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 被引量:27
1
作者 韩竹军 虢顺民 +2 位作者 向宏发 张家声 冉勇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0-418,共9页
作为 1996年丽江 7.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丽江—大具断裂可以分为丽江—玉湖和玉湖—大具等南北两段 .它们在构造表现、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但都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运动学性质 ,即既具有垂直正断运动 ,又有水平左旋走滑运动 .... 作为 1996年丽江 7.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丽江—大具断裂可以分为丽江—玉湖和玉湖—大具等南北两段 .它们在构造表现、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但都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运动学性质 ,即既具有垂直正断运动 ,又有水平左旋走滑运动 .这种运动特征开始于第四纪初期 (距今 2 .4~ 2 .5Ma) .在构造形式上 ,早更新世时期发育低倾角拆离断层 ;中更新世(0 .8Ma)以来 ,以高角度正断层活动为主 .根据源于玉龙—哈巴雪山东麓的一系列冲沟 ,在穿越山前断裂时同步左旋位错特点和剥夷面垂直落差 ,初步估算了丽江—大具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和垂直位错速率分别为 0 .84和 0 .70mm/a ;中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和垂直位错速率分别为 1.5 6和 1.6 9mm/a .近南北向丽江—大具断裂的运动性质一方面受到区域性北北西 南南东水平主压应力场的影响 ;另一方面 ,也受到玉龙—哈巴雪山与丽江盆地之间强烈的差异性运动的制约 .这两种动力学过程的共同作用 ,形成了 1996年丽江地震构造环境的特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6年丽江地震 差异运动 盆地边界断裂 地震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实验结果及断裂理论分析研究1996年丽江7级地震孕震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毅力 文丽敏 +2 位作者 吴小平 王万里 杨润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8,共6页
通过追踪1996年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过程,发现其震前30余年前兆性中强地震的发生顺序和迁移特征与前人实验结果相吻合。从断裂理论分析,中强震前兆性地震序列及主震发生的先后顺序由孕震区内断裂构造及断裂端部应力核区内介质的E·γ... 通过追踪1996年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过程,发现其震前30余年前兆性中强地震的发生顺序和迁移特征与前人实验结果相吻合。从断裂理论分析,中强震前兆性地震序列及主震发生的先后顺序由孕震区内断裂构造及断裂端部应力核区内介质的E·γ综合决定。这种运用实验结果和相关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某些天然地震孕震过程的方式,有可能为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报尝试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孕育 地震活动 发震顺序 应(形)变场 丽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 被引量:14
3
作者 皇甫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共8页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云南省丽江与中甸交界的丽江县境内(北纬27°18′,东经100°13′)发生70级强烈地震。大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按《云南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启动一类大震对...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云南省丽江与中甸交界的丽江县境内(北纬27°18′,东经100°13′)发生70级强烈地震。大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按《云南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启动一类大震对策,成立地震前后方两个指挥部,全面开展震情现场监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科学考察和宣传工作。准确地预报了2月5日60级、2月6日57级、2月7日54级强余震,及时科学地完成了灾情调查和震害损失评估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指挥地震应急抢险、恢复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丽江70级地震的预测预报实践,经国家地震局及有关专家确认:①中期(1—3年)和中短期(1年尺度)预报较为准确;②震前短期预测向省政府打了一定招呼;③临震预报地点判断失误。本次地震由两次破裂构成,初始破裂从微观震中大具向东南方向扩展约10余公里,以倾滑为主;主破裂方向偏转至近南北向,由北向南扩展近20公里,其位置与方向与玉龙山东缘山前断裂基本一致,并在地表形成三段断续和长约30公里的破裂带,总体走向N10°—15°E,具左旋斜滑特征。综合分析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地震预报 云南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发震应力场和破裂特征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绍晋 龙晓帆 罗淑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6-34,共9页
丽江70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的复杂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南南东。震区位于可能受到多种构造动力源作用的特定构造运动环境中。获得了主震和22个M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P波初动... 丽江70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的复杂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南南东。震区位于可能受到多种构造动力源作用的特定构造运动环境中。获得了主震和22个M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分析表明,主震发震应力场为北3°东,与震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有一个小角度的偏差。主震的发震应力不仅有水平应力的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垂直应力的作用。在余震序列发展中震区呈现出应力场分布的复杂图象。地质资料表明,震区处在北西、北东和北北西———北北东向三条较大规模构造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形断块内。推测主震发生在北西向边界断裂与断块内近南北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并且自交汇点分别向此两断裂两侧破裂,形成震源的两次破裂过程。主震的破裂错动以正倾滑动为主,兼具左旋剪切错动分量。余震主要发生在三角形断块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发震 应力场 破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丽江县城房屋震害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锡财 陈述恒 李康龙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7-423,共7页
