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2
1
作者 何勍 阮狄克 +3 位作者 侯黎升 张超 李海峰 李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2-417,共6页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61例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单纯减压组(A组)和减压加融合内固定组(B组),A组28例...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61例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单纯减压组(A组)和减压加融合内固定组(B组),A组28例,B组3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术前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椎体滑脱程度及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单纯行椎板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B组行椎板扩大开窗、后外侧或加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获2年以上随访,其中A组25例随访4~12年,平均6.8±4.7年;B组31例随访4~11年,平均6.5±4.1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滑脱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滑脱程度变化。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大于A组(P〈0.05)。A组并发症3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1例;B组并发症6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术后根性疼痛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例。A组再手术3例,其中2例因腰痛加重伴影像学滑脱加重至Ⅱ度分别于术后5年和6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腰痛缓解;1例因腰痛改善不满意于术后3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症状缓解;B组无再手术病例。术后2年A、B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馏%和90.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6%和87.1%,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腰痛VAS评分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A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增加(P〈0.05),B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B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腿痛VAS评分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滑脱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后2年(P〈0.05),滑脱程度术后2年时较术前无加重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时增加(P〈0.05);B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滑脱部分复位,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无丢失(P〉0.05)。结论:单纯开窗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相当。前者损伤小、并发症少但中远期效果下降,而后者能更好维持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 退行性 减压 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超 阮狄克 +3 位作者 何勍 丁宇 侯黎升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多节段 退行性 长节段减压 短节段内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朱迪 李危石 +4 位作者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曾岩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均55.7岁;随访58-120个月,平均84.6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64±3.07分,腿痛VAS评分为7.40±2.78分,JOA评分为8.16±6.58分,ODI评分为30.55±11.30分。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JOA、ODI评分,按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行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手术区域的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并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跛行距离、术前下肢麻木、术前VAS和JOA及ODI评分、既往腰椎手术史、合并症、融合方式、融合固定节段长短、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与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ODI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4.06±3.70分,腿痛VAS评分为4.90±3.40分,JOA评分为19.98±14.0分,ODI评分为13.67±8.5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评定,优21例,良60例,可28例,差9例,优良率为74.6%。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5例患者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2例明确出现螺钉松动,1例植骨区可疑未融合,1例出现横突植骨区骨吸收;71例相邻节段出现退变,退变率为60.2%,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13例(1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术后腰痛VAS评分显著相关,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与术后腿痛VAS评分显著相关,年龄与术后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合并症、体重指数、跛行距离、术前VAS与JOA及ODI评分、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方式和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因素对术后远期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较满意,性别、年龄、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固定融合术 远期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辅助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海龙 贺石生 +7 位作者 顾广飞 顾昕 蔡晓冰 赵杉 周旭 袁超群 吴卫平 扶青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3月~2010年8月对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影像学表现采用3种微创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12例采用双侧减压同时进行椎间融合加双侧经皮内...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3月~2010年8月对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影像学表现采用3种微创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12例采用双侧减压同时进行椎间融合加双侧经皮内固定手术;B组11例采用单侧入路潜行双侧减压同时行椎间融合加单侧经皮内固定手术;c组11例采用扩张通道辅助单侧入路潜行多节段双侧减压术。评估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ODI,根据JOA、ODI改善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A、B、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80±28)min,(220±31)min和(120±20)min;A、B、C组出血量分别为(290.5±20.9)ml,(270.7±18.7)ml和(120.3±22.6)ml。34例随访14.4~27.6月,平均19.2月。术后末次随访时3组JOA改善率分别为:A组(70±21)%,B组(73±17)%和c组(63±18)%;ODI改善率分别为A组(69±22)%,B组(71±19)%和c组(68±24)%;满意率3组分别为A组83.3%,B组81.8%和c组72.7%。结论微创手术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影像学表现及术者的临床经验和医院的条件来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单侧椎板切除 双侧减压 多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和椎间融合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郑琦 廖胜辉 +3 位作者 魏威 刘耀生 石仕元 汪翼凡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571,共6页
