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成因及其与原特提斯洋的联系
1
作者 张帅 罗冰 +1 位作者 汪泽成 谢武仁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0,共14页
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及其周缘震旦系—寒武系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层系,裂陷对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的沉积、成储与成藏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但业界对裂陷的成因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存在早震旦世灯影期和早震旦世灯影期后2种启... 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及其周缘震旦系—寒武系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层系,裂陷对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的沉积、成储与成藏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但业界对裂陷的成因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存在早震旦世灯影期和早震旦世灯影期后2种启动时间认识以及继承性发育的裂谷盆地、侵蚀槽以及拉张侵蚀槽等3种成因观点,此外还有裂陷内上震旦统灯影组缺失与否、硅质岩成因等问题悬而未决,制约了对盆地深层/超深层天然气成藏规律与地质条件的认识。为此,在综合分析前人关于裂陷成因观点、总结目前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震旦纪—寒武纪重大转折期(ECT)超大陆和全球性冰期旋回、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和扬子板块古纬度变化等重大地质事件,探讨了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成因及其与原特提斯洋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的形成受控于ECT期间不同规模的地质作用,全球及区域构造域规模的地质作用是形成内裂陷的主控因素;②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是具有弧后伸展性质的构造单元,早寒武世发生了由伸展向挤压的构造转换并于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消亡;③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受控于ECT期间扬子板块向低纬度地区的快速漂移,低纬度地区温度、大气降水以及大量输入的营养物质等条件有利于烃源岩与储层的发育。结论认为,区域构造域及盆地规模的地质事件对于小克拉通构造分异及含油气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是有利生—储—盖组合的主控因素,明确了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 震旦系—下寒武统 成因机制 原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 被引量:53
2
作者 刘树根 马永生 +6 位作者 蔡勋育 徐国盛 王国芝 雍自权 孙玮 袁海锋 盘昌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5-354,共10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三套泥质油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和生烃强度。受加里东隆升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有二次生、排烃的特征,三叠纪是主要圈闭形成期和二次生油的主峰期,大量的石油运聚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形成震旦系...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三套泥质油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和生烃强度。受加里东隆升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有二次生、排烃的特征,三叠纪是主要圈闭形成期和二次生油的主峰期,大量的石油运聚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形成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随着古油藏埋深的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高,石油裂解成天然气,古油藏自身形成气源,在原地系统形成古气藏。这一过程持续到喜马拉雅期,之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强烈隆升和剥蚀,圈闭重新调整,气藏重新分配,最终形成现今气藏。因此,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一个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过程,具有生排差异、多期运聚、早聚晚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下古生界 天然气成藏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勘探发现与天然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50
3
作者 罗冰 周刚 +1 位作者 罗文军 夏茂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9,共12页
近期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古隆起东段发现了一个纵向3套产层、平面连片叠置的特大型气田。已探明龙王庙组天然气储量超过4400×108m3,控制灯四段气藏含气区面积7500km2。研究认为:川... 近期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古隆起东段发现了一个纵向3套产层、平面连片叠置的特大型气田。已探明龙王庙组天然气储量超过4400×108m3,控制灯四段气藏含气区面积7500km2。研究认为:川中古隆起特大型气田具有产层年代老、埋藏深度大、含气层系多、气藏类型多、规模大等特征,其形成得益于多套广覆式优质烃源岩与大面积岩溶储层互层叠置、大型稳定古隆起存在、古今构造圈闭叠合,更为关键的是古隆起继承性发展与各成藏要素演化匹配。川中古隆起东段高部位是天然气富集有利区,其中,高石梯—磨溪西部南北向带状区为灯影组天然气富集高产区,磨溪—龙女寺古、今构造叠合区为龙王庙组天然气富集高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下古生界—震旦系 勘探发现 特大型气田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下震旦系火成岩系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朝宪 魏春生 李朝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研究区的天宝山组和苏雄组、开建桥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同属下震旦系。它们及同期形成的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中,并非与裂谷活动有关。它们皆为S型,其源岩为太古界。
