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方向性研究
1
作者 刘平 刘川 +5 位作者 陈兴周 王海 魏长刚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7-447,共11页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Newmark位移随方向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其最大值方向与最小值方向夹角在多数情况下处于近似垂直的关系。(2)Dn max/Dn min随着临界加速度(a c)的增大而增大;a c较大时,Dn max/Dn min随断层距的增大逐渐增大;此外,场地类型对Dn max/Dn min也有一定影响。(3)θmax在断层两侧和同震位移方向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断层两端与同震位移方向相关性较弱;θmax与断层走向垂直方向(FN)的相关性不强;此外,θmax不随a c发生显著变化。(4)基于Arias烈度和考虑地震震级的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对考虑方向性的Newmark位移的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ewmark位移 方向性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被引量:35
2
作者 黄润秋 王运生 +3 位作者 裴向军 李渝生 李为乐 罗永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1-589,共9页
为了揭示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结合遥感解译,震后第一时间对芦山震区开展了应急调查和危险性分析等工作.芦山7.0级地震诱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崩塌主要沿双石-大川断裂带,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芦山-宝... 为了揭示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结合遥感解译,震后第一时间对芦山震区开展了应急调查和危险性分析等工作.芦山7.0级地震诱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崩塌主要沿双石-大川断裂带,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芦山-宝兴峡谷,芦山-双石峡谷,芦山-太平峡谷发育,其中震中附近的宝盛、太平及龙门崩塌密度最大.崩塌源主要分布在陡立谷坡中上部、突出山嘴等部位,堆积以块石、孤石及碎石为主,对灾区的公路破坏大,其次是坡脚的民房,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威胁公路的正常运行.潜在不稳定斜坡和土质小型滑坡,由于沟道物源的增加,震后泥石流灾害链不可忽视.地震波强度及地形放大效应是控制灾害发育的主因,斜坡结构及风化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分布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110
3
作者 祝意青 闻学泽 +2 位作者 孙和平 郭树松 赵云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7-1894,共8页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该两断裂带(段)在2010—2012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②芦山7.0级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宝兴、天全、康定、泸定、石棉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 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芦山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和重力场累积变化动态图像均反映芦山7.0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3年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可视为该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本文第一作者等也曾基于该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本文的例子再次证明流动重力观测能较好地捕捉到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该过程最后阶段的重力异常变化信息.因此,区域流动重力场观测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芦山地震 中期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设计与实现
4
作者 马亚伟 孟令媛 +5 位作者 臧阳 韩颜颜 姜祥华 王月 解孟雨 杨志高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为提高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后应急效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针对不同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的地震信息存在差异的问题,如震级标度不一致、定位存在差异等,通过统计历史地震提出了利用“时间差小于10 s... 为提高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后应急效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针对不同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的地震信息存在差异的问题,如震级标度不一致、定位存在差异等,通过统计历史地震提出了利用“时间差小于10 s且定位误差小于2°即可确定为同一地震”的规则对相同地震进行匹配的规则;在上述规则下,利用Python爬虫技术获取地震目录及震源机制解等数据;利用PyGMT实现了地震分布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最后实现了震后趋势研判PPT文档的自动产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快速产出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历史地震、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大陆强震的统计关系等震后趋势研判资料,平均运行时间在1分钟内,显著提高全球7级以上大震的震后应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爬虫 7级以上大震 地震应急 震后趋势研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区域形变特征分析及发震模型探讨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东卓 焦守涛 +3 位作者 朱传宝 孙非非 管见 尹海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75-2184,共10页
