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肥、秸秆和石灰联用对红壤性水稻土酸度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芳禧 方畅宇 +7 位作者 庾振宇 高雅洁 张江林 鲁艳红 廖育林 曹卫东 聂军 屠乃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6-1627,共12页
长期耕作和施肥加快了红壤性水稻土壤酸化,为研究绿肥、秸秆还田和石灰联用对水稻土壤酸度特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基于2016年开始的长期定位微区试验,探究不施肥(CK)、化肥(F)、化肥+紫云英+稻草还田(GRF)、化肥+紫云英+稻草还田+石灰(GR... 长期耕作和施肥加快了红壤性水稻土壤酸化,为研究绿肥、秸秆还田和石灰联用对水稻土壤酸度特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基于2016年开始的长期定位微区试验,探究不施肥(CK)、化肥(F)、化肥+紫云英+稻草还田(GRF)、化肥+紫云英+稻草还田+石灰(GRFL)处理对水稻产量、红壤性水稻土壤不同形态酸、土壤盐基离子及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影响,解析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交换性酸、有机质及交换性盐基离子之间的相关性。连续7年的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GRF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9.9%和5.1%,7年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2.8%和5.9%;GRFL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23.4%和14.2%,7年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1.1%和8.9%。CK、F和GRF处理早、晚稻土壤pH均呈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而GRFL处理早、晚稻土壤pH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下降幅度最小,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与F处理相比,GRF与GRFL处理显著提高了早、晚稻土壤交换性K^(+)、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和酸碱缓冲容量,GRF与GRFL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GRFL处理各指标均有提高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pH与交换性酸、交换性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酸碱缓冲容量、交换性Na^(+)、交换性Mg^(2+)、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主要与交换性酸、交换性H+、交换性Na^(+)和交换性Mg^(2+)有关,水稻产量与土壤酸度性质和养分作用有关,就本研究而言,土壤酸度性质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翻压绿肥、秸秆还田可有效缓解稻田土壤的酸化并提高水稻产量,增施石灰可增强其效果,交换性酸、交换性H^(+)、酸碱缓冲容量、交换性Na^(+)、交换性Mg^(2+)、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是影响土壤pH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石灰 秸秆 水稻 长期定位微区试验 土壤酸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和石灰对红壤性水稻土酸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0
2
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4 位作者 聂军 周兴 谢坚 杨曾平 吴浩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212,共11页
利用34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石灰(NPK+Ca O)对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形态酸、土壤盐基离子及水稻植株阳离子吸收量的影响,探讨土壤交换性H+和Al3+占交换性酸的比例、土壤盐基离子... 利用34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石灰(NPK+Ca O)对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形态酸、土壤盐基离子及水稻植株阳离子吸收量的影响,探讨土壤交换性H+和Al3+占交换性酸的比例、土壤盐基离子、植株带出阳离子数量与土壤酸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NPK处理早、晚稻土壤p H较CK处理分别降低0.2和0.3个单位,交换性酸提高2.3倍和4.2倍,水解性酸提高35.4%和40.0%;NPK+Ca O处理早、晚稻土壤p H较NPK处理分别提高0.5和0.7个单位,较CK处理分别提高0.3和0.4个单位,交换性酸、水解性酸均显著低于NPK和CK处理(p〈0.05)。土壤交换性H+、Al3+含量高低顺序均为NPK+Ca O〈CK〈NPK。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以交换性Ca2+所占比例最大(81.8%~89.3%),NPK+Ca O处理交换性Ca2+较CK和NPK处理分别提高40.1%和62.9%。交换性Ca2+、交换性盐基离子、盐基饱和度与土壤p H正相关,与交换性酸、水解性酸负相关,交换性Mg2+与交换性酸、水解性酸负相关,交换性Na+与水解性酸负相关。植株移出带走的钙、镁、钾、钠离子量及其总量对土壤p H、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有一定影响,但其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通过配施石灰可有效缓解稻田土壤的酸化,促进酸性稻田土壤的生态修复与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石灰 红壤性水稻土 酸性特征 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道中 郭熙盛 +1 位作者 刘枫 何传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1-606,共6页
