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6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RTUE计划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胜忠 李斌 +1 位作者 赵峰 李力枫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2-675,共14页
VIRTUE计划是国际上首次提出的、系统全面的船舶水动力性能虚拟试验策略架构,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中简要地介绍了VIRTUE计划,并通过对该计划的关注、跟踪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较系统地评述了该计划主要研究内容、进展及所... VIRTUE计划是国际上首次提出的、系统全面的船舶水动力性能虚拟试验策略架构,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中简要地介绍了VIRTUE计划,并通过对该计划的关注、跟踪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较系统地评述了该计划主要研究内容、进展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分析了VIRTUE计划反映的国际船舶计算流体力学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同时阐述了VIRTUE计划对于构建国内舰船综合航行性能虚拟试验技术系统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e计划 数值水池 水动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论能否为美德伦理奠基?——在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之间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38,152,共6页
随着virtue ethics在西方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virtue ethics格儒家伦理之义。儒家美德伦理,依其理想形态,应当使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互济不足,相与启发,使两种起源上异质的伦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助益。借助... 随着virtue ethics在西方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virtue ethics格儒家伦理之义。儒家美德伦理,依其理想形态,应当使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互济不足,相与启发,使两种起源上异质的伦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助益。借助儒家伦理与西方思想的对话,可以论证在人性论问题上"是"与"当"一气贯下,人性能够决定人应当如何生活,人性论能够为美德伦理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 是-当 人性 彼得·辛格 王船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fucianist Five Constant Virtues and Value Dimension Construction on We Media Credibility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 Lil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4-313,共10页
The Confucianism ha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boosting the tenac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ward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 promoting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 The Confucianism ha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boosting the tenac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ward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 promoting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of Confucianis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etiquette,wisdom and credit"and creditability that We Media should construct,and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 dimension system of We Media's creditability on talents, environments,orientations and innovations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the cognitive and spiritual orientations that reinforce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the propaganda cultivation that fuses them and the endogenous impetus stimulated by using them as reference.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tell all of the media and media practitioners to constantly remain vigilant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ey are taking and the social value they should create.T hey should take an initiative to guide their serving objects to foster a proper consensus outlook and value and meeting the mass audience's demands and desires on in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ISM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WE Media CREDIBILITY value DIM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storical Tracing of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of “Virtue”
4
作者 Guan Wanw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1-208,共8页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ical occurrence of“virtue”,it can be found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political practice and is an effective political technology with strong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Among the core...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ical occurrence of“virtue”,it can be found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political practice and is an effective political technology with strong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Among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such as benevolence,rites,virtue,etc.,virtue should be the earliest to appear.Rit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aily,technical and detailed representation of virtue,while benevolence contains not only all ethical expectations of virtue,but also more complex humanistic information with more explicability.In contrast,“virtue”,with its rich practical color and ancient political experience,appears so simple that when it is regarded as an ideological concept,it is almost covered by the more mature“benevolence”with similar connotation,and overshadowed by richer“rites”.Therefore,virtue is the predecessor of rites and benevolence,which is the historical pedigre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ic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virtue rites BENEVOLENCE Confucian poli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 被引量:8
5
作者 石伟平 郭静 +2 位作者 邢晖 贾沛韬 韩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力量。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着力点;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路径。本刊聚焦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阐述见解和建议,以期为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 人才竞争力 立德树人 全国教育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与“德育”:概念探源与考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建军 刘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6,共7页
