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期喷肥对强筋小麦临汾13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裴雪霞 王姣爱 +2 位作者 党建友 张定一 武如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8-149,共2页
为了明确生育后期喷肥在小麦产量和品质上的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临汾13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小麦生育后期喷施N、P及微肥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后期喷肥均可显著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其中尿素、磷酸二氢钾和... 为了明确生育后期喷肥在小麦产量和品质上的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临汾13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小麦生育后期喷施N、P及微肥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后期喷肥均可显著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其中尿素、磷酸二氢钾和微肥混喷效果最好,千粒重、产量和总评价值分别提高4.14%、15.82%和18.64%,尿素和微肥混喷的效果次之;有微肥的处理比无微肥的处理产量、品质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临汾138 叶面喷肥 千粒重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47
2
作者 周淼平 任丽娟 +3 位作者 张旭 余桂红 马鸿翔 陆维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40,共6页
为寻找更多与小麦产量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利用江苏地方品种望水白与墨西哥小麦品种Alondra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04个家系),在3个试验环境下进行了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单穗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QTL分析,结... 为寻找更多与小麦产量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利用江苏地方品种望水白与墨西哥小麦品种Alondra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04个家系),在3个试验环境下进行了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单穗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QTL分析,结果在5A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单株有效穗数相关、可以解释10.3%~18.8%表型变异的QTL1个;检测到与主穗粒数相关的QTL8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B、1D、3B、4A、5D、6B上和连锁群4上(未知具体染色体归属),单个QTL可以解释9.9%~19.9%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单穗粒数相关的QTL11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B、1D、2A、2B、3B、4A、5D、6B和7A上,单个QTL可解释7.5%~43.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千粒重相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2A、2B、3B、4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9.6%~25.7%的表型变异。获得的QTL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性状 单株有效穗数 单穗粒数 千粒重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洒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郑麦366千粒重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吕凤荣 李向东 +2 位作者 季书勤 王汉芳 张德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13,共3页
以小麦品种郑麦36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生长后期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千粒重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喷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小麦千粒重和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喷施3次... 以小麦品种郑麦36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生长后期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千粒重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喷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小麦千粒重和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禾果利、磷酸二氢钾的处理,其千粒重分别比喷洒1次的处理高6.1%、4.4%、2.5%和0.8%;分别比喷洒清水对照高8.2%、12.1%、9.4%和7.9%,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叶面喷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影响小麦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的处理小麦湿面筋含量分别比喷洒清水对照高1.9、1.7和1.3个百分点,只有喷洒3次禾果利的处理比对照减少0.3个百分点;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禾果利、磷酸二氢钾的处理小麦干面筋含量分别比喷洒清水对照高0.3、1.6、1.6和0.7个百分点。但过度喷施杀菌剂对郑麦366的加工品质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其中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禾果利、磷酸二氢钾的处理面团稳定时间分别比喷洒清水对照减少4min、5min、1min和3min;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的处理面团稳定时间比喷施1次(扬花期)的处理分别减少3min、3min和2min,只有喷洒3次禾果利的处理与喷洒1次的处理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酸二氢钾 杀菌剂 千粒重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形态及千粒重性状的QTL初步定位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佳慧 兰进好 +2 位作者 王晖 王文文 田纪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1-1006,共6页
