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王磊 周战辉 +1 位作者 田佳宁 李晶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1期16-25,共10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UBE-TLIF)、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10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腰...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UBE-TLIF)、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10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不同方法,将患者分为UBE-TLIF组(37例)、MIS-TLIF组(33例)和PLIF组(31例)。比较3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测量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术后12个月运用Bridwell标准评价患者椎间融合情况。结果UBE-TLIF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MIS-TLIF组和PLIF组,且MIS-TLIF组明显长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TLIF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MIS-TLIF组和PLIF组,且MIS-TLIF组明显少于PLIF组,UBE-TLIF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MIS-TLIF组和PLIF组,且MIS-TLIF组明显短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3和12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UBE-TLIF组术后1和3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明显低于MIS-TLIF组和PLIF组,且MIS-TLIF组明显低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3和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低于术前,UBE-TLIF组术后1个月的ODI明显低于MIS-TLIF组和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3和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明显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TLIF组、MIS-TLIF组和PLIF组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4.59%、93.94%和93.55%,3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TLIF组和MIS-TLIF组椎间融合时间明显短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TLIF、MIS-TLIF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均能取得较高的融合率,但UBE-TLIF和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且UBE-TLIF的手术创伤较MIS-TLIF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腰椎退行性病变 内镜手术 腰椎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预防MIS-TLIF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2
作者 董洪伟 路遥 +2 位作者 卢水生 王克荣 吴小辉 《现代中医药》 2025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加减预防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MIS-TLIF)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病例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景德镇市中医医院骨伤科2021年12月—2023年11月间行MIS-TLIF手术患者60例,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加减预防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MIS-TLIF)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病例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景德镇市中医医院骨伤科2021年12月—2023年11月间行MIS-TLIF手术患者60例,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30例。治疗组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那屈肝素钙口服进行预防;对照组通过那屈肝素钙进行预防;通过观察术后13 d、21 d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JOA评分)、D-2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评价补阳还五汤加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 dAPTT、PT、D-2聚体、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1 dAPTT、PT、D-2聚体、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PTT、PT、JOA评分大于对照组,治疗组D-2聚体小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通过改变机体抗凝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同时恢复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加减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 微创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辅助与透视下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比较
3
作者 汤三泉 王文博 +2 位作者 文王强 李国军 陈焕雄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65-270,共6页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与透视下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辅助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计...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与透视下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辅助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计算机导航组(n=27)和透视组(n=41),计算机导航组患者给予计算机导航辅助下OLIF治疗,透视组患者给予C臂X线透视下OLIF治疗,两组术后均连续随访18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和住院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疼痛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影像学指标(椎间隙高度、置钉准确率)、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计算机导航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透视组,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透视组(P<0.05);术后1周和1、3个月计算机导航组VAS评分均低于透视组(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且透视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低于术后即刻(P<0.05);计算机导航组置钉准确率高于透视组(P<0.05);术后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计算机导航组ODI评分和JOA评分均低于透视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透视下OLIF治疗相比,计算机导航辅助下OLIF更有利于促进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椎间隙高度损失;同时对提升患者置钉准确率,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导航 透视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在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失稳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4
