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叶秀薇 吕作勇 +6 位作者 王亮 宋佳佳 段永红 王帅军 宋向辉 郑金宝 皮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4-2321,共18页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粤东地区 人工地震测深 壳幔精细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攀枝花—者海地带二维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4
2
作者 熊绍柏 郑晔 +3 位作者 尹周勋 曾晓献 全幼黎 孙克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34-444,共11页
本文利用攀西地区通过攀枝花的东西向剖面爆炸地震资料,进行了震相的重新识别和二维射线追踪与理论图计算.结果表明,沿剖面地表附近有4个低速区和若干高速带,它们与地质和构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渡口附近的高速岩体一直延伸到了上地壳的... 本文利用攀西地区通过攀枝花的东西向剖面爆炸地震资料,进行了震相的重新识别和二维射线追踪与理论图计算.结果表明,沿剖面地表附近有4个低速区和若干高速带,它们与地质和构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渡口附近的高速岩体一直延伸到了上地壳的底部,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垒状构造,该高速体与攀枝花成矿岩体相关,并推断华坪及其以西地带也是找矿的有利地区.中地壳下部有一厚度约9km的低速层,它可能是壳内的韧性剪切带.低速层顶部深度为27.0—29.5km,与研究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及天然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基本符合.剖面东段中地壳顶部还有一层很薄的低速层,反映了构造带两侧运动的不对称性.地壳厚度为53—56km,构造带中部的Moho界面没有明显的上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岩石层 丽江 者海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瑞利面波资料反演中国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的三维构造 被引量:63
3
作者 徐果明 李光品 +2 位作者 周虎顺 王善恩 陈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6-376,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东部21个台站的43条面波大圆路径上瑞利面波记录的双台资料, 计算出双台间地震面波相速度频散,采用Tarantola概率反演的方法求得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分 布,并由各处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横... 利用中国大陆东部21个台站的43条面波大圆路径上瑞利面波记录的双台资料, 计算出双台间地震面波相速度频散,采用Tarantola概率反演的方法求得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分 布,并由各处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横波波速图像,进而得到中国东部 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东部地壳厚度总体上呈东薄西厚的趋势,以 105°E为界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加深到55km以上,其中有一个北东向的h形地壳厚度的坡度 带.豫西及晋南地区为相对薄地壳的地区.大别山地区和泰山附近地区地壳变厚,但秦岭地 区地壳不变厚.上地幔低速层上界面的深度在华北地区较浅,为80—90km,在鄂尔多斯、四 川东部以及黔湘地区为120—130km.扬子地块东部及华南褶皱系中、东部上地幔顶部速度 偏低使低速层的速度反差不明显.滇黔褶皱系的西部在200km以内的上地幔中未出现低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瑞利面波资料反演 横波速度 地壳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与上地幔成层速度结构与深部层间物质的运移轨迹 被引量:44
4
作者 滕吉文 阮小敏 +2 位作者 张永谦 胡国泽 闫亚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77-4100,共24页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促使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并导致了地壳的短缩增厚,而且造成了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深部壳、幔物质的侧向流展。基于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速度结构,特别是其特异层序...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促使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并导致了地壳的短缩增厚,而且造成了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深部壳、幔物质的侧向流展。基于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速度结构,特别是其特异层序的展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巨厚,但岩石圈却相对较薄;地壳中于深20±5km处存在一低速层,层速度为5.7±0.1km/s,厚度为8±2km;上地幔软流圈顶部深度为110±10km;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为上滑移面,以岩石圈漂曳的上地幔软流圈顶面为下滑移面,在印度洋板块N-NNE向力源作用下在同步运移,即形成了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特异的大陆地球动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地壳低速层 上地幔软流层 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同步运移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 被引量:32
5
作者 黄晖 米宁 +3 位作者 徐鸣洁 王良书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H-k叠加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在28.4~32.8km范围内,从内陆到沿海变薄,从南到北变厚;沿着NW—SE方向,泊松比分布有分带特征,沿海地区泊松比高于内陆地区;同时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地壳结构横向差异较明显,多个台站下方可发现壳内低速层,沿海地区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相对低,可能暗示了深部存在热异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S波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层 福建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深部构造探测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帅军 张先康 +2 位作者 刘宝峰 潘素珍 海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利用穿过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多条地震测深资料,详细研究了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三河-平谷8级震区、延庆-怀来盆... 利用穿过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多条地震测深资料,详细研究了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三河-平谷8级震区、延庆-怀来盆地及张家口附近地区莫霍面埋深分别为35、39和42 km,其地壳厚度由东至西逐渐增加。该区基底断裂发育。在其深部,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在大兴、延庆、涿鹿等地均存在深部断裂带,在深部断裂带一侧或两侧的上地壳存在6.0 km/s左右的低速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 地震界面 速度结构 低速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壳内低速层成因综述 被引量:22