为研究小麦籽粒形态及千粒重性状的QTL,以普通小麦6044和01-35为杂交组合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作为试验材料,在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站)和莱阳(青岛农业大学试验站)两个环境下进行两年田间试验,利用Mapmaker/version 3.0和W... 为研究小麦籽粒形态及千粒重性状的QTL,以普通小麦6044和01-35为杂交组合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作为试验材料,在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站)和莱阳(青岛农业大学试验站)两个环境下进行两年田间试验,利用Mapmaker/version 3.0和WinQTLCart软件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初步定位,在两年两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相关QTL位点,其中关于粒长的2个QTL分别位于2A和2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5%和12%;4个粒厚QTL位于2A和6A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10%;6个千粒重相关QTL位于染色体2A、4A和6A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25%;而粒宽QTL在两个地点上都没有检测到。其中相关性高的性状间有一些共同的QTL,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形态 千粒重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抗蚜品种田间筛选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史忠良 郑王义 +2 位作者 尹青云 马爱萍 许钢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8-101,共4页
穗蚜是麦蚜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主要因素。穗平均蚜量的多寡却不能反映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通过5年的研究,发现小麦千粒重的损失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小麦的抗蚜水平,可作为抗蚜育种的一个抗性指标,其技术稳定可靠,适用于一般育种工作者。
关键词 冬小麦 蚜虫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风对冬小麦灌浆速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50
6
作者 成林 张志红 方文松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54,共7页
为定量分析冬小麦灌浆不同时期出现的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形成带来的危害,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连续两个年度的干热风人工控制试验数据,结合前期作物观测资料,研究了干热风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导致冬小... 为定量分析冬小麦灌浆不同时期出现的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形成带来的危害,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连续两个年度的干热风人工控制试验数据,结合前期作物观测资料,研究了干热风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导致冬小麦灌浆速率不同程度下降,不同时期干热风的降幅表现为灌浆中期>灌浆后期>灌浆前期,重度干热风>轻度干热风。随着干热风后冬小麦的自身修复和后续灌浆进程,最终千粒重不同程度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灌浆后期重度干热风,千粒重降低5.4g,降幅达14.5%;其次为灌浆中期重度和轻度干热风,千粒重分别降低9.7%和4.8%;再次为灌浆后期轻度干热风;而灌浆前期干热风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热风 灌浆速率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耐蚜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欧行奇 茹振钢 +1 位作者 胡铁柱 石明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7,共3页
为了研究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耐蚜能力,1998~1999年以11个有代表性的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蚜虫自然严重发生状态下,以小麦千粒重损失率为测定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的耐蚜性及品种遗传背景对耐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蚜虫危害... 为了研究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耐蚜能力,1998~1999年以11个有代表性的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蚜虫自然严重发生状态下,以小麦千粒重损失率为测定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的耐蚜性及品种遗传背景对耐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蚜虫危害条件下,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千粒重损失率平均达24.76%,最低值为15.99%,最高值为34.90%,但没有发现高抗蚜虫的品种;小麦品种间耐蚜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百农64、偃展1号的耐蚜性最强,温麦6号的耐蚜性最弱。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品种耐蚜性主要受自身遗传背景的影响,亲本耐蚜性强的品种耐蚜性一般较强,亲本耐蚜性弱的品种耐蚜性一般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蚜性 千粒重损失率 遗传背景 小麦蚜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混种对白粉病的调控及其对部分产量性状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许韬 徐志 +1 位作者 徐媛 段霞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93,100,共8页
对品种混合种植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以及对小麦穗重、千粒重、蛋白质等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混合种植控制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品种组合.在对37个小麦品种进行SSR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选用8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按品种数3、4、5、... 对品种混合种植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以及对小麦穗重、千粒重、蛋白质等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混合种植控制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品种组合.在对37个小麦品种进行SSR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选用8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按品种数3、4、5、6、8进行组合,在田间以随机区组设计种植混播组合和单播小区,人工接种白粉菌,比较各小区中小麦白粉病的AUDPC值、穗重、千粒重和粗蛋白差异.结果表明,8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远;4品种混种时AUDPC最小,穗重最重.26个品种混种组合中有防治效果的组合占到73.08%,相对防效为1.23%~56.65%;混种未对穗重和粗蛋白含量造成负面影响.品种多样性种植可以用做调控小麦白粉病的一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AUDPC值 稳重 蛋白质含量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种群动态以及小麦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费晓东 李川 +1 位作者 张青文 赵章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6-190,共5页
