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luria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he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of Tarim Basin,NW China
1
作者 ZHANG Junfeng ZHANG Yuanyin GAO Yongj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The Siluria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had long been fruitless, till Well XSD1 drilled in 2018 in the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northwest Tarim Basin tapped industrial gas flow from the Sil... The Siluria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had long been fruitless, till Well XSD1 drilled in 2018 in the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northwest Tarim Basin tapped industrial gas flow from the Siluria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ervoir-forming model and resource extent need to be made clear urgentl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drilling,formation testing, geochemical data, and sedimentary and accumulation history, in combination with field surveys, experiments,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 evolution, it is found that:(1)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had widespread tidal deltaic deposits in the Silurian period, which contain good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2) the Shajingzi fault and associated faults connected the Cambrian-Ordovician source rocks in the Awati sag, and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Silurian structural traps, hence, the traps turned up along the structural belt in an orderly pattern and came together into contiguous tracts;(3) the Silurian petroleum in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was dominated by gas, and the major accumulation period was the Himalayan period when the traps fixed in shape;(4) the Silurian gas resources in the Shajingzi belt were estimated at around 2.018×10^(11)m^(3), and Silurian gas resources of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were estimated at 2.03×10^(12)m^(3), implying huge exploration potential, so this area will become a major area for reserve and production increase from clastic strata in the basin;(5) with the Shajingzi fault of large scale and long active time connecting deep source rock layers, multiple formations in Lower Paleozoic of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may have breakthroughs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trap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ilurian Kepingtage Formation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Wensu salient Keping uplift Tarim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北缘晚奥陶-早志留世岩相古地理演化与烃源岩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海全 许效松 +3 位作者 余谦 阎剑飞 周恳恳 门玉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47,共5页
扬子地区晚奥陶-早志留世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黑色炭质页岩是两套优质烃源岩,研究其沉积背景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通过研究扬子板块西北缘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可知,晚奥陶世五峰组时期开... 扬子地区晚奥陶-早志留世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黑色炭质页岩是两套优质烃源岩,研究其沉积背景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通过研究扬子板块西北缘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可知,晚奥陶世五峰组时期开始,扬子地区结束了碳酸盐沉积,进入黑色页岩沉积阶段。扬子西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主体为局限的浅水陆棚沉积环境,但五峰组沉积于淹没台地阶段,龙马溪组沉积于陆棚继承阶段,其岩相的空间展布主要受川中隆起、汉南古陆及其他小的隆起带和水下隆的控制。这些发育在不同沉积背景下的烃源岩其有机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可见岩相古地理对烃源岩的发育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烃源岩 晚奥陶-早志留世 扬子板块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带对比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37
3