关键词 天宝山组 下震旦系 源岩 同位素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据^(40)Ar/^(39)Ar快中子年龄新资料讨论震旦系底界年龄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世玲 刘鸿允 +3 位作者 王松山 胡文虎 桑海清 裘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6-25,共10页
作者对相当于晋宁运动岩浆活动产物的湖北峡东黄陵岩体和江西九岭岩体分别进行了^(40)Ar/^(39)Ar快中子定年。对采自宜昌莲沱地区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体和黄陵庙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的样品测得两条年龄谱,HH-01黑云母的高温坪年龄为893.7&... 作者对相当于晋宁运动岩浆活动产物的湖北峡东黄陵岩体和江西九岭岩体分别进行了^(40)Ar/^(39)Ar快中子定年。对采自宜昌莲沱地区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体和黄陵庙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的样品测得两条年龄谱,HH-01黑云母的高温坪年龄为893.7±6.7Ma,HH-05角闪石坪年龄为886.4±4.6Ma。对采自江西宜丰黄岗口的九岭岩体中黑云母测得的高温坪年龄为937.1±6.4Ma。从上述三个年龄值,并综合以前测定的晋宁期侵入体的年龄值以及不整合面上覆盖层和基底最上部沉积层的一些年龄值认为,以900Ma作为震旦系底界年龄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40 氩39 快中子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1
6
作者 饶松 朱传庆 +5 位作者 王强 唐晓音 李卫卫 姜光政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49-1559,共11页
烃源岩热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油气动态成藏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地层沉积样式,结合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四川盆地86口代表性钻井和200余口人工井点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 烃源岩热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油气动态成藏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地层沉积样式,结合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四川盆地86口代表性钻井和200余口人工井点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在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据此建立了四种热演化模式:①加里东期成熟,早晚二叠世期间快速演化定型,以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②加里东期未熟,早晚二叠世期间一次快速演化定型,以川西南下寒武统和川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③加里东期成熟,晚海西—燕山期再次增熟,以川东、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④加里东期未熟,晚海西—燕山期持续增熟,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和川东、川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通过对比研究沉积速率、热流和增温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控制因素,即川西南和川南局部地区主要受控于早晚二叠世期间峨眉山地幔柱和玄武岩的异常热效应,而盆地其它地区则受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和盆地热流演化的共同作用,其中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对烃源岩增温效应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震旦系—下古生界 烃源岩 峨眉山地幔柱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特征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文明 刘树根 +4 位作者 马文辛 张长俊 魏全超 宋光永 曾祥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8-645,共8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简称下组合)古油藏发育,储层沥青丰富,在不同层系均可见及。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沉积-剥蚀型古隆起是古油藏石油运移、充注的指向区,总体上控制了下组合储层沥青的分布。盆地及周缘震旦系曾超大规模成藏,普遍...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简称下组合)古油藏发育,储层沥青丰富,在不同层系均可见及。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沉积-剥蚀型古隆起是古油藏石油运移、充注的指向区,总体上控制了下组合储层沥青的分布。盆地及周缘震旦系曾超大规模成藏,普遍有石油聚集过程,但局部富集;下古生界古油藏则由众多分散的、小型的岩性-构造古油藏构成。古油藏原油是优质气源,而且是天然气藏的良好封堵层。油藏裂解时圈闭开放度与现今气藏成藏率成正比,同时,古油藏与现今气藏位置上的继承性更加有利于裂解气藏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 下古生界 古油藏 裂解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板溪群的时代归属和层位对比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鸿允 李曰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A12期1-16,共16页
根据多种地层划分的原则,板溪群应定义为雪峰—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它包括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从有关地质事件、微古植物组合、同位素年龄及有争议的地层剖面的研究,板溪群和长江峡东震旦系经典剖面的莲沱组之间不存在上、下... 根据多种地层划分的原则,板溪群应定义为雪峰—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它包括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从有关地质事件、微古植物组合、同位素年龄及有争议的地层剖面的研究,板溪群和长江峡东震旦系经典剖面的莲沱组之间不存在上、下层位关系。它们同是晋宁(武陵)造山运动之后,南华大冰期之前这一地质演化阶段的沉积,具有可对比性,时代上应同归于早震旦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莲沱组 早震旦世 层位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理 被引量:35
