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O_(2)包覆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降解
1
作者 钟金魁 何嘉文 +5 位作者 王新昊 张尹 高原虎 朱彩亚 周鑫悦 王思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1-4353,共13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考察该体系对偶氮类染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SiO_(2)包覆后nZVI@Fe_(3)O_(4)复合材料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性得到提高,由其构建的类Fenton反应体系能促进Fe^(2+)和HO·的生成.在25℃,pH3,H_(2)O_(2)浓度为15mmol/L,材料投加量为0.6g/L的条件下,刚果红、橙黄Ⅱ和酸性黑210的去除率分别为99.68%、98.14%和99.35%.复合材料在循环利用3次后对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9%以上,表明SiO_(2)@nZVI@Fe_(3)O_(4)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催化性能.活性氧物种淬灭实验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SiO_(2)@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去除机理主要是通过nZVI的还原作用和HO·的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ZVI@Fe_(3)O_(4) SiO_(2) 类FENTON 偶氮染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t_(2)@F_(2314)双层包覆硝酸钾及其对B基点火药性能的协同作用
2
作者 李浩 宫正 +1 位作者 任勇 孙杰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3-805,共13页
为解决硝酸钾(KNO_(3))吸湿导致的硼/硝酸钾点火药贮存性能下降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原位反应与溶剂⁃反溶剂法的双层包覆改性策略。首先,通过硬脂酸与醋酸铜原位反应在KNO_(3)表面构建硬脂酸铜(CuSt_(2))包覆层,其次,采用溶剂⁃反溶剂法... 为解决硝酸钾(KNO_(3))吸湿导致的硼/硝酸钾点火药贮存性能下降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原位反应与溶剂⁃反溶剂法的双层包覆改性策略。首先,通过硬脂酸与醋酸铜原位反应在KNO_(3)表面构建硬脂酸铜(CuSt_(2))包覆层,其次,采用溶剂⁃反溶剂法在KNO_(3)@xCuSt_(2)表面包覆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F_(2314)),制备CuSt_(2)@F_(2314)双层包覆KNO_(3),最后,将双层包覆KNO_(3)和B按照质量比3∶1均匀混合,获得配方优化改进的B/KNO_(3)@xCuSt_(2)@yF_(2314)点火药,以协同调控点火药的疏水性能及反应活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证实了KNO_(3)颗粒表面依次包覆了CuSt_(2)和F_(2314)。利用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样品的疏水性,同时使用热分析仪、激光点火试验评价改性KNO_(3)对点火药热反应和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St_(2)@F_(2314)双层包覆KNO_(3)的疏水性能优于CuSt_(2)和F_(2314)单包覆KNO_(3)的疏水性能(未包覆的KNO_(3)水接触角为0°),当CuSt_(2)和F_(2314)双包覆层比例分别为6%和2%时,制备的KNO_(3)@6%CuSt_(2)@2%F_(2314)及其硼基点火药的综合性能最优,KNO_(3)@6%CuSt_(2)@2%F_(2314)的水接触角提高至95.8°,B/KNO_(3)@6%CuSt_(2)@2%F_(2314)的放热量提高至3200.67 J·g-1,与未改性KNO_(3)和B(质量比3∶1)均匀混合获得的B/KNO_(3)点火药(2601.69 J·g-1)相比提高23%,同时热反应的起始温度降低约23℃。激光点火试验结果显示,与B/KNO_(3)点火药相比,B/KNO_(3)@6%CuSt_(2)@2%F_(2314)点火药的点火延迟时间短,火焰稳定,具有良好的激光点火性能。本研究通过KNO_(3)表面双包覆层的构筑,实现了B/KNO_(3)@6%CuSt_(2)@2%F_(2314)点火药疏水性能与反应活性的协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硝酸钾点火药 双层 硬脂酸铜(CuSt_(2)) 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F_(2314))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磁性吸波剂的表面活化及Al_(2)O_(3)流化湿法包覆
3
作者 熊逾玲 张喆 +2 位作者 胡雨晨 陈志宏 刘记立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9-29,共11页
目的利用过氧化氢(H_(2)O_(2))溶液对片状磁性吸波剂粒子进行活化,增强吸波剂表面活性,促进Al_(2)O_(3)在表面的流化湿法包覆效果,以降低介电常数,改善阻抗匹配,提高低频吸波性能。方法通过改变反应时间,探究H_(2)O_(2)活化吸波剂的最... 目的利用过氧化氢(H_(2)O_(2))溶液对片状磁性吸波剂粒子进行活化,增强吸波剂表面活性,促进Al_(2)O_(3)在表面的流化湿法包覆效果,以降低介电常数,改善阻抗匹配,提高低频吸波性能。方法通过改变反应时间,探究H_(2)O_(2)活化吸波剂的最佳条件,利用湿法包覆流化床将异丙醇铝(AIP)雾化沉积在合金粉表面,经水解和煅烧后得到FeSiAlCr@Al_(2)O_(3)复合吸波剂。结果吸波剂经H_(2)O_(2)活化后出现氧化、亲水性增强,在表面包覆AIP后,其粉末电阻率较原粉提高了3个数量级,在2 GHz时介电常数实部降低了30%;煅烧后粉末电阻率提高了5个数量级,介电常数实部降低幅度达到42%,磁导率保持不变。经活化、改性和煅烧后,复合材料在厚度为2 mm时,低频吸波性能得到显著增强,反射率在1.4~3.4 GHz频段均低于−5 dB,反射率峰值由原粉的−6.79 dB升至−8.64 dB。结论采用H_(2)O_(2)溶液对吸波剂进行活化,通过增加吸波剂表面活性位点和缺陷提高了合金粉的动态湿法包覆Al_(2)O_(3)效果,可有效降低介电常数,拓宽低频吸收带宽,增强低频吸波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_(2)活化 湿法流化床 异丙醇铝 氧化铝 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包覆对ZrCo储氢合金抗CO毒化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苏闽安 寇化秦 +2 位作者 叶荣兴 包锦春 周琳森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7,共9页