作者 梁峰 王红岩 +7 位作者 拜文华 郭伟 赵群 孙莎莎 张琴 武瑾 马超 雷治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26,共7页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与威远区块是我国页岩气主要产区之一,主要产气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介于20~40 m,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然而,从笔石地层的角度分析后发现,上述2个区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和沉积...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与威远区块是我国页岩气主要产区之一,主要产气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介于20~40 m,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然而,从笔石地层的角度分析后发现,上述2个区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和沉积速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应用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研究手段,开展了上述2个区块8口钻井的岩心描述和笔石生物地层划分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长宁地区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于WF1—LM4笔石层段,而威远地区则主要沉积于LM1—LM8笔石层段,二者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差异较大;(2)受广西运动的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中心不断向北(威远地区)迁移,越靠近南部的海岸线,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就越早;(3)威远地区局部缺失观音桥组下部和部分笔石带,发育水下古隆起(赫南特冰期或已隆出水面),其边界目前尚未明确,影响了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在该区域进行页岩气勘探部署需格外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区块 威远区块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笔石 对比 古隆起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孔隙定量表征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玉满 黄金亮 +3 位作者 李新景 董大忠 王淑芳 管全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5,共8页
裂缝和孔隙是致密储层重要的储渗空间,对其识别、描述和定量评价也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以四川盆地涪陵气田和长宁气区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双孔隙介质孔隙度解释模型,对该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含上奥陶统五峰组)富... 裂缝和孔隙是致密储层重要的储渗空间,对其识别、描述和定量评价也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以四川盆地涪陵气田和长宁气区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双孔隙介质孔隙度解释模型,对该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含上奥陶统五峰组)富有机质页岩段的裂缝孔隙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得到以下认识:1应用双孔隙介质模型开展页岩裂缝孔隙度解释,是实现页岩储层裂缝孔隙定量评价的有效办法,也是对海相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技术的丰富和发展;2该区主力产层基质孔隙体积及其构成区域分布稳定,基质孔隙度总体保持在4.6%-5.4%;3裂缝孔隙发育特征在不同构造区、同一构造的不同井区和不同层段差异较大,显示出页岩储渗条件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根据裂缝孔隙定量表征结果判断,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基质孔隙+裂缝型和基质孔隙型这两种类型的页岩气藏:前者主要发育于特殊构造背景区,具有裂缝孔隙发育、含气量大、游离气含量高、产层厚、单井产量高等特点,在该盆地的分布范围可能相对局限;而后者具有基质孔隙度较高、裂缝孔隙不发育、单井产量中高等特征,预计其在该盆地海相页岩气分布区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志留世 晚奥陶世 富有机质页岩 基质孔隙度 页岩裂缝 裂缝孔隙度 岩石物理模型 双孔隙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脆性评价与“甜点层”预测 被引量:65
5
作者 张晨晨 王玉满 +2 位作者 董大忠 李新景 管全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1-60,共10页
页岩气储层评价过程中,有机碳含量是表征富有机质页岩的主要指标,脆性指数则是反映压裂品质的重要参数,有机碳含量与脆性指数相结合可以更为精细地刻画"甜点层"的分布,从而为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有利依据。为此,依据岩矿资料,应... 页岩气储层评价过程中,有机碳含量是表征富有机质页岩的主要指标,脆性指数则是反映压裂品质的重要参数,有机碳含量与脆性指数相结合可以更为精细地刻画"甜点层"的分布,从而为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有利依据。为此,依据岩矿资料,应用"石英+白云石+黄铁矿"三矿物脆性指数模型对四川盆地焦石坝、长宁和威远3个气田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进行了脆性评价。基于脆性指数(BI)与有机碳含量(TOC)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综合有机质丰度和可压裂性,建立了储层品质的分级标准:TOC>3%且BI>50%为优质储层(甜点层);2%<TOC<3%且40%<BI<50%为次优储层;1%<TOC<2%且30%<BI<40%为差储层;TOC<1%且BI<30%为非储层。依据该标准,长宁地区优质页岩气储层厚度为32 m,焦石坝地区优质储层厚度为22 m,威远地区优质储层厚度为13 m。探索脆性指数与测井响应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富有机质、高脆性页岩的常规测井响应图版,以自然伽马大于160 API、钍铀比小于3且密度小于2.58 g/cm^3作为优质储层的测井识别标准,进而预测了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甜点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页岩气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脆性指数 TOC 可压裂性 储集层品质 测井响应 甜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古地理演化及页岩沉积模式 被引量:34
