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of hierarchic slope-break zones on grain shoal reservoirs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s:A case study of Cambrian Xixiangchi Formation in the south slope of Leshan–Longnüsi paleouplift,Sichuan Basin,SW China
1
作者 MA Tao TAN Xiucheng +6 位作者 LUO Bing HE Yuan XU Qiang HUANG Maoxuan LI Qirui LONG Hongyu HU Anp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4年第6期1521-1535,共15页
Based on 2D and 3D seismic data and well logging data,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of well-seismic stratigraphic filling and shoal controlled reservoirs of Upper Cambrian Xixiangchi Formation in the south slope... Based on 2D and 3D seismic data and well logging data,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of well-seismic stratigraphic filling and shoal controlled reservoirs of Upper Cambrian Xixiangchi Formation in the south slope of Leshan-Longnüsi paleouplift in the Sichuan Basin,to reveal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igraphic filling,paleogeomorphology and large-scale grain shoal.(1)The Xixiangchi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overlapped and filled gradually to the Leshan-Longnüsi paleouplift,but gets thin sharply due to truncation only near the denudation pinch-out line of the paleouplift.Two overlap slope break belts and one erosion slope break belt are identified,and the Xixiangchi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4 members from bottom to top.(2)The filling pattern of the overlapping at the base and erosion at the top indicates that the thickness of Xixiangchi Formation can reflect the pre-depositional paleogeomorphology,and reveals that the studied area has a monoclinal geomorphic feature of plunging to southeast and being controlled by multistage slope break belts.(3)The large-scale grain shoals and shoal controlled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 longitudinally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members of the Xixiangchi Formation,and laterall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ultistage overlap slope break belts.(4)Overlap slope break bel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northwest trending reverse faults.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converging with the Qiangtang-Himalaya massif in the middle-late Cambrian resulted in the rapid uplift of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e and expanding toward southeast,leaving gradually plunging multistage slope breaks and large-scale northeast grain shoal reservoir belts.Considering oil and gas test results,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 of the grain shoal controlled reservoirs covers an area of 334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 overlap slope break belt grain shoal Xixiangchi Formation south slope Sichuan Basin Leshan-Longnüsi paleoupli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构造——沉积分异特征
2
作者 张翔 祁壮壮 +3 位作者 丁晓琪 高雯璐 袁倩 钟经治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乌审旗古隆起对其周缘奥陶系马家沟组构造—沉积分异特征的影响,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野外剖面等地质资料,对马家沟组沉积期内部应力环境进行分析,通过绘制古地貌图确定该盆地内部地表地形变化,明确马家... 为了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乌审旗古隆起对其周缘奥陶系马家沟组构造—沉积分异特征的影响,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野外剖面等地质资料,对马家沟组沉积期内部应力环境进行分析,通过绘制古地貌图确定该盆地内部地表地形变化,明确马家沟组重点层段的岩相古地理,厘清该区内部岩相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区域构造作用力下,乌审旗古隆起在马家沟组沉积期发生间歇活动,使得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马家沟组沉积期古地貌产生明显的隆坳分异;(2)该区马家沟组岩相古地理也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海进期两坳陷(靖西坳陷、米脂坳陷)相互沟通且与广海相连,在深部位发育灰坪微相,在古隆起发育云坪、灰云坪微相;(3)海退期两坳陷受到乌审旗古隆起的阻隔,并且与广海的沟通也受到其他古隆起的阻隔,在两个坳陷分别发育膏盐湖,古隆起发育含膏云坪、云坪微相。结论认为,乌审旗古隆起对“一隆两坳”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在整个马家沟期均有控制作用,影响了该区马家沟组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乌审旗古隆起 奥陶系马家沟组 构造—沉积分异 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槽-隆”控制下的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差异性成因 被引量:7
3