本文简述丽江7.0级地震造成的丽江县城钢筋砼框架、砖混结构和单层空旷房屋的震害,研究了房屋的震害特征,对震害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丽江县城 震害调查 房屋 震害 地震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与芦山两次M_(S)7.0地震震例回溯研究及亚失稳特征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腊月 尹海权 +2 位作者 马伶俐 李智蓉 张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基于川滇地区的跨断层观测资料,采用多种形变分析方法,针对川滇地区监测状况较好的1996年丽江、2013年芦山两次M_(S)7.0地震开展震例回溯研究,并以亚失稳理论及实验室结果为指导,归纳总结跨断层观测获得的断层运动在亚失稳阶段的时空变... 基于川滇地区的跨断层观测资料,采用多种形变分析方法,针对川滇地区监测状况较好的1996年丽江、2013年芦山两次M_(S)7.0地震开展震例回溯研究,并以亚失稳理论及实验室结果为指导,归纳总结跨断层观测获得的断层运动在亚失稳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可能的表现形式,寻找区域范围内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探索地震进入亚失稳状态的跨断层识别标志。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震源区在震前数年主要表现为弱变形的状态,可能是孕震晚期发震断层闭锁、断层近场应力应变积累趋于极限的表现。震源区边缘附近300 km范围内在震前数月至3年出现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断层活动具有协同化现象,但仅个别跨断层场地观测到了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失稳过程类似的图像,大多数场地仅仅观测到了稳态(线性阶段)、亚稳态(偏离线性阶段)特征,亚失稳态特征并不清晰,分析可能与跨断层场地所处的构造位置及观测周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M_(S)7.0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跨断层观测 震例回溯 亚失稳特征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后地壳密度动态变化三维反演 被引量:4
7
作者 玄松柏 申重阳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0,共7页
利用滇西实验场1994—1996年6期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得到重力场差分动态变化,运用块体生长模式和遗传反演方法反演了该区地下物质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丽江7.0级地震前后震中南部区域地下... 利用滇西实验场1994—1996年6期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得到重力场差分动态变化,运用块体生长模式和遗传反演方法反演了该区地下物质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丽江7.0级地震前后震中南部区域地下物质密度动态演化过程;近震中区地震前后密度变化趋势为减小-加速减小-减速减小-发震-增大-加速增大;震源区南部地震前后密度变化经历了相对稳定-增大-减小-加速减小-发震-增大的过程,证实了震前存在扩容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地震 重复重力测量 密度变化 三维反演 扩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异常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7年第4期40-45,共6页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②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②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场 唐山市 地震 震级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的开发——以丽江地震为例(英文) 被引量:5
9
作者 何宏林 宋新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11,共16页
地震一旦发生,给出一个快速而合理的震害评估,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和灾区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以改善和加快震害评估的速度,有的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然而,几乎所有这些研究... 地震一旦发生,给出一个快速而合理的震害评估,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和灾区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以改善和加快震害评估的速度,有的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然而,几乎所有这些研究和开发都是基于城市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由于不具备象发达城市地区那样的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很难把适用于发达的城市地区的类似系统移植过来。此外,尽管同样强度的地震在发达的城市地区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但地震灾害在乡村地区所造成的损失恢复起来要比在发达的城市地区困难得多。所以,有必要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适用于乡村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的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西南偏远乡村地区的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建立本系统的依据是中国地震局1988年编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中的“现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本系统由1)震后快速评估与2)震害数据管理和综合评估2部分组成。选择的范例研究区为丽江地区,使用的基础数据包括云南省特别是丽江专署和丽江县的家庭和人口分布、各乡镇的GDP等社会和经济统计数据;;1996年丽江地震的震害数据,包括建筑物的破坏状况、地震烈度、不同烈度区内的人均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该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可视化震害评估和震害数据管理工具,在该系统中开发的GIS地图制作和插值功能还为我们提供了比以往更细致的震害分析功能。应用上述功能分析1996年丽江地震时,发现地震烈度的衰减分布极其复杂,并不是简单地随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从其空间分布与地质构造背景来看,这种复杂性可以用盆地中堆积物的厚度和断层的分布来解释。尽管这是一个仅适用于中国西南偏远乡村地区的并不完善的系统,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对提高中国偏远乡村地区的抗震救灾能力有所帮助,对中国的同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 1996年丽江地震 发展中国家 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管理系统 地震灾害评估 丽江地震 开发 GIS平台 乡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大震前长-中-短-临地震学异常的演化过程 被引量:13