作者 许梅辛 李雪弘 +2 位作者 冯瑶 孙艳娟 刁文杰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比较腰椎间隙植入单枚与双枚融合器在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该院诊断为L4、L5或S1节段Ⅰ°至Ⅱ°滑脱,采用椎间孔镜行椎间融合器植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和钉棒系统固定的患... 目的比较腰椎间隙植入单枚与双枚融合器在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该院诊断为L4、L5或S1节段Ⅰ°至Ⅱ°滑脱,采用椎间孔镜行椎间融合器植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和钉棒系统固定的患者101例(101个椎体),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A组(单枚融合器组)和B组(双枚融合器组)。其中,A组51例,51个椎体滑脱,B组50例,50个椎体滑脱。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和术后15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滑脱距离、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融合情况、椎体沉降率、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腰椎Oswer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的差异。结果101例患者均获得全程随访,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VAS评分为(7.32±0.57)分,B组为(7.14±0.61)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ODI为(27.44±9.52)%,B组为(21.89±8.4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9和15个月随访时,A组椎间隙融合率分别为11.76%、68.63%和90.20%,B组椎间隙融合率分别为18.00%、80.00%和96.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随访时,A组椎间隙高度为(0.45±0.07)cm,明显小于B组的(0.58±0.06)cm,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组术后椎体滑脱距离为(0.33±0.18)mm,与B组的(0.28±0.21)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植入双枚融合器可以提供更多的接触面积和更佳的稳定性,缩短椎体融合时间,增加椎体融合率,减少椎体沉降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器 椎间孔镜 腰椎失稳 比较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mechanical change of lumbar unilateral graded facetectomy and strategies of its microsurgical reconstruction:report of 23 cases 被引量:2
5
作者 Zhou Yue Luo Gang Chu Tongwei Wang Jian Li Changqing Zheng Wenjie Zhang Zhengfeng Hao Yong Zhang Chao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8年第2期98-105,共8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umbar stability and the primary clinical results of unilateral facetectom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and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by X-Tube system. Methods...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umbar stability and the primary clinical results of unilateral facetectom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and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by X-Tube system. Methods: Five human lumbar cadaveric functional spine units(FSU) were obtained and graded facetectomy by 0, 1/4, 1/2, 3/4 and 4/4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on the left articular process of them. The stability of these 5 models was evaluated at flexion, extension, lateral bending and axial rotation. After a serial of biomechanical researches, 23 patients from June 2004 to March 2006 in our department underwent unilateral facetectom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by X-Tube system. After general anaesthesia, with the guide of fluoroscopy and using X-Tube system, procedures of unilateral endoscopic facetectomy, spinal nerve root decompression, autologus spongy bone transplantation, one cage oblique insertion and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lexion, extension, lateral bending and axial rotation of lumbar motion range after unilateral graded facetectomy. The stability of left/right axial direction was greatly affected when the range of graded facetectomy exceed 1/2. According to the Nakai criteria, for the 23 patients, the clinical result was excellent in 15 (65.2%), good in 6 (26.1%) and fair in 2 (8.7%). The fusion rate was 95.6% in excellent and good cases. Although partial absorption of bone grafts was observed in 1 case which might indicate a unsuccessful fusion, there was no loosing and replacement of instrument and no clinical symptoms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lumbar stability will be affect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range of graded facetectomy exceeds 1/2. Procedures of unilateral facetectom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s an optional strategy for microsurgical reconstruction, though the indications of the procedure should be carefully restri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对行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徐静 仲蓉 +2 位作者 张进 蒋鹏 吴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6期118-122,136,共6页