作者 何骁 郑马嘉 +8 位作者 刘勇 赵群 石学文 姜振学 吴伟 伍亚 宁诗坦 唐相路 刘达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439,共20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是继五峰组-龙马溪组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层位,目前在德阳-安岳裂陷槽中心和槽缘部署的Z201井和WY1井页岩气勘探取得良好效果,但裂陷槽内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特征仍不清楚。以槽内中心Z201井和槽缘WY1井...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是继五峰组-龙马溪组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层位,目前在德阳-安岳裂陷槽中心和槽缘部署的Z201井和WY1井页岩气勘探取得良好效果,但裂陷槽内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特征仍不清楚。以槽内中心Z201井和槽缘WY1井为重点,结合其他页岩气勘探开发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各小层矿物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储层及储集空间特征、含气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筇竹寺组可划分为8个小层,页岩整体以脆性矿物为主,总有机碳含量(TOC)普遍大于1%,为优质烃源岩,且槽内TOC高于槽缘,具备良好的生气条件。②筇竹寺组页岩有机孔与无机孔均发育,槽内孔隙发育更好,具有极高的含气量。1,3,5和7小层黑色页岩储层品质较好,5小层储层品质最优。③德阳-安岳裂陷槽控制了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槽内Z201井钻遇的筇竹寺组页岩储层优于槽缘WY1井。④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古隆起内筇竹寺组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普遍低于古隆起外,隆起区适中的热演化程度具备大规模富气的条件。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各项条件较好,是未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接替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阳-安岳裂陷槽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储层特征 页岩气 筇竹寺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坡折带对颗粒滩储层的控制及有利勘探区带——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斜坡寒武系洗象池组为例
4
作者 马涛 谭秀成 +6 位作者 罗冰 和源 许强 黄茂轩 李启锐 龙虹宇 胡安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7-1330,共14页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开展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斜坡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井-震地层充填及滩控储层分布规律研究,以揭示地层充填、古地貌与规模颗粒滩的成因联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洗象池组渐次向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开展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斜坡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井-震地层充填及滩控储层分布规律研究,以揭示地层充填、古地貌与规模颗粒滩的成因联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洗象池组渐次向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超覆充填,仅在古隆起剥蚀尖灭线附近,地层因削顶而急剧减薄,因此识别出2个超覆坡折带和1个削蚀坡折带,并将区内洗象池组由下至上划分为4段;②底超顶削的地层充填模式表明,洗象池组厚度可反映其沉积前古地貌,揭示了研究区具有向东南倾伏的、多级坡折控制的单斜式地貌特征;③规模颗粒滩及滩控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洗三段和洗四段中,横向上主要发育于多级超覆坡折带附近;④超覆坡折带与北西倾向的逆断层密切相关,中晚寒武世华南板块西缘与羌塘—喜马拉雅地块聚合,导致扬子板块西北缘快速抬升,并向东南扩展,形成逐渐倾伏的多级坡折地貌,进而形成多条北东向展布的规模颗粒滩储层发育带。结合油气测试结果,预测滩控储层有利勘探区带面积可达334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勘探区带 超覆坡折带 颗粒滩 洗象池组 南斜坡 四川盆地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古隆起与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5
作者 陈平 李维 +6 位作者 周义军 裴文瑞 于小伟 韩伟 梁国平 路鹏程 王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3-1664,共12页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最新二维格架大剖面,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重新对盆地乌审旗古隆起与中央古隆起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再次厘定了盆地寒武纪—奥陶纪沉积构造格局,明确了古隆起变迁演化历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证实奥陶纪乌审...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最新二维格架大剖面,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重新对盆地乌审旗古隆起与中央古隆起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再次厘定了盆地寒武纪—奥陶纪沉积构造格局,明确了古隆起变迁演化历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证实奥陶纪乌审旗古隆起具有“北高南低”的构造格局。②乌审旗古隆起对寒武系沉积控制作用明显,而中央古隆起对奥陶系沉积控制作用明显。③三维地震资料证实怀远运动期(甚至怀远运动之前),乌审旗古隆起相较中央古隆起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暴露剥蚀,前奥陶纪乌审旗古隆起更高。④乌审旗古隆起活动期为前寒武纪,逐步消隐至奥陶纪基本不再活动。中央古隆起隆升于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前,在此之前盆地西南部的庆阳古隆起与北部的伊盟古隆起独立活动,马家沟组沉积前隆升形成北达伊盟古隆起、南连庆阳古隆起的“L型”中央古隆起。⑤两大古隆起共同控制了沉积相带分布,形成了盆地中、东部有利储-盖组合,前奥陶纪风化壳型气藏、中部岩性气藏及东部断缝型气藏可能是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奥陶纪 寒武纪 中央古隆起 庆阳古隆起 乌审旗古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的AI断裂识别技术在川中北斜坡的应用
6
