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CF_(x)一次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汤才 蒋江民 +3 位作者 王新峰 刘广发 崔艳华 庄全超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3-1109,共17页
锂/氟化碳(Li/CF_(x))一次电池是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化学电源,具有输出电压稳定、安全性好、使用温度范围宽和自放电率低等特点,在军事(单兵作战系统)、医疗(心脏起搏器)、太空探索(空间站)等关键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氟化... 锂/氟化碳(Li/CF_(x))一次电池是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化学电源,具有输出电压稳定、安全性好、使用温度范围宽和自放电率低等特点,在军事(单兵作战系统)、医疗(心脏起搏器)、太空探索(空间站)等关键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氟化碳材料的电子导电性较差,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化学反应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致Li/CF_(x)一次电池存在高倍率放电性能差、初始放电电压延迟严重、放电过程中发热量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首先综述了Li/CF_(x)一次电池在放电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两相放电反应机理模型、生成石墨层间化合物中间相的放电反应机理模型、“核-壳”模型反应机理和边缘传播放电反应机理以及最近刚被提出的三步放电反应机理等。其次,重点分析了Li/CF_(x)一次电池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氟化碳材料前驱体的选择、氟化方法的改进、复合材料的构建以及电解液的改性和优化方法。其中,氟化碳纳米管、氟化富勒烯、氟化石墨烯等新型氟化碳基材料的应用为氟化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在复合材料的构建策略上,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颗粒、氧化物的加入可显著降低电压延迟时间和提升倍率性能。在电解液的调控策略上,氟离子结合剂的引入和氟化锂晶体生长动力学的计算,对于溶解氟化锂和控制氟化锂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有望实现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宽温域Li/CF_(x)一次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li/cf_(x))一次电池 氟化碳 反应机理 复合材料 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BF_(4)基高温电解液在Li/CF_(x)电池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红梅 尹蒙蒙 +1 位作者 杨中发 王庆杰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3-427,共5页
以氟化石墨(CF_(x))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采用陶瓷隔膜装配2.5 Ah 14505型Li/CF_(x)电池。研究LiBF_(4)基高温电解液对电池内阻、高温放电性能和高温热安全性能的影响。在25~80℃,以0.2 A放电,高温电解液与常规电解液相比优势不明显;... 以氟化石墨(CF_(x))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采用陶瓷隔膜装配2.5 Ah 14505型Li/CF_(x)电池。研究LiBF_(4)基高温电解液对电池内阻、高温放电性能和高温热安全性能的影响。在25~80℃,以0.2 A放电,高温电解液与常规电解液相比优势不明显;在温度高于90℃时,高温电解液可提高电池的放电稳定性;但在130℃放电时,电池出现2个平台,且容量下降较快。这主要是由于陶瓷隔膜的基膜是聚丙烯(PP)/聚乙烯(PE)/PP三层复合隔膜,中间PE层的闭孔温度约为135℃。高温电解液电池在130℃放电时,表面温度一旦达到约135℃,PE层就会熔化,导致容量下降较快。加热实验表明,高温电解液电池的热稳定性更好,在149℃下烘烤,没有出现鼓胀和泄放;而常规电解液电池已出现鼓胀和泄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隔膜 li/cf_(x)电池 高温电解液 高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3V_(2-2x/3)Mn_x(PO_4)_3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和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国聪 刘又年 +1 位作者 刘素琴 董辉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7-1022,共6页
以CH3COOLi·2H2O、V2O5、Mn(CH3COO)2·4H2O、(NH4)2HPO4和蔗糖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掺锰磷酸钒锂/碳(Li3V2-2x/3Mnx(PO4)3/C)复合正极材料,用XRD、XPS、SEM、电化学性能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少量锰的掺杂... 