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id charging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of Moxi Structure,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XU Fanghao YUAN Haifeng +1 位作者 XU Guosheng LUO Xiaop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3期442-451,共10页
The multi-stage minerals filled in pore space were sequenced, and the charging stages of fluid and hydrocarbon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drilling cores and thin sections,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t... The multi-stage minerals filled in pore space were sequenced, and the charging stages of fluid and hydrocarbon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drilling cores and thin sections,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testing of fluid inclusions, Laser Raman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isotope geochemical analysis. The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ent through 5 stages of fluid charging, in which 3 stages, mid-late Triassic, early-mid Jurassic and early-mid Cretaceous, were related to oil and gas charging. Especially the oil and gas charging event in early-mid Cretaceous wa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was recorded by methane gas inclusions in the late stage quartz fillings. The ^(40) Ar-^(39) Ar dating of the 3 rd stage methane inclusions shows that the natural gas charging of this stage was from 125.8±8.2 Ma. Analysis of Si, O isotopes and ^(87) Sr/^(86) Sr of the late stage quartz indicates that the fluid source of the quartz was formation water coming from long term evolu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meteoric water, but not from deep part or other sources, this also reflects that, in the critical charging period of natural gas, the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Moxi structure had favorable conservation condition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ongwangmiao large natural gas po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Moxi STRUCTURE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FLUID CHARGING FLUID inclusion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ding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s in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of Moxi area,Sichuan Basin,SW China
2
作者 WANG Bei LIU Xiangjun SIMA Liq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By using core, thin section, well logging, seismic, well testing and other data, the reservoir grading evaluation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considering multiple factors for carbonate reser... By using core, thin section, well logging, seismic, well testing and other data, the reservoir grading evaluation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considering multiple factors for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is area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 were determined. By employing Formation MicroScanner Image(FMI) logging fracture-cavity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nd reservoir seismic waveform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 of all grades were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four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by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a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was established using four reservoir grading evaluation parameters, median throat radius, effective porosity and effective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cavity development zon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and dissolution pore development and assemblage, and the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lassified into grade I high quality reservoir of fracture and cavity type, grade II average reservoir of fracture and porosity type, grade Ⅲ poor reservoir of intergranular pore type. Based on the thre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 structural