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安德森模型的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CLASS 2020年数据为例
1
作者 陈凤 吴洁瑜 雒敏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69-1075,共7页
目的:基于安德森模型,探讨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使用潜在类别分析(LCA)构建代际支持模式,并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模式可分为3... 目的:基于安德森模型,探讨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使用潜在类别分析(LCA)构建代际支持模式,并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模式可分为3类:紧密型(39.63%)、赡养型(44.61%)和疏离型(15.76%)。以疏离型模式作为参照,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因素中的户籍、文化程度、健在子女数、使能因素中的经济状况、养老保险、居住安排、社交活动、需求因素中的自评健康、ADL、慢性病、生活满意度对紧密型模式具有显著影响(P<0.05);倾向因素中的婚姻、使能因素中的居住安排、社交活动、需求因素中的ADL、慢性病对赡养型模式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我国家庭代际支持模式以赡养型为主,不同代际支持模式的形成受到倾向因素、使能因素和需求因素的综合影响,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家庭养老压力;构建差异化的家庭支持策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优化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森模型 潜在类别分析 代际支持模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城市与群体异质的新能源车激励策略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翁剑成 周慧缘 +1 位作者 张梦媛 于江波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共13页
制定针对城市低碳发展阶段和居民特征的差异化政策,是优化激励策略和促进居民转向绿色出行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考虑空气质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充电设施成熟度等因素,选取4种类别典型城市的异质性居民人群,量化评估新能源车激励策略... 制定针对城市低碳发展阶段和居民特征的差异化政策,是优化激励策略和促进居民转向绿色出行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考虑空气质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充电设施成熟度等因素,选取4种类别典型城市的异质性居民人群,量化评估新能源车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利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分析社交媒体热点数据,设计用户调查问卷;构建潜在类别有序Logit模型(LCOL)定量分析不同城市类别下潜在类别人群对车辆电动化激励策略的偏好程度,辨识不同策略的核心作用群体。结果表明,即时效应激励,例如,限行豁免和大额财政补贴,更能有效提升新能源车接受度较低居民的购车意愿,接受度较高的居民对常态化低额补贴更为敏感。在城市类别维度上,相较新能源车渗透率高的大城市(60%),渗透率较低的中小城市居民在政策激励下,购买新能源车概率为65%,更具提升潜力;充电设施欠缺的城市,优化充电设施可显著提升居民购车意愿,减少1 min寻电时间,概率提高1%,但在充电桩覆盖率高的城市,效果有限;机动车限号的大城市,实施新能源车限行豁免政策时,居民购车概率提高3.5%。定量化的研究结论可为不同城市新能源车推广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度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低碳激励政策 潜在类别有序Logit模型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 群体异质性 城市类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产期抑郁发展轨迹的异质性及其相关因素
3
作者 王晨 李安宁 +1 位作者 侯金芹 姜海利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20-726,共7页
目的:探索围产期抑郁的发展轨迹异质性及相关因素。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对孕中期至产后3个月的孕产妇进行5次抑郁评估,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筛查抑郁症状。同时在入组时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婚姻满意度、社会... 目的:探索围产期抑郁的发展轨迹异质性及相关因素。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对孕中期至产后3个月的孕产妇进行5次抑郁评估,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筛查抑郁症状。同时在入组时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婚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信息。使用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抑郁发展轨迹异质性,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416例孕妇完成至少3次测评,识别出2个轨迹亚组:其中1023例(72.2%)总体分数较低,抑郁轨迹以抛物线形式进行性上升,称为曲线组;另有393例(27.8%)抑郁轨迹趋于不变,总体得分高,称为直线组。较大年龄、较高婚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者进入直线组的风险降低(OR=0.96、0.94、0.89);自身及家族抑郁病史者进入直线组风险升高(OR=2.50、6.51)。结论:围产期抑郁症状变化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年龄、较高的婚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降低持续性较高抑郁水平的风险,个人及家族抑郁病史可能增加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抑郁 轨迹 潜类别增长曲线模型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未满足需求发展轨迹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香敏仪 翟巾帼 叶瑞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2-1280,共9页
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病人未满足需求现况,分析不同组别的差异,为今后制订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未满足需求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6月1日—2023年6月28日东莞市6所医... 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病人未满足需求现况,分析不同组别的差异,为今后制订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未满足需求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6月1日—2023年6月28日东莞市6所医院住院的2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对其进行4次追踪调查,运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3个潜类别轨迹组:中需求下降组(9.96%)、低需求上升组(2.60%)、高需求平稳组(87.45%),各组在年龄和自我照顾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未满足需求具有不同变化轨迹,建议医务人员根据病人的群体差异性,实施动态评估,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性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未满足需求 潜类别增长模型 护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发展轨迹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5