目的探究瑞马唑仑对行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2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每组6... 目的探究瑞马唑仑对行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2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每组63例。丙泊酚组使用丙泊酚进行全麻诱导和维持,瑞马唑仑组使用瑞马唑仑进行全麻诱导和维持。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 15项恢复质量(QoR-15)评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出血量、尿量及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用量;比较两组全麻诱导前1 min(T_(0))、诱导后1 min(T_(1))、插管后1 min(T_(2))、手术开始后1 min(T_(3))及内固定植入时(T_(4))时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驻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拔管后5 min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1 d恶心、呕吐,低氧血症,低血压及术后7 d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出血量、尿量及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1)时HR低于T_(0)时;T_(2)时高于T_(0)~T_(1)时;T_(3)时低于T_(0)、T_(2)时;T_(4)时高于T_(1)、T_(3)时,低于T_(2)(P<0.05)。两组各时间点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1)时MAP低于T_(0)时;T_(2)时高于T_(1)时;T_(3)时低于T_(0)~T_(2)时;T_(4)时低于T_(0)~T_(2)时,高于T_(3)时(P<0.05)。T_(3)~T_(4)时,瑞马唑仑组MAP高于丙泊酚组(P<0.05)。瑞马唑仑组术后拔管时间、PACU驻留时间短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RASS、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低氧血症,低血压,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QoR-15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瑞马唑仑组QoR-15评分高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瑞马唑仑用于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可以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 术后恢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明阳 张大鹏 崔志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72-778,共7页
目的:研究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52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术后1周椎... 目的:研究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52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术后1周椎间植骨面积进行测量,依据测量结果中椎间植骨面积/平均终板面积进而得到植骨面积占比分为3组:椎间植骨面积不超过一侧椎弓根区域为A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56.0±11.5)岁;椎间植骨面积超过一侧椎弓根但未达到对侧椎弓根为B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52.0±14.0)岁;椎间植骨面积超过对侧椎弓根为C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9.5±12.8)岁。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记录每次随访时椎间融合Brantigan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与ODI,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VAS、ODI均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均有所恢复;末次随访时,B、C两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少,两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3、6个月,C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术后12个月,B、C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3组改良Brantig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C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术后6、12个月,B、C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后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可显著改善患有腰椎退行性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随着植骨面积的占比增加,患者早期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评分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椎间植骨 腰椎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连生 李学民 李玉龙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142例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LDH患者,均采用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 目的:探究不同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142例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LDH患者,均采用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植入cage类型及数目不同分为单枚解剖组、2枚解剖组和单枚香蕉组。单枚解剖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9~65(53.74±5.68)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62~28.13(22.08±2.15)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4.0(2.7±0.8)年;L3,45例,L4,535例,L5S111例;植入单枚解剖型cage。2枚解剖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7~66(54.15±6.02)岁;BMI为18.25~28.44(21.74±1.83)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5.0(2.7±0.9)年;L3,44例,L4,532例,L5S110例;植入2枚解剖型cage。单枚香蕉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38~65(54.49±6.45)岁;BMI为18.85~28.20(21.63±1.59)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5.0(2.6±1.0)年;L3,43例,L4,536例,L5S16例;植入单枚香蕉型cage。观察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前凸曲度及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和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无病例脱落。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枚解剖组、单枚香蕉组术后6个月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11.08±1.78)mm、(10.95±1.62)mm]、前凸曲度[(12.05±1.86)°、(11.63±1.57)°],高于单枚解剖组(10.14±1.54)mm、(10.92±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枚解剖组、单枚香蕉组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率(95.65%、95.56%),高于单枚解剖组(78.43%);3组术后1、6个月腰部VAS、ODI较术前下降(P<0.05);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融合器治疗LDH术后复发均能取得显著效果,但植入2枚解剖型cage和单枚香蕉型cage更有助于维持LDH术后复发患者椎间隙高度、前凸曲度,可获得良好椎间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隙高度 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选择策略及发展趋势
9
作者 程志坚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46-749,共4页