作者 侯宇 刘定锦 +6 位作者 雷开强 杨飞 黎枫佶 陈华 张雨濛 苟思 司若凡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最新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川中北斜坡地区走滑断裂发育,具有断面陡直、断距小、断裂不明显的特征,由于目的层下古生界埋藏较深,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难以对走滑断裂进行快速精确地识别。为此,采用了优化后的AI断裂识别技术:(1)对地震数据进行... 最新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川中北斜坡地区走滑断裂发育,具有断面陡直、断距小、断裂不明显的特征,由于目的层下古生界埋藏较深,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难以对走滑断裂进行快速精确地识别。为此,采用了优化后的AI断裂识别技术:(1)对地震数据进行背景建模,求取局部背景能量数据与原始地震数据残差,增强地层背景反射之下微小断裂地震信息的显现;(2)进行构造导向滤波,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使地震数据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断裂特征更加明显;(3)进行AI断裂识别。应用结果表明: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工解释的时间,还具有较强抗噪性,能较好地压制地震数据的冗余信息,提高信噪比,识别出常规地震属性难以识别的微小断裂,更好地预测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及交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北斜坡地区 下古生代 走滑断裂 AI断裂识别 优化 微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宣汉—开江古隆起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9
7
作者 谷志东 殷积峰 +6 位作者 姜华 李秋芬 翟秀芬 黄平辉 彭平 杨帆 张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3-904,共12页
通过多种地质资料研究,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3方面依据,提出该区发育前震旦纪—早寒武世宣汉—开江大型继承性古隆起:1地震显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由周缘向宣汉—开江地区超覆沉积;2灯影组厚度显示宣汉—开江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3... 通过多种地质资料研究,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3方面依据,提出该区发育前震旦纪—早寒武世宣汉—开江大型继承性古隆起:1地震显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由周缘向宣汉—开江地区超覆沉积;2灯影组厚度显示宣汉—开江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3城口、巫溪等露头灯影组发育碎屑岩间接指示古隆起的发育。通过对古隆起的发育特征、形成演化分析,发现古隆起平面近穹窿状、南北向延伸,面积约1.6′104 km2;纵向划分为核部平台区、西侧陡坡带与东侧缓坡带3部分;晚震旦世早期为水上剥蚀型古隆起,晚震旦世晚期—早寒武世转为水下沉积型古隆起,形成受基底隆升、克拉通内裂陷、基底断裂与区域抬升运动联合控制。古隆起及斜坡区有利于高能沉积相带与岩溶风化壳储集层的发育,是川东地区近期重要战略接替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古隆起 宣汉—开江古隆起 震旦纪—早寒武世 克拉通内裂陷 超覆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盆地演化与油气响应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新民 付宜兴 +2 位作者 郭战峰 王有来 梁西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5,171,共7页
分析了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演化史,指出其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喜山期3个大的盆山演化旋回,每个旋回都经历了早期的盆地初始沉降、盆地大规模发育到最后闭合造山的过程。结合盆地演化分析,探讨了不同... 分析了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演化史,指出其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喜山期3个大的盆山演化旋回,每个旋回都经历了早期的盆地初始沉降、盆地大规模发育到最后闭合造山的过程。结合盆地演化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油气的响应特征,重点分析了烃源岩、储集岩的发育特征、控制因素以及古隆起对于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早印支期以前油气运移基本受古隆起控制,以侧向运移为主,是油气藏的建设时期;晚印支—早喜山期油气藏以调整、破坏为主,小范围内的垂向运移是主要的运移方式;晚喜山期是油气成藏定型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油气运移 油气响应 盆地演化 中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早古生代原盆地古隆起地貌和古地理格局与地层圈闭发育分布 被引量:43
9
作者 林畅松 杨海军 +4 位作者 刘景彦 蔡振中 彭莉 阳孝法 杨永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7,共9页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古构造格局以发育一系列横跨盆地的大型北西西或北东东向展布的古隆起带为特征。盆地不同的演化阶段隆坳格局发生过重要变化,导致了盆内构造古地理格局的不断变迁。盆地中部的古隆起带是在中奥陶世盆地从离散背景...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古构造格局以发育一系列横跨盆地的大型北西西或北东东向展布的古隆起带为特征。盆地不同的演化阶段隆坳格局发生过重要变化,导致了盆内构造古地理格局的不断变迁。盆地中部的古隆起带是在中奥陶世盆地从离散背景转向挤压背景时形成的,由和田河东和塔中等古隆起组成,具有复杂的构造古地貌。早古生代的古隆起地貌可划分出高隆带、隆起边缘斜坡和坡折带、陆棚斜坡和低凸起平台、陆架坡折带以及深海盆地或平原等构造古地貌单元。塔北古隆起南斜坡、中央古隆起南、北两侧的斜坡边缘坡折带均对礁、滩等高能相带的发育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从古隆起到古坳陷带,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斜坡坡折带、削蚀不整合和上超不整合三角带等是形成重要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地貌 构造古地理 不整合分布 早古生代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和气田群成藏条件 被引量:29
10
作者 韩克猷 孙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或气田群的成藏条件,利用构造、岩相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印支期古隆起和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海相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海相气田勘探由找背斜构造裂缝性气田,走向了找滩相孔隙储层和古隆起复合型大气田的广...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或气田群的成藏条件,利用构造、岩相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印支期古隆起和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海相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海相气田勘探由找背斜构造裂缝性气田,走向了找滩相孔隙储层和古隆起复合型大气田的广阔道路。由泸州古隆起找构造小气田群,到找川东石炭系孔隙性气藏,从开江古隆起上找到了五百梯石炭系大气田和气田群,至该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礁滩勘探更上一层楼,找到了以普光大气田为代表的大中气田群。目前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获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龙王庙组高产井,出现大好形势。该区储层、古构造和现今构造三位一体叠加在一起,可望获得特大型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古隆起 泸州古隆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气藏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52