利用2010年和2013年两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分析了芦山M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区域形变特征。结果显示,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天全-泸定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6~8mm/a,远大于汶川地震前的形变速率,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前该... 利用2010年和2013年两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分析了芦山M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区域形变特征。结果显示,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天全-泸定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6~8mm/a,远大于汶川地震前的形变速率,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前该区域库伦应力值的积累起加速作用;临近四川盆地的雅安至名山区域的垂直形变速率为-3^-6mm/a。从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地震破裂带及余震分布区域来看,两次地震中间出现一段"地震空区",应力可能会在空区加速积累,应加强该区域地震监测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精密水准 形变分析 发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Ms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宗佶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3,共8页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大地震同时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同震次生山地灾害。据现场应急调查,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以中小规模崩塌灾害为主,根据灾害发生的地层岩性,分别归纳了砾岩地层崩...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大地震同时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同震次生山地灾害。据现场应急调查,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以中小规模崩塌灾害为主,根据灾害发生的地层岩性,分别归纳了砾岩地层崩塌、砂泥岩地层崩塌、灰岩直立地层崩塌、堆积层滑坡及滑坡碎屑流5个主要类型。在对典型灾害体灾害特征、破坏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构造背景为"4·20"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芦山地震次生灾害具有群发性、滞后性特点,在后地震时期降雨激发条件下可能产生严重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因此,后地震时期在极震区特别是集中安置区,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特征类型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同震地磁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宋成科 张海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01-1315,共15页
同震地壳应力变化能够引起地磁场的变化。文中利用成都地磁台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芦山MS7.0地震前后的地磁场变化特征,并根据芦山MS7.0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和岩石磁化强度-应力的线性模型,计算了芦山MS7.0地震同震引起的稳定地磁场变化。... 同震地壳应力变化能够引起地磁场的变化。文中利用成都地磁台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芦山MS7.0地震前后的地磁场变化特征,并根据芦山MS7.0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和岩石磁化强度-应力的线性模型,计算了芦山MS7.0地震同震引起的稳定地磁场变化。分均值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地磁台观测的同震稳定地磁变化非常微弱,以武汉台和兰州台为参考,同震稳定地磁变化分别为+0.09nT和+0.04nT;秒观测值分析结果显示同震稳定地磁场变化为+0.02nT。压磁效应计算结果显示,断裂带下盘磁场垂直分量以向下变化为主,断裂带上盘磁场垂直分量以向上变化为主,水平分量的变化则比较散乱。当应力响应系数为1×10^-3MPa^-1、岩石磁化强度为1A/m时,计算得到震中稳定地磁场总强度变化达5nT,而距离震中约15km处为1nT,在距离震中99km的成都地磁台处为+0.007nT。以上结果为同震地磁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7.0地震 地磁观测 压磁效应 同震磁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
8
作者 周德敏 甘卫军 +3 位作者 李金平 陈为涛 丁晓光 梁诗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共5页
基于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多年的GPS观测数据,分析了"5.12"汶川Ms8.0地震和"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都发生在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低值区"断层段;2)... 基于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多年的GPS观测数据,分析了"5.12"汶川Ms8.0地震和"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都发生在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低值区"断层段;2)由于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区域震后地壳变形的调整作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水平应变率明显增大,但对比周边区域,芦山Ms7.0地震发生位置为一个相对的"低值区",其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为30 nanostrain/a,而其南侧和北侧的挤压缩短的典型应变率量值至少在60 nanostrain/a以上。其原因可能是即将发生大地震的孕震区域,其应力已处于岩石破裂的临界状态,岩石的弹性变形积累也已趋于极限状态,因此其地壳形变的增量或应变率将趋缓或保持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0”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壳形变 应变率场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7级及以上地震前地倾斜异常特征
9
作者 李娜 马海萍 +1 位作者 武善艺 张海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4,共7页