为了提升ZrCo合金抗CO杂质气体毒化的能力,采用SiO_(2)溶胶包覆法将ZrCo合金颗粒嵌入SiO_(2)基体中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ZrCo/SiO_(2)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仪等设备对样品的物相组... 为了提升ZrCo合金抗CO杂质气体毒化的能力,采用SiO_(2)溶胶包覆法将ZrCo合金颗粒嵌入SiO_(2)基体中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ZrCo/SiO_(2)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仪等设备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利用储氢材料性能测试装置研究了在H_(2)/CO混合气氛下,CO浓度、SiO_(2)包覆比例对ZrCo/SiO_(2)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样品的吸氢行为。实验结果表明:ZrCo储氢合金颗粒与SiO_(2)基体结合较好,在基体内均匀分布。SiO_(2)包覆有效提高了ZrCo合金在H_(2)/CO气氛中的吸氢速率,当ZrCo/SiO_(2)质量比为1∶1.5时,复合材料在含0.5%(摩尔分数)CO的H_(2)中达到饱和吸氢量仅需5 h,而未包覆的ZrCo需要55 h。ZrCo/SiO_(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CO毒化性能以及一定的抗循环粉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Co合金 储氢 SiO_(2) 溶胶 抗CO毒化性能 吸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3)Ni_(1/3)Mn_(2/3)O_(2)材料的制备及痕量ZnO包覆改性研究
5
作者 倪峻泽 尤樱樱 +3 位作者 蔡盈盈 熊千卉 陈馨语 张汉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99,105,共5页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NNMO)进行痕量包覆改性。结果表明:在2.0~4.3V、2.0C的充放电条件下,NNMO和0.5 ZnO@NNMO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4mAh/g、101mAh/g,100圈后NNMO保持率仅为68%,而经过ZnO改性的0.5 ZnO@NNMO保持率高达94%。与空白样品相比,0.5 ZnO@NNMO电化学性能更好,可逆性更强。这是因为即使是痕量的ZnO包覆亦能与基体材料协同作用提升材料的离子导电性。可见,痕量ZnO包覆对提升钠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性有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正极材料 痕量 ZnO Na_(2/3)Ni_(1/3)Mn_(2/3)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包覆LiNi_(0.5)Mn_(1.5)O_(4)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6
作者 常丽娟 詹彬鑫 +1 位作者 殷志刚 徐川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84,共6页
为得到性能优良的Al_(2)O_(3)包覆LiNi_(0.5)Mn_(1.5)O_(4)材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Mn_(1.5)O_(4),再用液相表面包覆工艺包覆Al_(2)O_(3)。利用SEM、XRD、动态光散射(DLS)和BET比表面积测试等对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粒度分布... 为得到性能优良的Al_(2)O_(3)包覆LiNi_(0.5)Mn_(1.5)O_(4)材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Mn_(1.5)O_(4),再用液相表面包覆工艺包覆Al_(2)O_(3)。利用SEM、XRD、动态光散射(DLS)和BET比表面积测试等对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粒度分布和比表面积进行分析,利用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电化学性能。Al_(2)O_(3)包覆可提升LiNi_(0.5)Mn_(1.5)O_(4)材料在集流体表面的附着力、缓解充放电过程中因体积变化造成的活性物质损失,提高电子导电性、增加电极稳定性。在2.5~5.0 V充放电,Al_(2)O_(3)包覆LiNi_(0.5)Mn_(1.5)O_(4)材料的5.00 C放电比容量为121.11 mAh/g,1.00 C循环15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LiNi_(0.5)Mn_(1.5)O_(4) Al_(2)O_(3) 锂离子电池 共沉淀 液相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溶胶包覆制备核壳结构VO_(2)(M)@SiO_(2)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雷心瑜 孙恒辉 +3 位作者 袁新强 张伟 蒋鹏 张立斋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通过SiO_(2)包覆VO_(2)(M)材料形成核壳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其可见光透过率(T_(lum)),有效减缓VO_(2)(M)的氧化过程,对于增强智能窗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Stöber法是制备核壳结构VO_(2)(M)@SiO_(2)的传统方法,采用硅溶胶凝胶法来... 