locatio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epigenesi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3 grades reservoirs in each well area and formation were predicted using geophysical response and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s. Follow-up drilling has confirme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prediction methods established are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Moxi area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carbonate rock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RESERVOIR GRADING EVALUATION RESERVOIR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沉积模式
3
作者 张亚 张本健 +7 位作者 李勇 周刚 陈迪 梁金同 李成龙 蒋华川 龙虹宇 文华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6,共16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精细刻画其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进一步拓展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盆内钻井以及地...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精细刻画其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进一步拓展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盆内钻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系统总结了龙王庙组的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格局,建立了沉积模式,并最终明确了颗粒滩发育规律及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一段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混积潮坪、浅水内缓坡、深水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类型;②龙王庙组二段为碳酸盐岩弱镶边台地沉积体系,自西向东主要发育混积潮坪、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和盆地等沉积相类型;③龙王庙组颗粒滩体受控于古隆起、潟湖边缘和同沉积断裂3种控滩机制,其中膏质潟湖受华蓥山和齐岳山同沉积断裂控制;④龙王庙组沉积是一个由早期碳酸盐岩缓坡台地向晚期弱镶边台地演化的过程,晚期由同沉积断裂导致的生物礁丘快速建隆作用是控制该时期碳酸盐岩台地类型演化的关键。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演化新模式和3种控滩机制可为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拓展和天然气规模增储上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控滩机制 沉积模式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超深层龙王庙组储层预测
4
作者 马乾 张旋 +3 位作者 陈康 邹定永 吴仕虎 代瑞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3,共11页
近期,川中古隆起北部蓬莱气田东坝1井龙王庙组测试获天然气,预示着蓬莱气田龙王庙组有望取得油气新发现。因此,明确其储层展布规模对预测蓬莱气田龙王庙组的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研究区面临龙王庙组地层薄、上覆地层岩性变化快... 近期,川中古隆起北部蓬莱气田东坝1井龙王庙组测试获天然气,预示着蓬莱气田龙王庙组有望取得油气新发现。因此,明确其储层展布规模对预测蓬莱气田龙王庙组的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研究区面临龙王庙组地层薄、上覆地层岩性变化快和储层地震响应识别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在充分考虑龙王庙组储层识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高分辨率资料处理,结合分区、分带正演模拟分析,建立不同区带地震响应模式,形成储层定性、定量预测方法,最后综合评价蓬莱气田龙王庙组储层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钻井资料和正演模拟分析,明确龙王庙组地层变薄会导致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而高保真、高分辨率处理资料能有效提高薄地层的储层识别能力;②龙王庙组上覆地层变化对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且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据此分区、分带建立了四类地震响应模式;③通过岩石物理分析,认为储层相控定量表征方法能有效减少复杂岩性对储层预测的影响,提高了预测精度。高分辨资料处理技术和分区、分带储层预测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龙王庙组储层识别能力和精度,共计预测龙王庙组储层面积为4200 km^(2),明确了蓬莱气田龙王庙组大面积发育储层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气田 超深层 龙王庙组 上覆地层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及其与磨溪—高石梯地区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邢凤存 刘子琪 +6 位作者 钱红杉 李勇 周刚 张亚 黄茂轩 李成龙 龙虹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0-521,共12页
川中蓬莱气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钻遇良好碳酸盐岩储层,天然气显示好,成为继川中地区安岳大气田后龙王庙组重点勘探区之一,但储层发育规律不明制约了勘探部署。基于最新的钻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及主控... 川中蓬莱气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钻遇良好碳酸盐岩储层,天然气显示好,成为继川中地区安岳大气田后龙王庙组重点勘探区之一,但储层发育规律不明制约了勘探部署。基于最新的钻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具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背景,储层主要分布在龙王庙组中上部;储集岩石类型主要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及微裂缝;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储层厚度主要介于10~42 m之间。储层发育受控于层序地层、岩性及成岩作用等,进积型准层序组和准层序中上部的(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是储层发育主要部位,大气淡水溶蚀、油气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是核心建设性成岩作用。