9
作者 刘树根 马永生 +6 位作者 王国芝 蔡勋育 黄文明 张长俊 徐国盛 雍自权 盘昌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位于叠合盆地底部,其保存条件和烃源条件均佳,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存是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通过岩石学、流体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系—下...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位于叠合盆地底部,其保存条件和烃源条件均佳,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存是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通过岩石学、流体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系—下古生界滩相沉积环境普遍有利于早期优质储层的形成,而膏溶作用与表生岩溶作用是该时期早期优质储层的主要形成机理。另外,适时的油气充注、适宜的构造位置、相对稳定的构造、较少的流体混合、弱的水—岩反应及较低的含油饱和度等是早期优质储层的保存机理。震旦系—下古生界后期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则主要有深埋岩溶作用及有机酸导致的重结晶和构造挤压破裂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储层 叠合盆地 碳酸盐岩 震旦系一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东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来源及成烃演化 被引量:51
10
作者 徐国盛 袁海锋 +4 位作者 马永生 刘树根 蔡勋育 王国芝 盘昌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43-1152,共10页
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了川中及川东南地区典型构造上勘探井震旦系—下古生界泥岩及沥青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 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了川中及川东南地区典型构造上勘探井震旦系—下古生界泥岩及沥青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自寒武系泥岩;川东南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则为寒武系和志留系的混合来源。利用Karweil方法分析了川中地区高科1井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烃史;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Easy%Ro模型联合模拟恢复了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的生烃史;对比分析表明,川东南寒武系烃源岩成熟时间、主生油及主生气期均早于川中寒武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东南地区 震旦系-下古生界 生物标志物 储层沥青 成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38
11
作者 魏国齐 焦贵浩 +5 位作者 杨威 谢增业 李德江 谢武仁 刘满仓 曾富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9,共5页
迄今为止,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程度仍然很低,对天然气成藏规律与主控因素的认识不够深入。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图,开展成藏综合研究。结论认为,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有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迄今为止,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程度仍然很低,对天然气成藏规律与主控因素的认识不够深入。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图,开展成藏综合研究。结论认为,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有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及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优质泥质烃源岩,以及震旦系—奥陶系岩溶白云岩、灯影组台缘高能白云岩以及志留系小河坝组致密砂岩3大类储层,存在震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2套成藏系统,共发生4期烃类充注:第1期早成熟液态烃类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期;第2期大规模液态烃充注发生在印支期;第3期充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以原油裂解为主;第4期发生在喜山期,主要为古气藏调整定型。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核部的岩溶风化壳、古隆起翼部的构造圈闭和川东志留系致密砂岩及震旦系台缘高能带是盆地内3大有利勘探领域。上述成果和认识将对该领域天然气的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世—早古生代 成藏条件 烃源岩 储集层 有利勘探区 包裹体 沉积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产烃潜力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林 魏国齐 +4 位作者 吴世祥 汪泽成 肖贤明 张培军 沈珏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6-280,298,共6页
从分类、成因、分布、生烃能力及主生气期等方面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分布在泥页岩中的原生—同层沥青和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后生—储层沥青,按全岩光片形态及光性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在层系上以灯影... 从分类、成因、分布、生烃能力及主生气期等方面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分布在泥页岩中的原生—同层沥青和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后生—储层沥青,按全岩光片形态及光性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在层系上以灯影组沥青含量较丰富,在区带上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分布多,从坳陷带(0.41%)、斜坡带(0.93%~1.13%)、隆起部(2.4%~5.41%)沥青含量逐渐升高;沥青在古风化面含量最高,向下沥青含量相对降低。震旦系灯影组沥青形成于中侏罗世,主生气在早白垩世,晚于干酪根,生烃能力强力,可形成中型气田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产烃能力 震旦系—下古生界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关系 被引量:52