7
作者 杨晓松 马瑾 张先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41,共7页
探讨了大陆地壳中出现的低速层的可能成因以及壳内低速层形成的基本条件。大陆壳内低速层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的成因有:1低速岩性层;2石英的α-β相变;3温度和压力;4流体;5矿物和岩石的各向异性。其中浅部地壳的低速层可能主要是含水裂... 探讨了大陆地壳中出现的低速层的可能成因以及壳内低速层形成的基本条件。大陆壳内低速层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的成因有:1低速岩性层;2石英的α-β相变;3温度和压力;4流体;5矿物和岩石的各向异性。其中浅部地壳的低速层可能主要是含水裂隙带和低速岩性层的反映;发育于高热流地区的低速层最有可能与部分熔融作用有关。各种成因的低速层在深度、规模和连续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利用这些特征的差异可以对低速层的成因作出判断。低速层可能对应于壳内力学软弱带,对块体活动与大陆强震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岩石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和流变学的综合研究能够为壳内低速层的成因分析提供有效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低速层 石英 α-β相变 温度 压力 流体 各向异性 部分溶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师-阿图什震区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的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5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成双喜 张建狮 聂文英 潘素珍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7-325,共9页
通过对两条测深剖面资料的处理计算和综合研究后发现 ,研究区壳幔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在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上、下地壳的分界C界面和M界面是具有较大起伏变化的界面 ,由伽师下方最浅的 30 0km(... 通过对两条测深剖面资料的处理计算和综合研究后发现 ,研究区壳幔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在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上、下地壳的分界C界面和M界面是具有较大起伏变化的界面 ,由伽师下方最浅的 30 0km(C界面 )、4 5 5km(M界面 )向西昆仑山区急剧加深至 4 4 0km和 70 0km ;塔里木块体较高的速度结构意味着地壳结构相对“稳定”的特性 ;根据伽师地区震源深度大多分布在 2 0~ 4 0km这一现象 ,可以认为 ,C、M界面的局部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发震背景 地质构造 伽师-阿图什震区 地壳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变质带元江──墨江剖面岩石的纵波波速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文戈 谢鸿森 +3 位作者 赵志丹 李玉文 郭捷 许祖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48-54,共7页
依据研究区的地热梯度(25℃/km),在高温高压(最高温度为1050℃,最高压力为1.2GPa)条件下系统测量了横穿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的元江-墨江地质剖面上的哀牢山岩群各类变质岩(千枚岩、片岩、浅粒岩、变粒岩、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纵波... 依据研究区的地热梯度(25℃/km),在高温高压(最高温度为1050℃,最高压力为1.2GPa)条件下系统测量了横穿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的元江-墨江地质剖面上的哀牢山岩群各类变质岩(千枚岩、片岩、浅粒岩、变粒岩、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纵波速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岩类的纵波速度随温度压力变化的趋势不同.在相当于衷牢山岩群变质岩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P=0.4-0.8GPa,T=35-700℃),测得大部分岩石的纵波速度为5.50-5.80km/s,这一纵波速度值与区域地球物理测深揭示的中地壳低速层的纵波速度相当因此,结合该区变质岩、地壳内热状态及地球物理测深研究成果可初步认为:组成哀牢山岩群的浅粒岩、变粒岩、酸性片麻岩以及部分千枚岩、片岩为该地区中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岩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纵波速度 中地壳低速层 元江—墨江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古地幔柱壳、幔结构与地球物理边界场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3 位作者 刘有山 董兴朋 马学英 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96-3320,共25页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1)攀枝花古地幔柱具有特异的壳、幔速度结构;(2)在其中心部位由结晶基底到壳、幔边界均为高速体,且结晶基底和Moho界面局部隆起、地壳内部存在厚达10余千米的低速层,且被数条深、大断裂切割;(3)重力场、磁力场的边界异常场响应组构了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地表形态和中心部位的圈闭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古地幔柱 壳幔结构 地球物理场 低速层 壳幔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地壳结构多样性探测 被引量:22
11
作者 嘉世旭 林吉焱 +2 位作者 郭文斌 赵楠 邱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6-2238,共13页
