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段婉茹 胡岳 +3 位作者 齐腾飞 齐猛 菅凤增 陈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04-209,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13例、L5-S1椎间盘突出4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3个月、1年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13例、L5-S1椎间盘突出4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3个月、1年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改善情况,复查腰椎MRI评价髓核摘除情况和有无复发。结果 5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6.30%(52/54),其中2例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改为手术显微镜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平均手术时间58.35 min,中位住院时间3 d。出院时52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其中5例患侧小腿外侧麻木感加重。与术前相比,术后1 d、3个月和1年时VAS和ODI评分均减少(均P=0.000)。术后复查腰椎MRI显示髓核摘除满意,神经根压迫解除,亦未见复发。无一例发生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因髓核脱出椎管内游离较远,术中对神经根牵拉较重,术后出现S1神经根分布区麻木,术后1个月缓解。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身免疫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马信龙 徐云强 +3 位作者 张义修 王沛 郑永发 冯世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隆抗体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M、IgG、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比较了两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1)组织病理学变化: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6例标本近边缘细胞浸润区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并且阳性细胞有沿血管样组织分布的趋势;4例标本见CD4阳性反应细胞浸润;2例标本CD8染色可见阳性反应细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3例标本边缘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但细胞数较少。CD4和CD8免疫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两组相比,CD68细胞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破碎组CD4和CD8细胞阳性率略高于退变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免疫学检测结果: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高于退变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其病理实质可分为破碎型和退变型,二者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应加以区分。(2)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身免疫 病理学 免疫球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庆国 宋志斌 +2 位作者 高建伟 李旭光 武云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99-406,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椎间盘镜、显微镜、腰椎间盘突出等相关中英文关键词作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椎间盘镜、显微镜、腰椎间盘突出等相关中英文关键词作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并对部分杂志进行手工检索,收集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RevMan5.O.24统计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临床研究计1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Oswestrv功能障碍指数比较,两种术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70,95%CI:-3.590~3.260;P=0.920)。椎间盘镜手术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RR=3.040,95%CI:1.170—7.890;P=0.020)、神经根损伤(RR=5.130,95%CI:0.890~29.420;P=0.070)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RR=2.320,95%CI:0.970~5.520;P=0.060)均高于显微手术;两种手术所用时间(MD=10.780,95%CI:7.180~14.370;P=0.000)、手术切口长度(MD=.0.950,95%CI:-1.840~0.070;P=0.030)和术后住院时间(MD=0.210,95%CI:-0.080~0.34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7.420,95%CI:一8.840~63.680;P:0.140)。结论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当,但椎间盘镜手术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显微手术。鉴于所纳入临床研究的整体质量较低且数量较少,应谨慎引用本研究结果,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显微外科手术 椎间盘切除术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与传统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被引量:16
4
作者 陆晓生 赵劲民 +2 位作者 彭昊 凌尚准 韦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7-389,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后路显微镜下与传统的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2003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治疗232例(A组),传统后路开窗手术治疗235例(B组)。统计... 目的:对比研究经后路显微镜下与传统的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2003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治疗232例(A组),传统后路开窗手术治疗235例(B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间隙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采用中华医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接近,而显微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显微镜 髓核摘除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元唯安 沈知彼 +4 位作者 薛利 谭文莉 程英武 詹松华 詹红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30,137,共8页