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长期施肥下砂姜黑土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耗竭状况下Ca_2-P和Ca_8-P的植物营养效率最高,其次为Al-P和Fe-P,O-P和Ca_(10)-P也表现出了一定的... 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长期施肥下砂姜黑土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耗竭状况下Ca_2-P和Ca_8-P的植物营养效率最高,其次为Al-P和Fe-P,O-P和Ca_(10)-P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有效性;Fe-P和Al-P对植物的营养贡献率最高,虽然Ca_2-P和Ca_8-P活性最高,但由于含量低,对磷素养分的贡献率较低,土壤磷素极度耗竭下,Ca_2-P的植物营养贡献率甚至低于Ca_(10)-P和O-P。砂姜黑土对磷的固定严重,土壤中积累的磷主要向Al-P、Fe-P和有效性更低的Ca_(10)-P和O-P转化,Ca_2-P、Ca_8-P的增量较少。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无机磷组分对有效磷的贡献为:Al-P>Ca_8-P>Ca_2-P>Fe-P>O-P>Ca_(10)-P;建立了Olsen-P与无机磷组分间的回归方程:Y=3.8751+0.4674 X1+0.4470 X2+0.3769 X3-0.1166 X4-0.07838 X5(Y代表有效磷含量,X1、X2、X3、X4、X5分别代表Ca_2-P、Ca_8-P、Al-P、Fe-P和Ca_(10)-P含量;P<0.01,R^2=0.9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砂姜黑土 无机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砂姜黑土微生物学特征差异及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欢 曹承富 +5 位作者 张存岭 李玮 乔玉强 赵竹 杜世州 张向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63-1571,共9页
【目的】作为安徽省主要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砂姜黑土不良属性严重制约旱地粮食作物稳产增产,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为改善砂姜黑土生态功能、提高地力可持续性等提供理论依据。【方... 【目的】作为安徽省主要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砂姜黑土不良属性严重制约旱地粮食作物稳产增产,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为改善砂姜黑土生态功能、提高地力可持续性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安徽省杨柳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研究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M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HMNPK)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性状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M、MNPK和HMNPK)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15.68~22.80倍),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二者分别于M、MNPK处理达最高值(30.50×10~5cfu/g和15.50×10~4 cfu/g);长期单施有机肥对土壤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单施化肥有利于土壤真菌数量的增加。施用有机肥(M、MNPK和HMNPK)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MNPK处理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幅最高,达119.74%但与M、HMNPK处理差异不明显,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幅达88.46%,显著高于M、HMNPK处理;长期单施化肥仅对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提增作用(38.87%)对微生物量氮作用不明显,其对微生物量碳的提增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长期单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转化酶活性,抑制磷酸酶活性,长期单施化肥的作用则相反。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9个生物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以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脲酶和转化酶为主要影响因子,第二主成分以为真菌、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为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代表了与碳、氮和磷循环密切相关微生物影响因子。通过综合得分把不同施肥模式下砂姜黑土微生物生态划分为3个等级,一等包括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与高氮),二等包括长期单施有机肥,三等为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结论】通过综合评价可得砂姜黑土的微生物生态状况在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最佳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的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砂姜黑土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及石灰后效对不同生育期玉米根际钾素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韩天富 王伯仁 +6 位作者 张会民 黄晶 李冬初 蔡泽江 柳开楼 蔡岸冬 徐明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7-1507,共11页