通过SiO_(2)包覆VO_(2)(M)材料形成核壳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其可见光透过率(T_(lum)),有效减缓VO_(2)(M)的氧化过程,对于增强智能窗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Stöber法是制备核壳结构VO_(2)(M)@SiO_(2)的传统方法,采用硅溶胶凝胶法来简化制备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工艺调控要素。通过对硅溶胶凝胶实验的初步研究,探讨硅溶胶凝胶包覆VO_(2)(M)的工艺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硅溶胶凝胶包覆VO_(2)(M)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pH为5~6、固含量为15%~20%(质量分数)时,硅溶胶的凝胶化能力最佳。此外,随着凝胶温度升高,凝胶时间缩短,焙烧后得到的SiO_(2)粉体结晶性和热稳定性增加。根据优化后的硅溶胶凝胶工艺参数成功制备了致密稳定的核壳结构VO_(2)(M)@SiO_(2)材料,其包覆程度达到93.3%,薄膜的光学透过率提升至65%,且其相变温度降低和热滞后回线宽度变窄。因此,硅溶胶凝胶法为制备高性能的核壳结构VO_(2)(M)@SiO_(2)材料提供了一种简化工艺和降低成本的方法,对于智能窗等应用具有重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溶胶凝胶法 核壳结构 VO_(2)(M)@SiO_(2)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LiAlO_2包覆Li[Li_(0.2)Mn_(0.54)Co_(0.13)Ni_(0.13)]O_2的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宇 庞国耀 李建玲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2-244,共3页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固溶体正极材料Li[Li0.2Mn0.54Co0.13Ni0.13]O2,并用偏铝酸锂(α-LiAlO2)进行包覆改性。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试表明:包覆前后的材料均属于α-NaFeO2六方层状结构,R3m空间群;包覆后的样品颗...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固溶体正极材料Li[Li0.2Mn0.54Co0.13Ni0.13]O2,并用偏铝酸锂(α-LiAlO2)进行包覆改性。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试表明:包覆前后的材料均属于α-NaFeO2六方层状结构,R3m空间群;包覆后的样品颗粒表面形成了一层不均匀絮状包覆物α-LiAlO2。包覆量为3%的样品性能较好:以低电流(0.05c)在2.0~4.8v循环,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73.0mAh/g;当电流提高到1.00C时,放电比容量为173.2mAh/g。倍率性能的提高,得益于包覆样品具有的较低的界面电阻与反应电阻,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性能 偏铝酸锂(α-lial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正极材料的Ga_(2)O_(3)包覆改性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新朋 赵刘洋 +4 位作者 李泓漪 陈雅图 吴爱民 李爱魁 黄昊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5-1113,共9页
首先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原始样品(P-LRMO),然后通过简单的湿化学法以及低温煅烧方法对其进行不同含量Ga_(2)O_(3)原位包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 首先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原始样品(P-LRMO),然后通过简单的湿化学法以及低温煅烧方法对其进行不同含量Ga_(2)O_(3)原位包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在P-LRMO表面成功合成了Ga_(2)O_(3)包覆层。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含有3%Ga_(2)O_(3)的改性材料G3-LRMO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其在0.1C倍率(电流密度为25 mA·g^(-1))下首圈充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270.1 mAh·g^(-1),在5C倍率下容量仍能保持127.4 mAh·g^(-1),优于未改性材料的90.7 mAh·g^(-1),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G3-LRMO在1C倍率下循环200圈后仍有190.7 mAh·g^(-1)的容量,容量保持率由未改性前的72.9%提升至85.6%,证明Ga_(2)O_(3)包覆改性能有效提升富锂锰基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并且,G3-LRMO在1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电荷转移阻抗(Rct)为107.7Ω,远低于未改性材料的251.5Ω,表明Ga_(2)O_(3)包覆层能提高材料的电子传输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Ga_(2)O_(3)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原位包覆提升球形纳米铝粉活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丹 佟乐乐 +2 位作者 王飞 成琦 毛健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27,共5页
