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nagement of needle blight (Lophodermium pinastri) disease in Blue pine trees in Kashmir,India
1
作者 Farooq A.Ahanger Gh.Hassan Dar +1 位作者 M.A.Beig T.A.Sof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85-192,共8页
Evaluation of various fungicides against needle blight disease of pine was carried out at Shed Kashmir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of Kashmir (India) during the year 2008 and 2009. Applica- tio... Evaluation of various fungicides against needle blight disease of pine was carried out at Shed Kashmir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of Kashmir (India) during the year 2008 and 2009. Applica- tion of various fungicides were evaluated in vivo at dif- ferent concentrations. However in both, mist-chamber and poly-chamber, the Blue pine (Pinus wallichiana Jackson) seedlings treated with hexaconazole 5EC (@ 0.03 %) or carbendazim 50WP (@ 0.1%) depicted significantly less disease incidence and intensity. The seedlings treated with mancozeb 75WP (@ 0.3 %) and chlorothalonil 75WP (@ 0.3 %) exhibited less disease incidence and intensity. Increase in relative humidity from 60 to 100 % signifi- cantly enhanced needle blight disease incidence and intensity. In field trial the fungitoxicants used either as single spray or protectant followed by systemic fungitoxi- cant spray significantly reduced disease incidence in Blue pine compared to check. The mean disease incidence in fungitoxicant treated plants varied from 11.82 to 25.51% as compared to 36.03 % in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edle blight disease Fungicides - Bluepine lophodermium pinast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松凋落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及4株真菌的纤维素分解能力 被引量:5
2
作者 许秀兰 杨春琳 +3 位作者 田莎 姜欣华 刘韩 刘应高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8,共9页
[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 [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数量最多,共有15个分类单元,子囊菌次之,为5个。所有分离菌株隶属15属,毛霉属、木霉属、根球壳孢菌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在4个海拔凋落物中均存在,为华山松凋落物前期的丰富物种。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种类上的多样性,说明其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担子菌在数量以及种类上的缺乏说明其在分解前期参与少,推测其后期将从环境进入参与木质素的分解。通过测定4株真菌分解华山松凋落针叶时的纤维素酶活,4株真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3天达到峰值,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7天达到峰值,但4株真菌菌株之间的各纤维素酶活力差异不大,引起的针叶质量损失率也并无显著差异。根球壳孢菌和二郎山散斑壳对针叶的纤维素成分具有分解作用,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郎山散斑壳分解的华山松针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15.74%,该菌多存在于落地华山松针叶上,而活体针叶中鲜有发现,且未能造成华山松的落针病害;根球壳孢菌在25天内引起华山松针叶质量损失率为12.00%~13.40%。[结论]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凋落物初期发挥主要作用,且在不同海拔均为优势物种。二郎山散斑壳与根球壳孢菌均存在弱腐生性,但其产纤维素分解酶能力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凋落物 真菌多样性 根球壳孢菌 二郎山散斑壳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松树6种散斑壳菌记述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应高 潘欣 +1 位作者 庄启国 朱天辉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2,共4页
松落针病是四川省松林中的一类重要病害 ,可危害多种松树 ,造成严重损失。该文报道了四川松树上的 6种散斑壳菌 :Lophodermiumconigenum (Brunaud)Hilitz .,L .pinastri(Schrad .)Chev .,L .sichuanenseQiuetLiu ,L .indianumSinghetMin... 松落针病是四川省松林中的一类重要病害 ,可危害多种松树 ,造成严重损失。该文报道了四川松树上的 6种散斑壳菌 :Lophodermiumconigenum (Brunaud)Hilitz .,L .pinastri(Schrad .)Chev .,L .sichuanenseQiuetLiu ,L .indianumSinghetMinter ,L .australeDearn ,L .sp(待定新种 ) ,并对其主要特征作了记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松树 散斑壳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石凤莲 高国平 +3 位作者 黄荣雁 王月 佟文君 陈雪梅 《辽宁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8,共4页
文章对辽宁东部地区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县的油松发病林分内共有4种森林土壤类型,分别为石质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草甸棕色森林土、生草棕色森林土。石质棕色森林土类型发病率(86.34%... 文章对辽宁东部地区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县的油松发病林分内共有4种森林土壤类型,分别为石质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草甸棕色森林土、生草棕色森林土。石质棕色森林土类型发病率(86.34%)和发病指数(50.01)最高。土壤肥力测定显示共同规律是随着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钙和镁含量的减少而油松落针病均呈现病情加重的趋势,速效氮含量比正常下降了87.73%,表现最明显。发病林分的土壤pH值皆呈弱酸性,林分病情随着土壤的pH值减小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落针病 土壤类型 土壤肥力 土壤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皮松落针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士娟 林英任 +4 位作者 高小明 杨中周 陈江琳 郑倩 刘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894-4895,4899,共3页