11
作者 李国辉 李翔 杨西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0-83,共4页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使得古隆起震旦系的天然气成藏有早有晚。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喜山期。每期成藏可以划分出 3种不同的成藏类型 :即高捕集高阻抗、高捕集低阻抗及低捕集。...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使得古隆起震旦系的天然气成藏有早有晚。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喜山期。每期成藏可以划分出 3种不同的成藏类型 :即高捕集高阻抗、高捕集低阻抗及低捕集。天然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两高一强一关联” ,即较高的封存能力、较高的构造部位、较强的构造形变 ,晚期形成的圈闭与古油气藏具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古隆起 气藏 成藏类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古隆起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库丽曼 刘树根 +1 位作者 徐国强 李国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5-29,4,共5页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区下古生界发育灰岩、白云岩两类储层。灰岩储层类型有灰岩溶蚀孔隙 (孔洞 )型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和构造裂隙型储层。灰岩溶蚀孔隙 (孔洞 )型储层发育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没有密切的关系 ;储渗空间...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区下古生界发育灰岩、白云岩两类储层。灰岩储层类型有灰岩溶蚀孔隙 (孔洞 )型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和构造裂隙型储层。灰岩溶蚀孔隙 (孔洞 )型储层发育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没有密切的关系 ;储渗空间发育受组构控制 ;属低孔低渗、储集性较差的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发育分布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侵蚀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育分布非均质性强。灰岩构造裂隙型储层可发育高角度斜交或垂直层面的部分充填和未充填构造裂隙。白云岩内发育晶间孔及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大型洞穴、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等 5种储渗空间 ,它们构成白云岩岩溶缝孔洞型、白云岩溶蚀孔洞型两类储层。白云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涉及厚度较小。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的发育具有普遍性 ;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关系不密切 ;非均质性明显。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在寒武系及下奥陶统广泛发育 ,孔隙度较高 ,渗透率较低 ,是该区最值得勘探的储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 白云岩 灰岩 下古生界 塔里木盆地 渗透率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带对比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37
13
作者 梁峰 王红岩 +7 位作者 拜文华 郭伟 赵群 孙莎莎 张琴 武瑾 马超 雷治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26,共7页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与威远区块是我国页岩气主要产区之一,主要产气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介于20~40 m,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然而,从笔石地层的角度分析后发现,上述2个区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和沉积...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与威远区块是我国页岩气主要产区之一,主要产气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介于20~40 m,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然而,从笔石地层的角度分析后发现,上述2个区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和沉积速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应用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研究手段,开展了上述2个区块8口钻井的岩心描述和笔石生物地层划分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长宁地区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于WF1—LM4笔石层段,而威远地区则主要沉积于LM1—LM8笔石层段,二者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差异较大;(2)受广西运动的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中心不断向北(威远地区)迁移,越靠近南部的海岸线,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就越早;(3)威远地区局部缺失观音桥组下部和部分笔石带,发育水下古隆起(赫南特冰期或已隆出水面),其边界目前尚未明确,影响了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在该区域进行页岩气勘探部署需格外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区块 威远区块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笔石 对比 古隆起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构造枢纽部位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喻顺 吕修祥 +3 位作者 柳广弟 徐宏节 解启来 刘小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4,56,共7页