腰椎融合术已经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畸形、腰椎骨折或脱位等疾病中广泛应用,是消除或缓解症状、维持疗效的重要方法,也是脊柱外科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腰椎融合术式种类繁多,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侧入路、经侧方入路、后侧入路及椎... 腰椎融合术已经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畸形、腰椎骨折或脱位等疾病中广泛应用,是消除或缓解症状、维持疗效的重要方法,也是脊柱外科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腰椎融合术式种类繁多,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侧入路、经侧方入路、后侧入路及椎间孔入路等;微创手术包括关节镜辅助、脊柱内窥镜等手术方式;根据不同植骨融合位置又分为椎体外植骨融合和椎体间植骨融合[1]。临床上腰椎融合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尚无完全定论。本文回顾、分析不同腰椎融合术的优缺点,结合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等发展趋势展开评论,旨在为临床腰椎融合术的合理实施提供参考,期待未来深入探索、优化手术方法、提高融合效率,降低并发症的新策略,为腰椎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前路腰椎融合 后路腰椎融合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急性疼痛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陈静 师曦曦 +3 位作者 邓思妍 罗细菊 刘一秀 胡化刚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为不同类别患者制定针对性镇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择期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251例,在术前1 d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疼痛评分及睡... 目的探讨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为不同类别患者制定针对性镇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择期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251例,在术前1 d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资料。术后分别于全麻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的0 h、6 h、12 h、1 d、2 d、3 d、4 d、5 d、6 d 9个时间点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潜在类别,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术后疼痛轨迹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识别出3种急性术后疼痛轨迹,分别为疼痛加剧后缓解组(83例,33.0%),疼痛加剧稳定后反弹组(30例,12.0%),轻度疼痛组(138例,55.0%)。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轻度疼痛组,病程≥10年、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手术时间>240 min的患者更容易进入疼痛加剧稳定后反弹组;年龄≤50岁、存在睡眠障碍、术后未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更容易进入疼痛加剧后缓解组(均P<0.05)。结论开放性腰椎融合手术患者急性术后疼痛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发展轨迹重视年龄≤50岁、病程≥10年、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术前有睡眠障碍、手术时间>240 min、术后未使用镇痛泵的患者,给予及时的疼痛评估及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腰椎融合术 急性术后疼痛 疼痛程度 睡眠障碍 镇痛泵 手术时间 疼痛评估 潜类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医学合理选择单/双通道内镜下脊柱手术技术
11
作者 李振宙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目前,国际主流脊柱内镜下手术技术体系包括单通道全内镜技术体系(uni-portal full-endoscopic spine surgery,UFESS)和双通道内镜技术体系(biportal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BESS)。UFESS使用的全内镜整合了外科手术关键要素,包括光... 目前,国际主流脊柱内镜下手术技术体系包括单通道全内镜技术体系(uni-portal full-endoscopic spine surgery,UFESS)和双通道内镜技术体系(biportal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BESS)。UFESS使用的全内镜整合了外科手术关键要素,包括光源、摄像、盐水灌洗出入通道以及器械工作通道为一体,集成度高,仅需要经单手术通道即可完成手术。BESS使用的内镜仅仅提供光源、摄像,内镜工作鞘扮演盐水灌洗入水通道,而器械工作通道需要另取手术切口进行,器械通道同时扮演盐水灌洗出口通道。两种脊柱内镜技术均被临床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全内镜 双通道内镜 椎间盘摘除术 椎管减压术 腰椎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分析
12
作者 刘立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8期74-76,共3页
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48例LDH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观察组经O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功能... 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48例LDH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观察组经O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情况及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为(150.23±17.45)min,对照组为(145.23±13.25)min。两组手术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74.15±52.34)ml少于对照组的(356.56±53.24)ml,住院用时(8.10±1.89)d短于对照组的(12.25±3.61)d(P<0.05)。治疗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别为(2.29±0.35)、(15.53±2.12)分,观察组VAS、ODI评分分别为(2.13±0.33)、(14.51±2.44)分;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VAS、ODI评分更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分别为(11.52±2.13)、(7.22±1.35)mm,观察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分别为(12.05±2.31)、(7.95±1.53)mm;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更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OLIF治疗LDH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临床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程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3
作者 李朝顶 张镇 张磊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下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行UBE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自体骨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3~12个月,术...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下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行UBE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自体骨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3~12个月,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出现患肢麻木肌力下降的神经根损伤症状,2周后恢复,1例轻微硬膜囊撕裂。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6.40±1.056、2.33±1.047、1.40±1.056、0.73±0.704)、ODI评分(51.56±4.816、29.06±2.768、16.69±2.600、9.88±2.419)均依次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的优良率为98%。结论:UBE技术腰背肌损伤少、创伤小,内镜下直视融合安全性高,镜下终板处理确切,融合率高、恢复快,可以替代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开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醚酮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腰椎非融合术中的应用
