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
1
作者 李鉴林 常祖峰 +3 位作者 阿拉塔 刘昌伟 杜浩国 徐俊祖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文山—麻栗坡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块体运动的前锋部位,地处川滇块体、华南块体和印支块体结合地带,研究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卫星影像上显示出该断裂北段线性特征清晰,沿线新生代盆... 文山—麻栗坡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块体运动的前锋部位,地处川滇块体、华南块体和印支块体结合地带,研究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卫星影像上显示出该断裂北段线性特征清晰,沿线新生代盆地呈串珠状分布。据野外地质调查,白沙坡、热水塘一带多个第四纪剖面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发育在盘龙河T_(2)阶地上的白沙坡断层断错了晚更新世末期阶地堆积,其被错地层^(14)C测试年龄为(15420±40)a。该断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正断分量,据阶地堆积物变形数据估算,其水平滑动速率为1.6~1.9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 晚第四纪活动 右旋走滑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博格达北缘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2
作者 袁海洋 吴传勇 +3 位作者 于晓辉 王雪竹 臧柯智 高瞻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3-1250,共8页
博格达山是东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麓发育的博格达北缘断裂为博格达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构造。该断裂西段(阜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东段活动特征尚缺乏定量约束。为研究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首先开展断裂几何学与运动学调查... 博格达山是东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麓发育的博格达北缘断裂为博格达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构造。该断裂西段(阜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东段活动特征尚缺乏定量约束。为研究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首先开展断裂几何学与运动学调查;继而基于无人机获取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地形剖面进行测量,同时采集年代学样品测定地貌面年龄,最终定量限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北缘断裂以向北逆冲为主,晚第四纪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04)mm/a;与北天山山前断裂带西段相比,其活动强度显著减弱,这与天山整体自西向东变形速率递减的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博格达北缘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雅雪山断裂金强河段晚第四纪断错地貌及滑动速率确定
3
作者 徐伟 程理 +1 位作者 李光涛 陈文龙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7,共11页
祁连山东段发育了多条大型活动断裂,如近东西向展布的天桥沟-黄羊川断裂及北西西向展布的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等,在马雅雪山北麓、宝泉山隆起北缘还发育了一条整体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的马雅雪山断裂。其中,前人已对天桥... 祁连山东段发育了多条大型活动断裂,如近东西向展布的天桥沟-黄羊川断裂及北西西向展布的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等,在马雅雪山北麓、宝泉山隆起北缘还发育了一条整体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的马雅雪山断裂。其中,前人已对天桥沟-黄羊川断裂、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相比而言,马雅雪山断裂的研究程度还较低,其最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其与区域主干活动断裂之间的关系等尚不清楚。马雅雪山断裂构成了天祝盆地与南部山体、丘陵的分界线,迹线清晰,断层三角面、断层槽谷多见,局部冲洪积阶地可见线性展布的断层陡坎,显示出断裂在晚第四纪有一定的活动。本研究对马雅雪山断裂西部的金强河段开展了实地调查,重点对马营沟及小黑刺沟2处的阶地断层陡坎开展了高精度地形地貌测量及阶地地貌面定年,对滑动速率进行了厘定。研究结果表明,马雅雪山断裂金强河段晚第四纪活动显著,断裂最近强震活动发生在8.21~3.43 ka BP,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5~0.63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雅雪山断裂 晚第四纪 断错地貌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118
4
作者 马保起 苏刚 +1 位作者 侯治华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变形。断裂活动具有间歇性特点,晚第四纪以来有过3期活动,其起始时间分别为50,20,10kaBP。依据各级阶地面年龄和变形量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晚第四纪逆冲滑动速率分别为0.5,0.6~0.3,0.2mm/a;据阶地走滑位错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的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均约为1mm/a。现代河床之下发育很厚的河流堆积物表明,龙门山的构造抬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估算 岷江 中段 河流阶地 垂直变形 断裂活动 起始时间 走滑速率 构造抬升 变形量 地面 都江堰 纵剖面 间歇性 堆积物 发育 年龄 逆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兴旺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吴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111-119,共9页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地质填图,对甘肃东南部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中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崖,不同期次的阶地之上都...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地质填图,对甘肃东南部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中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崖,不同期次的阶地之上都有断层陡坎发育,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明显活动,最新活动的离逝时间为1 300年左右,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东段活动性明显减弱,没有发现断错全新世地层的证据,在地貌上多表现为线性沟谷,属于晚更新世断裂。根据对断错阶地的测量和年代测试,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左旋滑动速率为每年(1.3±0.1)mm,垂直滑动速率为每年(0.39±0.0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阶地 全新世 迭部-白龙江断裂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观测及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所反映的青藏高原北部变形 被引量:69