精确建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退变腰椎有限元模型,进而分析减压手术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盘融合的效果。选取复杂性LSS患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退变腰椎全节段模型,自适应划分网格并交互生成附属组织结构,同时... 精确建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退变腰椎有限元模型,进而分析减压手术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盘融合的效果。选取复杂性LSS患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退变腰椎全节段模型,自适应划分网格并交互生成附属组织结构,同时构建正常腰椎模型和三种手术治疗模型,用相同边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复杂性LSS模型活动度比正常模型减少20%左右;而单纯减压模型出现不稳,活动范围增加近40%;结合椎弓根内固定稳定性部分提高、活动范围只增加25%,而进一步结合椎体间盘融合后腰椎弯曲刚度超过正常模型。在应力方面,单纯减压的应力出现较大增加、达到1.7倍左右,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和椎体间盘融合有比较明显的减压作用。显示单纯的减压手术虽然可以缓减神经疼痛,但可能进一步造成腰椎稳定性的破坏,结合椎弓根内固定不能提供全面的稳定性,进一步结合椎体间盘融合的治疗效果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手术 椎间融合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与电子显微镜下微创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雪鹏 宋成 +2 位作者 桑平 王子予 郭梓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088-3093,共6页
目的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电子显微镜下行微创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并与传统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融合手术治疗的11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 目的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电子显微镜下行微创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并与传统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融合手术治疗的11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电子显微镜导航行微创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患者58例作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患者52例为传统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MacNab标准于术后末次随访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较之于传统手术组,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明显更短或更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ODI评分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减压融合术,电子显微镜导航下微创后入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低等诸多优势,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电子显微镜 微创 椎管减压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3
7
作者 饶根云 陈大勇 +2 位作者 周友良 周斌华 虞旭初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903-905,898,共4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62~80岁,平均7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及双能X线骨密度(BMD...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62~80岁,平均7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及双能X线骨密度(BMD)检查。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VAS,SF-36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1~165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400~600 mL,平均51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6个月,平均2.4年。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7.1±1.6,3.2±1.9。术后有1例患者跌倒致连接杆断裂,经手术取出,重新安装。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骨质治疏松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骨质疏松 减压 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联合微创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初步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丁一 海涌 +6 位作者 杨晋才 刘玉增 尹鹏 丁红涛 潘爱星 张黎明 李远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8-812,共5页
目的探究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联合微创螺钉内固定系统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应用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微创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共23例25个椎间隙。其中,Pango应用于PE-TLIF术式13例,... 目的探究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联合微创螺钉内固定系统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应用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微创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共23例25个椎间隙。其中,Pango应用于PE-TLIF术式13例,应用于MIDLF术式10例。随访期间,对所有患者通过VAS、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通过观测椎间隙高度(IH)、节段性前凸角(SA)、椎间融合以及融合器与钉棒系统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39±5.49)个月。(1)术后7 d随访时,VAS-LBP评分、VAS-LP评分、IH、SA分别为(3.26±1.09)分、(1.82±1.40)分、(13.47±1.51)mm、(17.52±5.4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H矫正率为(38.20±32.21)%,SA矫正率为(37.46±36.38)%。(2)在末次随访时,VAS-LBP评分、VAS-LP评分、ODI评分、IH、SA分别为(0.91±0.84)分、(0.86±0.75)分、(12.91±7.00)%、(12.21±1.59)mm、(16.22±5.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H丢失率为(9.13±9.00)%,SA丢失率为(7.52±18.70)%。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15个节段发生Ⅰ级融合,9个节段发生Ⅱ级融合,1个节段发生Ⅲ级融合。仅3例患者(共3个节段)融合器发生明显下沉,未见患者发生融合器移位以及微创螺钉内固定系统松动或断裂情况。结论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可有效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利于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微创通道或内镜术式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 腰椎管狭窄症 融合 减压 微创性 可撑开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融合方式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锐 张仁赞 +2 位作者 刘正蓬 孙贺 张义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9-604,共6页