14
作者 刘涛 俞兴 +7 位作者 关健斌 杨永栋 赵赫 杨济洲 曲弋 王逢贤 赵丁岩 赵子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76-683,共8页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51~79(62.4±6.8)岁;L1-L3节段1例,L2-L4节段7例,L3-L5节段20例,L4-S1节段6例。钛棒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52~81(65.2±7.3)岁;L1-L3节段3例,L2-L4节段11例,L3-L5节段19例,L4-S1节段7例。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22~34(26.8±5.6)个月。PEEK棒组手术时间(142.2±44.7)min和术中出血量(166.5±67.4)ml,低于钛棒组的(160.7±57.3)min和(212.8±85.4)ml(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和钛棒组患者腰痛VAS[(0.8±0.4)分vs(1.0±0.5)分]、腿痛VAS[(0.7±0.4)分vs(0.8±0.5)分]和ODI[(9.8±1.6)%vs(12.1±1.5)%],与术前[(5.8±1.1)分vs(6.0±1.1)分]、[(7.2±1.7)分vs(7.0±1.6)分]、[(68.5±8.9)%vs(66.3±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棒组和钛棒组术后12个月ODI[(15.5±2.1)%vs(18.4±2.4)%]及末次随访[(9.8±1.6)%vs(12.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后均有下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腰椎整体活动度与同时期钛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固定节段活动度均有下降,PEEK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5±4.6)°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1±1.9)°,钛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8±4.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位椎间活动度均有增加,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上位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周期内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裂。结论: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用于腰椎非融合手术,可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近期临床疗效不劣于同期钛棒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选择,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聚醚醚酮棒 非融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可视化内镜下后外侧经关节突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亮 赵红卫 +3 位作者 罗茗刈 刘丰平 卢斌 邓宇翔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45-1152,共8页
目的:探讨全可视化内镜下后外侧经关节突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olateral trans-face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P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临床疗效。方... 目的:探讨全可视化内镜下后外侧经关节突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olateral trans-face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P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采用PE-PTLIF治疗的38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20例;年龄39~75(60.2±8.9)岁;L_(3,4)1例,L_(4,5)23例,L_(5)S_(1)14例;腰椎滑脱根据Meyerding分度,Ⅰ度29例,Ⅱ度9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3d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腿疼痛程度,并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下腰痛功能障碍程度。术后12个月时使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术后12个月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SA)、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腰椎滑脱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rate,SR)、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手术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 angle,SL);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术后12个月时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8(18.47±4.12)个月。手术时间(181.68±19.34)min,术中出血量(152.87±57.03)ml,引流量(48.18±11.43)ml,术后住院时间(9.45±2.18)d,3例出现并发症。术前、术后3d及术后3、6、12个月时的腰痛VAS分别为(6.68±1.16)、(4.32±1.13)、(2.18±0.70)、(1.89±0.56)和(1.57±0.72)分;腿痛VAS分别为(6.24±1.42)、(2.95±1.09)、(1.76±0.71)、(1.68±0.74)和(1.26±0.69)分;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的ODI分别为(63.21±11.21)%、(25.24±6.46)%、(20.97±6.26)%和(17.73±5.88)%;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3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术后12个月DSCSA、IDH、SR、LL和SL分别为(128.32±21.95)mm^(2)、(11.19±1.66)mm、(4.44±2.19)%、(49.32±5.63)。、(9.16±1.90)。,较术前[(58.36±18.11)mm^(2)、(8.19±2.06)mm、(18.43±4.78)%、(42.38±4.94)。和(8.06±2.06)。]均有所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Ⅰ级融合34例,Ⅱ级融合3例,Ⅲ级融合1例。结论:PE-PTLIF是治疗Ⅰ度和Ⅱ度DLS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出血少、减压充分、术后恢复快、融合率高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腰腿疼痛、恢复椎间隙高度和改善腰矢状位平衡,是一种安全且微创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可视化内镜技术 腰椎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固定方式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单节段椎间融合固定术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泽宣 王涛 +5 位作者 雷志刚 李晓林 刘浩哲 李晓阳 白信信 徐洪海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58-1163,共6页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系统固定和双侧钉棒系统固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合并失稳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单节段椎间融合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系统固定和双侧钉棒系统固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合并失稳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单节段椎间融合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63例LDH合并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固定方式分为单侧钉棒系统固定组(单侧组)和双侧钉棒系统固定组(双侧组)。