作者 陈礼静 于龙娟 +2 位作者 李娟 孔祥静 储静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2-450,共9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发展轨迹及其潜在类别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整群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卒中中心住院治疗的128例急性缺血...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发展轨迹及其潜在类别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整群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卒中中心住院治疗的1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于急性住院期收集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认知功能等基线资料,在脑卒中后3、6个月随访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应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识别认知功能发展轨迹,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发展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根据MoCA评分识别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发展轨迹的3个潜在类别:高水平认知维持组(98例,76.6%)、低水平认知改善组(20例,15.6%)、中水平认知下降组(10例,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是否有吞咽障碍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不同发展轨迹类别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可根据认知功能发展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 预测因素 潜在类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态变化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预测价值: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
6
作者 廖姣姣 王照宇 +4 位作者 李兆基 赵威 詹思延 王鹏 陶立元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3932-3941,共10页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2023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体检指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基线CIMT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直到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失访。分别构建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nHDL-C随年龄的变化轨迹。纳入结局发生前的所有nHDL-C记录,使用联合潜在类别模型(JLCM)识别异质性nHDL-C变化轨迹并预测不同轨迹与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差异。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样本调整信息准则(SABIC)、熵值(Entropy>0.5)和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05)确定最优潜在类别个数。分别使用基线nHDL-C数值和nHDL-C变化轨迹构建Cox模型,比较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一致性指数(C-index)数值,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及评估。结果共纳入基线血脂处于正常水平的研究对象5741人,男2487人,女3254人。男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93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比较,随访时间、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30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的随访时间、年龄、BMI、SBP、DBP、TC、TG、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中,3类别模型的熵值最高,BIC、SABIC最小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079),最终选择3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女性人群4类别模型的熵值、BIC、SABIC与3类别模型相比变化不大,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678),最终选择4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体检人群中男性nHDL-C的3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先缓慢上升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83.80%;类别2表现为快速上升,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9%;类别3表现为缓慢上升,为“缓慢升高组”,占比15.12%;快速升高组风险最高,其次是缓慢升高组,低水平稳定组发生风险最低。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男性缓慢升高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10.51(95%CI=7.90~13.98)和23.25(95%CI=10.40~51.98)。体检人群中女性nHDL-C的4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稳定的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93.09%;类别2的轨迹曲线呈现为“U型”,为“低水平稳定-升高组”,占比1.26%;类别3血脂稳定在中等水平,无明显波动,为“中等水平稳定组”,占比4.58%;类别4表现为血脂水平的快速增加,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8%。快速升高组的风险最高,40岁以前,低水平稳定组、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的风险接近,40岁以后中等水平稳定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快速增加,50岁以后低水平稳定-升高组风险快速增加。