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data about active tectonics and possible locat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in the northwestern Beijing 被引量:20
1
作者 冉勇康 陈立春 徐锡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2-513,共12页
Deterministic, probabilistic and composite-grading methods are used to get the possible locat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in Norwest Beijing and its vicinit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their accur... Deterministic, probabilistic and composite-grading methods are used to get the possible locat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in Norwest Beijing and its vicinit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their accuracy about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research area and by ordering, some questions in the results are also discussed. It shows that the most dangerous fault segments for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include: segments B and A of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 of the Yangyuan basin,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 of the Xuanhua basin, the east segment of the southern Huaian fault and the east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YanggaoTianzhen fault. The most dangerous area is YangyuanShenjing basin, the second one is TianzhenHuaianXuanhua basin and the third dangerous areas are WanquanZhangjiakou and northeast of Yuxian to southwest of Fans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活动构造定量资料 综合方法 强震地点 确定性方法 概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关兆萱 万永革 黄少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Ⅱ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 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Ⅱ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36°,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当地的应力场较为符合,是在当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并且节面Ⅱ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的结果比节面Ⅰ更容易破裂,再结合该地震断层走向判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然后基于本次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地表同震位移场及水平应变场,发现震中北侧和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西侧的物质涌入震中,在发震断层附近呈现明显的走滑机制;震中南北两侧隆升,西侧沉降;震中西侧的面应变分布呈现压缩,南北侧呈现伸张。最后计算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平原M 5.5地震对沧东断裂北段、聊城—兰考断裂北段、高唐断裂、徐黑西断裂和埕西—丰二庄断裂的库伦应力变化不明显,对齐河—广饶断裂西段和临邑断裂的最大应力卸载量达到了千Pa量级,对夏口断裂和陵县—阳信断裂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百Pa量级,对沧东断裂中段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和卸载量均达到千Pa量级,应注意沧东断裂中段库伦应力变化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平原 m5.5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库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阿克塞M5.5地震重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薛善余 谢虹 +3 位作者 袁道阳 尹欣欣 苏琦 张正模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0-551,共12页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5.5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西段的一次显著地震。利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通过CAP方法反演阿克塞M5.5主震及其M3.7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研究...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5.5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西段的一次显著地震。利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通过CAP方法反演阿克塞M5.5主震及其M3.7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研究区2021年1月1日—11月29日间的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以此分析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阿克塞M5.5地震是一次以逆冲性质为主的地震事件;重定位后,地震事件呈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阿克塞M5.5主震震源深度为14.1 km,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大多分布于15~25 km。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以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克塞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党河南山南缘断裂,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山西段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塞m5.5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黄海地区M≥6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68-274,共7页
江苏-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 江苏-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构建了该研究区全区和南黄海海域M≥6强震的二维和三维有序网络结构,据此分析讨论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分期,并对未来M≥6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论表明:该区从1998年起进入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该区下次活跃幕的首次M≥6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地点很可能在南黄海海域内;未来第2次、第3次M≥6强震或强震群可能分别发生在2058、207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黄海地区 地震活动分幕 强震链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m≥6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MS6.6地震区域地震波传播模拟与地面运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肖万博 陈彦阳 +1 位作者 王彦宾 张元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16-1829,共14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发生MS6.6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与甘肃东南部地区的交界处,是该区域一百多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分析本次地震观测数据显示,岷县M S6.6地震产生的地震地面...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发生MS6.6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与甘肃东南部地区的交界处,是该区域一百多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分析本次地震观测数据显示,岷县M S6.6地震产生的地震地面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为了研究这种区域变化特征,本文使用全球CRUST1.0和SRTM30模型数据建立了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的地下三维传播介质模型,使用并行的三维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岷县地震的区域地震波传播模拟,并与研究区内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地面运动的峰值速度和持续时间的区域分布特征,发现: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较大的地形起伏对地面运动的峰值速度分布起主要影响作用;在青藏高原外围地区,地形起伏较小,而沉积层主要影响地面运动的峰值速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导致了明显的盆地效应,如地面运动的振幅放大和持续时间加长.