正确理解和把握“德”与“德育”概念,直接关涉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中国语境下,“德”无论是作为文字形态还是作为观念形态,都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内在彰显着中国... 正确理解和把握“德”与“德育”概念,直接关涉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中国语境下,“德”无论是作为文字形态还是作为观念形态,都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内在彰显着中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的基因与传承,又体现出不断与现代文明相对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意涵。考察和探析中国古代的“德”意流变历史以及“德”的现代涵义,实质是要解释和审视中国“德育”的本源含义及其思想流变的历史,深刻辨析中国“德育”不同于西方“德育”的理论内容,并以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视角明晰“德育”的范围边界和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概念考辨 立德树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德性:内涵、现状与重建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益凤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大学德性是大学教育实践和文化理想的伦理基础,是大学力持续增长的伦理根基,更是大学追求文化理想与道德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德性具有典型的渗透性、弥散性和实践性,是大学作为德性组织的核心象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 大学德性是大学教育实践和文化理想的伦理基础,是大学力持续增长的伦理根基,更是大学追求文化理想与道德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德性具有典型的渗透性、弥散性和实践性,是大学作为德性组织的核心象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重建德性大学至关重要,这要求大学重视德性的培养,构建完善的道德生态系统和教育体系,以彰显其卓越的道德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德性 组织伦理 高质量发展 组织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洪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召开,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召开,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统一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教育大会 教育强国 建成教育强国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德与树人:高校思政课认同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英丽 舒丹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思政课认同指学生认可、接受思政课及其所传递的价值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包括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它对提高学习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评估具有导向作用,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支撑作用。高校思政课认... 思政课认同指学生认可、接受思政课及其所传递的价值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包括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它对提高学习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评估具有导向作用,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支撑作用。高校思政课认同面临从理解到认同的理论认同障碍、从投入到认同的情感认同困境、从价值观教育到价值认同的挑战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行为认同难题。这源于学习获得感不强、学生主体性不足、信仰缺乏坚定性和实践体验不丰富。破解高校思政课认同困境,需让学生收获知识以强化理论认同,感受尊重以强化情感认同,体悟信仰以强化价值认同,体验实践以强化行为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认同 立德树人 实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溯源探微、核心要素及实践方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指明新方向、作出新部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鲜明的延续性、实效性、革新性形塑了其数千年的赓续发展和历久弥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指明新方向、作出新部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鲜明的延续性、实效性、革新性形塑了其数千年的赓续发展和历久弥新,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铸就了美德的体系化传承格局。新时代要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的维度,深入挖掘、阐发和创新好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要素的中华传统美德,以道德承袭、实用和创新为重要路径,推动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厚植文化底蕴、丰富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传承体系 文化主体性 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明德”新释及其对学校领导者修为的启迪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新平 张奇峰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4,F0003,共8页
“明明德”是《四书》首篇《大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其重新诠释能够发现它蕴藏四方面的含义,即“明德”是光明之德,是天命之性,打开“明德”的路径关键在“诚”,而实现“明明德”的进路则在尽性。“明明德”对提升当今学校领导者... “明明德”是《四书》首篇《大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其重新诠释能够发现它蕴藏四方面的含义,即“明德”是光明之德,是天命之性,打开“明德”的路径关键在“诚”,而实现“明明德”的进路则在尽性。“明明德”对提升当今学校领导者修为有多方面的启迪。学校领导者要淬炼德性、激发潜能、转变方法、树立理想,在敞开自我“明德性”和助力他人彰显“明德性”的实践中,不断增进自身的修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明明德 学校领导者 修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的伦理学知识体系?——万俊人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俊人 章含舟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万俊人指出,历经数代学人的努力与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学科积累。相应地,当前学者的任务是“接着讲”,即在植根自身传统的同时,针对科学技术迭代与现实情境变化而做出有效的... 万俊人指出,历经数代学人的努力与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学科积累。相应地,当前学者的任务是“接着讲”,即在植根自身传统的同时,针对科学技术迭代与现实情境变化而做出有效的伦理回应,实现伦理精神的继承与创造。通过回顾美德伦理、正义理论和中西方现代性等话题,万俊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中国伦理学、伦理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应用伦理学的可能形态,并在辨析“伦理知识”与“伦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展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 应用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正义理论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数字教材何为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铭凯 王瑞雪 谢丹妮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必将成为教材发展的新趋向。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出场,是价值逻辑、现实逻辑与技术逻辑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可为空间在于:以知识重构实现文化融合贯通、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活态传承、以多维交互深化文化实践体悟、以动态追踪促进文化学评融合。由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数字教材发展路向集中体现在借助并充分激活、释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具体通过锚定功能定位,实现与纸质教材的深度耦合;坚持文化立场,厚植数字教材文化精神基因;凸显技术优势,追寻深度交互下的以文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数字教材 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PP模型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岩 张静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3-116,160,共5页
