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区域地质环境与主要地质安全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旭文 王彦兵 +2 位作者 朱姝 姚鑫 李显鑫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8,共18页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南输电走廊进一步灾害识别与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表明: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地形地貌差异显著、岩土体结构损伤和劣化等独特的区域地质环境,极易诱发地质安全隐患;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冰)崩、冰湖溃决和冻胀融沉等;沿线地质安全隐患的发育受控于极高陡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条件、升温融雪气候变化、强烈的断裂活动与频发的地震、内外动力耦合诱发的高位远程灾害链等因素;深入融合InSAR技术、光学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技术和在线实地监测等软防控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打破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灾害隐患错判、漏判、少判、智能化程度低和精准性差等困局。研究结果将为藏东南地区水电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藏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走廊 藏东南地区 地质安全问题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 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志华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张永双 李彩虹 邵慰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0-1662,共13页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沿线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选取9个地质环境因子指标,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较好、中等和差4个等级。结果显示,活动断裂是最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因素,其次是地形起伏度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地区远离活动断裂带和深切峡谷,呈块状、条带状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及深切峡谷之间。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和高山峡谷区,突出表现为距活动断裂较近,尤其是多条断裂相交或近于相交的地区。研究结果能够为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 层次分析法 重大工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对扩张机制的响应--辽蒙地质走廊中-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8
3
作者 邵济安 季建清 +1 位作者 路凤香 张履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31-1440,共10页
选择以辽西为中心,近东西向延伸800km的辽蒙地质走廊为研究区,通过年代学研究,确认130Ma以来的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对称分布的时空格局具有"中间老、两侧新"的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软流圈来源的岩浆向东西两侧侧向流动,岩... 选择以辽西为中心,近东西向延伸800km的辽蒙地质走廊为研究区,通过年代学研究,确认130Ma以来的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对称分布的时空格局具有"中间老、两侧新"的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软流圈来源的岩浆向东西两侧侧向流动,岩浆来源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提出"软流圈底辟体上涌和水平侧向流动"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蒙地质走廊 火山岩时空分布 软流圈 对流 大陆岩石圈 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前缺水区找水方向 被引量:9
4
作者 丁宏伟 姚兴荣 +1 位作者 闫成云 陈兴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7-20,34,共5页
本文根据近 2 0年来在河西走廊从事水文地质工作所掌握的资料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将山地与平原的接触关系归纳为 3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具有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存在于山体与走廊平原之间的“叠瓦状”大型逆冲隐伏断... 本文根据近 2 0年来在河西走廊从事水文地质工作所掌握的资料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将山地与平原的接触关系归纳为 3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具有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存在于山体与走廊平原之间的“叠瓦状”大型逆冲隐伏断裂带及其所派生的山麓中新生界皱褶 ,阻止了山区基岩裂隙水与走廊平原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使山体与走廊平原衔接地带地下水位突变 ,产生 10 0~ 2 0 0m或更深的“地下跌水” ,也正是这一原因 ,使历年来在这一缺水区的地下水勘察变得尤为慎重。正确找水方向在于根据山体与平原的接触关系的不同 ,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地下水 (泉水 )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地质构造 山体 平原 接触关系 缺水原因 找水方向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经济走廊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 被引量:5
5
作者 施美凤 林方成 +2 位作者 朱华平 王宏 邓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34,共19页