利用20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发生的汶川8.0级、玉树7.1级、芦山7.0级、九寨沟7.0级和玛多7.4级地震震中500~600 km范围内地倾斜资料进行潮汐因子异常分析、速率分析、趋势转折、破年变分析和地倾斜数据震前方位角、倾角变化特征分析,结果... 利用20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发生的汶川8.0级、玉树7.1级、芦山7.0级、九寨沟7.0级和玛多7.4级地震震中500~600 km范围内地倾斜资料进行潮汐因子异常分析、速率分析、趋势转折、破年变分析和地倾斜数据震前方位角、倾角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发现,5个7级及以上地震前1 a左右均出现潮汐因子超2倍均方差异常,持续时间多为1~3个月。速率分析适用于短期异常指标的提取,而趋势转折和破年变分析提取异常的指标更适用于中长期预测,利用趋势转折提取的异常指标和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的震级更接近实际震级。倾角和方位角变化在震前距离震中较远的地方更易出现准同步异常,越靠近震中,异常数量越少,且多为方位角或倾角单项异常。根据地倾斜异常特征和震级预测认为,现阶段地倾斜振幅因子熵以超阈值异常为主,趋势转折提取的异常集中分布在甘青川交界,预测震级偏高,积石山6.2级地震后甘青川交界区域应力水平仍较高,地倾斜方位角及倾角的分布特征与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前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倾斜 7.0级地震 积石山6.2级地震 异常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移格林函数的精密计算及其在芦山Ms7.0地震中的应用
10
作者 高尚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1-266,共6页
依据目标地震震中周围地区地壳上地幔实际构造,重建层状地球模型,并据此改造格林函数计算程序,计算适用于目标地震的格林函数,从而提高同震位移计算精度。芦山Ms7.0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地球模型对垂向位移格林函数的影响随着震中距的变化... 依据目标地震震中周围地区地壳上地幔实际构造,重建层状地球模型,并据此改造格林函数计算程序,计算适用于目标地震的格林函数,从而提高同震位移计算精度。芦山Ms7.0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地球模型对垂向位移格林函数的影响随着震中距的变化而变化。4类独立震源中,地球模型对水平面内引张位错的影响最大,其在近区的影响可达到格林函数本身的40%左右。按照川西地区地壳上地幔实际层状构造(简称"芦山模型")改造格林函数计算程序后,近场同震水平位移的计算精度总体上可提高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体地球位错理论 位移格林函数 计算程序 芦山ms7.0地震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高频信号的中强度地震频谱特性分析——以芦山Ms7.0地震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萌 严丽 +2 位作者 顾铁 肖根如 韦依坪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560-564,共5页
为了分析高频GPS测站在震间的频谱特性,以芦山Ms7.0地震为例,通过高精度解算提取了震中周边8个CORS站50 Hz的震间高频坐标时序,并与无震的频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ORS站峰值频率最大时,频率为0.04~0.3 Hz。其中,离地震最近的3个COR... 为了分析高频GPS测站在震间的频谱特性,以芦山Ms7.0地震为例,通过高精度解算提取了震中周边8个CORS站50 Hz的震间高频坐标时序,并与无震的频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ORS站峰值频率最大时,频率为0.04~0.3 Hz。其中,离地震最近的3个CORS站峰值谱密度最大时,峰值频率为0.04~0.1 Hz。在0.2~0.98 Hz频率范围内,发生地震CORS站的功率谱密度大部分大于无地震时。结果揭示了中等强度地震对CORS站频谱特性影响的范围,建议在CORS站位移监测的基础上,加强CORS站的频率监测,评估测站的稳定性与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 芦山地震 CORS 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MS7.0芦山地震的动力学破裂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聪慧 钱峰 张海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0-181,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芦山发生了M S7.0地震,震源运动学反演结果给出了此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和同震滑动分布.为了更好地理解造成芦山地震破裂过程的力学原因,本文综合野外地质调查、余震定位、深地震反射剖面等结果,构建芦山地震铲型断层模...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芦山发生了M S7.0地震,震源运动学反演结果给出了此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和同震滑动分布.为了更好地理解造成芦山地震破裂过程的力学原因,本文综合野外地质调查、余震定位、深地震反射剖面等结果,构建芦山地震铲型断层模型,以震源运动学反演结果为约束,将震源参数与震源附近的构造应力场结合,建立断层面上滑动量和牵引力的时空分布关系,通过试错法给定震源动力学计算参数模拟芦山地震破裂传播的可能情况,进而分析讨论不同动力学计算参数对芦山地震破裂过程和同震滑动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初始应力是决定断层是否发生错动的关键;临界滑动弱化位移D c对破裂滑动速率有着很大的影响;成核区半径和初始应力主要影响破裂成核的快慢;局部不均匀破裂强度主要影响破裂行为和断层最终滑动量分布.利用边界积分方程法可以有效计算芦山地震铲型断层模型的动力学破裂过程,再现此次地震的主要特征.通过探究动力学参数对破裂过程影响,可解释运动学反演结果所揭示的破裂特征的力学原因,对于深入了解地震震源过程的物理本质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主要特征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边界积分方程 破裂过程 同震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和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断层面花状构造及其滑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靳志同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福昌 李枭 冯淦 许英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2-2219,共18页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震序列的2531个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求解得到芦山地震序列的5个发震断层面位置及其走向和倾角,5个断层面在空间上呈花状构造分布.(2)基于收集和计算得到的该地区的127个震源机制中心解,求解得到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得到芦山地区形成了SEE—NWW向挤压,垂直向拉张的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状态.(3)通过将构造应力场投影到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上,得到这些发震断层面上均容易发生逆冲型破裂事件.(4)将求解的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形状和滑动特性作为接收断层参数,计算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促进作用,而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抑制作用,即2013年芦山地震的发生推迟了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发生.基于GPS观测的应变率得到,在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下,2022年芦山地震被推迟的时间约为5.2~10.5年.这些研究对研究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的断层活动特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序列 模糊聚类 断层面估计 断层面滑动特性 地震应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地震动记录的两次Ms7.0级地震破坏能力对比研究