6
作者 孙莎莎 芮昀 +6 位作者 董大忠 施振生 拜文华 马超 张磊夫 武瑾 昌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7-1106,共20页
为明确南方海相页岩沉积与古地理演化关系,以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沉积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24口页岩气井笔石地层划带资料为重点,配合GBDB数据库中的露头剖面信息,综合前人资料,按照相-亚相-微相划分,结合沉积物、沉积环... 为明确南方海相页岩沉积与古地理演化关系,以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沉积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24口页岩气井笔石地层划带资料为重点,配合GBDB数据库中的露头剖面信息,综合前人资料,按照相-亚相-微相划分,结合沉积物、沉积环境、地化参数及测井特征,总结出陆棚、潮坪及三角洲3种沉积相、8种亚相以及相应的多种微相的划分方案。明确中、上扬子地区总体处于隆起围限的局限低能陆表浅海环境,其中页岩储层沉积有利相带为局限深水陆棚相。以年代地层"阶"为单位,"优势相"为方法和覆盖全区的沉积相剖面/钻井为控制点,有效推测各时期隆起边界变化情况,重建中、上扬子地区凯迪期、赫南特期、鲁丹期和埃隆期4个连续断代岩相古地理格局;以"阶"为标尺卡准各时期笔石页岩段厚度,明确各期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页岩分布规律。黑色页岩发育受控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区域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格局3种因素。页岩厚度明显受控于隆-坳相间格局,沉积模式为"两隆夹一凹"型:页岩气富集区被"两隆"所夹持,位于"一凹"之中。靠近隆起区,笔石带发生不同程度缺失,不利于页岩气的开发,页岩气作业应尽量避开远离笔石页岩发育先天不足的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隆-坳相间 岩相古地理演化 页岩沉积模式 页岩气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中、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汉—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生物地层特征及分层对比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红岩 郭伟 +5 位作者 梁峰 赵群 刘德勋 周杰 杜东 皮淑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33,共7页
要实现我国"十三五"页岩气产量发展目标(2020年年产300×10~8 m^3),亟需寻找新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四川盆地东部宣汉—巫溪页岩气矿权区块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为进一步分析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 要实现我国"十三五"页岩气产量发展目标(2020年年产300×10~8 m^3),亟需寻找新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四川盆地东部宣汉—巫溪页岩气矿权区块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为进一步分析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地层的发育特征,通过对巫溪、田坝等剖面的野外地质踏勘,TOC、含气量等分析化验,古生物化石鉴定和精细地层对比,得出了巫溪和涪陵一带同属一个沉积中心、巫溪地区TOC>2%的富有机质页岩累计厚度超过90 m的认识。进而针对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难以区分的难题,根据区域地层特征和笔石带序列对复杂构造区典型井——巫溪2井的页岩储层进行了精细划带,确定了8个笔石带,即五峰组的WF2笔石带—龙马溪组LM9笔石带。结论认为:该区生物地层基本稳定,优质页岩主要位于WF2(Dicellograptus complexus)—LM6(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笔石带,但同时在大巴山南缘优质页岩的横向分布仍存在着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宣汉—巫溪地区 页岩气 笔石带序列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生物地层 分层对比 巫溪2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区块页岩气水平井地质目标关键技术参数优化 被引量:24
8
作者 杨洪志 张小涛 +3 位作者 陈满 吴建发 张鉴 游传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0-65,共6页
近年来,针对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在页岩气地质评价、工程试验和开发优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初步掌握了页岩气开采主体技术,并在焦石坝、长宁、威远等区块实现了规模建产。为了给类似页岩气水平井的开... 近年来,针对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在页岩气地质评价、工程试验和开发优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初步掌握了页岩气开采主体技术,并在焦石坝、长宁、威远等区块实现了规模建产。为了给类似页岩气水平井的开发设计提供技术参考,以长宁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井为研究对象,采取地质与工程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统计分析与模拟预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量化页岩气井产能主控因素,建立页岩气井产量预测模型,优化该区块页岩气水平井巷道方位、巷道位置、巷道间距、水平段长度以及气井生产指标等地质目标关键技术参数。结论认为:(1)水平段方位与最大主应力和裂缝发育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大、水平井巷道位于最优质页岩内、水平段钻揭Ⅰ类储层长度超过1 000 m,是页岩气井获得高产的基础;(2)水平井的井筒完整、优选低黏滑溜水+陶粒压裂工艺造复杂缝是页岩气井获得高产的保障。依据该研究成果形成了长宁区块页岩气开发的技术政策,指导了该区块页岩气的开发建产,也为类似区块页岩气水平井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区块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水平井 产能评价 预测模型 技术参数 开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常压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9