以十屋断陷为例,根据其构造演化、主要断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多旋回断陷盆地构造枢纽带与油气富集关系。结果表明:十屋断陷枢纽部位经历了断陷期、断拗过渡期、拗陷期、萎缩隆升期等复杂的构造演化,多期差异构造变形及断裂活... 以十屋断陷为例,根据其构造演化、主要断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多旋回断陷盆地构造枢纽带与油气富集关系。结果表明:十屋断陷枢纽部位经历了断陷期、断拗过渡期、拗陷期、萎缩隆升期等复杂的构造演化,多期差异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导致了小宽枢纽带南段和北段具有相似性及差异性,后期构造反转发育部位多为早期断层发育部位,且主要集中在主干断层上,构造运动产生位移被断裂和褶皱吸收;不同阶段的隆起部位相叠加,使枢纽部位与构造高点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枢纽部位相对位置由原来的古隆起演变为斜坡部位;枢纽部位早期为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晚期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同时发育多类型圈闭、有利沉积相组合及生储盖组合,围绕枢纽带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屋断陷 枢纽部位 古隆起 断陷盆地 油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型古隆起斜坡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演化特征与天然气规模成藏模式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杨跃明 王文之 +5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张旋 陈曦 贾敏 龙虹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7,共10页
继2011年高石1井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核部高石梯—磨溪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之后,近期角探1井又在该古隆起斜坡区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新发现。为了进一步明确后者灯影组油气勘探的目标和方向,分析了灯影组的沉积演... 继2011年高石1井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核部高石梯—磨溪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之后,近期角探1井又在该古隆起斜坡区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新发现。为了进一步明确后者灯影组油气勘探的目标和方向,分析了灯影组的沉积演化过程、储层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探讨了该斜坡区巨厚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灯影组沉积分异作用强,区域构造运动奠定了该区南高北低的沉积古地貌,川中至川北沉积环境由局限向开阔转变,沉积水动力条件较高石梯—磨溪地区更强,其次,在拉张背景下发育的大量同沉积断层控制该区微古地貌,在缓坡背景上形成似阶梯状沉积古地貌,进一步加剧了该区的沉积分异;②储层纵向跨度大,横向受古地貌或同沉积断层控制,蓝藻菌的趋光性促使微古地貌高部位的碳酸盐岩具有更高的沉积速率,古地貌高地的丘滩体厚度更大,低洼区以沉积低能细粒碳酸盐岩为主,其次,沉积期内海平面周期性短暂下降,为丘滩体早期溶蚀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晚期台地大范围暴露,在低洼区形成汇水区,侵蚀掉低洼区顶部的储层,残留下致密层,为低部位的丘滩相储层提供了良好的遮挡条件,形成岩性圈闭;④生烃高峰期,该区处于古构造高部位,断裂系统发育,是古油藏聚集的有利区。结论认为,该区较强的沉积分异作用是岩性圈闭发育的主控因素;该古隆起斜坡区在四川盆地生烃高峰期处于古构造高部位,是天然气规模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斜坡区 震旦系灯影组 微生物碳酸盐岩 岩性圈闭 油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隆起在四川盆地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规模成储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威 魏国齐 +7 位作者 谢武仁 刘满仓 苏楠 金惠 武赛军 沈珏红 郝翠果 王小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储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古隆起在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其如何控制台内丘滩体储层形成与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制约了该类储层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给油气勘探部署提... 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储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古隆起在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其如何控制台内丘滩体储层形成与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制约了该类储层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给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分析该盆地克拉通期发育的4个古隆起形成、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的成因机制与特征,分析了主要层系台内规模储层的特征与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发育的4个古隆起对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其主要从沉积和成岩两个方面控制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与海平面变化一起控制台内丘滩体的沉积规模和分布范围,控制台内丘滩体的层间岩溶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与后期构造运动一起控制台内丘滩体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②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主要控制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主要控制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和中石炭统黄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泸州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主要控制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③盆地内发育6套规模台内储层,灯影组和龙王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核部,其他4套储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斜坡部位。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预测四川盆地台内规模丘滩体储层提供了地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隆起 台内 碳酸盐岩 丘滩体 规模储集层 成因机制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体展布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郭军 陈洪德 +3 位作者 王峰 赵俊兴 苏中堂 王磊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568-571,共4页