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岩性的改造、岩性随深度变化及形变构造是探索研究地壳增厚、物质运动问题的关键.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域广袤,通过对块体内中、东部不同区域的深地震广角反射/折射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 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岩性的改造、岩性随深度变化及形变构造是探索研究地壳增厚、物质运动问题的关键.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域广袤,通过对块体内中、东部不同区域的深地震广角反射/折射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不同性质震相走时及振幅特征进行细致的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不同区域地壳精细结构.结果显示:巴颜喀拉块体地壳厚度50~60 km、整体向西逐渐增厚,结晶地壳平均速度6.07~6.18 km·s^(-1)、岩层速度大幅降低,壳内多强反射界面结构、但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部若尔盖盆地地壳介质速度整体低速、壳幔边界较为清晰;中部玉树一玛多段下部地壳发现约6.8 km·s^(-1)的"高速度"介质结构,壳幔边界不清、被改造为2~4 km厚的高速度梯度层,显示了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地壳增厚、介质岩性结构被改造的差异性.地壳内部多组强反射、低视速度走时震相揭示了介质岩性的低速破碎、弱化蠕变以及可能的壳内解耦构造.局部地区下地壳的高视速度震相特征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改造增厚大背景下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始地壳"结构残留或是与上地幔物质的浸入交流.巴颜喀拉块体内不同区域地壳增厚、岩性结构、结晶基底及壳幔边界性质被改造的多样性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带来新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深地震测深 地壳精细结构 壳内介质低速弱化 地壳结构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景廉 石兰亭 +2 位作者 陈启林 张虎权 卫平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29-36,共8页
柴达木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探明三大油气区:西南尕斯库勒一带的第三系油气区,北部冷湖、鱼卡、南八仙一带的侏罗系油气区以及东部三湖地区的第四系天然气区。但未来的油气勘探领域在哪里,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盆地榴辉岩、镁... 柴达木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探明三大油气区:西南尕斯库勒一带的第三系油气区,北部冷湖、鱼卡、南八仙一带的侏罗系油气区以及东部三湖地区的第四系天然气区。但未来的油气勘探领域在哪里,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盆地榴辉岩、镁铁—超镁铁岩的发现和盆地边缘大量金矿的分布,以及盆地中膏盐、白云岩、伊利石、锶矿床等的存在则表明了盆地广泛存在地幔流体活动。地震测深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这是无机油气的发生器。分析中地壳低速-高导层与深大断裂分布关系,大断裂与不整合面、浅层断裂及储集层的配套关系,对寻找大油气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柴西地区深部花岗岩及其风化壳是未来石油勘探的重点,而盆地东部三湖地区深部则是寻找大气田的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地壳 低速-高导层 地幔流体 无机油气 油气勘探方向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6
13
作者 薛新克 王廷栋 +1 位作者 张虎权 3张景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7-41,共5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的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其油气的成因与勘探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地壳低速层(vP≤6.1km/s),乌尔禾沥青的Pb、Sr、Nd同位素组成及太平洋型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表明,克拉玛依油田及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的油...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的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其油气的成因与勘探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地壳低速层(vP≤6.1km/s),乌尔禾沥青的Pb、Sr、Nd同位素组成及太平洋型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表明,克拉玛依油田及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的油气为无机(非生物)成因。过去几十年,在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至坳陷中心的斜坡带的勘探失败,说明油气可能并不是来自二叠系有机质的有机成因类型。由此提出2个油气勘探目标:①玛纳斯凸起—莫索湾地区;②石西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深部 低速层 同位素 地球化学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州盆地精细壳、幔异常结构与潜在干热岩探讨 被引量:17
14
作者 滕吉文 司芗 +2 位作者 庄庆祥 闫雅芬 郑霜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13-1632,共20页
漳州盆地与相邻地带的地质构造复杂,水热活动强烈,且伴随着小地震的频频发生.为厘定该盆地深部是否存在潜在的干热岩体,则必须对其壳、幔精细结构和介质物理属性进行探查、研究与探讨.基于漳州盆地壳幔速度结构的格局发现:(1)"灵... 漳州盆地与相邻地带的地质构造复杂,水热活动强烈,且伴随着小地震的频频发生.为厘定该盆地深部是否存在潜在的干热岩体,则必须对其壳、幔精细结构和介质物理属性进行探查、研究与探讨.基于漳州盆地壳幔速度结构的格局发现:(1)"灵霄—漳州—安溪"地带的深处存在一低速层,且在漳浦—长泰之间呈现出一"扁豆状"低速体;(2)该低速体北侧为一伸抵上地幔顶部、且向北倾的深大断裂带,若该"扁豆状"低速体为潜在的干热岩,则该深大断裂带可能为深部热液物质上涌与热源补给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州盆地 壳、幔结构 低速体 干热岩 热液上涌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景廉 石兰亭 +3 位作者 卫平生 张虎权 陈启林 李扬鉴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2-278,共7页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性质、基底断裂带分布、盆地巨厚白云岩分布,以及膏盐(特别是钾盐)和大量金属热液矿物,认为盆地曾有地幔流体的强烈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及西缘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的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表明,尽管鄂尔多斯...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性质、基底断裂带分布、盆地巨厚白云岩分布,以及膏盐(特别是钾盐)和大量金属热液矿物,认为盆地曾有地幔流体的强烈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及西缘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的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表明,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深部没有中地壳低速层,但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地幔流体在银川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天然气;而在六盘山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石油。