作者 潘仁芳 李笑天 +2 位作者 金吉能 朱正平 孟江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36,共11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页岩气资源量较大,但其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呈常压特征,给页岩气的经济开发带来了困难。为了深入认识该区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借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页岩气资源量较大,但其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呈常压特征,给页岩气的经济开发带来了困难。为了深入认识该区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借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手段,从岩石骨架、储集空间的角度研究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该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骨架非均质性和孔隙非均质性两个方面,优质页岩层段与上覆页岩段在脆性矿物含量、黏土矿物含量、有机质丰度、孔隙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具有较强的纵向非均质性;(2)储层发育有机质孔、脆性矿物孔、裂缝等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并且孔隙在形态、分布、孔径、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明显,具有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3)页岩岩石物理参数泊松比、杨氏模量也相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4)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是沉积环境差异导致的岩石骨架变化,构造缝及其多向性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成岩作用进一步改变了骨架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对孔隙类型及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加剧了页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结论认为,龙一下亚段应为该区下一步页岩气开发的首选目的层系,平面上以远离构造相对活动带和深大断裂为宜,区块上优选南川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 盆缘转换带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储集层 非均质性 骨架 孔隙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沉积主控因素 被引量:89
10
作者 王玉满 李新景 +2 位作者 董大忠 张晨晨 王淑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0,共12页
为揭示上扬子地区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主控因素,基于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地球化学元素测试和生物地层分析结果,从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古生产力、沉积速率、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研究了该区上奥... 为揭示上扬子地区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主控因素,基于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地球化学元素测试和生物地层分析结果,从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古生产力、沉积速率、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研究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扬子地块与周缘地块的碰撞、拼合及板内变形作用总体呈现早期和缓、晚期强烈,西北部和缓、东南部强烈的态势,造就了上扬子沉降沉积中心向西北迁移,川南海域封闭性出现早期弱、晚期强的演化特征;②海平面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呈现由深→浅→深→浅的旋回变化,早期的高海平面与稳定海盆配置,形成了海底大面积缺氧、有机质有效保存的构造沉积空间;③受构造活动和海域封闭性的影响,川南海域古生产力呈现早期高、晚期低的变化趋势,沉积速率则表现为早期慢、晚期快的变化特点;④富有机质、富硅质页岩的规模沉积和分布主要受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相对较高的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积速率等因素的控制。结论认为:①该区优质页岩多期叠置、横向连片、沉积时代向西北不断变新,优质页岩形成主要在五峰期—鲁丹期,其次为埃隆期;②主力勘探层系在川南—川东坳陷区为五峰组—鲁丹阶,在威远地区为鲁丹阶—埃隆阶,在川中—川北地区则为五峰组—特列奇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优质页岩 斑脱岩 海平面 古生产力 沉积速率 主力勘探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瞻 李嵘 +3 位作者 冯伟明 余谦 杨瀚 朱丽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34,共9页
滇黔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但目前对于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页岩气成藏富集规律仍不明确。为此,基于最新的钻井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样品测试结果,对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沉... 滇黔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但目前对于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页岩气成藏富集规律仍不明确。为此,基于最新的钻井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样品测试结果,对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沉积环境,优质页岩的分布与埋深、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储集性参数、含气性等页岩气富集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了优质页岩有利区带并评价其勘探潜力。结果表明:(1)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沉积,沉积环境控制了优质页岩的厚度与分布,地史沉积格局和后期构造运动改造控制了底界埋深——底界埋深介于0~4 000 m,优质页岩沉积厚度介于0~60 m;(2)该区优质页岩有机碳含量高(1.0%~4.0%),热演化程度高(过成熟),有机质类型稳定(腐泥型—偏腐泥混合型),生烃强度高(1.0×10~8~4.0×10~8m^3/km^2),生烃潜力较大;(3)优质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破裂潜力较好,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微裂缝发育;(4)区内局部保存条件较好,具备页岩气成藏的良好地质条件。结论认为:盐津西、筠连南、威信—叙永—古蔺、习水东等4个区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为该区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北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优质页岩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富集条件 有利区预测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31