目的:观察脊柱推拿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受试者完成了研究。所有患者接受6次腰部脊柱推拿治疗,并在脊柱推拿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评估患者脑... 目的:观察脊柱推拿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受试者完成了研究。所有患者接受6次腰部脊柱推拿治疗,并在脊柱推拿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评估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及与疗效关系。结果: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推拿治疗有效,4例无效。脊柱推拿有效患者治疗前、后产生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0分时的疼痛压力值分别为(7.43±1.47)kg和(10.53±0.55)kg(P<0.05),而无效患者的则无明显差异(P>0.05)。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提示,脊柱推拿治疗有效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以抑制为主,抑制区域主要位于右侧前额叶及小脑区域;而脊柱推拿治疗无效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以增强为主。结论:脊柱推拿能够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其治疗有效患者的抑制区域主要在额叶及小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脊柱 腰椎 椎间盘移位按/摩疗法 磁共振成像 疼痛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明 陈强 +3 位作者 何大为 朱晓东 郑召民 侯铁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03-204,共2页
目的 探讨第二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10月采用显微内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 85例、98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间隙突出者 72例 ,双间隙突出者 13例 ,合并侧隐窝狭窄者 15例... 目的 探讨第二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10月采用显微内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 85例、98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间隙突出者 72例 ,双间隙突出者 13例 ,合并侧隐窝狭窄者 15例。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 (6~ 2 0 )个月随访 ,平均 14个月。优良率 92 9% (79 85 )。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腰椎不稳。患者术后第 3天即可下床活动 ,切口仅长 1 6cm ,行皮内缝合 ,不需拆线。本组患者均在术后 (3~ 5 )天出院。 结论 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 ,选择合适的病例和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内镜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菊英 李海云 +1 位作者 菅凤增 严华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建立人体腰椎运动节段(L3-5)有限元模型,于轴向正压力、前屈、侧弯、后伸及旋转等载荷下研究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根据健康成年人腰椎运动节段(L3-5)的CT影像学资料,采用Mimics10.0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和Geomagic10.0逆... 目的建立人体腰椎运动节段(L3-5)有限元模型,于轴向正压力、前屈、侧弯、后伸及旋转等载荷下研究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根据健康成年人腰椎运动节段(L3-5)的CT影像学资料,采用Mimics10.0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和Geomagic10.0逆向工程软件分别建立腰椎运动节段(L3-5)椎体和椎间盘的几何模型,Ansys软件附加腰椎相关韧带及通过改变椎间盘突出后对应的材料属性,构建正常模型和腰椎间盘突出(L3-4)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正常椎间盘和突出椎间盘于轴向正压力、前屈、侧弯、后伸和旋转等载荷下生物力学特征参数。结果腰椎运动节段(L3-5)发生椎间盘突出后即改变了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及传递载荷能力,应力主要集中于纤维环之后外侧。结论腰椎运动节段(L3-5)椎间盘突出后椎间盘的承载功能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生物力学 椎间盘移位 应力 物理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健 颜登鲁 +2 位作者 高梁斌 谭平先 张在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892-894,共3页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与程度 ,分别采用 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3 6例 ,其中采用单开窗法 2 1例 ,双开窗法 9例 ,半椎板切除法 6例。结果 :3 6例患者获随访 ,平...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与程度 ,分别采用 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3 6例 ,其中采用单开窗法 2 1例 ,双开窗法 9例 ,半椎板切除法 6例。结果 :3 6例患者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3 1个月 ,优良率 91 7%。结论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 ,强调早期手术以及术中注意保持脊柱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盘移位 影像学 腰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及其疗效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明 何大为 +3 位作者 陈强 倪春鸿 朱晓东 侯铁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10-912,共3页
目的 :报告显微内镜椎间盘手术系统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体会 ,探讨此技术的基本概念、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要点和临床早期效果。 方法 :对 35例单或多平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在浅硬膜外麻醉下通过脊柱MED行突出... 目的 :报告显微内镜椎间盘手术系统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体会 ,探讨此技术的基本概念、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要点和临床早期效果。 方法 :对 35例单或多平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在浅硬膜外麻醉下通过脊柱MED行突出间盘摘除术 ,观察患者术后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术后患者的症状都有明显的缓解 ,虽然治疗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同 ,但患者术后第 3天即可下床活动 ,切口仅长 1.6 cm,行皮内缝合 ,不需拆线。本组患者均在术后 3~ 5 d出院 ,无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 10个月 ,随访期间无 1例患者出现复发、腰椎不稳。