因此,研究区剧烈的地形起伏和表层沉积层是影响地面运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m S6.6地震 强地面运动 地震波传播 数值模拟 峰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Mw7.8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冯继威 李山有 +3 位作者 宋晋东 汪源 侯宝瑞 白琳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0,共11页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新西兰GeoNet共计222个台站记录到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数据处理并计算加速度反应谱及傅里叶谱,以此研究此次强震动的幅值分布及特征分析和谱分析;强震动记录幅...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新西兰GeoNet共计222个台站记录到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数据处理并计算加速度反应谱及傅里叶谱,以此研究此次强震动的幅值分布及特征分析和谱分析;强震动记录幅值分布方向性显著,断层破裂正向尤为明显;与NGA-BA08和NZ06强地面运动预测方程进行对比,整体趋势符合强地面运动预测模型,但针对此次地震,NGA-BA08模型预测效果优于NZ06模型;谱加速度衰减程度随断层距的增加而缓慢、随周期的增加而减小。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受断层破裂方向的影响较大,近断层区域PGA值较高主要受最大滑动集中区的影响,而该区域处于人烟稀少的山区,因此此次地震虽然震级较大且震源浅,但所导致的灾害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mw7.8级地震 强震动记录 幅值 反应谱 强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预测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始破裂点位置对1932年昌马地震动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夏晨 张雨青 +1 位作者 任乐馨 李宗超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起始破裂点位置是强地面运动模拟和预测的关键输入参数。为了进一步探究起始破裂点位置对强震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将非均匀凹凸体模型引入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了1932年昌马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结果显示:震中PGA随着起始破裂点位置的变化... 起始破裂点位置是强地面运动模拟和预测的关键输入参数。为了进一步探究起始破裂点位置对强震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将非均匀凹凸体模型引入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了1932年昌马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结果显示:震中PGA随着起始破裂点位置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差异,产生高PGA值的起始破裂点大部分分布在断层左侧。起始破裂点对区域内PGA≥800 cm/s^(2)的空间分布影响有限,并且震中区PGA是整个区域内的最大值;对100~200 cm/s^(2)的PGA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对其余范围PGA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PGA衰减关系受起始破裂点位置的影响较大,起始破裂点位于断层中部和中下部偏右时,计算结果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预测衰减关系较为符合。起始破裂点位置对反应谱影响的结果表明:震中的反应谱受到的影响有限。对不同周期反应谱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反应谱值分布均呈现随周期增大而衰减的趋势。相较于其他部位的起始破裂点,起始破裂点位于断层底部时的反应谱值分布随周期的变化规律有明显不同。本文讨论了起始破裂点位置对昌马地震研究区域内PGA和反应谱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震动模拟时起始破裂点位置在断层上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模拟 昌马m s 7.6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起始破裂点位置 凹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3年洪洞8级地震GIS系统与震害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高孟潭 金学申 +1 位作者 安卫平 吕晓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采用GIS技术 ,建立了 130 3年洪洞地震的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GIS平台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 130 3年洪洞地震的震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等震线的特点 .通过与标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 ,分析了地震烈度异常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与构造、场地... 采用GIS技术 ,建立了 130 3年洪洞地震的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GIS平台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 130 3年洪洞地震的震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等震线的特点 .通过与标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 ,分析了地震烈度异常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与构造、场地条件、盆地之间的关系 .研究了震源与近源地下结构对地表地面运动的影响 ,探讨了这种烈度分布特征对区域地震区划、抗震设防、震害预测以及地震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洞地震 震害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近源强地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6级以上强震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概率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苏有锦 李忠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系统分析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间隔时间分布特征;运用M≥5.0地震目录,基于G—R关系的年发生率和泊松分布模型,构建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概率预测模型;结合间隔时间分布统计特征和概率预测模型,对... 系统分析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间隔时间分布特征;运用M≥5.0地震目录,基于G—R关系的年发生率和泊松分布模型,构建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概率预测模型;结合间隔时间分布统计特征和概率预测模型,对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建立了具有概率水平的三级预测预警指标:C(黄)、B(橙)、A(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级以上强震 间隔时间 分布特征 概率预测模型 预测预警指标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娣华 叶建庆 +2 位作者 陈敏恭 蔡绍平 刘学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3-91,共9页
本文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 本文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ongMO≤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ogMO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ogMOp=062Md+1993;ogMOs=059Md+1961。波谱拐角频率受地震辐射方向的调制,且与接受台站的场地响应有关。P波的拐角频率一般大于S波的拐角频率,平均拐角频率比为fO(p)/fO(s)=13。提出了归一化应力降的概念,给出了W(归一化应力降)随时间的分布。震源平均破袭尺度为400多米。平均震源深度为9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余震 震源参数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起东 高孟潭 +1 位作者 赵新平 吴建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3-346,456,共4页