纳米铝(Al)粉是一种高能金属纳米粉末,但过高的表面能带来的易氧化问题显著降低其活性,限制其应用。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液相法在去除球形纳米Al粉表面氧化层的同时原位生长TiO_(2)包覆层,通过工艺优化,获得了活性Al含量最高的Al@TiO_(2... 纳米铝(Al)粉是一种高能金属纳米粉末,但过高的表面能带来的易氧化问题显著降低其活性,限制其应用。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液相法在去除球形纳米Al粉表面氧化层的同时原位生长TiO_(2)包覆层,通过工艺优化,获得了活性Al含量最高的Al@TiO_(2)复合粉体,包覆层厚度约为2 nm,且粉末中没有过量的TiO_(2)存在,包覆处理后的复合粉体中活性Al含量达到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l粉 TiO_(2)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型铁基非均相催化剂制备及其湿法氧化再生脱硫富液性能
11
作者 陈鸿元 张顺昆 +5 位作者 王雪凝 李星 牟星 黄杨 罗秀彬 邱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7-1284,共8页
为了解决天然气高含硫脱除工艺中硫磺沉积并堵塞管道问题,开发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将其加入脱硫富液中,在通入氧气条件下进行湿法氧化再生,可有效避免在吸收高浓度H2S阶段产生硫磺堵塞问题。探究碳源比例、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 为了解决天然气高含硫脱除工艺中硫磺沉积并堵塞管道问题,开发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将其加入脱硫富液中,在通入氧气条件下进行湿法氧化再生,可有效避免在吸收高浓度H2S阶段产生硫磺堵塞问题。探究碳源比例、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用量对脱硫富液再生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质量比mY/mF为1/1(Y表示间苯二酚,F表示甲醛水溶液)、最佳焙烧温度为550℃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效果;该催化剂最佳用量为0.1 g时对脱硫富液再生的效果最好。经过3次重复再生实验,脱硫溶液的脱硫时间均大于未添加催化剂的空白实验组。空白实验组脱硫时间仅为4 min,而添加催化剂的实验组脱硫时间为12~24 min。实验结果证实了碳包覆型铁基催化剂可以作为一种应用到湿法氧化再生脱硫富液工艺中的非均相催化剂,为解决脱硫阶段硫磺堵塞设备问题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S 催化剂 湿法氧化再生 脱硫富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包覆Na_(2)Ca_(2.93)Si_(6)O_(16):7% Eu^(3+)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张超凡 冯小岩 +1 位作者 郭丹丹 赵文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6,120,共5页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在1050℃烧结下制备了Na_(2)Ca_(3-x)Si_(6)O_(16)∶xEu^(3+)红色荧光粉,其中Na_(2)Ca_(2.93)Si_(6)O_(16)∶7%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最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SiO_(2)并包覆在Na_(2)Ca_(2.93)Si_(6)O_(16)...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在1050℃烧结下制备了Na_(2)Ca_(3-x)Si_(6)O_(16)∶xEu^(3+)红色荧光粉,其中Na_(2)Ca_(2.93)Si_(6)O_(16)∶7%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最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SiO_(2)并包覆在Na_(2)Ca_(2.93)Si_(6)O_(16)∶7%Eu^(3+)荧光粉表面,包覆量为2%~10%(wt,质量分数,下同)。通过X射线衍射仪、激发-发射光谱分别对荧光粉物相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采用CIE色度坐标分析软件对样品的色度图进行绘制。结果表明纳米SiO_(2)包覆量不同的荧光粉其基质结构未发生改变,纳米SiO_(2)包覆膜是无定型的,样品的发射峰位置没有变化,但发射强度不同;当纳米SiO_(2)包覆量为8%时,荧光粉发射强度最高,比Na_(2)Ca_(2.93)Si_(6)O_(16)∶7%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明显提高,且此时色纯度更高,更接近正红色,CIE色度坐标为(0.5282,0.3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溶胶-凝胶法 红色荧光粉 纳米S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反应法制备α-LiAlO_2包覆LiNi_(0.4)Co_(0.2)Mn_(0.4)O_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进 曹高劭 +1 位作者 赵新兵 涂江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5-421,共7页
以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4Co_0.2Mn_0.4O_2的循环性能为目的,以LiNO_3和Al(OH)_3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α-LiAlO2包覆LiNi_0.4Co_0.2Mn_0.4O_2正极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包覆热处理后LiNi_0.4Co_0.2Mn_0.4O_2... 以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4Co_0.2Mn_0.4O_2的循环性能为目的,以LiNO_3和Al(OH)_3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α-LiAlO2包覆LiNi_0.4Co_0.2Mn_0.4O_2正极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包覆热处理后LiNi_0.4Co_0.2Mn_0.4O_2颗粒表面形成了一层不均匀絮状包覆物α-LiAlO_2。