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永刚 汤良杰 +2 位作者 金文正 万桂梅 吕志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陆相碎屑岩储集层展布特征,并且具有较为有利的构造圈闭,即中浅部发育冲起构造型圈闭,深部发育与滑脱层相关的双重构造圈闭,因此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双重构造 逆冲断裂带 冲起构造 龙门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滑脱构造变形样式 被引量:8
2
作者 金文正 万桂梅 +2 位作者 王俊鹏 杨孝群 白万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3,188-189,共5页
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多套滑脱带,如寒武系、志留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释,认为在具有滑脱层的构造变形中,滑脱层本身发生强烈的挤压揉皱,使得上下地层发生显著不同的构造变形,深部... 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多套滑脱带,如寒武系、志留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释,认为在具有滑脱层的构造变形中,滑脱层本身发生强烈的挤压揉皱,使得上下地层发生显著不同的构造变形,深部的构造变形在纵向上形成两个构造体系,其中上部构造变形体系具有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大量的逆冲断裂带、背冲断块等构造变形样式,而下部构造变形体系则经历较弱的构造变形,地层保存完好,形成分层差异构造变形,地表可以见到特征明显的坡坪式断层、节理发育的断开与连续、逆冲断层的尖灭消失、构造虚脱和弯流褶皱、强烈的褶皱或者揉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带 构造变形 坡坪式断层 龙门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侏罗系出露与油气分布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2 位作者 杨克明 万桂梅 王俊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5-388,共4页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以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2%分布在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即前缘褶皱冲断带),其地表出露为侏罗系,其余则主要分布...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以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2%分布在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即前缘褶皱冲断带),其地表出露为侏罗系,其余则主要分布在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以东的前陆坳陷带,地表为白垩系或第四系覆盖,认为侏罗系出露地区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研究区典型地震剖面解释,从构造变形角度解释这种油气分布特征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油气分布 勘探前景 构造变形 前缘地区 龙门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油气保存条件探讨 被引量:18
4
作者 罗啸泉 李书兵 +1 位作者 何秀彬 李志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4,共5页
在对国内外推覆带油气研究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从构造形变、盖层及油水与油气保存关系等方面,对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油气保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在区带评价的基础上,指出江油—都江堰断裂以东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油气成藏。... 在对国内外推覆带油气研究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从构造形变、盖层及油水与油气保存关系等方面,对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油气保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在区带评价的基础上,指出江油—都江堰断裂以东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油气成藏。建立了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形变保存模式,以及适应本区特征的评价技术方法和指标。据此预测石板滩背斜、鸭子河背斜为龙门山前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保存条件 勘探评价 逆冲推覆带 龙门山 四川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Walkaway VSP技术预测川西北深层碳酸盐岩储层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策 王刚 +3 位作者 倪根生 陈虎 杨璐 王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70-76,9-10,共9页
四川盆地川西北龙门山冲断带下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勘探潜力巨大,SYS地区主要目的层栖霞组发育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该套储层埋藏深、厚度小、非均质性强,导致钻前预测误差大,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此,结合钻井、测井、井中地震和三维地震... 四川盆地川西北龙门山冲断带下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勘探潜力巨大,SYS地区主要目的层栖霞组发育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该套储层埋藏深、厚度小、非均质性强,导致钻前预测误差大,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此,结合钻井、测井、井中地震和三维地震资料,提出了井地联合提高钻前预测精度的思路。通过初至拾取、三分量旋转和共炮集的中值滤波、保幅SVD滤波得到高信噪比的反射波记录,由VSP直接测得的下行波提取子波进行已知子波反褶积压制多次波,进一步提高分辨率;然后基于零井源距VSP资料约束进行Walkaway VSP速度建模;最后采用基于射线追踪共接收点归位和相干叠加成像方法得到Walkaway VSP成像。通过约束反演和属性分析开展储层横向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kaway VSP 龙门山冲断带 碳酸盐岩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