130 3年 9月 2 7日的山西洪洞 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 ,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 8级地震 ,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 0 0 3年 9月 17~ 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 130 3年 9月 2 7日的山西洪洞 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 ,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 8级地震 ,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 0 0 3年 9月 17~ 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 70 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会上交流的论文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发育的不同性质的陆内活动盆地 ,包括拉张构造区的地堑、半地堑张性盆地 ,挤压构造区的压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及走滑构造带内的拉分盆地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 ,本期刊登的论文是由部分会议论文组成的专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 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级大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康明 李丽梅 黄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388-393,共6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11度重灾区主体沿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呈北东方向展布。龙门山断裂带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其运动方式为逆冲兼右旋水平错动。由于所处的特殊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灾害非常严重,致使此次地震的震害更具毁灭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震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 高烈度区 强余震分布 地震地质 震害 发震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大姚6.2和6.1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异常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强 余庆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 ,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 ,分析处理云南地区 1 997~ 2 0 0 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 ,通过对该区域MS≥ 6 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 ,提取大姚6 2和 6 1级地震断层...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 ,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 ,分析处理云南地区 1 997~ 2 0 0 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 ,通过对该区域MS≥ 6 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 ,提取大姚6 2和 6 1级地震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R值出现异常后的 1~ 2 0个月内 ,该区域发生MS≥ 6级强震概率较高 ,R值对预测该区域MS≥ 6 0级强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形变 异常参数R值 ms≥6.0级地震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部大三角形地区的大震活动周期与8级左右巨震的中期预测
14
作者 沈宗丕 赵伦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29-131,共3页
我国西部的板内地震是由三个古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造成,形成了大三角形地震块体,M≥7.0的大震大都发生在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附近。根据大震活动的时高时低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11年左右的... 我国西部的板内地震是由三个古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造成,形成了大三角形地震块体,M≥7.0的大震大都发生在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附近。根据大震活动的时高时低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11年左右的高潮期(活跃期)和低潮期(相对平静期),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来看M≥7.7的巨震有90年的组合周期存在,因此可以作出未来8级左右巨震的中期预测,一般误差为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三角形地震块体 8级左右巨震 巨震组合周期 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跟踪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超 杨立明 王建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0-506,共7页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在汶川、玉树、青川等不同强震前有重现,可用于强震临震判定。为了对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进行跟踪检验,利用"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在汶川、玉树、青川等不同强震前有重现,可用于强震临震判定。为了对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进行跟踪检验,利用"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统"分析2015—2016年间发生在青藏块体和新疆的4次5.5级以上地震震前3个月地脉动连续记录,通过临震微波动事件活动度异常幅度变化和持续时间验证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跟踪检验结果符合杨立明等基于临震微波动提炼的震情跟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5.5级以上强震 震情跟踪指标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预报的连续性方法与丽江7.0级地震预报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淑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5,共5页
作者继《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探讨》后,提出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即一次强震前4个月内的中等地震丛集区几何中心150公里内地区,在经过数月至数年的孕育后将演变成强震发生区。据此连续性方法,1993年1月27日普洱6... 作者继《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探讨》后,提出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即一次强震前4个月内的中等地震丛集区几何中心150公里内地区,在经过数月至数年的孕育后将演变成强震发生区。据此连续性方法,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后即在《震情研究》上预报“未来3—5年省内的7级大震将发生在永胜期纳(264°N,1006°E)附近地区。另外,缅甸(225°N,98°E)也可能发生7—8级大震”。上述两个预报参考点附近130公里内于1995年7月和1996年2月分别发生了缅甸73级和丽江70级地震。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1987年总结应用以来,云南及边界符合判定条件的丛集区6个,至今在参考点130公里内都已发生过M>6地震。方法无虚报,对应率6/6,漏报普洱63级地震,方法概括率6/7。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具有预测地点的精确度达到国家地震局有关规定,强度、时间预报指标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强震预报 连续性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淄博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 被引量:8
17
作者 叶田 夏福华 +2 位作者 臧传花 朱敏 田秀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46-48,52,共4页
根据当地地理和气候特点建立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 ,体现了智能化、积累型的特点 ,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向客观化、自动化迈进了一步 。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决策指挥 客观化 淄博市 自动化 雷达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7级大震前的中强地震密集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8-343,共6页
经研究发现20世纪云南7级大震前有中强地震密集的现象.根据中强地震的密集特征可对7级大震时间作出较好预报;再结合静中动地震的研究,可对7级大震地点作出较好预报.最后对二者的联系机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7级大震 中强地震密集 静中动地震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