电化学测试表明,α-LiAlO_2包覆处理有效减缓了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总阻抗的增加,改善了材料的循环性能。3wt%LiAlO_2包覆的正极材料在室温1C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平均每次衰减率由包覆前的0.19%下降到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0.4Co0.2Mn0.4O2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al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AlO_2包覆Li_(1.5)Ni_(0.25)Mn_(0.75)O_(2.5)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起亮 王星奇 +5 位作者 王天成 刘云建 苏明如 窦爱春 高彥涌 张志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001-4008,共8页
通过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合成Li_(1.5)Ni_(0.25)Mn_(0.75)O_(2.5)固溶体正极材料,并通过溶液法对其进行LiAlO2包覆。采用X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视电镜(TEM)、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分析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电... 通过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合成Li_(1.5)Ni_(0.25)Mn_(0.75)O_(2.5)固溶体正极材料,并通过溶液法对其进行LiAlO2包覆。采用X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视电镜(TEM)、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分析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包覆前后样品都具备α-NaFeO2型层状结构;包覆后,Li_(1.5)Ni_(0.25)Mn_(0.75)O_(2.5)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都得到显著提高。包覆量为5%(质量分数)的样品性能最优。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54.64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由84.5%提高至98.9%。当倍率为10C时,包覆样品的放电比容量可达58.29mA·h/g,而未包覆仅为15.27mA·h/g。包覆5%LiAlO2的Li_(1.5)Ni_(0.25)Mn_(0.75)O_(2.5)正极材料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1.5Ni0.25Mn0.75O2.5 LI Al O2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CeO_(2)包覆LNMO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15
作者 董怡辰 王振波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49,共7页
采用pH调控辅助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Mn_(1.5)O_(4)(LNMO)正极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物理表征显示材料呈团聚球状颗粒形态。不同比例的CeO_(2)对LNMO正极材料包覆并优化其电化学性能,通过物理测试表征CeO_(2)-LNMO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采用pH调控辅助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Mn_(1.5)O_(4)(LNMO)正极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物理表征显示材料呈团聚球状颗粒形态。不同比例的CeO_(2)对LNMO正极材料包覆并优化其电化学性能,通过物理测试表征CeO_(2)-LNMO材料的结构及形貌,通过循环、倍率、伏安及阻抗等测试对CeO_(2)-LNMO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分析,研究得到:CeO_(2)包覆量为2%(质量分数)的CeO_(2)-LNMO材料表现出最优的电化学性能,5 C、10 C大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8.8和97.6 mAh/g,1 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2.5%。CeO_(2)包覆可增强LNMO材料的导电性,提升材料的界面稳定性,从而使LNMO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共沉淀法 LiNi_(0.5)Mn_(1.5)O_(4)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表面接枝包覆纳米SiO_2的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王美英 佘庆彦 +1 位作者 刘国栋 瞿雄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28-231,共4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 PS)处理纳米S iO2,并用FT-IR、ζ-电势、TG、TEM对纳米S iO2的处理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 iO2的接枝率随偶联剂M PS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pH值为4,M PS/S iO2为50%,反应温... 采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 PS)处理纳米S iO2,并用FT-IR、ζ-电势、TG、TEM对纳米S iO2的处理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 iO2的接枝率随偶联剂M PS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pH值为4,M PS/S iO2为50%,反应温度为110℃、时间为90 m in时,纳米S iO2表面M PS的接枝包覆率达到35.7%;此时纳米S iO2粒子在乳液中的分散更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S 纳米SIO2 表面处理 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料铝粉包覆SiO_2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辉 叶红齐 +1 位作者 邹晓黎 陈子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05期258-260,共3页