对比安岳大气田主体区磨溪—高石梯地区,认为储层主控因素相近,主要受颗粒白云岩、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控制,但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储层具有灰质含量高、陆源碎屑含量多、准同生期暴露弱等特点,寻找准同生期暴露的高能颗粒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及表生岩溶改造的白云岩是蓬莱气区重点关注的储层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龙王庙组 下寒武统 蓬莱气区 磨溪—高石梯地区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卢科良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北斜坡腹部及西侧裂陷槽存在2个生烃中心,其TOC平均值分别为1.90%和3.46%,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烃源;龙王庙组内部发育的颗粒滩体岩溶储层与上覆高台组厚层致密泥质云岩,构成了优势储-盖组合;区内广泛发育的油源断裂可作为纵向优势运移通道高效输导油气。(2)研究区龙王庙组具3期成藏特征:晚三叠世末期(约214~206 Ma)发生第1期充注,大量成熟油聚集形成古油藏;早侏罗世末期(约193~186 Ma)发生第2期充注,表现为“多油少气”混合充注;中侏罗世末期(约170~164 Ma)发生第3期充注,大量油裂解气充注储层并聚集形成现今气藏。(3)研究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二叠纪前少量低熟油充注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大量成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阶段、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油藏被破坏形成裂解气藏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气藏调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体岩溶储层 泥质云岩盖层 储-盖组合 油源断裂 古油藏 混合充注 裂解气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北斜坡 川中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储层焦沥青赋存特征与成因机制
7
作者 牛思琪 柳广弟 +6 位作者 王云龙 宋泽章 朱联强 赵文智 田兴旺 杨岱林 李亿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49,共11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层内存在明显的热液活动痕迹,焦沥青也表现出热液蚀变的特征,然而很少有研究去探讨热液活动与天然气成藏演化的关系,导致现今对灯影组油气成藏演化史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然而,热液对灯影组...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层内存在明显的热液活动痕迹,焦沥青也表现出热液蚀变的特征,然而很少有研究去探讨热液活动与天然气成藏演化的关系,导致现今对灯影组油气成藏演化史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然而,热液对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不可忽略,要正确认识灯影组天然气的成藏演化过程并识别勘探有利区,还需要对热液裂解气聚集成藏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基于对焦沥青的充填特征、光学纹理及结构特征的详细研究,结合热液矿物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灯影组—龙王庙组储层内焦沥青的成因,分析了热液活动与原油裂解之间的关系。川中地区灯影组—龙王庙组焦沥青形成于热液活动期间,具有与中间相相同的光学各向异性特征。焦沥青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细粒镶嵌型、中粒镶嵌型、粗粒镶嵌型及流线型,其形成温度过300℃,远超地层最大埋深温度,显示出热液成因的特征。热液活动发生于晚二叠世,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相关,热液流体温度超过300℃,导致了灯影组—龙王庙组储层内的原油裂解。研究发现热液活动将灯影组—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裂解的时间提前到了晚二叠世,打破了灯影组—龙王庙组现有的成藏模式,有助于对天然气成藏演化过程的重新认识和聚集有利区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纹理 焦沥青 热液活动 灯影组 龙王庙组: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滩控岩溶型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08
8
作者 金民东 曾伟 +5 位作者 谭秀成 李凌 李宗银 罗冰 张静蕾 刘吉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0-660,共11页
在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钻孔、取心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基础上,研究其储集层特征、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因和控制因素,并预测有利储集区带分布。岩心上,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的差异和其与"花斑"状岩溶系统的发育组合特征,... 在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钻孔、取心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基础上,研究其储集层特征、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因和控制因素,并预测有利储集区带分布。岩心上,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的差异和其与"花斑"状岩溶系统的发育组合特征,可将储集岩进一步划分为针孔、"花斑"针孔、溶洞及"花斑"溶洞等4种类型,其中"花斑"溶洞型储集层质量相对较好,其次为溶洞型和"花斑"针孔型,针孔型储集层质量相对较差。龙王庙组储集层的成因与控制因素表现为:区域浅滩化沉积作用形成了大面积颗粒云岩,以粒间孔和少量粒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滩相层状孔隙层为后期岩溶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期岩溶水沿先期孔渗层顺层流动溶蚀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加里东—海西期龙王庙组构造古地貌控制了岩溶水流体势,进而控制了储集层发育。沿古地貌斜坡带(磨溪201井—磨溪9井—磨溪12井一带)岩溶最为发育,往往形成"花斑"溶洞型或溶洞型储集层,是最有利的储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云岩 储集层特征 储集层成因 “花斑”状岩溶系统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磨溪—高石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98
9