12
作者 高玉巧 蔡潇 +3 位作者 张培先 何贵松 高全芳 万静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25,共11页
目前关于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及其机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尚未达成共识。为此,基于岩心分析和样品热模拟实验,采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技术,对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上... 目前关于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及其机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尚未达成共识。为此,基于岩心分析和样品热模拟实验,采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技术,对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孔径变化规律等进行研究,探讨有机孔隙演化特征,分析伴生矿物对孔隙演化的影响,建立该区页岩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储层主要发育裂缝、无机孔隙、有机孔隙等3种储集空间类型,其中后者是页岩气赋存的主要储集空间,其又可细分为无定形干酪根孔、结构型干酪根孔、沥青质孔及生物化石孔等4类;(2)有机质收缩缝先在有机质颗粒一侧出现,随温度升高缝宽变大,与有机质颗粒的收缩有关;(3)有机孔隙以密集分布于有机质内部的"海绵状"孔为主,当R_o介于1.56%~3.50%时以大孔—介孔为主,R_o> 3.50%时大孔减少,介孔和微孔增加;(4)有机质类型及黏土、硅质颗粒、黄铁矿等伴生矿物的含量对孔隙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结论认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演化模式为:无机孔隙度随埋深增加大幅度减小、有机孔隙度先增大后减小,总孔隙度呈现出先降低、再增加、再持续减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 盆缘转换带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储集层 有机孔隙 无机孔隙 孔隙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增净压、促缝网、保充填”压裂改造模式——以四川盆地东南部丁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30
13
作者 段华 李荷婷 +2 位作者 代俊清 王勇军 陈思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6-70,共5页
由于埋藏深、地质特征复杂,致使针对中浅层页岩气藏的压裂工艺不能完全满足四川盆地东南部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改造的需要。为此,将地质与工程研究紧密结合,优选页岩气"地质与工程双甜点"... 由于埋藏深、地质特征复杂,致使针对中浅层页岩气藏的压裂工艺不能完全满足四川盆地东南部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改造的需要。为此,将地质与工程研究紧密结合,优选页岩气"地质与工程双甜点"区,开展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技术攻关研究,对以往仅适用于中浅层页岩气储层的压裂模式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压裂模式与工艺应用于丁山地区3口深层页岩气井。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西北部深层页岩气储层具备地质、工程"双甜点"特性,天然裂缝、层理缝发育为压裂后复杂缝网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②基于"双甜点"区域,研究形成了"前置酸+胶液+滑溜水+胶液"混合压裂模式,采用高黏滑溜水以提高液体携砂能力及造缝效果、"控近扩远"压裂工艺以提高远井地带有效改造体积、超高压装置以提高施工排量和缝内净压力;③3口深层页岩气井经过储层改造后,增产效果显著,测试页岩气产量介于10.50×10~4~20.56×10~4 m^3/d。结论认为,改进后的压裂模式与工艺可以为该区深层页岩气储层改造提供技术途径,为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丁山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深层页岩气 水平井 水力压裂 控近扩远 超高压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常压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富集高产规律 被引量:73
14
作者 何希鹏 何贵松 +3 位作者 高玉巧 张培先 卢双舫 万静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4,共14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是中国常压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为了总结该区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其富集高产规律,利用物探、钻井、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从沉积建造、构造改造、生产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转换带...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是中国常压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为了总结该区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其富集高产规律,利用物探、钻井、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从沉积建造、构造改造、生产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该转换带南川—武隆地区的页岩气地质特征,并与焦石坝区块的超压页岩气进行对比,探讨了该转换带常压页岩气的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焦石坝区块,该转换带页岩孔隙度偏低、微裂缝更发育、吸附气占比高、两向应力差异大、地温梯度较低、地层压力系数低、初期产液量大、返排率高;(2)该区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主要受富碳富硅富笔石页岩、有机孔隙和构造应力场"三因素"的控制——受深水陆棚相控制的富碳富硅富笔石页岩是页岩气富集的基础,有机孔隙是页岩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应力场是页岩气高产的关键因素;(3)该转换带常压页岩气可分为背斜型、向斜型、斜坡型、逆断层断下盘型等4种成藏模式,并明确了不同模式页岩气富集高产特征。