以CH3COOLi·2H2O、V2O5、Mn(CH3COO)2·4H2O、(NH4)2HPO4和蔗糖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掺锰磷酸钒锂/碳(Li3V2-2x/3Mnx(PO4)3/C)复合正极材料,用XRD、XPS、SEM、电化学性能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少量锰的掺杂并未改变Li3V2(PO4)3/C的单斜结构,Li3V1.94Mn0.09(PO4)3中的Mn和V分别以+2和+3价存在,其颗粒类似球形,直径比较均匀且小于200 nm,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C倍率和3.0~4.8 V电压内,该样品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82.1和168.8 mAh/g,放电效率高达92.69%,而且100次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仍是首次放电容量的7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li3V2-2x/3Mnx(PO4)3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_xLi_((1/3)-(x/3))Mn_((2/3)-(2x/3))]O_2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红 徐春艳 +1 位作者 魏英进 王春忠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3-826,共4页
采用柠檬酸盐法合成了Li[CoxLi1/3-x/3Mn2/3-2x/3]O2(x=0.1,0.2,0.3,0.4,0.5)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和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Co对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对不同组分的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 采用柠檬酸盐法合成了Li[CoxLi1/3-x/3Mn2/3-2x/3]O2(x=0.1,0.2,0.3,0.4,0.5)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和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Co对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对不同组分的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x=0.5时,样品充放电容量高,循环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Coxli1/3-x/3Mn2/3-2x/3]O2 RAMAN光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Li_(1+x)V_3O_8的合成、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甲强 张海林 +2 位作者 李超 陈小娜 张胜利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综述了嵌锂钒系化合物Li1+xV3O8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性质、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不同方法制备的Li1+xV3O8形貌结构及其对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指出开发真正绿色、高能的锂离子电池钒酸锂正极... 综述了嵌锂钒系化合物Li1+xV3O8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性质、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不同方法制备的Li1+xV3O8形貌结构及其对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指出开发真正绿色、高能的锂离子电池钒酸锂正极材料,关键是要合成结晶完整的纯净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蓄电池 正极材料 li1+x V3O8 形貌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丁二腈拓宽Li/CFx一次电池的使用温度范围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宁 罗振亚 +4 位作者 张庆丰 潘俊安 袁铜 杨颖 谢淑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443-453,共11页
在锂离子一次电池中,氟化碳(CFx)正极因具备高能量密度而广受关注。然而,低温下CFx正极的放电比容量急剧衰减。本研究采用丁二腈(SN)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提高了-20℃~60℃宽温范围内的放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0.5C倍率放电时,60℃、40℃... 在锂离子一次电池中,氟化碳(CFx)正极因具备高能量密度而广受关注。然而,低温下CFx正极的放电比容量急剧衰减。本研究采用丁二腈(SN)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提高了-20℃~60℃宽温范围内的放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0.5C倍率放电时,60℃、40℃、25℃、0℃、-10℃和-20℃的放电比容量分别是869.9 mA·h/g、801.9 mA·h/g、761.8 mA·h/g、527.3 mA·h/g、299.4 mA·h/g、140.7 mA·h/g,明显高于无添加剂的放电比容量792 mA·h/g、766.6 mA·h/g、723.6 mA·h/g、398.8 mA·h/g、207 mA·h/g、137.7 mA·h/g。由于丁二腈参与了固体电解质中间相的形成,有效地降低了电化学阻抗,加快了放电反应动力学,改善了电池的低温电化学性能。同时,SN改善了低温下电解液与隔膜之间的相容性,提高了Li+的迁移扩散速率。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低黏度的电解液体系,拓宽了Li/CFx一次电池在宽温域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fx一次电池 丁二腈 电解液 宽温域 放电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1.2(Ni0.4Mn0.4)x(Co0.4Mn0.4)1-xO2(0≤x≤1)系列富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庆文 卢志威 +2 位作者 任丽彬 刘兴江 刘浩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4-357,共4页