太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产气层之一,研究该层砂体展布的主控因素,对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野外剖面、测井曲线等资料,结合构造背景和层序地层等,在给出砂体展布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体展布的主... 太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产气层之一,研究该层砂体展布的主控因素,对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野外剖面、测井曲线等资料,结合构造背景和层序地层等,在给出砂体展布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体展布的主控因素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古隆起、物源方向、三角洲和海平面变化是太原组砂体展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太原期,已被海水淹没的中央古隆起依然控制了盆内的沉积格局,进而控制着砂坪、障壁岛等盆内中南部的砂体,主要沿其本部及两翼发育;盆地北升南降的构造格局使得北部的陆源碎屑源源不断地涌入盆内,致使三角洲沉积在盆地北部大面积发育,形成乌达-平罗区、前乌拉加汗区、伊金霍洛旗区和准格尔旗区等4个主要的砂体聚集区。相对庙沟期、毛儿沟期和斜道期3次海平面的下降,在太原组地层中相应地发育了局限性的桥头、上马兰和七里沟3套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展布 中央古隆起 物源 三角洲 海平面变化 太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古隆起对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5
18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1 位作者 邓红婴 徐云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17,27,共9页
乐山—龙女寺、黔中及江南隆起主要控制了上震旦统及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育,泸州、开江隆起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的晚古生代—三叠纪(孤立)台隆控制了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原生油气藏的分布。南方古隆起均被不同程度地改造,使完整的隆... 乐山—龙女寺、黔中及江南隆起主要控制了上震旦统及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育,泸州、开江隆起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的晚古生代—三叠纪(孤立)台隆控制了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原生油气藏的分布。南方古隆起均被不同程度地改造,使完整的隆起面貌已不复存在。南方现存的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很少,四川盆地的早期原生油气藏绝大多数被改造变成了次生气藏,四川盆地以外的扬子区及华南区的原生油气藏则基本被破坏成为古油藏。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应主要考虑次生油气藏及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中、下扬子地区主要考虑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文中还指出了具体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古隆起 中生界 古生界 原生油气藏 控制作用 次生油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战峰 刘新民 +1 位作者 盛贤才 马登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5,共5页
加里东期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地区存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前人所称的"鄂中古陆"是其具体的表现。"鄂中古陆"在时间上存在于晚震旦世末—中寒武世,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江汉平原北部神农架—保康—荆门—... 加里东期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地区存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前人所称的"鄂中古陆"是其具体的表现。"鄂中古陆"在时间上存在于晚震旦世末—中寒武世,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江汉平原北部神农架—保康—荆门—京山及以北地区,向北东越过现今的青峰—襄樊—广济断裂带,其后古隆起继承性发展,控制了中扬子地区加里东期北高南低的古地貌特征。加里东期古构造可划分为东秦岭堑垒带、中扬子北部隆起带、中扬子中部斜坡带、中扬子南部坳陷带等4个单元。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油气成藏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古隆起是早期液态烃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是目前江汉平原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震旦系—下古生界 古隆起 加里东期 江汉平原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肖富森 冉崎 +6 位作者 唐玉林 马波 应丹琳 张光荣 陈骁 廖奇 陈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3,共7页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寒武系及震旦系埋藏深度大,地震反射信号弱,同时储层受沉积相及岩溶作用的双重控制,基质物性差,缝洞发育,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极大。为此,针对该类储层,通过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联合攻关,开展了...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寒武系及震旦系埋藏深度大,地震反射信号弱,同时储层受沉积相及岩溶作用的双重控制,基质物性差,缝洞发育,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极大。为此,针对该类储层,通过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联合攻关,开展了三维宽方位地震采集,地震资料二、三维连片处理,构造精细解释,低孔渗储层定量预测,缝洞体识别,烃类检测等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该区深层碳酸盐岩古老气藏的地震勘探技术系列,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高精度的地震预测成果有力地支撑了该区油气勘探部署和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的提交,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天然气勘探成效,促进了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勘探的突破和大型气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三维地震 连片处理 正演 储集层预测 缝洞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