中新经济走廊纵贯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处全球著名的特提斯成矿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勘查开发水平滞后,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优选地区之一。该区一大批矿床的发现和一系列新矿山的陆续建成投产,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 中新经济走廊纵贯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处全球著名的特提斯成矿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勘查开发水平滞后,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优选地区之一。该区一大批矿床的发现和一系列新矿山的陆续建成投产,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中新经济走廊的大型或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背景的总结,并对研究区主要矿床的成矿作用、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中新经济走廊矿产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进而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南亚地区的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经济走廊 东南亚 中南半岛 地质特征 典型矿床 成矿作用 找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质走廊带岩石物性在岩石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阳 韩立国 +4 位作者 孟兆海 徐学纯 李凤婷 董思源 周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3-1634,共12页
本文对辽西地质走廊带不同地质单元的岩石标本进行物性参数测量,建立沉积岩和火成岩岩石密度、弹性波速度、磁化率、电阻率与光谱数据之间的定性和半定量关系,研究岩石物性与岩石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此来研究岩石的成岩环境。根据不同... 本文对辽西地质走廊带不同地质单元的岩石标本进行物性参数测量,建立沉积岩和火成岩岩石密度、弹性波速度、磁化率、电阻率与光谱数据之间的定性和半定量关系,研究岩石物性与岩石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此来研究岩石的成岩环境。根据不同岩石类型相关系数曲线的统计结果,总结了岩石光谱反射率与岩石密度、弹性波速度、磁化率、电阻率相关系数强弱特征和岩石类型之间的关系,从相关性强弱变化的特征分析出岩石成岩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其中,沉积岩的物理沉积环境导致其岩石光谱反射率与密度和弹性波速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火成岩稳定的成岩环境导致其岩石光谱反射率与磁化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沉积岩和火成岩的光谱反射率与岩石密度和弹性波速度均为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质走廊带 岩石物性 岩石光谱反射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高压送电线路工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峰 王辉 《陕西电力》 2010年第4期60-64,共5页
以四川华能瓦斯河流域梯级滚动开发二期工程220 kV送电线路遥感工程地质调查为例,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情况。以TM743+SPOT2融合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对送电线路走廊进行工程地质遥感解译,以较少的投入,快速、准确、高效地查明研究区的地... 以四川华能瓦斯河流域梯级滚动开发二期工程220 kV送电线路遥感工程地质调查为例,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情况。以TM743+SPOT2融合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对送电线路走廊进行工程地质遥感解译,以较少的投入,快速、准确、高效地查明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为送电线路的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线路走廊 工程地质 不良地质 遥感解译 线路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及保护修复建议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朋 李建芬 +4 位作者 王福 胡云壮 石保佳 王文宇 王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2-1092,共11页
【研究目的】牡蛎礁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掌握其现状对于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中国和世界天然牡蛎礁调查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变化历史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 【研究目的】牡蛎礁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掌握其现状对于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中国和世界天然牡蛎礁调查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变化历史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实践,提出了中国天然牡蛎礁保护修复建议。【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天然牡蛎礁退化了85%,其中亚太地区超过90%的礁体已经消失。中国天然牡蛎礁亦严重退化,目前,已知的天然活牡蛎礁主要分布于河北曹妃甸、天津大神堂、山东滨州港、山东莱州湾、江苏小庙洪、福建深沪湾和金门等地,退化严重区域的牡蛎礁现存面积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造成河口和滨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受损,亟需开展保护修复工作。【结论】国内外牡蛎礁修复实践表明大面积开展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可行且意义重大,为充分发挥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海岸带固碳能力,本文提出推进牡蛎礁保护相关立法、系统开展天然活体牡蛎礁调查与研究、试点实施牡蛎礁修复示范项目和建设“中国海岸带牡蛎礁生态走廊”等4项天然牡蛎礁保护修复建议,以期为中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牡蛎礁 海洋 生态功能 生存现状 生态走廊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昌都觉学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洪梁 陈龙 +5 位作者 杨栋 张佳佳 田尤 蔡佳君 王灵 李宝幸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4-695,共12页