14
作者 王东明 高永武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48-154,共7页
设定震中距小于55 km,PGA大于等于50 gal为筛选条件,得到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符合条件的16条强地震动记录,提取每条记录的41种地震动强度参数和基于V^2时-频反应谱(TFRS)累计动能曲线。建立111种集中质量简化模型,以筛选得到的地震动... 设定震中距小于55 km,PGA大于等于50 gal为筛选条件,得到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符合条件的16条强地震动记录,提取每条记录的41种地震动强度参数和基于V^2时-频反应谱(TFRS)累计动能曲线。建立111种集中质量简化模型,以筛选得到的地震动记录为输入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提取每一种结构集中质量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楼层加速度峰值。以层间位移角限值为建筑物不同破坏状态参数,得出每条地震记录对111种建筑物的破坏情况。通过对比研究两次地震记录的41种地震动强度参数、基于V^2TFRS累计动能曲线和111种结构的破坏状态,定量阐述了九寨沟地震较芦山地震破坏能力小的原因,为科学分析九寨沟地震和芦山地震震害差异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九寨沟地震 地震动强度参数 累计动能曲线 结构破坏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芦山M_(S)6.1地震前应力状态研究
15
作者 张致伟 曾宪伟 +4 位作者 王迪 路茜 王玮铭 杨鹏 龙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2022年芦山M_(S)6.1地震震源机制表现出与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和5级余震相似的逆冲型破裂特征,压应力轴方位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区域应力场一致。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震中及附近的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长期处于低值状态,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出现了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的低值异常,表明芦山余震区处于较高的应力水平。分析认为:巴颜喀拉块体持续东向运动受到华南块体的阻挡,震中所在区域长期受挤压逆冲作用,从而使芦山余震区长期处于应力积累的状态,芦山M_(S)6.1地震也是在这种动力学背景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张量方差 B值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应变数据的环境响应去除与震前异常提取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凯光 温佳咪 +5 位作者 樊蒙璇 于紫凝 王婷 Dedalo Marchetti 张逸群 陈文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0-632,共13页
基于四川省姑咱台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研究了2013年4月芦山MS7.0地震的应变异常。首先通过时间序列分解法去除芦山地震前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观测数据的长期背景趋势和周期趋势,其次采用多通道奇异谱分析法分解数据,去除水位和气... 基于四川省姑咱台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研究了2013年4月芦山MS7.0地震的应变异常。首先通过时间序列分解法去除芦山地震前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观测数据的长期背景趋势和周期趋势,其次采用多通道奇异谱分析法分解数据,去除水位和气压引起的应变响应,最后提取应变数据中的震前负熵异常。结果表明:水位与水位应变响应的相关系数为-0.97;有96.1%天的日气压与其应变响应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9,验证了本文环境响应去除算法的有效性;负熵异常累积与贝尼奥夫应变累积的一致性表明,震前4—6个月出现的负熵异常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以上结论充分表明本文试验的方法对于钻孔应变数据环境响应的去除及地震前兆异常的提取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应变 环境响应 多通道奇异谱分析 芦山地震前兆异常 姑咱台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晨艺 石富强 +4 位作者 季灵运 杨宜海 苏利娜 杨敏 郑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26,共20页
对甘东南地区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 对甘东南地区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分比、异常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异常的空间分布和机理进行分析,讨论了活动构造对异常分布的影响、异常强度与震源机制及断层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比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百分比高,两次地震的震前电磁异常和跨断层水准测量异常均较为显著,而流体异常不明显;②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与活动构造相关,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震前异常主要集中在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和六盘山-海原断裂带,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异常则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和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③两次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均与GNSS速度场分布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安德森断层应力模式解释了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逆冲型)比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走滑型)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应力积累,因此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虽然震级较小但震前异常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 观测异常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流动地震台网部署及余震序列监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丽萍 王宇航 +1 位作者 吴朋 谌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1,共7页