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大的构造挤压推覆作用,中生界石油沥青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古生界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特征均表明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根据这一模式推测,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生物礁(白云岩为储集层,膏盐为盖层)是未来寻找大气田的主要靶区;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东胜地区深部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因此东胜砂岩铀矿下部可能有大油气田。最近,伊盟隆起中元古界钻遇天然气,表明了盆地北部基岩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成藏 地幔流体 中地壳 低速高导层 费托合成 勘探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关系初探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景廉 杜乐天 +1 位作者 张虎权 石兰亭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5-412,共8页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诸多困惑:大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大地震能否避免?本文根据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茂县(1933年)、松潘—平武(1976年)、汶川(2008年)大地震震源深度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诸多困惑:大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大地震能否避免?本文根据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茂县(1933年)、松潘—平武(1976年)、汶川(2008年)大地震震源深度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深度大体一致,可能成因上相关。历史上一些大地震如银川地震、海原地震、渭南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等也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有关,这一切均可能与地球排气作用有关。而通过地震、森林大火、油气资源的一体化勘查,可查明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通过油气的勘查、开发、排放,可有效减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成因 震源 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壳幔韧性剪切带 地球排气作用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以西地壳垂直隆升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锋云 王庆良 +2 位作者 朱良玉 张晓亮 王双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29,共4页
结合流动GPS观测速度场及层析成像结果,构建跨龙门山断裂剖面的二维有限元分层模型,分两种情况讨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下地壳软物质垂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对地壳隆升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川西高原相... 结合流动GPS观测速度场及层析成像结果,构建跨龙门山断裂剖面的二维有限元分层模型,分两种情况讨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下地壳软物质垂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对地壳隆升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川西高原相对四川盆地的差异抬升和龙门山以西地壳缩短的共同作用是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隆升 低速体 黏弹性有限元 GPS速度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造型盆地中地壳低速塑性层高温高压下有机质成烃机制初探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炎如 袁剑英 +3 位作者 李相博 张正刚 程玉红 郭精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2-25,共4页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属浅层有机论的范畴;地幔物质分异成烃属地幔无机论的范畴。笔者根据西北地区地壳厚度大,沉积盆地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和多沉积旋回的特点,提出在中地壳低速塑性层中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成烃机制。塑性层的蠕变运...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属浅层有机论的范畴;地幔物质分异成烃属地幔无机论的范畴。笔者根据西北地区地壳厚度大,沉积盆地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和多沉积旋回的特点,提出在中地壳低速塑性层中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成烃机制。塑性层的蠕变运动形成富含水的低密高压热流团,对有机质具有激活作用。通过粘土矿物的质子酸,使有机质产生催化裂解加氢反应而成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型盆地 地壳 低速带 有机成因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向非均匀介质中首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坚 张海明 陈晓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9-568,共10页
利用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研究了存在高速层或低速层的地壳模型及壳-幔过渡带模型中首波等震相的动力学特征,指出首波的特征对于高速层的结构变化比较敏感.当高速层厚度与特征波长相比较小时,地震波的衍射现象明显,这种情况下高速层不能... 利用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研究了存在高速层或低速层的地壳模型及壳-幔过渡带模型中首波等震相的动力学特征,指出首波的特征对于高速层的结构变化比较敏感.当高速层厚度与特征波长相比较小时,地震波的衍射现象明显,这种情况下高速层不能屏蔽在其下面一层的上界面传播的首波,且该首波震相的强度随高速层厚度或速度的增加而递减;当高速层厚度与特征波长相当时,高速层底面的反射波震相与首波震相到时接近,会因互相干涉而减弱;对于低速层,首波震相强度较弱且随低速层速度的减小而递减;在壳-幔间断处引入一定厚度和速度变化范围的过渡带,可以得到更加明显的视首波震相,强度随过渡带厚度或速度变化范围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非均匀介质 理论地震图 首波 高速层 低速层 壳-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天水强震多发区中地壳低速高导体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8
20
作者 施锦 刘耀炜 高安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8-321,共4页
根据现有研究资料 ,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 ,推算了天水强震多发区历史地壳温度场结构 ,研究了中地壳低速高导体的成因。认为中下地壳含水岩石高温脱水反应及重力分异、流体向上运移 ,是该地区中地壳低速高导体形成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 中地壳低速高导体 地下流体 历史地壳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