作者 周进高 徐春春 +7 位作者 姚根顺 杨光 张建勇 郝毅 王芳 潘立银 谷明峰 李文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6,共9页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形成主控因素和演化过程,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龙王庙组储集层以残余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形成主控因素和演化过程,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龙王庙组储集层以残余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和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8%,储集层平均厚度约36 m,以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为主。储集层形成受颗粒滩、准同生溶蚀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控制。储集层经历4个演化阶段,孔隙形成期奠定储集空间类型和物性条件,表生岩溶期进一步改善储集层的物性,热液矿物充填期孔隙度减小,埋藏溶蚀和沥青充填期使储集层进一步致密化。基于储集层主控因素,预测华蓥山和龙泉山断裂之间的古地貌高带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区,广安—南充—剑阁一带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储集层类型 储集层形成主控因素 储集层演化模式 储集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地质特征与开发技术政策 被引量:58
10
作者 李熙喆 郭振华 +9 位作者 万玉金 刘晓华 张满郎 谢武仁 苏云河 胡勇 冯建伟 杨炳秀 马石玉 高树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8-406,共9页
综合地震、钻井、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针对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磨溪区块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与展布、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研究,确定开发技术对策。结果表明:(1)磨溪区块垂向发育4期颗粒滩体,平面呈现"... 综合地震、钻井、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针对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磨溪区块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与展布、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研究,确定开发技术对策。结果表明:(1)磨溪区块垂向发育4期颗粒滩体,平面呈现"两滩一沟"格局;(2)储集层可分为溶蚀孔洞、溶蚀孔隙和基质孔隙3种类型,有效储集层以溶蚀孔洞和溶蚀孔隙型为主;(3)储集层基质物性较差,受高角度构造缝影响,整体表现为低孔、中—高渗特征;(4)气藏由西向东,气水界面逐渐降低,呈"三段式"结构,建产区统一气水界面为-4 385 m。在气藏地质特征认识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与国内外相似气田开发经验,确定开发技术政策:以颗粒滩主体发育区作为优先建产目标区;在构造高部位集中布井,延缓边水非均匀推进速度,延长气田稳产期;部署水平井,提高单井产能;确定气井合理配产和调峰气井产量,提升气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气田 磨溪区块 龙王庙组 碳酸盐岩气藏 地质特征 开发技术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龙王庙组天然气气源分析 被引量:51
11
作者 郑平 施雨华 +3 位作者 邹春艳 孔令明 王兰生 刘金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54,共5页
为弄清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的成因,在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51个天然气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区灯影组和龙王庙组的天然气组分较之威远、资阳构造,具有甲烷含量略高、普遍含微量乙... 为弄清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的成因,在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51个天然气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区灯影组和龙王庙组的天然气组分较之威远、资阳构造,具有甲烷含量略高、普遍含微量乙烷、非烃含量略低的特点,属于过成熟油和沥青裂解干气;灯影组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 C1)介于-32.43‰^-34.59‰,乙烷碳同位素值(δ13 C2)介于-24.86‰^-28.02‰,龙王庙组天然气的δ13 C1介于-33.36‰^-36.72‰,δ13 C2介于-30.27‰^-32.51‰,二者天然气中的δ13 C1基本一致,但灯影组天然气的δ13 C2明显重于龙王庙组,这是过成熟原油裂解气与沥青裂解气混合所造成的结果。结合26块岩心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确定了天然气的气源和成因:灯影组和龙王庙组天然气均为有机成因,其中龙王庙组天然气气源来自下伏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灯影组天然气为混源气,其气源既来自筇竹寺组烃源岩和灯三段黑色泥岩,也有灯四段孔洞、裂缝中沥青裂解气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早寒武世灯影期 龙王庙期 天然气成因 地球化学 混合成因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类型及其成因 被引量:20
12
作者 孙海涛 张玉银 +3 位作者 柳慧林 谢瑞 杨雪琪 任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8-329,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部板凳沟剖面龙王庙组露头进行了密集采样(1块/m),并根据X-衍射得到的白云石含量对样品进行筛选后,结合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该地区白云岩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部板凳沟剖面龙王庙组露头进行了密集采样(1块/m),并根据X-衍射得到的白云石含量对样品进行筛选后,结合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该地区白云岩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两大类不同成因的白云岩。一类发育有序度低的泥-粉晶白云石,具有正相关的MgO和CaO含量,Mg/Ca值总体较高,且低Sr含量,高Fe,Mn含量,ΣREE+Y含量高,δEu和δCe负异常明显,δ^(13)C与δ^(18)O同位素值与同期海水形成的灰岩特征一致,发育于蒸发环境,为准同生的萨布哈白云石化作用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且受到陆源碎屑混入的影响。而另一类发育粉-细晶白云石,MgO和CaO含量呈负相关,具有低Mg/Ca,高Sr,Fe,Mn含量,低ΣREE+Y含量,也同样具δEu与δCe负异常以及同期正常海水形成的灰岩的δ^(13)C同位素值,但δ^(18)O同位素值略低于同期海水形成的灰岩,这类白云石是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结合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认为研究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灰岩在沉积时,经历了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包括萨布哈白云石化作用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晚期叠加了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因此表现出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具有分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碳氧同位素 白云岩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杨雪飞 王兴志 +3 位作者 代林呈 杨跃明 谢继荣 罗文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101,共7页