富锂材料具有大于200 mAh/g的可逆比容量,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目光,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材料相图出发,进行材料设计。采用醋酸盐固相化学法制备得到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Li1.2(Ni0.4Mn0.4)x(Co0.4Mn0.4)1-xO2(0≤x≤1),应用电感... 富锂材料具有大于200 mAh/g的可逆比容量,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目光,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材料相图出发,进行材料设计。采用醋酸盐固相化学法制备得到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Li1.2(Ni0.4Mn0.4)x(Co0.4Mn0.4)1-xO2(0≤x≤1),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原子吸收光谱(AAS)对材料进行了成分分析,采用X射线多晶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了结构和形貌分析、并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系列富锂材料均为层状α-NaFeO2结构(R-3m空间群),随着x值的减小,Li1.2(Ni0.4Mn0.4)x(Co0.4Mn0.4)1-xO2(0≤x≤1)五种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逐渐增大,循环性能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1 2(Ni0 4Mn0 4)x(Co0 4Mn0 4)1-xO2 富锂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材料Li_(1.2)(Ni_(0.4)Mn_(0.4))_x(Ni_(0.2)Mn_(0.6))_(1-x)O_2(0≤x≤1)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庆文 刘兴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48-1250,1274,共4页
锂离子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因具有超高的比容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依据材料相图进行富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醋酸盐燃烧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_(1.2)(Ni_(0.4)Mn_(0.4))_x(Ni_(0.2)Mn_(0.6))_(1-x)O_2(0... 锂离子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因具有超高的比容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依据材料相图进行富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醋酸盐燃烧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_(1.2)(Ni_(0.4)Mn_(0.4))_x(Ni_(0.2)Mn_(0.6))_(1-x)O_2(0≤x≤1),应用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对材料进行了成分分析,采用X射线多晶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分析,并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所制备的五种富锂正极材料均为层状α-Na Fe O2结构,随着x数值的逐渐减小,富锂材料Li_(1.2)(Ni_(0.4)Mn_(0.4))_x(Ni_(0.2)Mn_(0.6))_(1-x)O_2(0≤x≤1)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逐渐增大,循环性能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材料 li1.2(Ni0.4Mn0.4)x(Ni0.2Mn0.6)1-x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含量对Li_(1+x)[Ni_(0.35)Mn_(0.65)]O_2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周春仙 廖达前 +1 位作者 郭忻 习小明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3-266,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Li1+x[Ni0.35Mn0.65]O2(x=0.35、0.40、0.45和0.50)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进行XRD、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所得材料具有α-NaFeO2层状结构,一次颗粒为类球形,平均粒径约为500 nm,最佳x值为0...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Li1+x[Ni0.35Mn0.65]O2(x=0.35、0.40、0.45和0.50)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进行XRD、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所得材料具有α-NaFeO2层状结构,一次颗粒为类球形,平均粒径约为500 nm,最佳x值为0.45。x=0.45的材料于25℃时在2.04.8 V充放电,0.05 C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分别为227.7 m Ah/g和71.7%,1.00 C最高放电比容量为182.6 m Ah/g。EIS测试表明:材料组装的电池的电荷转移阻抗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1+x[Ni0.35Mn0.65]O2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合成层状材料Li1.2+x[Ni0.25Mn0.75]0.8-xO2(0≤x≤4/55)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彭庆文 唐致远 +1 位作者 张联齐 刘兴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54-56,共3页