对各个亚组内4个类别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累积发生风险进行对比,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女性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3.69(95%CI=2.27~5.99)、15.48(95%CI=10.56~22.70)和13.93(95%CI=5.44~35.69)。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在男性及女性人群中,与基线模型相比,Class模型、Class+nHDL-C模型在多个时点的AUC和C-index值均明显增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nHDL-C水平均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不同轨迹类别显著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风险。相比单一基线nHDL-C值,轨迹分类能更精准地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连续血脂监测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轨迹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个体,为个体的风险分层和积极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联合潜在类别模型 体检人群 动态预测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心理韧性关系的回归混合分析
7
作者 闫春艳 贝冬丽 罗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1-446,共6页
目的:探究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高中生学习倦怠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分别对786名高中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及心理韧性水平进行调查,运用潜在类别分析和回归混合模型探讨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潜在类别及... 目的:探究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高中生学习倦怠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分别对786名高中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及心理韧性水平进行调查,运用潜在类别分析和回归混合模型探讨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结果: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可分为低倦怠(69.9%)、低成就感(9.8%)和力不从心(20.3%)3个潜在类别;回归混合分析表明,心理韧性较低的高中生学习倦怠较高(OR=0.22~0.56),情绪控制困难的高中生大多在学习上表现出力不从心(OR=0.23)。结论:高中生学习倦怠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且与心理韧性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倦怠 心理韧性 高中生 潜在类别分析 回归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类别增长模型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后预防就诊者疾病进展恐惧的变化轨迹研究
8
作者 石敏 王慧群 +2 位作者 张利漫 王文慧 徐兴莲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就诊者疾病进展恐惧(fear of progression, FoP)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该类人群的恐惧心理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5-10...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就诊者疾病进展恐惧(fear of progression, FoP)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该类人群的恐惧心理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5-10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某传染病专科医院的PEP就诊者204例为研究对象,在就诊的第1、14、30天采用疾病进展恐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对其调查,应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其FoP轨迹类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第1、14、30天时就诊者FoP得分分别为47.00(37.25,56.00)分、42.00(33.00,49.00)分和31.50(22.25,45.00)分,其FoP轨迹分为高恐惧缓慢下降组、中恐惧显著下降组和低恐惧组3种类别,其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38.00(41.00,47.00)分、47.00(37.00,66.00)分和54.00(38.50,59.00)分;3个类别的PEP就诊者在性别、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支持得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职业、社会支持是PEP就诊者FoP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发生HIV暴露后就诊者在就诊1个月内,FoP水平变化程度不同,其FoP轨迹存在群体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暴露后预防 疾病进展恐惧 潜类别增长模型 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变化轨迹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纵向研究
9
作者 李玉梅 顾艳荭 +1 位作者 王洋 汪莉莉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急性住院期至出院后6个月心理社会适应变化轨迹,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2-7月,便利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0例IS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心理社会...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急性住院期至出院后6个月心理社会适应变化轨迹,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2-7月,便利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0例IS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患者急性住院期间进行调查,并于出院后1、3、6个月追踪随访其心理社会适应。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变化轨迹潜在类别,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识别出IS患者4种心理社会适应变化轨迹类别,分别为持续高心理社会适应组(10.0%)、中心理社会适应-改善组(41.1%)、低心理社会适应-进展组(37.8%)和持续低心理社会适应组(1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急性住院期生活自理能力、性格类型和社会支持是不同轨迹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IS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变化轨迹存在群体异质性,医护人员应关注性格内向、年龄大、急性住院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患者,给予及时心理社会适应评估与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早日适应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心理社会适应 轨迹 影响因素 潜类别增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农村女性孕产期抑郁症状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黄睿 夏修 +2 位作者 杜兴梅 邓睿 黄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37-842,共6页