依托祁阳红壤旱地定位施肥试验(始于1990年),选取施氮磷(NP)、氮磷+石灰(NPCa)、氮磷钾(NPK)、氮磷钾+石灰(NPKCa)、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氮磷钾配施秸秆+石灰(NPKSCa)6个处理,采集玉米不同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测定其钾、钙、镁... 依托祁阳红壤旱地定位施肥试验(始于1990年),选取施氮磷(NP)、氮磷+石灰(NPCa)、氮磷钾(NPK)、氮磷钾+石灰(NPKCa)、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氮磷钾配施秸秆+石灰(NPKSCa)6个处理,采集玉米不同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测定其钾、钙、镁、铝含量和p H。结果表明:与NP处理相比,施钾处理(NPK和NPKS)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NP、NPK和NPKS处理根际速效钾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均处于亏缺状态,亏缺率分别平均为18.2%、34.2%和26.4%。与对应不施石灰处理相比,NPKCa和NPKSCa处理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在苗期分别降低46.0 mg kg^(-1)和26.5 mg kg^(-1),非根际分别降低68.5 mg kg^(-1)和56.0 mg kg^(-1);从拔节期至收获期,根际速效钾含量平均升高25.2 mg kg^(-1)和33.7 mg kg^(-1),非根际略微降低。NPCa、NPKCa和NPKSCa处理根际土壤速效钾盈亏率与不施石灰相比,整个生育期分别平均提高8.6%、33.2%和19.3%。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相对应缓效钾含量、钾饱和度、K+/(Ca2++Mg2+)和K+/Al3+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缓效钾和钾饱和度相对变化率(交换性钙镁相对变化率)与速效钾相对变化率呈极显著正(负)相关关系。长期施氮磷钾肥基础上施石灰(NPKCa和NPKSCa)4年以后,根际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及钾饱和度均提高(苗期除外),根际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提高幅度低于非根际,最终缓解根际土壤钾素的亏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石灰 根际与非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青光眼药物与眼表结构的改变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晓宁 周敏 《临床眼科杂志》 2006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通过对长期滴用抗青光眼药物患者的症状、眼部检查、实验室指标的分析,了解抗青光眼药物对眼表结构的影响,并对引起眼表结构改变的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9例(50只眼)长期局部滴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患者均给予详细询问病史、眼部常... 目的通过对长期滴用抗青光眼药物患者的症状、眼部检查、实验室指标的分析,了解抗青光眼药物对眼表结构的影响,并对引起眼表结构改变的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9例(50只眼)长期局部滴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患者均给予详细询问病史、眼部常规检查和干眼实验检查:Sch irm er 1、BUT、眼表活体染色、印痕细胞(C IC)检查。结果表麻下的Sch irm er 1、BUT的值均低于正常,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虎红染色评分、印痕细胞评分均高。结论长期局部滴用抗青光眼药物可引影响眼表正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 抗青光眼药物 眼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稳定红黏土强度的长期碳化效应 被引量:9
7
作者 谈云志 喻波 +3 位作者 郑爱 付伟 张华 万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73-79,共7页
碳化效应是石灰稳定土强度增长机理之一,但长期的碳化作用是否对其强度一直起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压实作用,碳化效果到底如何?这些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采用灰土拌和后击实养护和养护后再击实的不同制样方法,通过承载比CBR试验... 碳化效应是石灰稳定土强度增长机理之一,但长期的碳化作用是否对其强度一直起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压实作用,碳化效果到底如何?这些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采用灰土拌和后击实养护和养护后再击实的不同制样方法,通过承载比CBR试验,探讨压实作用对碳化效应的影响。制备4种初始含水率的击实试样,开展碳酸溶液和纯水浸泡下的CBR试验,论证长期碳化对石灰稳定土强度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自然养护90 d后再击实试样的CBR值明显低于击实后养护的试样;初始含水率为34%时前者约为后者的12倍。另外,碳酸溶液浸泡15 d后的试样CBR值均小于纯水浸泡的试样CBR值,但初始含水率越大其影响程度越小,当初始含水率大于34%后两者之间的强度基本没有差别。为进一步佐证长期碳化作用能弱化石灰稳定土的强度,开展不同浸泡时间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发现石灰土的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再次证实长期的碳化作用弱化石灰稳定土的强度。最后,利用热重分析法测试经过碳酸溶液浸泡前后的石灰稳定土,发现长期碳化溶解了部分石灰土中的碳酸钙和硅酸盐类胶结物。借助扫描电镜图片和孔隙尺寸分布曲线,从微观角度揭示不同击实和养护方式对石灰稳定土强度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稳定土 碳化效应 长期作用 红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膨胀土长期压缩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马少坤 赵乃峰 +1 位作者 周东 潘柏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80-2286,共7页