6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1 位作者 袁道阳 郑德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91-2508,共18页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和海原—祁连山断裂.两条主要边界断裂上的滑动速率分布显示了断裂间滑动速率转换及调整特征.阿尔金断裂自95°E以西的8-12 mm/a稳定滑动速率,向东逐渐降低到最东端的约I-2 mm/a,而海原断裂自哈拉湖一带开始发育后滑动速率为1-2 mm/a,到祁连一带(101°E以东)增大到相对稳定的4-5 mm/a,直到过海原后转向六盘山一带,滑动速率降低到1-3 mm/a,甚至更低.滑动速率的变化及分布特征显示,阿尔金断裂滑动主要是通过祁连山内部隆起及两侧新生代盆地变形引起的缩短来吸收的,海原—祁连山断裂的低滑动速率及沿断裂运动学特征表明断裂尾端的陇西盆地变形及六盘山的隆起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的主要吸收方式.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变形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连续变形,变形发生自高原内部,边界断裂的走滑被高原内部变形所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S观测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边界断裂 连续变形 青藏高原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武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位移速率 被引量:17
7
作者 廖玉华 柴炽章 +1 位作者 张文孝 许文俊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8-165,共8页
灵武断裂是银川地堑南段的东侧构造边界 ,与灵武—吴忠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以往研究程度较低。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探槽开挖、年代侧定、相关地貌年代测定、断错历史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对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开展了比较系... 灵武断裂是银川地堑南段的东侧构造边界 ,与灵武—吴忠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以往研究程度较低。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探槽开挖、年代侧定、相关地貌年代测定、断错历史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对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开展了比较系统的野外考察。本文以野外考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论述了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 ,估计了其垂直位移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 位移速率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与红河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81
8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1 位作者 臧阳 代博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7-530,共14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 川滇块体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运动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及区域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白明坤 Chevalier Marie-Luce +8 位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吴琼 王世广 刘富财 焦利青 张进江 张蕾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12-2332,共21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考察、OSL(光释光)和^(14)C测年方法以及LiDAR(激光雷达)扫描获得乾宁段龙灯乡冲积阶地的位错量和废弃年龄。T4和T3′水平位错量分别为106±5 m和77±2 m,T4阶地垂直位错量为9.6±0.5 m。T4和T3′阶地的废弃年龄分别为11±1 ka和7±1 ka。结合对应的年龄和位错量,得到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左行走滑速率为10.5±1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0.1 mm/a,断层倾向北东,具有正断运动学特征。通过重新计算断裂两侧GPS矢量沿断裂方向分量,得到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炉霍—康定段、磨西段现今左行走滑速率分别约为8.1 mm/a、8.2 mm/a、9.4 mm/a,整体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递增。综合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和最新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估算,认为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目前应变累积达到了发生一次M_(W) 6.8(M_(S) 7.2)大地震的潜能,在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中应对此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构造地貌学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峪关断层中段的新活动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何文贵 袁道阳 +3 位作者 王爱国 梁明剑 刘兴旺 郑文俊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3,共8页
嘉峪关断层是河西走廊盆地内部的一条重要断层,断层走向NNW向,晚第四纪以来新活动特征以挤压逆冲为主兼具有右旋走滑特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嘉峪关城楼北关园子山嘉峪关断层大陡坎西侧0.5km处的Ⅲ级阶地面上,新发现一段长约1.6km保... 嘉峪关断层是河西走廊盆地内部的一条重要断层,断层走向NNW向,晚第四纪以来新活动特征以挤压逆冲为主兼具有右旋走滑特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嘉峪关城楼北关园子山嘉峪关断层大陡坎西侧0.5km处的Ⅲ级阶地面上,新发现一段长约1.6km保存完好的小断层陡坎,坎高0.5~2m,且有冲沟发生右旋位错现象。经探槽开挖和热释光测年确认,嘉峪关断层全新世有古地震活动。据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和测年结果,得到断裂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52~0.5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峪关断层 古地震 滑动速率 晚第四纪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东端塔藏断裂压剪活动与高原隆升作用讨论 被引量:17
11