结论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同 ,但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不影响腰椎稳定性等优点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中期随访和失败病例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4 位作者 刘宪义 林景荣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0-695,共6页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2例,分为Wallis组25例、Coflex组27例,主要适应证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术后随访过程中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过伸位和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确定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过伸位手术节段前凸角-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术后12个月拍摄腰椎MRI了解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5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Wallis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5±1.7)、(2.7±1.4)、(23.4±3.1)和(8.9±1.4),较术前(5.3±3.0)、(7.4±2.6)、(13.5±4.6)和(4.5±2.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27,其余各项均为P<0.001);Coflex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6±2.9)、(3.8±1.9)、(21.2±3.5)和(8.5±1.8),较术前(5.5±3.2)、(7.1±2.8)、(13.1±4.8)和(4.2±2.5)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36,其余各项均为P<0.001);两组间比较术后下肢痛VAS评分,Wallis组为(2.7±1.4),Coflex组为(3.8±1.9),P=0.039,术后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Wallis组为14.9°±3.7°,Coflex组为13.2°±3.5°,P=0.028;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Wallis组为9.6°±2.8°,Coflex组为12.8°±3.0°,P=0.019;Coflex组有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3例行二次手术,1例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有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年半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结论: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疗效肯定,但临床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需更加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器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骨质增生与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筱璇 吕发金 +3 位作者 李鹏 张丹 彭聪 刘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骨质增生与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的相关性,分析骨赘常见MRI信号类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椎MRI检查的20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记录腰椎有无骨赘形成、最长骨赘长度及信号、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程度,并分析所有患者及男性... 目的探讨腰椎骨质增生与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的相关性,分析骨赘常见MRI信号类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椎MRI检查的20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记录腰椎有无骨赘形成、最长骨赘长度及信号、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程度,并分析所有患者及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自最长骨赘长度与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02例腰椎图像包括1010个椎体,其中156个椎体有肉眼可见骨赘形成,MRI上骨赘主要表现为T1和T2等或高信号,STIR低信号,平均最长骨赘长度为(5.80±2.40)mm,平均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程度为(6.17±2.64)mm,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平均最长骨赘长度分别为(6.61±2.49)mm和(5.06±2.06)mm,平均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程度分别为(7.28±2.80)mm和(5.13±2.00)mm,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最长骨赘长度与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79、0.83,P<0.05)。结论腰椎骨质增生与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间有很强的相关性;T1和T2等或高信号,STIR低信号为MRI上骨赘的主要信号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质增生 椎间盘移位 磁共振成像 骨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2
作者 温群 孟凡华 +3 位作者 钱亭 魏春晓 刘军 肖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31-535,共5页
目的评价MRI 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因腰背部疼痛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并行腰椎1.5T MRI检查的患者100例。常规矢状位T1WI及T2WI、横断位T2WI,... 目的评价MRI 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因腰背部疼痛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并行腰椎1.5T MRI检查的患者100例。常规矢状位T1WI及T2WI、横断位T2WI,并行正中矢状位T2 mapping成像。根据Pfirrmann标准将475个腰椎间盘分级,测量髓核(NP)及纤维环(AF)前、后缘的T2值。分别比较各级NP和AF前、后缘T2值,并分析T2值、年龄以及分级间的相关性。同时选取30例患者间隔半年行第2次MRI检查,比较前后2次椎间盘T2值的差异。结果腰椎间盘各分级NP的T2值除IV级与V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NP T2值与各分级呈高度负相关(r=-0.77);30例腰痛患者间隔半年测得椎间盘AF前、后缘及NP T2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 mapping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尤其是NP的T2值能够较好地反映Ⅰ~Ⅳ级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差异,因而可以为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表观弥散系数与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娅 陈建宇 +2 位作者 蒋新华 蔡兆熙 刘珍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弥散能力与其退变程度、解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下腰痛患者42例,行腰椎MRI,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T2W及轴位T2W、DTI,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测量不同退变分级及不同解剖水平各椎间盘髓核相...