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与清末西方传教士之互动研究——传教士对于维新派影响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启云 宋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96,共18页
本文研究自1891年,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897年戊戌政变前夕,梁启超与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交往关系。文中分析在此数年间,梁氏从“盲目崇洋”而发展出对西方文化作有批判性的选择接受之心路历程,并指出梁氏在早期对西方传教... 本文研究自1891年,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897年戊戌政变前夕,梁启超与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交往关系。文中分析在此数年间,梁氏从“盲目崇洋”而发展出对西方文化作有批判性的选择接受之心路历程,并指出梁氏在早期对西方传教士所代表的“文化讯息”,已经能够分辨其(1)现代学术文化的意义和价值,(2)西方宗教传统及成见,(3)西方列强在华之已得利益和需求,这三种不同成分。此体认对梁氏于民国初年从政与治学的立场和贡献,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康有为 李提摩太 维新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 西方传教士 现代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喜所 《河北学刊》 2001年第3期74-79,共6页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 ,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 ,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 ,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 ,除旧而不布新 ,变法而不变人 ,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 ,就...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 ,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 ,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 ,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 ,除旧而不布新 ,变法而不变人 ,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 ,就无法使变法获得成功。这些看法对梁启超在 2 0世纪初年乃至终身的思想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一百多年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 官僚 失败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3-126,196,共15页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与思想本属两途,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康、梁议会思想的资料来源,皆为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这正说明了康、梁对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并有着很大的误解,故用中国...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与思想本属两途,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康、梁议会思想的资料来源,皆为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这正说明了康、梁对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并有着很大的误解,故用中国经典去比附。若称“戊戌变法学习了西方的制度与思想”,很可能只学习了外形,康、梁并没掌握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的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戊戌变法 议会 议郎 制度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关于《仁学》的刊行与梁撰《谭嗣同传》 被引量:9
4
作者 狭间直树 蒋海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5,共6页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断,且有删改,刊载历时3年。与此同时,梁启超写过3篇《谭嗣同传》,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这些不正常的情况,耐人寻味,反映了清末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梁启超思想演变的明确轨迹,以及梁启超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变"中的诚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戊戌政变 《仁学》 《谭嗣同传》 《清议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与省思:梁启超和湖南时务学堂
5
作者 庄泽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7,共5页
梁启超对时务学堂评价颇高,而言及后来的教育界,则多表忧思。从清末时期之新式学堂,到民国年间的大学建设,梁氏皆曾亲任其事,出于切身体会的思考,也因而更具价值。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教习,乃因其新学造诣与变法立场,契合于湖南士绅讲求... 梁启超对时务学堂评价颇高,而言及后来的教育界,则多表忧思。从清末时期之新式学堂,到民国年间的大学建设,梁氏皆曾亲任其事,出于切身体会的思考,也因而更具价值。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教习,乃因其新学造诣与变法立场,契合于湖南士绅讲求实学、开通风气的诉求;梁氏则将在湘事业,视为贯彻康派方针的良机。时务学堂育才良多,得力于维新时代的学风所成,梁氏等人对"立志"诸义的强调,也切中当下教育的某些偏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务学堂 梁启超 湖南新政 变法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