目的:探究云南农村女性孕早期至产后42天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选取云南某农业县的孕产期妇女213名,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在孕早期进行基... 目的:探究云南农村女性孕早期至产后42天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选取云南某农业县的孕产期妇女213名,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在孕早期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在孕中期、孕晚期及产后42天进行追踪调查。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潜类别增长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结果显示,孕产期抑郁症状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潜类别增长模型结果显示,孕产期抑郁症状存在3个潜类别,即持续高分组(1.41%)、稳定低分组(91.08%)和症状波动组(7.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OR=4.04)、有焦虑症状(OR=4.12)、中低社会支持水平(OR=3.12)的孕妇处于高分组和波动组的可能性更高。结论:云南农村女性孕产期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存在3个异质性亚组,受教育程度低、有焦虑症状和社会支持缺乏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孕产期抑郁症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期抑郁症状 农村女性 发展轨迹 潜类别增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发展轨迹及预测因素分析
11
作者 宋瑜婷 钱超 +1 位作者 沈藕英 王鹭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2-1158,共7页
目的:分析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绍兴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收治的200例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贬低-歧... 目的:分析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绍兴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收治的200例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估患者出院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时患者家属的病耻感水平,通过增长混合模型分析类别最优数量并命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潜在类别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00例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发展轨迹可分为4个类别,分别为轻度病耻感加重型、轻度病耻感改善型、中等病耻感改善型、高度病耻感改善型。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与他人共同照顾、职业、社会支持评分、患者疾病类型是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形成不同病耻感发展轨迹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且受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与他人共同照顾、职业、社会支持评分、患者疾病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家属病耻感 潜在类别 影响因素 增长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斐 丁雯 +3 位作者 刘娟 姚丽 孙爱萍 康文娟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8-1313,共6页
目的:识别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轨迹,分析不同轨迹的预测因素,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银川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病房住院的213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识别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轨迹,分析不同轨迹的预测因素,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银川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病房住院的213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住院期间进行首次调查,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调查。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轨迹的类别,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别轨迹的预测因素。结果:共173例患者完成全部随访调查,通过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出3条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轨迹,分别为“低水平-下降”(29.5%)、“中等水平-维持”(39.9%)、“高水平-上升”(30.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个人月收入、居住地、性别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轨迹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呈现不同的轨迹,应根据患者自我管理轨迹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自我管理 轨迹 潜类别增长模型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波动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聂朦 邬娜 +10 位作者 焦惠艳 袁志权 李成英 吴龙 许月瑶 杨蕾 王煜 伍永红 钟理 李亚斐 杨敬源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7-1466,F0003,共11页