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弥散能力与其退变程度、解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下腰痛患者42例,行腰椎MRI,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T2W及轴位T2W、DTI,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测量不同退变分级及不同解剖水平各椎间盘髓核相对ADC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退变分级、解剖水平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210个椎间盘(L1-2~L5-S1各42个),Pfirrmann分级Ⅱ~Ⅴ级分别为73个、95个、38个、4个。所有椎间盘相对ADC值平均为0.45±0.10,Ⅱ~Ⅴ级分别为0.48±0.08、0.45±0.10、0.42±0.09、0.23±0.15;L1-2~L5-S1分别为0.44±0.08、0.45±0.08、0.45±0.10、0.45±0.11、0.45±0.12。不同退变分级椎间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Ⅲ级与Ⅳ级两组总体无差异(P〉0.05)外,其他各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退变分级具有相关性(r=-0.25,P〈0.05)。结论 DTI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变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富强 胡丹 +2 位作者 时飞 谢平 艾登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观察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MR 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28例,根据入院先后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椎间盘内、椎间孔注射臭氧组;试验组64例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椎... 目的:观察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MR 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28例,根据入院先后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椎间盘内、椎间孔注射臭氧组;试验组64例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椎间孔注射臭氧组。临床疗效采用MacNab评分及VAS评分,分别评价术后1天、5天,电话随访6个月疗效。结果:术后1天、5天的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92.19%,90.63%;试验组:93.75%,90.6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为对照组:70.31%,试验组:92.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6个月疗效高于单纯臭氧盘内外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化学溶解术 臭氧 射频靶点热凝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啸波 孙维荣 +4 位作者 张肖 杜鹏 何晓锋 张欣 肖越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44-548,共5页
目的基于T2WI的Pfirrmann得分仅能对椎间盘进行定性评价,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成像参数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3.0T MRI T2 mapping序列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行定量评估,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准确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资料与方法对53例腰痛患... 目的基于T2WI的Pfirrmann得分仅能对椎间盘进行定性评价,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成像参数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3.0T MRI T2 mapping序列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行定量评估,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准确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资料与方法对53例腰痛患者(265个腰椎间盘)行T1FSE、T2FSE及T2 mapping序列扫描,分析扫描图像并按照Pfirrmann得分进行分级,计算并比较各椎间盘T2弛豫时间的差异,分析椎间盘T2弛豫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265个椎间盘中,Pfirrmann I级5个(1.9%),Pfirrmann II级153个(57.7%),Pfirrmann III级86个(32.3%),Pfirrmann IV级20个(7.5%),Pfirrmann V级1个(0.38%)。前纤维环各Pfirrmann分级的T2弛豫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纤维环各Pfirrmann分级的T2弛豫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纤维环Pfirrmann II^IV级的T2弛豫时间短于后纤维环,Pfirrmann I级的T2弛豫时间显著高于后纤维环(P<0.05)。髓核Pfirrmann I^IV级的T2弛豫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各分区(ROI2/ROI3、ROI3/ROI4、ROI2/ROI4)的T2弛豫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86、0.76、0.63,P<0.05),前纤维环与后纤维环的T2弛豫时间无显著相关(r=0.09,P<0.05),髓核T2弛豫时间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78,P<0.05)。结论MR T2 mapping能对腰椎间盘进行T2弛豫时间定量评估,且与其退变等级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0
16
作者 胡安文 罗光平 +5 位作者 肖业生 杨长远 袁泉 刘洪 向超 朱钧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下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08年6月,对32例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显微椎间盘镜联合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植入椎...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下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08年6月,对32例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显微椎间盘镜联合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手术融合节段:L2/31例,L3/43例,L4/518例,L5/S110例,均为单节段。结果植入2枚B-Twin 23例,单枚9例。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由术前8.7±0.3降至2.3±1.7(t=20.64,P=0.001)。随访时间平均25个月(24~29个月),植骨融合率采用Suk标准:1年融合率为93.8%(30/32),2年融合率为96.9%(31/32),B-Twin椎间融合器无明显下沉。结论后路显微椎间盘镜联合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症状缓解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镜 B-TWIN 椎间融合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护理对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7
