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立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沈寿文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拟制定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贯彻实施宪法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重要国策的重要法律。在该法制定中,应当明了“民族团结”在本质上是中国各族公民的团结,应当以体系思维理解这部法律与宪法和其他法律一起,构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 拟制定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贯彻实施宪法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重要国策的重要法律。在该法制定中,应当明了“民族团结”在本质上是中国各族公民的团结,应当以体系思维理解这部法律与宪法和其他法律一起,构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的“法律规范集群”,因而立法工作中需要注意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并与其他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无论是立法思路,还是具体内容,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均应当遵循一般立法的规范要求,特别是“促进型立法”的“目的模式的法律”以及“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的文本表达和实施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目的模式的法律” “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及需把握的重大问题
2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9,共9页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团结有法可依,对外则强力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可行性在于国家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根本制度保障、宪法奠定的根本法律依据以及各民族五个“相”涵养的深厚社会土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属于“目的模式的法律规范”,难以规定明确的构成要件,只规定法律所要达成的目的,因此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对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积极回应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法律保障 中华民族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4
3
作者 田钒平 曹媛媛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算法推荐技术是引领新时代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开展的新兴力量。算法推荐技术与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条件、过程、结果上的关联耦合,为充分发挥算法推荐技术的积极功能,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提供了适切性与可... 算法推荐技术是引领新时代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开展的新兴力量。算法推荐技术与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条件、过程、结果上的关联耦合,为充分发挥算法推荐技术的积极功能,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提供了适切性与可行性。通过精准传递、精准生产、精准过滤等优势赋能,算法推荐技术可以助力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对象大众化、内容智慧化和方式生活化。深化算法推荐理念认识、加强算法推荐素养教育、健全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可以促进算法推荐技术势能充分释放,使之成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推荐技术 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教育数字化 算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4
作者 苏韦铨 田钒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4,共11页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是新时代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将景区塑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阵地和宣介窗口。景区创建的开展不仅在理论上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路,也是增...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是新时代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将景区塑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阵地和宣介窗口。景区创建的开展不仅在理论上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路,也是增进共同性开展实践工作中的新方法,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升级的新成效。云南的具体实践表明,景区创建能够在一定范畴中重释景观文化意象、重塑景区体验空间、激发景区聚集效应,促推景区成为各民族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文化之魅的平台,通过以旅为媒、以文化人,深化各族人民情系山河的情感和“五个认同”的认知,有力推动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云南 景区 传情达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