CIPP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大有裨益。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导致思政课教学评价地位弱化、片面性评价引发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化、重结果轻过程现象造成评价方式的静态化等问题。高校... CIPP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大有裨益。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导致思政课教学评价地位弱化、片面性评价引发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化、重结果轻过程现象造成评价方式的静态化等问题。高校思政课应当在目标导向上强化价值引领,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在内容要素上聚焦关键问题,构建科学精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机制上突出高效兼顾,深化多元协同评价;在优化反馈上注重持续完善,提升育人综合成效;在输入评价上满足资源配置,完善综合评价方法;在过程评价中促成动态育人,凸显思政课程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 CIPP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 构建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乐抑或德性:重思柏拉图的诗哲之争
15
作者 林志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7-255,共9页
柏拉图将痛苦和快乐视为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塑造好的习性须培育正确的苦乐感,使其与理性相协调,进而让人上升到完整的德性。传统诗人虽奠定了最初的伦理和教育观念,但文艺的过度娱乐化强化了人的非理性部分,诱发人求取各种新奇的甚至... 柏拉图将痛苦和快乐视为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塑造好的习性须培育正确的苦乐感,使其与理性相协调,进而让人上升到完整的德性。传统诗人虽奠定了最初的伦理和教育观念,但文艺的过度娱乐化强化了人的非理性部分,诱发人求取各种新奇的甚至畸形的快乐。柏拉图认识到,诗教有其意义和限度,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应追求健全的德性而非快乐。柏拉图的德性教育尤其关切灵魂的整体和谐,让理性主宰灵魂而没有内在冲突地追求善,使人不沉溺于欲望的满足和感官快乐,从而深思熟虑地行动。诗艺不应只是展现灵魂中血气与欲望的各种戏剧性冲突,而更应激励人朝向灵魂的优异和高贵,并力促政治共同体走向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诗艺 快乐 德性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理性与德性伦理耦合视角下党内法规伦理研究
16
作者 孙秀民 满青霞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62,共9页
在制度理性与德性伦理的耦合视角下,党内法规伦理是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法规为载体、以制度理性为基础保障、以党员德性培育为核心目标构建的兼具制度强制性和伦理自觉性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厘清其与政治伦理、政党伦理、法伦理及党内法... 在制度理性与德性伦理的耦合视角下,党内法规伦理是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法规为载体、以制度理性为基础保障、以党员德性培育为核心目标构建的兼具制度强制性和伦理自觉性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厘清其与政治伦理、政党伦理、法伦理及党内法规价值等概念边界的基础上,党内法规伦理具备价值引领、规范调节、德性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党的建设和党员发展提供支撑。在实践路径上,通过制度伦理化构建价值理性的制度根基,通过伦理制度化实现德性培育的刚性约束,最终推进德法共治以构建协同联动的治理生态,实现外在制度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的辩证统一,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坚实的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伦理 制度理性 德性伦理 德法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17
作者 王启立 吴祝武 +2 位作者 张然 袁玲 辛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5-250,共6页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现状,着力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如何改”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安全教育的“态度、知识、能力和品格”等关键要素,融入课程思政,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与...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现状,着力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如何改”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安全教育的“态度、知识、能力和品格”等关键要素,融入课程思政,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应急处置”课程为例详细阐述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达成评价及持续改进的全过程改革和实践。结果表明,实验室安全教育类课程建设更加合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初步形成了优秀的安全品格和积极的安全价值观,综合素养有较大提升,安全实践创新活动成效显著。相关的改革实践可为国内高校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安全教育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本思想的理路——从《尚书》到《孟子》
18
作者 谢远笋 郭齐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配,其一是“德不配位”,即无德之人登上了不该有的权位,这牵涉到革命的问题;其二是“有德无位”,即大德之人没有取得应有之位,此种情形涉及时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德位 革命 《尚书》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难点及完善对策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文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更加注重思政课的内涵建设,更加突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从建设重点来看,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在于党的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更加注重思政课的内涵建设,更加突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从建设重点来看,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在于党的理论武装与课程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基础在于以新时代伟大成就为支撑、丰富课程内容;主线在于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从建设难点而言,课程教材体系与党的创新理论需要协调适应,教师数量与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同步提升,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联动调整,学科建设与思政课程、大中小思政建设需要一体推进,思政内部力量与各类外部力量需要融通贯通。从建设发展路径来讲,既要优化顶层设计,注重思政课理论研究,也要加强理论武装,丰富思政课课程内容;既要聚焦教师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也要贯通课堂体系,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 内涵式发展 立德树人 守正创新 大思政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著书者之心术”再辨析
20
作者 高希中 杨未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6,197,198,共11页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著书者之心术”,并以此定义“史德”,这是对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重要贡献。百余年来,学术界对这一概念本意与思想价值的研究认识多有偏差,或以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思维阐释,或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著书者之心术”,并以此定义“史德”,这是对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重要贡献。百余年来,学术界对这一概念本意与思想价值的研究认识多有偏差,或以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思维阐释,或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进行解读,故有必要对其中的问题作进一步辨析,一则探讨章学诚“著书者之心术”的本意,二则正视历史著述中的人心作用及史家的“心术”问题。如果跳出章学诚所论中的古代具体道德伦理,“著书者之心术”在抽象意义上对史家正心术、养心术、升华心术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著书者之心术” 史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