作者 胡朝忠 任金卫 +3 位作者 杨攀新 熊仁伟 陈长云 付俊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01-1415,共15页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横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内部和边缘,因属于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运移的东北侧边界带,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和滑动速率对认识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极端重要。本文综合SPOT、中巴资源卫星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横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内部和边缘,因属于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运移的东北侧边界带,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和滑动速率对认识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极端重要。本文综合SPOT、中巴资源卫星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冲沟、山脊、断错河流阶地、断层槽谷、反向坎等地震地貌的识别,开展详细的断错地层、地貌研究和系列年代学样品采集测试,对塔藏断裂的精细几何展布、晚第四纪活动性质、滑动速率进行详细分析。塔藏断裂自西向东可分为青藏高原内部的罗叉段、青藏高原边缘的东北村段和马家磨段,各段走向依次为113°、142°、130°,逐渐向南偏转,晚第四纪的活动表现为分段性和多期性。罗叉段全新世以左旋剪切走滑为主兼挤压活动,左旋走滑速率为2.43~2.89mm/a左右,最新地表断错事件发生在0.66±0.04ka BP以来,断层面表现出走滑断层的近垂直和张裂并发育充填楔的典型特征,塔藏断裂为东昆仑断裂系东延的主要断裂之一;马家磨段也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距今9.0±0.8ka的地层被断错,而且断层面北倾达58°。因此,对比分析塔藏断裂各段活动特征可见,西部以水平剪切运动为主,而东部走滑运动分量逐渐变弱,断面北倾、北盘上升导致的垂向分量逐渐变大。东昆仑断裂带及塔藏断裂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向东规则减小,并转化为横向逆冲作用和高原隆升,符合"叠瓦状逆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藏断裂 东昆仑断裂带 滑动速率 压剪活动 有限挤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学猛 杜义 +1 位作者 舒赛兵 谢富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张性正断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根据一些断错地貌点的大比例尺填图、实地测量及其年代学分析,确定了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 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张性正断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根据一些断错地貌点的大比例尺填图、实地测量及其年代学分析,确定了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mm/a。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反映了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比较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陵-瑞丽断裂 晚第四纪 断错地貌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石峰 李安 +2 位作者 杨晓平 徐锡伟 何宏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63,共14页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生...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生康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7.6±0.5)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仁果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8.0±0.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错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3±0.4)mm/a;日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8±0.8)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在仁果乡和错阿乡进行了探槽研究,两处探槽都揭示了多次古地震事件,虽然揭露的断层构造样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以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综合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构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被引量:43
14
作者 周荣军 黎小刚 +2 位作者 黄祖智 何玉林 戈天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 ,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长约 2 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 ,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 ,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长约 2 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 ,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际河四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在3m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凉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玺 陈清华 +3 位作者 朱文斌 马婷婷 王晓蕾 刘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8,共9页
真武、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的边界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演化特征。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断层平均活动速率的计算,分析了两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将两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了凹陷边界主断裂发育... 真武、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的边界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演化特征。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断层平均活动速率的计算,分析了两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将两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了凹陷边界主断裂发育的时空关系,对比探讨了两断裂带内各级断层的发育顺序和模式,并探讨了断层发育的成因。研究表明:一级断裂真①、吴①断层形成于泰州组沉积时期,阜四段沉积时期达到活动顶峰。二级断裂真②、吴②断层形成于阜四段沉积时期,戴南组沉积时期达到活动的顶峰。二级断裂主要形成于一级断裂沿走向的转折处,其延伸方向受控于区域早期NW-SE向伸展应力以及曲折边界条件;两断裂带内部断层发育模式有很大不同,认为其分别形成于伸展机制与斜滑机制下,与区域后期EW向挤压导致的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边界断裂带 晚白垩世-新生代 平均活动速率 伸展与斜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貌表现 被引量:37
