应急科学考察,对震中区和高烈度区断层破裂带附近的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文中... 对于特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场的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学术界一直很关注,由于样本地震数量和资料的不足,至今还没有非常清晰的结论。通过参加汶川MS8.0地震的应急科学考察,对震中区和高烈度区断层破裂带附近的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文中以典型事例为主线介绍了现场考察的结果,结合既往的研究成果和汶川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讨论了地表破裂带、地震动以及建筑物震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震断层发生强变形和地表破裂对建筑物的损害现象非常明显,对具有大震级发震危险的断裂带,今后应该考虑进行一定宽度的破裂避让或采取针对性的必要措施。2)初步探讨了紧邻断裂带的建筑物没有倒塌的可能机理,第一,出现地表破裂的大部分区域为基岩或坚硬的场地,场地条件相对较好;第二,存在导致地表破裂的浅部有效应力降和破裂速率相对较低,导致了1s附近的地震动相对低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地震断层 地震灾害 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