结合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川中地区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探讨了研究区龙王庙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展布。研究认为:川中地区在早寒武世龙王庙组沉积期位于陆表海碳酸盐局限—蒸发台地内,包括局限泻湖、台内滩、... 结合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川中地区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探讨了研究区龙王庙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展布。研究认为:川中地区在早寒武世龙王庙组沉积期位于陆表海碳酸盐局限—蒸发台地内,包括局限泻湖、台内滩、台坪和混积潮坪等4种亚相。龙王庙组沉积期经历了2次海侵—海退旋回,纵向上发育了2套完整的泻湖—台内滩—台坪—混积潮坪沉积组合,分别对应于龙王庙组上段和下段。泻湖亚相发育于各段底部,具有水体局限和能量弱的沉积特征;台内滩亚相发育于各段中部,分别沉积了一套厚层砂屑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在研究区分布稳定;台坪亚相发育于各段中上部,沉积物以浅色细晶粒白云岩为主,具有沉积水体浅且易暴露的沉积环境特征;混积潮坪亚相仅发育于各段顶部,为海退最晚期的沉积产物。受龙王庙组沉积期乐山—龙女寺水下古隆起的影响,川中地区位于水下隆起斜坡部位,水动力整体较强,其沉积相分布与水下古隆起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展布规律 下寒武统 龙王庙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6
14
作者 金民东 谭秀成 +8 位作者 童明胜 曾伟 刘宏 钟波 刘庆松 连承波 周星合 许浒 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8,共11页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论证并选取龙王庙组顶—寒武系底界印模地震厚度来表征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岩溶古地貌。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溶台面、斜坡和叠合斜坡3种地貌单元,且不同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论证并选取龙王庙组顶—寒武系底界印模地震厚度来表征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岩溶古地貌。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溶台面、斜坡和叠合斜坡3种地貌单元,且不同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古水文条件,进而控制了岩溶作用强度和储集层质量差异。其中,叠合斜坡区域溶蚀作用最强,发育较大型的溶沟、溶洞系统,其储集空间主要为蜂窝状溶蚀孔洞,质量最好;台面斜坡溶蚀作用有所减弱,发育较小型的溶沟、溶洞系统,储集层质量相对变差;岩溶台面区域溶蚀作用最弱,主要发育小型花斑状岩溶系统,储集空间多为针孔—较小的溶蚀孔洞,整体质量相对较差,局部也存在质量较好储集体。结果表明,除高勘探程度的西部台缘带外,台内勘探程度较低的台面斜坡也可作为灯四段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岩溶台面 斜坡 叠合斜坡 寒武系龙王庙组 震旦系灯影组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纪龙王庙组沉积相演化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玺华 罗文军 +3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彭翰霖 夏茂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9-425,共7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寒武纪龙王庙组勘探取得重大战略突破,颗粒滩相沉积是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寒武纪龙王庙组沉积演化及展布规律研究至关重要。应用层序地层研究思路分析龙王庙组时空沉积演化过程,明确了龙王庙组发育2期沉积旋回,龙王庙组下... 近年来,四川盆地寒武纪龙王庙组勘探取得重大战略突破,颗粒滩相沉积是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寒武纪龙王庙组沉积演化及展布规律研究至关重要。应用层序地层研究思路分析龙王庙组时空沉积演化过程,明确了龙王庙组发育2期沉积旋回,龙王庙组下旋回沉积期盆地自西向东表现为缓坡沉积特征,颗粒滩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发育在川中地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上旋回沉积期表现为"两隆一凹"沉积格局,该时期川中地区颗粒滩大面积分布,川东地区逐步演化为台地边缘相带,发育颗粒滩白云岩,两者之间的重庆-泸州地区为低洼地貌特征,发育厚层膏岩澙湖沉积,该期龙王庙组沉积表现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文中建立了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新模式,揭示了四川盆地寒武纪龙王庙组沉积期碳酸盐缓坡向台地演化的过程,指出重庆-泸州膏岩澙湖沉积造就川中、川东为2个独立滩相储层发育岩性区,川东地区龙王庙组台缘带滩相储层为龙王庙组油气勘探重要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旋回 碳酸盐岩缓坡 碳酸盐岩台地 台缘带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层序划分及储层预测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泠杉 胡明毅 +3 位作者 高达 王頔 汪涛 邢梦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47,共6页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碳酸盐岩地层。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层序划分、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龙王庙组储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龙王庙组可划分2个层序,储层主要发育在高水位体系域中,层序2的储层类型和连...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碳酸盐岩地层。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层序划分、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龙王庙组储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龙王庙组可划分2个层序,储层主要发育在高水位体系域中,层序2的储层类型和连通性相对较好、分布面积较大;龙王庙组为局限台地沉积,可划分为云坪、台内滩、滩间洼地、澙湖等4个亚相,储层主要发育于台内滩亚相;储层按物性可划分为3类,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磨溪井区的台内滩发育区、西北部的剥蚀区边部,东部、南部主要为Ⅱ、Ⅲ类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庙组 层序 储层 碳酸盐岩 台内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最大化降低表皮系数的储层改造技术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郭建春 卢聪 +3 位作者 肖勇 任冀川 佘朝毅 桑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102,共6页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缝洞较为发育且高含硫,钻井液的侵入伤害和完井的不完善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储层伤害,最大化降低表皮系数是该区进一步获得油气增产的关键。