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丰富了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地质理论,为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 盆缘转换带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常压页岩气 高产主控因素 构造应力场 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页岩脆性指数地震定量预测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金磊 李文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9,共7页
为了确定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地区页岩储层相对高脆性层段及压裂有利区,研发了适应于复杂构造应力环境的多参量页岩脆性指数的地震定量预测技术。首先通过对构造、岩石矿物组分、岩心裂缝发育程度、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为了确定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地区页岩储层相对高脆性层段及压裂有利区,研发了适应于复杂构造应力环境的多参量页岩脆性指数的地震定量预测技术。首先通过对构造、岩石矿物组分、岩心裂缝发育程度、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了构造挤压应力对岩石脆性特征的影响作用;然后在Rickman公式的基础上,引入反映横向剪切应力—应变作用的剪切模量,构建了基于杨氏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密度的新脆性指数预测模型;最后结合基于矿物组分的弹性岩矿脆性指数法可精确计算全井段脆性指数的优势,形成了适应复杂构造应力环境的多参量页岩脆性指数定量预测技术。应用效果表明:(1)利用该技术预测的结果与未参与建模探井的脆性指数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在4%以内,证明该技术是可靠的;(2)焦石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的脆性指数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增高的趋势且横向上分布稳定,其中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的脆性指数为最高,是水平井穿行与压裂的最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涪陵页岩气田 晚奥陶世 早志留世 应力环境 剪切模量 脆性指数 地震定量预测 有利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盆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井评价与认识——以湖北来凤咸丰区块来页1井为例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博 魏国庆 +3 位作者 洪克岩 彭传圣 胡晓兰 朱亮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35,共7页
为了在中国南方四川盆地以外复杂构造区确定页岩储层的核心评价参数,准确把握页岩气"甜点"目标,以湖北来凤咸丰区块来页1井为例,利用钻井、二维地震及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等资料,对该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 为了在中国南方四川盆地以外复杂构造区确定页岩储层的核心评价参数,准确把握页岩气"甜点"目标,以湖北来凤咸丰区块来页1井为例,利用钻井、二维地震及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等资料,对该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具有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储集物性及含气性较好、可压性良好和保存条件良好等优点,为该区页岩气的生成和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进而建立了适合南方复杂构造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归纳了获得商业发现的5项核心评价指标:(1)优质页岩厚度大于20 m;(2)有机碳含量超过2.0%;(3)脆性矿物含量介于40%~70%;(4)页岩含气量大于2 m^3/t且甲烷含量超过90%;(5)距离通天断裂及目的层剥蚀线超过3 km。结论认为:该区块志留系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满足上述评价标准,具有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潜力;同时,五峰组—龙马溪组埋藏较浅,不属于超压体系,也对后期的规模开发和稳产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复杂构造区 湖北来页1井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评价指标 保存条件 含气性 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玉龙滩晚志留世龙王山系列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7
作者 夏楚林 彭润民 +1 位作者 任二峰 宋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207-211,285,共6页
祁连玉龙滩晚志留世龙王山侵入岩由早到晚可划分为科胜措卡单元中细粒石英闪长岩、龙王山单元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石墙子单元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三个单元。经主量元素分析及图解,区内序列侵入岩属于高钾、过铝质-偏铝质钙碱性系列岩... 祁连玉龙滩晚志留世龙王山侵入岩由早到晚可划分为科胜措卡单元中细粒石英闪长岩、龙王山单元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石墙子单元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三个单元。经主量元素分析及图解,区内序列侵入岩属于高钾、过铝质-偏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反映出花岗岩浆为壳源物质熔融形成的产物。岩体稀土元素特征为:ΣREE在(126.94~297.83)×10-6之间,LREE/REE=10.73~16.90,(La/Yb)N=11.82~24.87,表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且轻稀土具较强的富集;δEu在0.50~0.88之间,反映岩石铕具弱负异常;配分曲线中三个单元岩石各曲线相互平行,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微量元素显示出低Rb、Ta、Nb、Zr、W、Cr,富Sr、Th、Hf、Ba、Sc的特征,且Rb、Ba、Th三元素具明显的富集;蛛网图曲线基本呈三隆起型式,兼有I型和S型花岗岩的两种属性,总体具有造山期壳源碰撞型花岗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玉龙滩 岩石地球化学 碰撞型花岗岩 晚志留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3种典型页岩气保存类型 被引量:16