以硅酸钠(Na2SiO3)为原料在颜料铝粉表面包覆SiO2,研究了SiO2/Al质量比(m(SiO2)/m(Al))、温度和pH值对铝粉析氢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包覆条件为:m(SiO2)/m(Al)=7.5%,T=75℃,pH=9.5。并运用光学显微镜、SEM、IR和XRD对包覆样品进行了分... 以硅酸钠(Na2SiO3)为原料在颜料铝粉表面包覆SiO2,研究了SiO2/Al质量比(m(SiO2)/m(Al))、温度和pH值对铝粉析氢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包覆条件为:m(SiO2)/m(Al)=7.5%,T=75℃,pH=9.5。并运用光学显微镜、SEM、IR和XRD对包覆样品进行了分析与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2SIO3 颜料铝粉 SI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TiO_2-CeO_2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盐酸环丙沙星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曦 陈思英 +2 位作者 陈震 陈日耀 陈晓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6-1332,共7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溶胶/钛酸正丁酯为前驱体,硝酸铈为掺杂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eO2掺杂TiO2凝胶,继而以静电纺丝法制备了CeO2掺杂TiO2纳米纤维,最后利用气相沉积法,在制得的纳米纤维表面包覆一层碳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溶胶/钛酸正丁酯为前驱体,硝酸铈为掺杂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eO2掺杂TiO2凝胶,继而以静电纺丝法制备了CeO2掺杂TiO2纳米纤维,最后利用气相沉积法,在制得的纳米纤维表面包覆一层碳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制备的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在紫外光照射下对盐酸环丙沙星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当光照时间为40 min时,碳包覆TiO2复合纳米纤维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性能,对盐酸环丙沙星的降解率达到8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TIO2 CEO2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纳米SnO_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同欢 郭永榔 +1 位作者 周学酬 刘永梅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51,共5页
采用热解Sn(OH)4和淀粉混合物制备碳包覆纳米SnO2的方法合成了无定形碳包覆纳米SnO2.采用XRD、SEM、TEM、STEM-EDX以及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材料中无定形碳呈薄片状,被包覆的纳米SnO2(20~50n... 采用热解Sn(OH)4和淀粉混合物制备碳包覆纳米SnO2的方法合成了无定形碳包覆纳米SnO2.采用XRD、SEM、TEM、STEM-EDX以及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材料中无定形碳呈薄片状,被包覆的纳米SnO2(20~50nm)均匀分布在片状无定形碳中.产物中SnO2与碳的不同比例影响了产物的性能,样品(SnO2∶C=1∶1)首次循环的可逆比容量达到404mAh·g^-1,20次循环内无明显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SNO2 无定形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包覆超细CaCO_3的结构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岳林海 蔡菊香 华益苗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7-72,共6页
合成了表面包覆 Si O2 的超细 Ca CO3 。通过 XPS,XRD对包覆表面层结构的分析 ,证实了 Si O2 以无定形包覆于 Ca CO3 表面 ,并在其表面形成了 Si- O- Ca键。对 Si O2 包覆超细 Ca CO3 的机理分析结果可知 :Na2 Si O3 的加入量是影响包... 合成了表面包覆 Si O2 的超细 Ca CO3 。通过 XPS,XRD对包覆表面层结构的分析 ,证实了 Si O2 以无定形包覆于 Ca CO3 表面 ,并在其表面形成了 Si- O- Ca键。对 Si O2 包覆超细 Ca CO3 的机理分析结果可知 :Na2 Si O3 的加入量是影响包覆效率的重要因素 ,由于硅酸易自聚 ,控制 Si O2 与 Ca CO3 的重量比约为4 %~ 5 %时为包覆的最佳点 ;Ca CO3 晶粒度大小影响分散性能 ,进而影响包覆效率 ,分散性能好的包覆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理 超细CACO3 SIO2 超细碳酸钙 二氧化硅 无机表面改性 表面层结构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