[目的]探讨白皮松落针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对其病原菌——白皮松散斑壳菌落生长的影响,并对其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病原菌菌丝在4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以OA上生长最快;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5.... [目的]探讨白皮松落针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对其病原菌——白皮松散斑壳菌落生长的影响,并对其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病原菌菌丝在4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以OA上生长最快;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5.5~6.5,最适pH值为6;生长适温为22~26℃,最适温度为25℃。利用通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扩增,得到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443 bp,其中包括125 bp的ITS1序列、169 bp的5.8S rDNA序列和149 bp的ITS2序列。[结论]为白皮松落针病的准确诊断及分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松散斑壳 生物学特性 rDNA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松针叶上4种散斑壳真菌致病性接种试验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国平 王丽丽 +4 位作者 祁金玉 张伟 葛芳 李庚 信雯 《辽宁林业科技》 2009年第2期13-15,共3页
对野外赤松针叶上采集到的针叶树散斑壳、松散斑壳、光亮散斑壳和雪松散斑壳共4种真菌,在温室内盆栽赤松幼苗上进行致病性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接种处理方法在两次接种试验中均获成功,擦伤处理方法接种成功率最高,处理过的接种发病率... 对野外赤松针叶上采集到的针叶树散斑壳、松散斑壳、光亮散斑壳和雪松散斑壳共4种真菌,在温室内盆栽赤松幼苗上进行致病性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接种处理方法在两次接种试验中均获成功,擦伤处理方法接种成功率最高,处理过的接种发病率高于不处理的;散斑壳4个菌种中针叶树散斑壳的寄生率最高,有较强致病性。4个菌种接种后症状表现出一定的差别,针叶树散斑壳和松散斑壳侵染针叶出现症状最快,有性子实体出现较晚。光亮散斑壳和雪松散斑壳侵染后的前5周内发病缓慢,但有性子实体出现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 散斑壳 接种 致病性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常见2种散斑壳属真菌致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荣雁 王国娟 +1 位作者 陈钦华 冯文 《防护林科技》 2010年第4期39-41,共3页
通过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接种试验方法对采自辽宁东部地区油松上针叶树散斑壳(Lophodermium conignum)、松针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astri)2个真菌种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2个种均是引起油松落针病的主要致病种,并且症状表现... 通过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接种试验方法对采自辽宁东部地区油松上针叶树散斑壳(Lophodermium conignum)、松针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astri)2个真菌种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2个种均是引起油松落针病的主要致病种,并且症状表现、致病特点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散斑壳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杉散斑壳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曹秀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经过分离培养,云杉散斑壳南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6~7,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天门科素。光照对菌丝牛长影响不明显经低温刺激.紫外灯、黑光灯照射菌落均未产生分子孢子器和子囊盘。通过对自然状... 经过分离培养,云杉散斑壳南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6~7,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天门科素。光照对菌丝牛长影响不明显经低温刺激.紫外灯、黑光灯照射菌落均未产生分子孢子器和子囊盘。通过对自然状态下采集的病落叶子囊盘子囊孢子萌发率的测定。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0℃,适宜湿度为80%~100%,最佳碳源为葡萄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落针病 云杉散斑壳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火炬松优良家系对三种叶斑病的抗性的初步评价
9
作者 苏兵强 梁元瑞 +2 位作者 郑雪琴 陈孝丑 韩正敏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共4页
从美国引进 1批火炬松 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 ,在福建洋口林场和南屿林场种植 4a ,评价各家系在自然情况下对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松赤枯病Pestalotiopsisfunrea和松落针病Lophodermiumpinastri的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 ,多数家... 从美国引进 1批火炬松 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 ,在福建洋口林场和南屿林场种植 4a ,评价各家系在自然情况下对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松赤枯病Pestalotiopsisfunrea和松落针病Lophodermiumpinastri的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 ,多数家系对赤枯病和落针病有不同程度感病性 ,而大多对褐斑病有一定抗性。综合评价对 3种病害的抗性 ,以来自美国亚拉巴马州的AL 8和MG 3家系表现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松 家系 松针褐斑病 松赤枯病 松落针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云杉落针病危险性分析评估 被引量:5
10
作者 付作霖 《甘肃林业科技》 2006年第2期22-24,28,共4页
云杉落针病是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最为严重的林木叶部病害。为加强对该病的管理,有效控制其危害和在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进一步扩散蔓延,参照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方法,结合该区森林资源... 云杉落针病是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最为严重的林木叶部病害。为加强对该病的管理,有效控制其危害和在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进一步扩散蔓延,参照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方法,结合该区森林资源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对云杉落针病在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的潜在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云杉落针病为中度危险且接近高度危险性病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洮河水源涵养林区 云杉落针病 危险性分析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