13
作者 钟勇 李亚林 +8 位作者 张晓斌 刘树根 巫芙蓉 刘定锦 邓小江 陈胜 杨飞 李小娟 蒋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根据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为深化对四川盆地基础地质的认识开展相关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震旦系顶界古构造恢复,对比分析拉张槽分布范围与各期川中古隆起分布范围,研究了古隆起演化与拉张槽的关系。以拉张槽和古隆起为主体可将... 根据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为深化对四川盆地基础地质的认识开展相关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震旦系顶界古构造恢复,对比分析拉张槽分布范围与各期川中古隆起分布范围,研究了古隆起演化与拉张槽的关系。以拉张槽和古隆起为主体可将四川盆地划分为12个区域。认为川中地区的隆起是伴随着早寒武世拉张槽由隆起转换为凹陷演化形成的,川西南地区在晚震旦世拉张槽隆升剥蚀阶段已具有雏形。拉张槽东西两侧是相互独立的构造区域,印支期(晚三叠世)古隆起与拉张槽具有北东向联合古隆起特征。此后演化特征仍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喜马拉雅期至今的演化过程中,川西南地区的隆升幅度远大于川中地区,致使现今构造特征表现为震旦系顶界构造川西南与川中分别位于同一隆起构造的高点和斜坡位置。因此,绵阳-长宁拉张槽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原生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和川中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古今油气藏的形成、调整和保存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拉张槽 下古生界-震旦系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高过成熟度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31
14
作者 张林 魏国齐 +2 位作者 韩龙 王立龙 王东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6-291,共6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为高成熟烃源岩,应用激光荧光诱导显微镜对高成熟度烃源岩进行观察、分析,识别出海相镜质组、海相惰质组、微粒体及沥青等几种母质类型,微粒体和沥青为2类主要母质类型。应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对烃源岩母质类型恢...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为高成熟烃源岩,应用激光荧光诱导显微镜对高成熟度烃源岩进行观察、分析,识别出海相镜质组、海相惰质组、微粒体及沥青等几种母质类型,微粒体和沥青为2类主要母质类型。应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对烃源岩母质类型恢复,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在对有机碳系统测定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有机质的恢复系数恢复原始有机碳含量,泥页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17.2%,灰岩及云岩有机碳含量一般在0.1%~9.38%。应用海相镜质组及沥青成熟度来确定高成熟度烃源岩成熟度,一般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2.36%~3.39%,达到高过成熟阶段。资源量为21.4×108t,其中乐山—龙女寺隆起区所占资源量大,是天然气富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 母质类型 高成熟度 震旦系—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新认识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81
15
作者 徐春春 沈平 +7 位作者 杨跃明 赵路子 罗冰 文龙 陈康 冉崎 钟原 彭翰霖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共9页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安岳气田被发现后,在与其具有相似沉积背景的现今古隆起北斜坡震旦系—下古生界寻求天然气勘探发现便成为努力的目标。随着风险探井PT1井于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以下简称北斜坡)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获得天然气勘探突破,以...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安岳气田被发现后,在与其具有相似沉积背景的现今古隆起北斜坡震旦系—下古生界寻求天然气勘探发现便成为努力的目标。随着风险探井PT1井于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以下简称北斜坡)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获得天然气勘探突破,以及JT1井在灯四段和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发现天然气勘探新苗头,证实了北斜坡同样具备形成规模大气区的优越条件。为了进一步明确川中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潜力并指导后续勘探部署,对北斜坡震旦系—下古生界含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北斜坡震旦系灯二段、灯四段两期台缘带在平面上基本分离,并且无论是台缘宽度还是沉积厚度均优于高磨地区,具备天然的沉积优势;②北斜坡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储集条件较高磨地区更优,并且震旦系—寒武系纵向上发育多套优质储层;③北斜坡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成藏要素配置关系较好,岩性圈闭发育且累计面积较大,JT1井、PT1井已分别证实灯四段、灯二段岩性圈闭内含气,发育斜坡背景下的大型岩性圈闭气藏。结论认为,北斜坡震旦系—下古生界含油气地质条件比高磨地区更佳,并且具备纵向上多层系立体勘探的优势,展现出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和广阔的勘探前景,是该盆地常规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新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北斜坡 震旦系—下古生界 天然气勘探突破 勘探潜力 JT1井 PT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威远震旦系与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23