16
作者 常祖峰 张艳凤 +1 位作者 李鉴林 臧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2,共7页
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重点论述了德钦-中旬-大具断裂的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和最新活动时代.该断裂多处断错了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地层,具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水平滑动速率为1.7 ~2.0 mm/a,垂... 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重点论述了德钦-中旬-大具断裂的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和最新活动时代.该断裂多处断错了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地层,具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水平滑动速率为1.7 ~2.0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6~0.7 mm/a.该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西北边缘的一条重要的NW向走滑断裂,它与金沙江断裂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菱形块体西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江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洋 张波 +1 位作者 侯建军 艾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7-1192,共16页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分量,沿断裂走向运动学存在差异。NW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局部有明显正断分量;SE段为右旋走滑兼NE盘向SW盘逆冲。曲江断裂在全新世活动强烈,沿走向错断地貌广泛发育,累积水平位错量3.7~830m。通过对错断地质体、地貌单元的断距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14C或光释光定年,得到断裂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为2.3~4.0mm/a。断裂活动速率的变化与运动学分段有很好的响应:NW段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3.0mm/a,存在0.6~0.8mm/a的构造抬升;由于受到小江断裂的影响,断裂sE段逆冲分量增加,滑动速率相应降低(〈3.0mm/a),存在1.1mm/a的构造抬升,表明断裂NW段和SE段存在差异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断裂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 错断地貌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学猛 田坤 +4 位作者 杜义 何仲太 雷惊昊 马保起 谢富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8,共14页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显,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距今2.72 k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2.3~3.7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2~0.6 mm/a,该断裂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起着变形分解作用,吸收了玉树段内约1/3的走滑变形。研究结果可以解释甘孜-玉树断裂带内玉树断裂走滑速率偏小的构造现象,并为评价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巴塘断裂 甘孜-玉树断裂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学猛 杜义 +2 位作者 何仲太 马保起 谢富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9-900,共12页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是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分界地带的一条重要活动断裂。该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断错地貌特征明显,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逆冲断裂。利用后差分GPS对阶地与洪积扇断错地貌进行了精细测量,并结合碳十四(14C)和...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是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分界地带的一条重要活动断裂。该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断错地貌特征明显,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逆冲断裂。利用后差分GPS对阶地与洪积扇断错地貌进行了精细测量,并结合碳十四(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对地貌面年代进行限定,获得该断裂东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5.5~6.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3~0.28mm/a;全新世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2.2~4.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0~0.63mm/a;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4~6mm/a。为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相邻活动地块的运动学特征探讨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 晚第四纪 巴塘盆地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景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水平活动强度的分时、分段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柴炽章 张维歧 焦德成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5-42,共8页
在野外实测工作基础上,统计归纳了天景山断裂带上的冲沟左旋错动资料,分析了各类冲沟形成年代,对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水平活动强度分时、分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总体活动强度不大,但从时间和空间分析,各... 在野外实测工作基础上,统计归纳了天景山断裂带上的冲沟左旋错动资料,分析了各类冲沟形成年代,对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水平活动强度分时、分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总体活动强度不大,但从时间和空间分析,各段活动差异比较明显,平均滑动速率为023~162mm/a。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中心位于断裂带西段,平均速率为140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活动中心东移到中段,平均速率为130~16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景山 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