单侧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40~67(54.65±7.32)岁;L_(3,4)3例,L_(4,5)15例,L_(5)S_(1)13例。双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3~68(56.19±6.63)岁;L_(3,4)4例,L_(4,5)17例,L_(5)S_(1)1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3、12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单侧固定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1.81±1.08)个月、(122.48±13.86)min、(3.15±0.45)cm、(3.06±0.73)d、(6.87±1.09)d、(3.49±0.09)万元,双侧固定组分别为(11.47±1.16)个月、(134.94±10.94)min、(6.45±0.83)cm、(3.19±0.86)d、(7.03±1.03)d、(3.77±0.12)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腰痛、腿痛VAS,JOA评分、ODI及MacNab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单侧钉棒系统和双侧钉棒系统固定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LDH合并失稳时,均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治疗费用上更具优势。对于术前存在骨质疏松症或术中发现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强度不足的患者,可行双侧固定,以增强固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融合手术 腰椎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皮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忠友 陈平泉 +9 位作者 赵兴 吴宏飞 张建乔 方向前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范顺武 宋国浩 范时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固定 椎间融合 终板损伤 融合器沉降 融合器移位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凯 范喜荣 +2 位作者 赵常春 许广慧 薛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50-755,共6页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收治2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收治2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47~73(58.5±8.1)岁,病程2~12(6.6±2.8)个月,手术节段L4,516例,L5S110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TLIF治疗。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Brantigan-Steffee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109(150.8±24.1) min,术中失血量35~88(55.5±16.4) ml,切口长度1.4~3.5 (2.3±0.8) cm,术后引流量15~40(28.5±7.8)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5~30(22.8±4.5) h,术后住院时间3~7(4.2±1.3) d。26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16(14.0±1.3)个月。VAS和ODI术后1周[2.96±0.72)分、(41.63±4.79)%]、术后12个月[1.27±0.60)分、(13.11±2.45)%]较术前[6.69±0.93)分、(59.12±5.92)%]改善(P<0.01);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11.95±1.47) mm和腰椎前凸角(57.46±7.59)°较术前[(6.67±1.20) mm、(44.08±7.79)。]改善(P<0.01)。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及融合器的移位,椎间均成功融合。根据Brantigan-Steffee分级:D级17例,E级9例。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下全内镜化TLIF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早期随访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微创脊柱外科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骨科机器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术后再手术原因与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忠友 何登伟 +8 位作者 倪文飞 陈平泉 俞伟 宋永兴 吴宏飞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裴斐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56-764,共9页
目的:总结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再手术原因和策略,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44~81(61.89... 目的:总结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再手术原因和策略,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44~81(61.89±8.80)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6例,腰椎管狭窄症9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4例。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 16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融合节段:单节段17例,2节段2例,3节段4例。均于初次术后3个月内接受了再次手术。再手术方法:予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予后路椎板间隙开窗并融合器调整神经根松解2例、内镜下关节突成形神经根松解1例、后路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松解1例、椎弓根螺钉调整1例、椎间孔内镜下探查减压术1例;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翻修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并对比再次手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过程中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现象,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对比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再次手术前、再次手术后3~5 d、再次手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再次手术后患者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28.1±7.3)个月。初次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及术后神经症状未缓解病例其神经症状于3~6个月完全缓解或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在初次术后均获得明显恢复,但出现早期的快速丢失,经再次手术后,椎间隙高度仍有部分丢失。腰痛VAS由再次术前的(6.20±1.69)分至末次随访时的(1.60±0.71)分(P<0.05);ODI由再次术前的(40.60±7.0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14±2.66)%(P<0.05)。结论:OLIF术后存在因失败而需再次手术风险,再手术原因包括患者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方式、术中的终板损伤、术中的神经损伤、术后融合器的明显沉降、术后融合器移位等。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OLIF术后再手术多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但仍需加强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斜外侧椎间融合 并发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