10
作者 蔡静观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20,共8页
本文通过丽江大震前地震学各项异常的动态追踪,研究了长-中-短-临异常伴随大震孕育、发生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强震的缺震、强震的重复、中强震密集、诱发地震、相关地震等多项长期异常的背景上,出现了中小地震活跃、调制小震... 本文通过丽江大震前地震学各项异常的动态追踪,研究了长-中-短-临异常伴随大震孕育、发生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强震的缺震、强震的重复、中强震密集、诱发地震、相关地震等多项长期异常的背景上,出现了中小地震活跃、调制小震频繁、复发周期降低、震源深度加深和震级差增大、地震序列h值下降等同步的中期异常,而1995年中小地震活跃后的平静、低复发周期的回升、震源深度为25公里和震级差在10—11级的地震次数增加则预示了大震的逼近,尤其异常平静为该震前的显著短临标志。作者认为,远场强震对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孕震系统,产生的扰动主要表现为发生震级较大中小地震,一旦中小地震的频度和能量同步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学 地震前兆 演化过程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壳形变与丽江7.0级地震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兴华 宋金玲 +1 位作者 王琼伟 邵德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2-82,共11页
本文利用滇西、滇中地区大地垂直形变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的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其结果表明:1996年2月滇西丽江70级地震前,该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产生了由北东—北西的转变,震源区出现高达109mm的... 本文利用滇西、滇中地区大地垂直形变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的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其结果表明:1996年2月滇西丽江70级地震前,该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产生了由北东—北西的转变,震源区出现高达109mm的垂直差异运动1993—1996年有75%的断层形变测点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期、短期和临震异常。大地垂直形变与断层形变的共性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壳变形 地震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预报的连续性方法与丽江7.0级地震预报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淑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5,共5页
作者继《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探讨》后,提出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即一次强震前4个月内的中等地震丛集区几何中心150公里内地区,在经过数月至数年的孕育后将演变成强震发生区。据此连续性方法,1993年1月27日普洱6... 作者继《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探讨》后,提出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即一次强震前4个月内的中等地震丛集区几何中心150公里内地区,在经过数月至数年的孕育后将演变成强震发生区。据此连续性方法,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后即在《震情研究》上预报“未来3—5年省内的7级大震将发生在永胜期纳(264°N,1006°E)附近地区。另外,缅甸(225°N,98°E)也可能发生7—8级大震”。上述两个预报参考点附近130公里内于1995年7月和1996年2月分别发生了缅甸73级和丽江70级地震。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1987年总结应用以来,云南及边界符合判定条件的丛集区6个,至今在参考点130公里内都已发生过M>6地震。方法无虚报,对应率6/6,漏报普洱63级地震,方法概括率6/7。云南强震活动的连续性方法具有预测地点的精确度达到国家地震局有关规定,强度、时间预报指标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强震预报 连续性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实现不同时间长度地震观测资料的形态匹配 被引量:2
13
作者 闫伟 王海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9-777,共9页
本文将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引入到地震观测资料的形态匹配分析中,以解决因时间尺度不一致的两列观测数据无法定量比对的问题。基于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方法原理,通过测试数据验证了动态时间规整方法的可行性,并利用云南西部地区的断层实际观... 本文将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引入到地震观测资料的形态匹配分析中,以解决因时间尺度不一致的两列观测数据无法定量比对的问题。基于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方法原理,通过测试数据验证了动态时间规整方法的可行性,并利用云南西部地区的断层实际观测数据,分析了1996年丽江MS7.0地震前的跨断层观测数据异常形态与当前数据异常形态的相似性问题。结果表明:①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可用于地震资料时间长度不一致时的相似性匹配;②时间不一致的两列观测数据可用累积规整路径距离来定量表征,累积距离越短,曲线形态越一致;③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可用于给定模板的前兆数据相似度的计算机自动提取,可提高当前仅依靠人工判别的工作效率;④从模式识别的角度考虑,当前下关跨断层水准观测数据变化形态与1996年丽江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的水准数据变化形态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时间规整(DTW)方法 数据异常形态 模式识别 1996年丽江ms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