麦蚜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探索了油菜-小麦邻作模式以及小麦单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发生的影响,以小麦和油菜交界处向两边各在0、2、4、6、8、16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麦蚜主要天敌发生数量以及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 麦蚜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探索了油菜-小麦邻作模式以及小麦单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发生的影响,以小麦和油菜交界处向两边各在0、2、4、6、8、16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麦蚜主要天敌发生数量以及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揭示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的成熟,瓢虫逐渐向油菜-小麦邻近处转移,且迁移的最有效距离为4m;对邻作小麦田蚜茧蜂数量最高峰当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除最高的0m(2009年)和4m(2010年)处外,其他各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单作田各距离之间蚜茧蜂数量上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于小麦单作模式,油菜-小麦邻作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总之,油菜-小麦邻作模式有利于麦蚜主要天敌向小麦田转移,并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作 天敌 种群动态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白芳芳 李平 +4 位作者 乔冬梅 齐学斌 郭魏 马灿灿 杜臻杰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5-1283,共9页
探讨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浆特性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百农4199为试验材料,设置地下水埋深(GW2:2 m,GW3:3 m,GW4:4 m)和施氮量(N300:纯氮量300 kg/hm^(2),N240:纯氮量240 kg/hm^(2))2个因素,评估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 探讨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浆特性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百农4199为试验材料,设置地下水埋深(GW2:2 m,GW3:3 m,GW4:4 m)和施氮量(N300:纯氮量300 kg/hm^(2),N240:纯氮量240 kg/hm^(2))2个因素,评估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产量形成及水氮利用效率等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千粒质量与快速增长期时间拐点、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时间显著正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主要是通过影响小麦单株籽粒质量、穗数、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地下水埋深对产量影响的直接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34(P<0.05),施氮量主要是通过影响单株籽粒质量和穗数来间接影响产量;地下水埋深相同时,N240施氮水平氮肥偏生产力NPP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显著高于N300施氮水平.故建议地下水埋深大于2 m地区小麦高产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施氮量为2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下水埋深 施氮量 灌浆特性 千粒质量 产量 WUE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青 赵莉 +3 位作者 何贤芳 朱昭进 汪建来 姚大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0-325,共6页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粒重 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干热风对冬小麦千粒重影响的评估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成林 张志红 胡程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科学评估干热风灾害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助力农业防灾减灾,采用叶片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概念模型,于2010—2011、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干热风控制试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强度灾害与冬小麦叶片光合... 为科学评估干热风灾害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助力农业防灾减灾,采用叶片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概念模型,于2010—2011、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干热风控制试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强度灾害与冬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受胁迫程度的关系,对灾害影响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进行修订,从而实现干热风灾害对千粒重影响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干热风使小麦叶片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了0.66%~36.62%,日最高气温是造成胁迫最关键的气象因子;评估模型在正常年份、干热风典型年和试验条件下对千粒重的估算准确率均在95%以上,相对误差均小于4.5%;通过计算理想千粒重与实测千粒重的差值,评估得到,近年来代表站点灌浆前中期和临近收获期1~2 d轻干热风造成的千粒重损失为1~2 g,减产率为0~5%;其他时期不同程度干热风造成的千粒重损失为1~7 g不等,严重的减产率达12%~18%。综上,该评估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推广性,能够相对真实地、动态地评估灌浆不同时期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千粒重 小麦灌浆期 光合 动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小麦千粒重与生理形态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冬梅 王志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4-37,共4页