觉学红层滑坡发育于向斜北东翼形成的反向坡,是近年来依托川藏交通廊道沿线灾害地质调查在新厘定的“藏东昌都红层区”发现的典型红层滑坡。为厘定其成因,以基础地质为切入点,进行了详实的地质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区地层岩性主要... 觉学红层滑坡发育于向斜北东翼形成的反向坡,是近年来依托川藏交通廊道沿线灾害地质调查在新厘定的“藏东昌都红层区”发现的典型红层滑坡。为厘定其成因,以基础地质为切入点,进行了详实的地质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区地层岩性主要为中侏罗统东大桥组(J_(2)d)紫红色、灰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砂岩。地层内发育与区域构造活动配套的轴面劈理(S_(1))、“X”型共轭剪节理(S_(2)、S_(3))和层间剪切劈理(S_(4))。文章从沉积环境控制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区域构造演化制约斜坡结构与岩体结构面组合特征和地下水及重力作用加剧斜坡失稳等角度,提出觉学红层滑坡形成于内外地质营力耦合的失稳机理,对区域红层滑坡防治和川藏交通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滑坡 反向坡 地质成因 结构面 构造演化 川藏交通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里古里走廊地区道路交通: 分布特征、通行能力与地质环境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昂 杨清华 +5 位作者 刘智 陈华 蒋校 蒋守敏 边宇 田立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8-147,共10页
基于33景高分一号(GF-1)和高分二号(GF-2)卫星多光谱遥感影像(覆盖面积154814 km 2),对西里古里走廊地区开展了遥感解译工作,获取了该地区各级公路里程数、路网密度、分布情况等要素,掌握了该地区道路交通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之上,选... 基于33景高分一号(GF-1)和高分二号(GF-2)卫星多光谱遥感影像(覆盖面积154814 km 2),对西里古里走廊地区开展了遥感解译工作,获取了该地区各级公路里程数、路网密度、分布情况等要素,掌握了该地区道路交通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之上,选取了西里古里走廊特定重点区域,以地貌、断裂构造、岩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道路状况等要素作为因子进行加权打分,评估了重点区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进一步地,抓取了重点区19个关键节点,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进行定量运算,得出了关键节点全网效率变化量ΔE和全网效率相对下降率e等参量,这些参量表征了各关键节点对于整体路网通行性的重要程度。对于重要性位于前列的4个关键节点,开展了解剖研究,分析了关键节点周缘重要目标、坡度、工程岩土体类型等地质环境特点,提出了潜在灾害及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里古里走廊 道路交通 分布特征 通行能力 地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蒙俄经济走廊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福祥 赵莎 +3 位作者 王丰翔 刘成 聂凤军 赵元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5-386,共22页
通过总结中蒙俄经济走廊产出的198个大型-超大型(或代表性)矿床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和矿产类型,以及走廊腹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找矿潜力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可划分为中朝成矿段、乌拉尔-蒙古成矿段、西伯利亚成矿段和欧洲成矿段。其... 通过总结中蒙俄经济走廊产出的198个大型-超大型(或代表性)矿床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和矿产类型,以及走廊腹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找矿潜力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可划分为中朝成矿段、乌拉尔-蒙古成矿段、西伯利亚成矿段和欧洲成矿段。其中,中朝和乌拉尔-蒙古成矿段以产出大型-超大型铜-金、银、铅锌和锡矿床为特征,欧洲段以镍-铜、铁、金和铅-锌矿床(点)为特征,西伯利亚成矿段则以富产镍-铜-铂族元素和铌多金属及金刚石矿床为特征。太古宙—新生代,该区不同构造单元经历了6次主要的构造演化及成矿时期,主要有前寒武纪的BIF型铁矿、加里东期的斑岩型铜-金、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和古老与侵入体有关的热液脉型金矿、华力西期的钨-锡多金属矿化、中生代金、银-铅-锌、钨锡等多金属的成矿大爆发、新生代岩浆热液矿床。走廊中东部优势矿种为铜、钼、金、银、铅-锌和金刚石,主攻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热液脉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冲积型、海相火山岩型;西部优势矿种则为铁-铜、镍-铜、铅-锌,主攻矿床为IOCG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特征 成矿区带 找矿潜力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巴经济走廊地质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晓军 孟兴民 +3 位作者 张毅 岳东霞 周自强 郭富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10,共17页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连接中国与南亚、西亚的重要通道.CPEC北部大部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山区,具有独特复杂的地质结构、活跃的构造运动、多样的地形地貌、多变的环境气候背景.CPEC内滑坡、泥石流及冰川跃动等相关灾害多发,影响着CPE...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连接中国与南亚、西亚的重要通道.CPEC北部大部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山区,具有独特复杂的地质结构、活跃的构造运动、多样的地形地貌、多变的环境气候背景.CPEC内滑坡、泥石流及冰川跃动等相关灾害多发,影响着CPEC的安全建设和运营,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地质灾害亦给当地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系统总结了CPEC滑坡、泥石流及冰川相关灾害识别编目及成因、地质灾害评价、灾害防治与减轻等方面研究现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5点不足:孕灾背景研究较为薄弱、灾害早期识别有待进一步加强、灾害特征与机制揭示不够深入、灾害评价及方法有待发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有待提升等,提出相应建议.提出三方面展望:开展CPEC环境地质普查、地质灾害详查,建立完备的地质灾害本底数据;促进建立适于CPEC的地质灾害空天地联合监测识别技术体系,促进卫星数据共享体系升级;开展系统全面的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评价、减灾与灾后恢复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冰川 地质灾害 灾害评价 防灾减灾 中巴经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中巴走廊盖孜河谷段地表形变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汪钰晴 唐伶俐 +3 位作者 王新鸿 周增光 李子扬 李传荣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3-351,共9页