18
作者 舒逸 陆永潮 +2 位作者 包汉勇 王超 刘占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40,共10页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页岩原生品质平面差异性小,但开发井的产气量却差异较大,有分析认为这是页岩气保存条件平面差异变化所致。为了定量评价该区页岩气的保存条件,以构造精细解释成果为基础,综合地质、测井、气井测试等资料,对该页岩...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页岩原生品质平面差异性小,但开发井的产气量却差异较大,有分析认为这是页岩气保存条件平面差异变化所致。为了定量评价该区页岩气的保存条件,以构造精细解释成果为基础,综合地质、测井、气井测试等资料,对该页岩气田构造受力强弱、构造形态、断裂发育程度等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构造类型划分;结合页岩气单井测试产量,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对影响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的主要指标进行了研究,并据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划分了页岩气保存类型。结果表明:(1)该页岩气田构造类型可划分为稳定型、弱变形型和复杂型3种;(2)优选构造形态、裂缝特征、顶底板条件、地层压力、孔隙度、孔径大小等6项参数作为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的评价指标;(3)构造形态平缓、远离边界主控断裂是页岩气得以保存的基础,顶底板有效的隔挡封闭条件可显著降低构造改造对气藏的破坏作用,超压环境、孔隙度和孔径大小是保存条件的综合表象;(4)3种构造类型分别对应于3种典型的页岩气保存类型,其中构造稳定型为最有利的保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涪陵页岩气田 晚奥陶世 早志留世 构造类型 页岩气 保存类型 评价指标 单井测试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宏微观赋存机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靖 胡宗全 +2 位作者 谢俊 刘忠宝 赵建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32,共10页
页岩中有机质的宏微观赋存特征对于确定其成因、时空分布以及生烃机理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对于不同矿物/岩相与有机质间赋存的非均质性及模式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 页岩中有机质的宏微观赋存特征对于确定其成因、时空分布以及生烃机理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对于不同矿物/岩相与有机质间赋存的非均质性及模式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微米—纳米级尺度下无机矿物成因、形态及其与有机质的接触关系,并在岩相划分的基础上,研究厘米—毫米级尺度下岩相与有机质的赋存关系,探讨有机质成因、宏微观展布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矿物组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有机质为可溶有机质和不溶有机质;(2)石英、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存在着3种有机质赋存样式,黄铁矿存在着4种有机质赋存样式;(3)研究区页岩可划分为富有机质硅质页岩、高有机质硅质黏土质页岩、高有机质含灰硅质黏土质页岩和低有机质粉砂黏土质页岩等4种典型岩相;(4)有机质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赋存方式的非均质性,其中富有机质硅质页岩中有机质赋存的非均质性表现在相同或相似沉积环境下纹层内部,低有机质粉砂黏土质页岩中的有机质赋存的非均质性表现在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纹层间;(5)有机质赋存的主控因素包括有机质类型与演化条件、无机组分成因与形态、沉积环境等。结论认为,不同尺度下有机质赋存的非均质性影响着页岩气"甜点"的分布与预测结果的吻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及周缘 晚奥陶世 早志留世 页岩 有机质 宏观与微观 赋存机制 岩相/矿物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录井配套技术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郑马嘉 唐洪明 +6 位作者 瞿子易 刘雪梅 贾昭清 肖平 罗鑫 庞江平 王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1-49,共9页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盆地南部地区3 500 m以浅的页岩气资源已进入了规模开发阶段,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目的层小层明确,但如何依靠录井配套技术实现水平井批量优快钻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盆地南部地区3 500 m以浅的页岩气资源已进入了规模开发阶段,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目的层小层明确,但如何依靠录井配套技术实现水平井批量优快钻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从分析该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入手,结合100余口页岩气井的录井成果,开展页岩气储层识别、小层划分与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优选适用于页岩气评价的录井采集参数,形成了页岩气储层识别与评价的录井配套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元素录井+自然伽马能谱录井,可有效划分页岩气目的层小层,结合随钻伽马可有效辅助地质导向,确保页岩气水平井入靶成功率及水平段井眼轨迹的适时调整;②综合利用元素录井+自然伽马能谱录井+核磁共振录井+气体录井,结合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可实现对页岩气储层的划分和定量评价,为水平井导向提供支撑;③现场应用效果证实,所形成的录井配套技术拓展了录井技术的应用领域,能够快速识别、评价页岩气储层,有效指导了该区的钻井作业、提高了页岩气优质储层的钻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录井技术 地层划分 储集层评价 水平井地质导向 随钻解释评价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