小麦千粒重与平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5.r=0.507),与平均灌浆速度、充实指数和穗下茎维管束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4,r=0.829,r=0.635)。籽粒最大体积与平均净同化率呈机显著正相关(r=0.868... 小麦千粒重与平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5.r=0.507),与平均灌浆速度、充实指数和穗下茎维管束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4,r=0.829,r=0.635)。籽粒最大体积与平均净同化率呈机显著正相关(r=0.868),与穗下茎维管束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523)。充实指数与平均灌浆速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生理形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的经济危害水平和经济阈值(膜翅目:茎蜂科)(英文)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利敏 张海莲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在青海省湟水流域以随机区组试验法测试并比较了12个春小麦(Triticum astivum)品种,确定了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 Eversmann)(膜翅目:茎蜂科)对这些品种的影响,并以幼虫危害春小麦品种所造成的穗粒重下降均值、害虫防... 在青海省湟水流域以随机区组试验法测试并比较了12个春小麦(Triticum astivum)品种,确定了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 Eversmann)(膜翅目:茎蜂科)对这些品种的影响,并以幼虫危害春小麦品种所造成的穗粒重下降均值、害虫防治成本和小麦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了与价格相关联的小麦损失。同时,应用经济危害水平概念估算了幼虫种群的经济危害水平(EIL),以及幼虫和成虫的经济阈值(ET)。研究结果表明:①与价格关联的小麦损失为0.53g/幼虫;②幼虫的EIL均值为18.9头/m^2,等效于小麦受害率3.2%~6.3%;③所得ET均值为夏季成虫1.2头/m^2,秋季幼虫9.2头/m^2。上述结果可用于制定灰翅麦茎蜂综合治理方案。ET可随小麦品种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小麦种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翅麦茎蜂 经济危害水平 经济阈值 穗粒重 小麦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4 位作者 汤永禄 吴春 向运佳 李朝苏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4-478,共5页
为了解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表现,在盆栽网罩整株小麦条件下,采用蚜量比值法对454份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进行了禾谷缢管蚜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感、中感、低感和低抗禾谷缢管蚜的材料分别... 为了解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表现,在盆栽网罩整株小麦条件下,采用蚜量比值法对454份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进行了禾谷缢管蚜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感、中感、低感和低抗禾谷缢管蚜的材料分别占53.74%、25.11%、9.25%、9.91%和1.98%,无中抗、抗及高抗等级的材料。19份骨干亲本均不抗禾谷缢管蚜,其中江东门、矮孟牛和燕大1817表现为低感,其他中感至高感。435份衍生后代中,小偃22等9份材料表现为低抗可用于抗蚜育种,分别为阿夫、南大2419等5份骨干亲本的衍生后代。小麦育种中,需提高品种抗蚜性,减少蚜虫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骨干亲本 禾谷缢管蚜 蚜量比 千粒重损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冬小麦灌浆期与千粒重的试验研究
16
作者 董玉武 白玉龙 倪英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3,共2页
通过对 195份冬小麦资源品种 (系 )的抽穗期、灌浆时间与千粒重的试验分析表明 ;冀东冬小麦的抽穗期主要在 5月1~ 14日 ,而 5月 7~ 12日是抽穗的高峰期 ,达到总量的 80 .4%;灌浆时间在 35~ 45 d之间 ,以 37~ 41d的品种最多 ,占品种... 通过对 195份冬小麦资源品种 (系 )的抽穗期、灌浆时间与千粒重的试验分析表明 ;冀东冬小麦的抽穗期主要在 5月1~ 14日 ,而 5月 7~ 12日是抽穗的高峰期 ,达到总量的 80 .4%;灌浆时间在 35~ 45 d之间 ,以 37~ 41d的品种最多 ,占品种总数的 88.2 %。随抽穗的推迟、灌浆期的缩短 ,千粒重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关系数分别为 r=- 0 .436 5和 r=0 .892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期 千粒重 冬小麦 抽穗期 灌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冬小麦灌浆期与千粒重的关系
17
作者 董玉武 杨秀军 +1 位作者 白玉龙 倪英奎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5-18,共4页
通过对 195份冬小麦资源品种 (系 )的抽穗期、灌浆时间与千粒重的试验分析表明 ,冀东冬小麦的抽穗期主要在 5月 1日~ 5月 14日之间 ,而 5月 7~ 5月 13日是抽穗的高峰期 ,达到总量的 80 4 % ;灌浆时间在 35~ 4 5d之间 ,以 37~ 4 1d... 通过对 195份冬小麦资源品种 (系 )的抽穗期、灌浆时间与千粒重的试验分析表明 ,冀东冬小麦的抽穗期主要在 5月 1日~ 5月 14日之间 ,而 5月 7~ 5月 13日是抽穗的高峰期 ,达到总量的 80 4 % ;灌浆时间在 35~ 4 5d之间 ,以 37~ 4 1d的品种最多 ,占品种总数的88 2 %。随抽穗期的推迟、灌浆期的缩短 ,千粒重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4 36 5和r =0 8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抽穗期 灌浆时间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地区小麦抽穗期与千粒重的试验分析
18
作者 卢月霞 杨太新 杜艳华 《河北农业科学》 2001年第2期27-29,共3页
对冀南地区162个小麦品种(系)的抽穗期与千粒重试验分析表明:小麦抽穗主要在4月21日前,4月19日、20日抽穗数量占50.1%;千粒重主要在35.0~44.9 g范围内,占品种总数的67.3%;随着抽穗时间的推迟,千粒重呈下降趋势,r=-0.9321**.
关键词 小麦 抽穗期 千粒重 试验分析 冀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