从台站选址、地震仪器设备选择及安装三方面介绍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临时地震台网的部署过程,初步分析流动台网背景噪声特征和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台站部署完成后提高了震区现有台站密度,与固定台站联合组网,提高了地震定位的台... 从台站选址、地震仪器设备选择及安装三方面介绍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临时地震台网的部署过程,初步分析流动台网背景噪声特征和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台站部署完成后提高了震区现有台站密度,与固定台站联合组网,提高了地震定位的台站方位角覆盖和科学研究的空间分辨率。受人为噪声的影响,通常流动台站的噪声水平高于固定台站,平均噪声水平高于NHNM和NLNM均值,部分台站接近或高于NHNM值,高频噪声呈现与附近人为活动相关的日变化特征。受此影响,地震台网白天时段记录的地震数目明显少于夜晚时段,且小震事件数量明显减少;余震序列的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分布在小关子断裂北部,呈NE向分布,NE向约10 km,NW向约6 km;采用最大曲率法计算得到余震序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_(C)=1.2,其中夜晚时段M_(C)=1.1,白天时段M_(C)升高至1.4,说明震区白天时段地震监测能力减弱。中强震后的余震序列随时间快速衰减,震后5 d内的余震数量约占整体余震的80%,特别是震后2 d内的余震最为发育。为更好地认识地震发展过程,必须保障流动地震台站快速有效地部署,以发挥监测台站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流动观测 台站部署 噪声水平 余震序列监测 余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及泸定M_(S)6.8和芦山M_(S)7.0地震孕震环境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回归 王兴臣 常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7,共20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684个流动地震台和150个固定地震台的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提取了周期5~5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下方0~70 km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1)受川滇地块南部高速...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684个流动地震台和150个固定地震台的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提取了周期5~5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下方0~70 km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1)受川滇地块南部高速体的阻挡,东南缘中下地壳内存在两条空间分布独立的低速带.西侧(L1)从川滇地块北部向南延伸至滇西南地块,其中下地壳平均V_(S)小于3.4 km·s^(-1)并表现为正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反映了高原中下地壳可能存在部分熔融和韧性变形;东侧低速带(L2)沿着小江断层南北分布,受到红河断层的阻挡,弱物质不太可能进入滇西南地块,该区域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均显示较强的正各向异性,推测其更可能是沿小江断层相互驱动的块体在横向挤压过程中引起的地壳部分熔融而导致.(2)芦山M_(S)7.0地震位于龙门山逆冲断层南段,泸定M_(S)6.8地震位于鲜水河走滑断层东南段,两者都发生在地壳浅层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但其深部孕震环境有所不同.芦山震区西北部中下地壳低速体为负各向异性,推测韧性物质沿着龙门山下方陡倾断层向上运移,上地壳积累应力并通过薄弱区域释放导致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泸定震区为正各向异性的中下地壳韧性变形促进了川滇地块SE向的水平运动,受刚性的四川盆地阻挡,加剧了上地壳发震断层的滑动变形和应力积累,脆性上地壳突然破裂导致了泸定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背景噪声成像 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泸定M_(S)6.8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6月1日芦山6.1级地震预警处理能力及效能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同林 江鹏 +8 位作者 马康熙 程思智 李萍萍 韦永祥 曾维祖 晋云霞 王竞 苏金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601,共16页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JEEW和EEW两套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处理能力及减灾效能进行分析。融合决策系统将多套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预...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JEEW和EEW两套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处理能力及减灾效能进行分析。融合决策系统将多套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预警处理结果进行融合选优后,在震后6s对外发布了第1次地震警报。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地震警报的震中位置偏差2.4km,震级偏差1.4级。第1次地震警报的盲区半径为12.3km,并且向盲区以外,地震烈度为Ⅶ、Ⅵ度的预警有效获益区提供了0~6s的预警时间,减灾效能显著。利用此次地震,从观测数据质量、地震预警参数和预警效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地震预警能力和发挥减灾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芦山6.1级地震 预警处理能力 减灾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