目的 探讨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不同融合方式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LS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多节段LSS合并LDH患者85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n=43)、B组(n=42... 目的 探讨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不同融合方式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LS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多节段LSS合并LDH患者85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n=43)、B组(n=42)。A组采取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采取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有关指标情况、术前、术后1 d、3 d血清应激反应有关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素(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发症、疗效、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1周、12个月、24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费用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1 d、3 d血清AngⅡ、R、hs-CRP、IL-6水平均较本组术前提高(P<0.05),A组术后1 d、3 d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均低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本组术前提高(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或椎间植骨融合术均是治疗多节段LSS合并LDH值得肯定的术式,临床疗效满意,而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椎管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椎间植骨融合术 多节段 腰椎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植骨融合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被引量:24
10
作者 梁海峰 陆顺一 +4 位作者 刘书豪 张键 姜晓幸 董健 费琴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05-712,共8页
目的:探讨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的39例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8例;年龄80~90岁(82.4±3.1岁)。术前13例伴有... 目的:探讨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的39例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8例;年龄80~90岁(82.4±3.1岁)。术前13例伴有一种合并症,12例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症。按相关科室会诊意见处理合并疾病,应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状态分级评估患者可耐受全麻下手术。12例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为主、无明显腰椎不稳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术(单纯减压组);27例明确存在腰椎不稳/腰椎滑脱或术中需要手术切除小关节突、椎板范围较大发生继发性不稳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LIF)(融合内固定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12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单纯减压组3例(肺炎1例,尿路感染1例,肺炎合并术后贫血1例),融合内固定组9例(肺炎3例,硬膜撕裂、尿潴留、心律失常、术后贫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各1例,尿路感染合并认知功能障碍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纯减压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8±2.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9.0±4.8分,融合内固定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8±3.4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单纯减压组3.2±1.7分和3.5±2.1分,融合内固定组3.0±1.2分和2.9±1.2分)与术前(单纯减压组7.4±0.9分和7.8±1.0分,融合内固定组7.4±1.7分和7.7±1.1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积极处理合并疾病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确定责任节段及致病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高龄患者 椎板开窗减压术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术中应用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继鹏 林万程 +4 位作者 姚思远 张垚 易蒙 姚明涛 丁立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8-1106,共9页
目的:探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且行单节段减压融合的患者,机器人辅助下的皮质骨螺钉(robot-assist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RCBTS)固定与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RPS)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 目的:探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且行单节段减压融合的患者,机器人辅助下的皮质骨螺钉(robot-assist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RCBTS)固定与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RPS)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了2020年6月~2022年月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单节段减压融合且行机器人辅助下置钉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纳入99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67.07±4.65岁;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者41例(RCBTS组),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者58例(RPS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24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术后3d、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进行了固定效应检验;通过审查术后影像学资料,根据Gertzbein-Robbins方法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计算两种术式的置钉准确率;比较两种术式围术期以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RCBTS组患者的手术时长(134.39±22.23min vs 152.93±19.10min,P<0.001)、切口长度(64.93±3.71mm vs 78.84±3.82mm,P<0.001)、术中出血(155.61±37.15mL vs 172.41±43.22mL,P=0.001)、术后24h引流量(83.66±21.54mL vs 101.21±29.80mL,P=0.002)以及术后住院天数(4.90±1.26d vs 6.26±1.66d,P<0.001)均显著小于RPS组患者。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在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固定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时间是JOA和VAS评分变化的固定效应(P<0.001)。两组的各级别置钉率(A级:152/164 vs 211/232,P=0.538;B级:9/164 vs 15/232,P=0.688;C级:3/164 vs 6/232,P=0.619)、临床可接受率(161/164 vs 226/232,P=0.619)、置钉不良率(3/164 vs 6/232,P=0.619)以及术后并发症(仅RCBTS组一例患者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的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RPS相比,接受RCBTS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在术后功能恢复和腰痛改善间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螺钉置入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 腰椎管狭窄症 单节段 减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