16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5 位作者 王国芝 徐国盛 罗志立 韩克猷 袁海锋 黄文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1-489,共9页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是唯一的在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洗象池组和奥陶系宝塔组均获得气藏和气井的地区。通过对比威远气田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天然气成分特征,得出奥陶系天然气与震旦-寒武系特征存在差异,暗示是两套不同的烃源体系,前者...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是唯一的在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洗象池组和奥陶系宝塔组均获得气藏和气井的地区。通过对比威远气田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天然气成分特征,得出奥陶系天然气与震旦-寒武系特征存在差异,暗示是两套不同的烃源体系,前者主要供烃来源是下志留统,后者供烃来源主要是下寒武统。但威远气田寒武系和奥陶系储集性能先天不好,加之加里东期构造抬升剥蚀破坏了保存条件,制约了天然气的大规模成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下组合的几个重点勘探地区威远-资阳-安平店、高石梯-丁山构造震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对比分析,在烃源、盖层和储集层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应的最终成藏结果却不同,这与前期古油气藏的分布有关,也与后期隆升构造调整有关,这些都是制约震旦系的成藏关键,也说明四川盆地震旦系与下古生界(下组合)勘探的苛刻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 威远气田 震旦系 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南地区天然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其荣 杜本强 +3 位作者 隆辉 谢伟 李军 路云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23,27,共4页
为寻找四川盆地南部老探区(以下简称蜀南地区)下一步勘探有利区带,系统分析确认该区基本地质特征,具有:多期构造旋回发展演化,沉积层系相对完整,多源供烃、多储层层系及圈闭类型、多期成藏及多个含油气系统等特点。通过对老井重新认识,... 为寻找四川盆地南部老探区(以下简称蜀南地区)下一步勘探有利区带,系统分析确认该区基本地质特征,具有:多期构造旋回发展演化,沉积层系相对完整,多源供烃、多储层层系及圈闭类型、多期成藏及多个含油气系统等特点。通过对老井重新认识,结合勘探成效及研究成果,认为近期蜀南地区研究和勘探的重点是:①深化二叠系、三叠系勘探是目前"增储、上产"的关键;②主攻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是近期天然气储量大幅度增加的重点;③古隆起外围雷口坡组是近期找气的重点层系;④下古生界及震旦系是寻找天然气发现的新领域;⑤页岩气藏将是蜀南地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部 天然气 地质特征 勘探方向 晚三叠世 深层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区上震旦统—志留系页岩气勘探远景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艳霞 李净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9-663,共5页
利用野外露头、有机地球化学及钻井资料,分析中扬子区寒武—志留系页岩气资源勘探远景。研究表明,中扬子区上震旦统—志留系页岩主要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水井沱组(或牛蹄塘组)及志留系为主。上述3套泥质岩及页岩有机质含量丰... 利用野外露头、有机地球化学及钻井资料,分析中扬子区寒武—志留系页岩气资源勘探远景。研究表明,中扬子区上震旦统—志留系页岩主要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水井沱组(或牛蹄塘组)及志留系为主。上述3套泥质岩及页岩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多数已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是有效页岩气气源岩。中扬子区自加里东以来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隆升和挤压作用改善了页岩储集性能,提高了页岩气聚集量。湘鄂西区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泥页岩可作为有利页岩气勘探选区,而鄂西渝东区钻井揭示志留系见工业性气流,表明该区志留系页岩气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区 上震旦统 下寒武统 志留系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渊 王剑 +16 位作者 汪正江 刘建清 李旭兵 王传尚 杨平 李嵘 丘东洲 陈厚国 柏道远 刘早学 汪启年 周文 王宗秀 梁彬 王信 张景华 梁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50-1768,共19页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地区 盆山过渡带 震旦系-下古生界 油气地质调查 油气远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战峰 刘新民 +1 位作者 盛贤才 马登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5,共5页
加里东期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地区存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前人所称的"鄂中古陆"是其具体的表现。"鄂中古陆"在时间上存在于晚震旦世末—中寒武世,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江汉平原北部神农架—保康—荆门—... 加里东期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地区存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前人所称的"鄂中古陆"是其具体的表现。"鄂中古陆"在时间上存在于晚震旦世末—中寒武世,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江汉平原北部神农架—保康—荆门—京山及以北地区,向北东越过现今的青峰—襄樊—广济断裂带,其后古隆起继承性发展,控制了中扬子地区加里东期北高南低的古地貌特征。加里东期古构造可划分为东秦岭堑垒带、中扬子北部隆起带、中扬子中部斜坡带、中扬子南部坳陷带等4个单元。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油气成藏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古隆起是早期液态烃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是目前江汉平原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震旦系—下古生界 古隆起 加里东期 江汉平原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