膨胀土的结构、胀缩机制、力学特性和改良方法等方面已有广泛研究,但关于膨胀土长期压缩特性研究甚少,而需对膨胀土地区路基长期稳定性、隧道开挖对地基及地下构筑物长期影响的研究,使得膨胀土长期压缩特性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采用取... 膨胀土的结构、胀缩机制、力学特性和改良方法等方面已有广泛研究,但关于膨胀土长期压缩特性研究甚少,而需对膨胀土地区路基长期稳定性、隧道开挖对地基及地下构筑物长期影响的研究,使得膨胀土长期压缩特性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采用取自南宁地铁东站某基坑膨胀土进行长期一维压缩试验,研究固结压力、含水率分别对压缩指数Cc、次压缩系数C a的影响、压缩指数Cc与次压缩系数C a的关系、预压处理和石灰处治对膨胀土长期压缩特性的影响,寻求降低膨胀土次压缩性的最佳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南宁膨胀土的压缩指数与次压缩系数呈线性关系;与其他黏土相比,膨胀土次压缩特性较低;预压处理和改良处理可以减小土体的次压缩性,经预压处理的改良膨胀土次压缩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长期压缩 次压缩系数 石灰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酸化红壤钾素淋溶对施石灰的响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玲红 黄晶 +4 位作者 王伯仁 李冬初 柳开楼 韩天富 张会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7-467,共11页
为探究石灰施用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对酸化红壤钾素的影响,依托始于1990年的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化肥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半量秸秆还田(NPKS)及其增加常量石灰(NPL、NPKL、NPKSL)6个处理... 为探究石灰施用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对酸化红壤钾素的影响,依托始于1990年的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化肥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半量秸秆还田(NPKS)及其增加常量石灰(NPL、NPKL、NPKSL)6个处理。室内土柱淋溶试验设置0 L、0.5 L、1 L和1.5 L石灰施用量,监测田间和淋溶后0~50 cm土层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pH及淋溶液中钾离子(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石灰4年后,与NPKS、NPK、NP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相应土层的缓效钾含量;NPKSL和NPL处理分别增加了0~40 cm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6%~36.39%和27.26%。2)石灰施用量相同,各处理土壤累积K+淋溶量由大到小依次为NPKS处理、NPK处理和NP处理。施用石灰减少了NPKS和NPK处理淋溶液中累积K+含量,降幅为18.10%~57.70%,且K+淋溶率也下降。3)施石灰提高了表层土壤pH;土壤中钾素盈余情况下,石灰当季施用量每增加1000 kg·hm–2,K+淋溶损失率降低11.7%;施用石灰和施肥是显著影响平均淋溶K+量和K+累积淋溶量的主效应。可见,施用石灰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均能提高表层土壤pH;减少速效钾在剖面的运移,增加剖面下层缓效钾的含量;土壤淋溶K+量、累积K+淋溶量和K+淋溶率均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用石灰而降低。合理的石灰用量能够有效降低酸化红壤K+淋溶损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酸化红壤 钾素 石灰 长期效应 短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杰军 于豪杰 +4 位作者 王家嘉 汪霄 吴萍萍 李虹颖 李录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4期143-145,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500、3000、4500和6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500、3000、4500和6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000 kg/hm^(2)的中等秸秆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长期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与对照相比,4个年度试验,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幅度逐渐增大,后2个年度的增产效应达显著水平,显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结论]当前生产条件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长期秸秆适宜还田量为450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长期直接还田 小麦产量 淮北砂姜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