采用微波合成方法制备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2+x[Ni0.25Mn0.75]0.8-xO2(0≤x≤4/55),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XRD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关键词 微波合成 锂离子电池 li1.2+x[Ni0.25Mn0.75]0.8-xO2(0≤x≤4/5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0.86)V_(0.8)O_2的水热合成及性质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方 杜菲 +4 位作者 陈岩 魏英进 明星 陈岗 王春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92-1496,共5页
采用两步反应制备了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0.86V0.8O2.该材料具有六方层状结构,空间群为R3m.研究了在水热条件下溶液的碱度对于钒酸锂盐形成的影响,在低碱度的条件下,前驱体V2O3和L iOH.H2O并未发生反应,只有在碱度达到2.5 mol/L时,... 采用两步反应制备了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0.86V0.8O2.该材料具有六方层状结构,空间群为R3m.研究了在水热条件下溶液的碱度对于钒酸锂盐形成的影响,在低碱度的条件下,前驱体V2O3和L iOH.H2O并未发生反应,只有在碱度达到2.5 mol/L时,才能形成单相的Li0.86V0.8O2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V2p的结合能位于516.4和523.1 eV,分别对应于四价钒离子的V2p3/2和V2p1/2,这说明在Li0.86V0.8O2中V离子主要价位为+4价.在电流密度为7.4 mA/g的充放电中,L i0.86V0.8O2初始充电容量达到163 mA.h/g,首次放电容量也能达到113 mA.h/g,2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然可以达到80 mA.h/g,表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水热合成法 li0.86V0.8O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4-x/3)Y_xTi_(5-2x/3)O_(12)/C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赵亚飞 蒋仲庆 +2 位作者 田小宁 房江华 刘世斌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4,共4页
以氧化钇为Y3+的掺杂源,以蔗糖或导电炭黑为碳源,对Li4Ti5O12同时进行离子掺杂和碳掺杂,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负极复合材料Li(4-x/3)YxTi(5-2x/3)O12/C(x=0.1)。重点考察了Y掺杂、Y和碳协同掺杂,以及不同碳源对该复合材料形貌、粒径和电... 以氧化钇为Y3+的掺杂源,以蔗糖或导电炭黑为碳源,对Li4Ti5O12同时进行离子掺杂和碳掺杂,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负极复合材料Li(4-x/3)YxTi(5-2x/3)O12/C(x=0.1)。重点考察了Y掺杂、Y和碳协同掺杂,以及不同碳源对该复合材料形貌、粒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蔗糖为碳源合成的复合材料Li(4-x/3)YxTi(5-2 x/3)O12(x=0.1)体现了相对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0.15 C、0.40 C、0.70 C、1.40 C和3.30 C下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0.4、144.5、144.5、140.8和116.9 mAh/g,3.3 C下循环10次后容量仍保持为116.7 mAh/g。电化学交流阻抗表明,使用蔗糖为碳源合成的复合材料Li(4-x/3)YxTi(5-2x/3)O12的阻抗从纯Li4Ti5O12的912.5Ω降低到227.7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钇 li(4-x 3)YxTi(5-2x 3)O12 C 锂离子电池 蔗糖 导电炭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氟化碳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卢俊杰 彭丹 +2 位作者 倪文静 杨媛 汪靖伦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7-1495,共9页