作者 曹国庆 高信友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298-2300,共3页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宣武医院疼痛中心2009年6月—2010年7月住院行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实验组在微...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宣武医院疼痛中心2009年6月—2010年7月住院行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实验组在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护理。采用六点行为评分法(6-point behavioral rating scale,BRS-6)对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0~2分为治疗有效(其中0~1分为治愈,),3~5分患者为无效。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治愈26例(65.0%),有效率为81.7%(33例),无效率17.5%(7例);对照组治愈16例(40.0%),有效率为60.0%(24例),无效率40.0%(16例)。两组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94,P=0.026)。结论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疼痛 微创介入镇痛手术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的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侯克东 刘郑生 朱守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97-900,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08年6月收治且随访10年以上的1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 目的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08年6月收治且随访10年以上的1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保守治疗组73例,男49例,女24例,L4-L5突出44例,L5-S1突出29例,随访时间17.61±3.87年;手术治疗组109例,均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男71例,女38例,L4-L5突出68例,L5-S1突出41例,随访时间17.17±3.47年。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神经功能评定、病变间隙及其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比较研究,观察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结果保守治疗组73例中8例因出现间歇性跛行而行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治疗组109例中13例因原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行二次手术。随访终点手术治疗组病变间隙高度(0.62±0.15cm)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0.69±0.13cm,P<0.05),而Oswestry评分(23.9%±6.3%)、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0.83±0.11cm)与保守治疗组(分别为23.3%±6.5%、0.82±0.11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5例、手术治疗组9例出现影像学退行性不稳定表现,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依据UCLA标准,保守治疗组8例(12%)、手术治疗组23例(22%)出现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两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单纯髓核摘除术后远期病变椎间隙高度明显变窄,邻近节段退变较少引发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椎间盘切除术 保守治疗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9
作者 梁晓红 张新根 +1 位作者 徐广涛 魏韫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比较骶管滴注疗法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典型腰腿痛并经CT或MR I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9例,遵从患者知情同意原则,按入院前后顺序分为骶管滴注组(A组)、小针刀组(B组)、骶管滴注联合小针... 目的:比较骶管滴注疗法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典型腰腿痛并经CT或MR I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9例,遵从患者知情同意原则,按入院前后顺序分为骶管滴注组(A组)、小针刀组(B组)、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松解组(C组)。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及VAS评分法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程度。结果:A、B、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1周、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1.4%、75.5%、79.6%,75.0%、79.6%、81.8%和89.1%、91.3%、93.5%,C组与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同时期疼痛强度比较,C组较A、B两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不仅能迅速改善近期症状,而且其远期疗效稳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药物疗法 滴注 药物 骶骨 小刀针 腰腿痛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5
20
作者 靳安民 张辉 刘成龙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屈曲位经椎板间隙侧方入路椎间盘摘除术、双开窗扩大减压治疗中央宽基底型椎间盘突出钙化、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等三种方法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 815例。结...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屈曲位经椎板间隙侧方入路椎间盘摘除术、双开窗扩大减压治疗中央宽基底型椎间盘突出钙化、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等三种方法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 815例。结果6 815例患者中5 324例经过半年至14年(平均6.3年)随访,优4 260例(80.02%)、良855例(16.06%)、进步209例(3.92%),优良率达96.08%。随访中X线检查显示手术后相应椎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窄,未见腰椎失稳和腰椎滑脱。结论采用的三种方法与传统术式比较创伤小,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且手术时间短、康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开窗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