目的分析和构建社区高血压人群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变化的轨迹模型,并分析不同SBP轨迹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社区回顾性队列,运用潜类别轨迹模型(latent class trajectory modelling,LCTM)分析社区高血压人群SBP... 目的分析和构建社区高血压人群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变化的轨迹模型,并分析不同SBP轨迹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社区回顾性队列,运用潜类别轨迹模型(latent class trajectory modelling,LCTM)分析社区高血压人群SBP的变化模式,识别、构建SBP的纵向变化轨迹;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SBP轨迹的影响因素,根据先验知识使用“有向无环图”识别和调整不同的混杂因素。结果共793名高血压患者被纳入分析,LCTM拟合的社区高血压患者SBP轨迹最优分组为3组,分别为低水平平稳组(n=561,70.74%)、下降组(n=170,21.44%)和上升组(n=62,7.82%);年龄、锻炼频率、随访方式、摄盐情况、遵医行为、有无转诊在不同SBP轨迹亚组中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低水平平稳组为对照,“男性”、“门诊随访”的患者被分类到下降组的可能性较高,OR及95%CI分别为1.436(1.016~2.030)、1.702(1.202~2.410);而“年龄≥65岁”,“不锻炼或偶尔锻炼”,摄盐情况为“中”和“重”度的人群,被分类到上升组的可能性更高,OR及95%CI依次为1.949(1.145~3.317)、2.284(1.305~3.998)、2.433(1.272~4.654)、4.540(1.291~15.963)。结论社区高血压人群收缩压变化轨迹可分为3组,即“低水平平稳组”、“下降组”和“上升组”;性别、年龄、摄盐情况、锻炼频率、随访方式可能是收缩压轨迹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人群 高血压 潜类别轨迹模型 收缩压轨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分类增长模型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动态防控策略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翟咪咪 李亚敏 +4 位作者 刘苏顺 李云霞 刘义婷 李莉 雷先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1-627,共7页
在不同群体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下简称“艾滋病”)的防控需求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这为制订和实施防控策略带来了极大挑战。动态评估不同群体的异质性和疾病进展轨迹至关重要。潜分类增长模型是将纵向数据拟合为不同发展轨迹的N个亚... 在不同群体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下简称“艾滋病”)的防控需求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这为制订和实施防控策略带来了极大挑战。动态评估不同群体的异质性和疾病进展轨迹至关重要。潜分类增长模型是将纵向数据拟合为不同发展轨迹的N个亚组,以识别和分析不同亚组的发展轨迹,从而为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新视角。潜分类增长模型在艾滋病防控领域的应用中显现出显著优势,尤其在深入理解和分析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风险行为、心理研究、检测的异质性和动态变化等方面,总结其优势和局限可为艾滋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分类增长模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预防控制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活方式视角的城市青年居民交通出行与居住区位选择行为——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凯 徐媛 +1 位作者 周晶 张敏婕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引入生活方式概念并作为城市青年居民细分指标,通过构建潜在类别选择模型,探讨青年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将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分为“市区+个人公共交通+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出行... 引入生活方式概念并作为城市青年居民细分指标,通过构建潜在类别选择模型,探讨青年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将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分为“市区+个人公共交通+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出行无偏好+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家庭私家车”导向、“市郊+个人/家庭公共交通”导向、“市郊+个人/家庭私家车”导向,及“市郊+个人公共交通+宅家”导向6种类型。随后基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研究城市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成果与结论为理解城市青年居民时空选择行为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出行方式选择 居住区位选择 潜在类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潜在模式及其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欣怡 王茜 +3 位作者 王丹 段立霞 林如娇 刘晨曦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7-534,共8页
背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问题已成全球重大公共卫生议题,减少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是我国治理抗生素滥用的重要策略,识别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症特点及其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设计更为精准的干预政... 背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问题已成全球重大公共卫生议题,减少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是我国治理抗生素滥用的重要策略,识别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症特点及其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设计更为精准的干预政策。目的定量分析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潜在模式,探究其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于2022-07-20—08-02选取重庆市三个县(区)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公众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行为、公众抗生素使用知识及人口学特征。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鉴别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的潜在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不同潜在症状模式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影响。结果815位公众参与本研究。其中,30.06%(245/815)受访者存在无处方从药店购买抗生素,14.72%(120/815)受访者使用过抗生素自我药疗以应对上呼吸道感染。公众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水平较低[(2.3±1.7)分]。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病模式方面,潜在类别分析共识别4种症状模式,包括多重症状组93例(11.41%)、全身症状组124例(15.21%)、鼻咽症状组282例(34.60%)和轻微症状组316例(38.