中巴走廊沿线地质灾害频发,通过监测地表微小形变有助于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进行判别分析,对走廊建设及走廊沿线基础工程设施的防护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年4月5日—2018年12月9日共30景Sentinel-1A干涉宽幅模式下的雷达影像,分别采用PS-I... 中巴走廊沿线地质灾害频发,通过监测地表微小形变有助于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进行判别分析,对走廊建设及走廊沿线基础工程设施的防护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年4月5日—2018年12月9日共30景Sentinel-1A干涉宽幅模式下的雷达影像,分别采用PS-InSAR技术及SBAS-InSAR技术,对中巴走廊盖孜河谷段进行地表形变时序信息提取。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式获取的形变信息在形变速率的空间变化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SBAS-InSAR技术所获取的形变速率分布在空间上相对更为连续。SBAS-InSAR形变提取结果表明,在分析时间段内,研究区多处发生明显地表形变,较大的视线向形变量主要分布于中巴公路两侧斜坡及布伦口以北的冰川前缘区域。在提取时序形变信息基础上,结合光学影像对研究区内典型不稳定斜坡及冰川运动进行形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斜坡上PS点在监测时段内累积形变量可达-30 mm,而在冰川运动前缘集中分布许多正负向形变值较大的PS点,其正负向累积形变量分别可达+60 mm和-80 mm。本研究为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形变的探测和今后在中巴走廊的应用积累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SBAS-InSAR 地表形变 中巴走廊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2
14
作者 罗晓玲 李岩瑛 +1 位作者 成华 李玲萍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河西走廊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主要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等。本文利用河西走廊酒泉、张掖和武威三地区的降水、暴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引... 河西走廊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主要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等。本文利用河西走廊酒泉、张掖和武威三地区的降水、暴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引发滑坡、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些灾害的发生。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出现地,圈定了落区,为今后准确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成因分析 落区预报 灾害防治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深层地下水的赋存和开发 被引量:11
15
作者 丁宏伟 张举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勘探资料,将河西走廊深层地下水划分为早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5个层状含水岩组,分别论述了不同含水层的地质构造、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埋藏特征、富...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勘探资料,将河西走廊深层地下水划分为早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5个层状含水岩组,分别论述了不同含水层的地质构造、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埋藏特征、富水性、地热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重点研究了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层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自南而北将该含水层划分为山麓褶皱带、中央向斜带、单斜带三个贮水构造带。认为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上游祁连山区水文切割网基准面以下的基岩裂隙水,在地形和重力作用下,通过区域深大水资源循环系统,将山区地下水输送至盆地深部,但由于水循环深度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径流十分缓慢,深部地下水的补给年龄可能大于1000a,并在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形成地热,取水温度一般可达60~70℃,预计单井出水量500~800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 富水性 水质 补给来源 地热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公路74—84道班段不良地质现象浅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谭立渭 李富学 刘志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360-363,共4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发现,青藏工程走廊(青藏公路74—84道班段)多年冻土区发育有次生不良地质现象,如厚层地下冰、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热融湖塘、冰锥(冰丘、冰幔)等。基本查明了不良地质现象的危害对象,初步探讨了地质环境与不良地质现...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发现,青藏工程走廊(青藏公路74—84道班段)多年冻土区发育有次生不良地质现象,如厚层地下冰、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热融湖塘、冰锥(冰丘、冰幔)等。基本查明了不良地质现象的危害对象,初步探讨了地质环境与不良地质现象间的关系。为工程安全运行、工程良好维护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工程走廊 不良地质现象 多年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