锂/氟化碳(Li/CF_(x))电池作为一种具有最高理论比容量(860 mAh/g)和能量密度(2180 Wh/kg)的一次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低自放电率、平稳的放电电压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电子科技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电解液作为Li/CF_... 锂/氟化碳(Li/CF_(x))电池作为一种具有最高理论比容量(860 mAh/g)和能量密度(2180 Wh/kg)的一次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低自放电率、平稳的放电电压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电子科技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电解液作为Li/CF_(x)电池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正负极之间起到传递离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Li/CF_(x)电池的低温性能、倍率性能以及放电平台等方面综述了Li/CF_(x)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电解液理化性质、界面浸润与相容、锂离子溶剂化结构、C—F键活化和LiF形成与溶解等因素对Li/CF_(x)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最后,对Li/CF_(x)电池新型电解液的研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锂/氟化碳电池 电解液 低温性能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钒氧的固相合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丽英 田彦文 +1 位作者 徐茶清 翟玉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437,共4页
以Li2CO3和V2O5为原料,进行了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V3O8的实验研究.通过TG-DTA,XRD及交流阻抗等测试方法考察了合成条件对Li1+xV3O8样品结构、电导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产物的(100)衍射... 以Li2CO3和V2O5为原料,进行了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V3O8的实验研究.通过TG-DTA,XRD及交流阻抗等测试方法考察了合成条件对Li1+xV3O8样品结构、电导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产物的(100)衍射峰相对强度增强,这使Li+在LiV3O8中嵌入脱出的路径较长.交流阻抗测试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电导率增大,而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电导率出现先增大而后又减小的趋势.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580℃焙烧20 h合成的产物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放电比容量最高达到254.0 mAh.g-1,10次循环后仍保持在245.6 mAh.g-1,优于高温熔融法制备的材料,是较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候选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1+x V3O8 合成条件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eO_2材料中锂和镍原子混排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熙贵 张建 +1 位作者 杨传铮 李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2,共5页
在分析R3-m(No.166)中3a位和3b位原子对各(hkl)晶面结构因子的贡献时发现,它们有相加和相减关系.成相加关系的衍射线强度与混合占位参数X无关,而为相减关系的衍射线强度随混合占位参数X明显变化.因此,提出用相加和相减两线条的衍射积分... 在分析R3-m(No.166)中3a位和3b位原子对各(hkl)晶面结构因子的贡献时发现,它们有相加和相减关系.成相加关系的衍射线强度与混合占位参数X无关,而为相减关系的衍射线强度随混合占位参数X明显变化.因此,提出用相加和相减两线条的衍射积分强度比的新方法来研究这类材料中Li、Ni的晶体学占位问题.获得(I003/I104)1/2、(I101/I012)1/2、(I101/I104)1/2与混合占位参数X均为线性关系.反之,由实验测得实际样品的衍射积分强度比(I003/I104)1/2、(I101/I012)1/2、(I101/I104)1/2,用线性关系计算求得对应的混合占位参数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uCovMn1-u-v)O2 原子混合占位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1.05)Ni_(0.05)Mn_(1.9)O_4正极材料脱锂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师绍纯 曹高劭 +2 位作者 涂健 赵新兵 涂江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00-1304,共5页
与未掺杂的尖晶石LiMn2O4进行比较,用固相混合合成法制得的结晶良好的尖晶石Li1.05Ni0.05Mn1.9O4正极材料在室温和55℃下的循环性能都能得到较大改善,首次放电容量在室温和55℃分别保持理论容量的92.6%和91.5%。在常温条件下,以0.5C充... 与未掺杂的尖晶石LiMn2O4进行比较,用固相混合合成法制得的结晶良好的尖晶石Li1.05Ni0.05Mn1.9O4正极材料在室温和55℃下的循环性能都能得到较大改善,首次放电容量在室温和55℃分别保持理论容量的92.6%和91.5%。在常温条件下,以0.5C充放电倍率循环50次,容量保持为首次放电容量的95.3%。采用非原位X射线衍射的方法对不同脱锂状态的Lix[Li0.05Ni0.05Mn1.9]O4(0.1<x<1)试样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Li、Ni的协同掺杂明显减小了晶格参数的变化,稳定了试样的结构及改善了电池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1.05Ni0.05Mn1.9O4 非原位x射线衍射 晶格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g改性方式对锂氟化碳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红梅 甘潦 +2 位作者 王开琼 王庆杰 石斌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4-1168,共5页