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轻微症状组,鼻咽症状组出现无处方购买抗生素行为的概率更高(OR=1.538,P<0.05),该结果在调整知识与人口学变量后仍显著。除个体疾病症状潜在模式外,年龄和医保类型也对公众无处方抗生素购药行为有影响(P<0.05)。抗生素使用知识水平对抗生素自我药疗行为有影响(OR=0.869,P<0.05),对公众无处方抗生素购药行为也有影响(OR=1.155,P<0.05)。结论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存在4种潜在模式,疾病病症模式影响公众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应着重关注出现鼻咽症状患者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抗菌药 抗生素合理使用 体征和症状 潜在类别分析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化治理价值评估及公众偏好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玉柔 毛碧琦 +1 位作者 唐玉荣 赵澳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3-85,共13页
纳入公众偏好的荒漠化治理价值评估是科学制定荒漠化治理政策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新疆荒漠化治理价值评估为例,运用选择实验法研究公众对荒漠化治理的支付意愿和偏好异质性,并结合潜在分类模型分析受访者偏好异质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发... 纳入公众偏好的荒漠化治理价值评估是科学制定荒漠化治理政策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新疆荒漠化治理价值评估为例,运用选择实验法研究公众对荒漠化治理的支付意愿和偏好异质性,并结合潜在分类模型分析受访者偏好异质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新疆公众对于荒漠化治理存在显著的偏好异质性,受访者可分为偏好正常型、环境友好型、价格敏感型3个潜在类别。其中,偏好正常型的受访者占比最大(68.17%),显著高于环境友好型(19.86%)和价格敏感型(11.97%);偏好正常型、环境友好型受访者对荒漠化治理属性的支付意愿大于价格敏感型受访者。分析潜在类别可知,公众的社会经济特征及环境感知对其偏好具有显著影响。较高的关注程度、治理意识和较低的年龄会促使受访者更加偏好于荒漠化环境属性的治理;收入水平、关注程度、治理意识较低的受访者,更不愿意支付较高的治理费用,在进行选择时更关注治理价格属性。研究有助于为完善当前和未来的荒漠化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增强政策或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治理 价值评估 选择实验 偏好异质性 潜在分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闵淑慧 郭芮绮 +2 位作者 成晓芬 张锦丹 李贝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探索我国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促进流动老人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利用潜在类别方法识别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类别,并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利用多元logi... 目的:探索我国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促进流动老人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利用潜在类别方法识别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类别,并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1736名60周岁以上的流动老人,其多维健康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可分为健康良好型(43.15%)、心理问题突出型(47.58%)和认知躯体障碍(9.27%)三种模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是否锻炼、睡眠时长、医疗费用由谁承担、流动时长、流动范围、参加文娱活动、生活条件、社区服务以及养老保障均为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的影响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流动老人心理问题突出的占比较高,流动老人的多维健康受到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流动老人自身、家庭、社区及社会多方合力,尤其是流动老人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流动老人的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老人 潜在类别 多维健康 健康生态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个体异质性的大型活动参与意向选择行为
19
作者 崔洪军 张冀强 +1 位作者 朱敏清 孙婉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研究个体异质性对于大型活动参与意向选择的影响,构建了基于潜在类别选择模型的大型活动参与意向选择模型。使用D-optimal设计法生成了大型活动参与意向调查中的选择情景,并假设以天津市奥体中心为大型活动举办地,对天津市居民开展了... 为研究个体异质性对于大型活动参与意向选择的影响,构建了基于潜在类别选择模型的大型活动参与意向选择模型。使用D-optimal设计法生成了大型活动参与意向调查中的选择情景,并假设以天津市奥体中心为大型活动举办地,对天津市居民开展了大型活动参与意向调查。根据调查获取的数据,使用EM算法对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模型结果表明:天气、活动时间、票价、活动类型、政策复杂度等是影响大型活动参与意向选择的主要因素。模型将潜在的大型活动参与者划分为天气敏感型群体、活动时间敏感型群体、票价敏感型群体3类,分别占样本总体的30%、15%、55%,区分度为0.81,其中类别1对天气类型最为敏感,对活动举办时间和票价不敏感;类别2对活动举办时间最为敏感,对天气的敏感程度较低;类别3对票价最为敏感,对活动时间和政策复杂度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潜在类别选择模型 大型活动 D-optimal设计 EM算法 活动参与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类别分析原理及实例分析 被引量:91
20
作者 曾宪华 肖琳 张岩波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5-817,共3页
目的介绍潜在类别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探讨潜在类别分析在多个二分类反应变量中聚类的应用。方法采用Mplus软件,对太原市青少年吸烟知识的调查问卷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3804名学生总的被分为5个潜在类别,每一类别的人数分别为287... 目的介绍潜在类别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探讨潜在类别分析在多个二分类反应变量中聚类的应用。方法采用Mplus软件,对太原市青少年吸烟知识的调查问卷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3804名学生总的被分为5个潜在类别,每一类别的人数分别为2879人、367人、248人、234人和76人,各类别的概率分别为0.757、0.096、0.065、0.062和0.020。结论潜在类别分析用于多个二分类反应变量的聚类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类别模型 潜在聚类分析 青少年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