为此,从龙王庙组储层地质特征出发...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缝洞较为发育且高含硫,钻井液的侵入伤害和完井的不完善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储层伤害,最大化降低表皮系数是该区进一步获得油气增产的关键。为此,从龙王庙组储层地质特征出发,基于二项式产能公式论证了通过最大化降低表皮系数进一步扩大产能的科学性,并结合目前酸化改造现状分析了钻井液污染、钻完井方式不完善等主要矛盾带来的储层伤害表皮系数。进而论证了表皮系数具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通过储层伤害因素分析,确定了龙王庙组储层总表皮系数主要由钻井表皮和完井方式不完善表皮组成。在优化降低钻、完井表皮系数的同时,针对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的缝洞型特征,提出了有效利用天然裂缝以达到"非径向、网络状"解堵的网络裂缝酸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寒武世 龙王庙组 碳酸盐岩 储集层 缝洞型 表皮系数 网络裂缝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白云岩储层孔洞缝分布特征 被引量:40
18
作者 高树生 胡志明 +2 位作者 安为国 刘华勋 李海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气藏的开发风险大,对其孔洞缝分布特征的研究是气藏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为此,以MX13井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测试了白云岩储层孔...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气藏的开发风险大,对其孔洞缝分布特征的研究是气藏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为此,以MX13井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测试了白云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密度,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运用CT扫描与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储层孔、洞、缝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而综合分析了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对储量评价和开发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克氏渗透率介于0.001~2 mD,平均为0.32 mD;孔隙度介于2%~10%,平均为4.62%,超过60%的储层孔隙度小于6%,其对应的渗透率一般也小于0.1 mD,具有基岩孔渗低、非均质性强、孔洞缝发育的特征;中孔以上的储集空间达到了90%,储层既有较大的储集空间,又有一定的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寒武世 白云岩 孔洞 裂缝(岩石) 孔隙度 渗透率 CT扫描 核磁共振 渗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宋金民 张亚雄 +8 位作者 尹柯惟 刘树根 陈宗于 李智武 田艳红 孙玮 刘颖 金鑫 赵玲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7-638,701,共13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较发育,但相关的研究和认识尚显薄弱。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岩石学分析,对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龙王庙组混合沉积主要为混积型碳酸盐岩...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较发育,但相关的研究和认识尚显薄弱。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岩石学分析,对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龙王庙组混合沉积主要为混积型碳酸盐岩,发育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与混积岩层系,具有渐变式混积和复合式Ⅱ型混积两种类型。纵向上,混合沉积受海平面变化控制,主要发育在三级海平面旋回的海侵期和海退早期,与风暴事件密切相关,且海侵期混积程度明显高于海退期;横向上,高石梯地区混积强度大于磨溪地区。通过四川盆地中部与北部地区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的对比,发现川北地区与古秦岭洋、摩天岭古陆相接,混积强度与混积颗粒粒度均大于川中地区,指示风暴潮流携带陆源碎屑经川北进入川中地区。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龙王庙组混积岩指示高石梯地区处于古地貌斜坡部位,粉砂级石英颗粒卸载形成混积中心。龙王庙组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弱混积或未混积颗粒滩微相中,混合沉积不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沉积环境 地质意义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被引量:15
20
作者 田艳红 刘树根 +10 位作者 赵异华 孙玮 宋林珂 宋金民 梁锋 尹柯惟 李俊良 王晨霞 吴娟 龙翼 李泽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为揭示龙王庙组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以钻井、测录井、地震、测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等为基础,对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构造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储层颗粒滩特征与后期成岩改造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揭示龙王庙组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以钻井、测录井、地震、测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等为基础,对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构造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储层颗粒滩特征与后期成岩改造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王庙组颗粒滩沉积相是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准)同生期海水白云石化和淡水溶蚀作用是早期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所在,表生岩溶作用和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是晚期龙王庙组优质储层改造的重要建设性和保持性成岩作用,多期岩溶作用叠加形成了龙王庙组溶孔洞型储层,并在晚期超压气藏中保存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储层 形成机理 龙王庙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