分别采用纳米Ag线和纳米Ag颗粒对氟化碳材料进行复合,以CF_(x)、CF_(x)@Ag1(复合纳米Ag线)、CF_(x)@Ag2(复合纳米Ag颗粒)为正极活性物质,制备5 Ah软包装锂氟化碳电池,研究纳米Ag线和纳米Ag颗粒复合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 分别采用纳米Ag线和纳米Ag颗粒对氟化碳材料进行复合,以CF_(x)、CF_(x)@Ag1(复合纳米Ag线)、CF_(x)@Ag2(复合纳米Ag颗粒)为正极活性物质,制备5 Ah软包装锂氟化碳电池,研究纳米Ag线和纳米Ag颗粒复合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散射光谱(EDS)对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利用四探针测定其电导率,采用恒流放电测试及交流阻抗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并测定电池恒流放电下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纳米Ag线和纳米Ag颗粒复合均可以提高CF_(x)材料的电导率,以改性材料为活性物质制备的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其中CF_(x)@Ag1的改性效果好于CF_(x)@A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_(x) 纳米Ag线 纳米Ag颗粒 锂氟化碳电池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氟化碳原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卫民 孙同乐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3-456,共4页
针对特定领域对高功率下具有高能量密度化学电源的应用需求,对锂原电池中理论比容量较高的锂-氟化碳(Li-CF_(x))体系的应用前景和反应机制进行系统阐述。综述电池关键材料包括氟化碳(CF_(x))材料、功能电解液和黏结剂等的研究现状,对电... 针对特定领域对高功率下具有高能量密度化学电源的应用需求,对锂原电池中理论比容量较高的锂-氟化碳(Li-CF_(x))体系的应用前景和反应机制进行系统阐述。综述电池关键材料包括氟化碳(CF_(x))材料、功能电解液和黏结剂等的研究现状,对电池和相关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li-cf_(x))电池 氟化碳(cf_(x))材料 功能电解液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容量铬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滕久康 张亮 +1 位作者 张红梅 王庆杰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4-568,共5页
铬氧化物(Cr_(8)O_(21))用作锂一次电池正极材料时,倍率性能较差,可用高容量的氟化碳(CF_(x))和高导电性的石墨烯进行改性。将前驱体CrO_(3)、CF_(x)和石墨烯球磨混合,在270℃下热处理48 h,利用CrO_(3)的热解特性制得Cr_(8)O_(21)/CF_(x... 铬氧化物(Cr_(8)O_(21))用作锂一次电池正极材料时,倍率性能较差,可用高容量的氟化碳(CF_(x))和高导电性的石墨烯进行改性。将前驱体CrO_(3)、CF_(x)和石墨烯球磨混合,在270℃下热处理48 h,利用CrO_(3)的热解特性制得Cr_(8)O_(21)/CF_(x)/C复合材料。CrO_(3)、CF_(x)和石墨烯质量比为80∶15∶5时制得的复合材料性能较好,以0.05 mA/cm2在2.0~3.8 V放电,比容量为415.19 mAh/g,比Cr_(8)O_(21)材料的348.37 mAh/g提升了66.82 mAh/g。该复合材料制备的软包装电池,0.1 C放电比容量达390.40 mAh/g,比能量达402 W·h/kg,而Li/Cr_(8)O_(21)制备的软包装电池分别仅有312.20 mAh/g、320 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氧化物 复合正极 氟化碳(cf_(x)) 高导电性 锂一次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压氟化碳纳米球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畅 王庆杰 +1 位作者 陈晓涛 石斌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79,共5页
从结构设计上提升氟化碳(CF_(x))材料的导电性。通过简单水热法设计合成CF_(x)前驱体材料,再经高温氟化,制备高电压CF_(x)纳米球材料。用SEM和热重分析(TG)对CF_(x)纳米球材料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用恒流放电、功率放电和电化学... 从结构设计上提升氟化碳(CF_(x))材料的导电性。通过简单水热法设计合成CF_(x)前驱体材料,再经高温氟化,制备高电压CF_(x)纳米球材料。用SEM和热重分析(TG)对CF_(x)纳米球材料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用恒流放电、功率放电和电化学阻抗等对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与商用CF_(x)材料相比,CF_(x)纳米球材料热稳定性提高了12.22%,且结合了金属氧化物的倍率性能和CF_(x)材料的容量特性,在功率输出测试时未出现明显的电压滞后现象,且放电时间延长了12.66%。随着导电性的提升,高电压CF_(x)纳米球电极具有更高的离子扩散系数(2.18×10^(-13)c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电压 氟化碳(cf_(x)) 纳米球材料 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