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清初州县陋规的产生和地方财政之关系——以徽州府休宁县为例
1
作者 牛建强 刘姝婷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7,共11页
陋规是清代州县财政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据陋规内涵查检“陋规”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时间和频次推断,其产生于明万历初张居正赋役改革之后。赋役折银及其定额化,加上银两价值受市场波动而缩水的影响,以及中央财政更容易从地方财政... 陋规是清代州县财政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据陋规内涵查检“陋规”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时间和频次推断,其产生于明万历初张居正赋役改革之后。赋役折银及其定额化,加上银两价值受市场波动而缩水的影响,以及中央财政更容易从地方财政中攫取更大份额的因素,造成作为地方行政基础的财政状况出现困局。为对冲和纾解这一财政窘局,清代地方政府各种陋规名目的征收成为某种必然。明末清初徽州府休宁县收取陋规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特定事项办理费用的收取和操纵词讼贿金的所得,透露出地方陋规征取的操作情形。立足于休宁县财政变化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清初休宁县用于政务运行的存留部分较之明代大幅削减,因而导致陋规问题日益趋重。休宁县的实例为清代州县普遍存在的陋规现象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徽州府休宁县 地方财政 陋规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机器书写
2
作者 张翼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5,共8页
清末民初,机器成为小说的重要书写对象。这一时期的小说通过描写机器的使用效果、机器的创造制作以及人机融合等内容,带动小说在词汇、空间、时间等形式层面出现了显著变化,使小说在发挥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国家意识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 清末民初,机器成为小说的重要书写对象。这一时期的小说通过描写机器的使用效果、机器的创造制作以及人机融合等内容,带动小说在词汇、空间、时间等形式层面出现了显著变化,使小说在发挥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国家意识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延续了“经世致用”“以器求道”“道器合一”的传统思想脉络。清末民初小说对机器的独特呈现,留存了中国人最初的机器体验,而中国小说家处理机器的尝试,则体现了中国知识者调适外来概念以适应中国特定文化需求、文化张力的文化策略,为当下机器与文学、外来知识与本土文化的融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书写 清末民初小说 文化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与意:清末民初元宝领上衣的群体接受与意味演变
3
作者 冯荟 吴心怡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3,138,共8页
元宝领上衣的兴起可追溯至19世纪末,由清末名妓引领时尚潮流,曾一度成为清末民初群体着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研究中对其历史面貌的完整呈现尚显不足。本文聚焦于清末民初期间元宝领上衣的流行传播,通过历史图像与文本对照,从群... 元宝领上衣的兴起可追溯至19世纪末,由清末名妓引领时尚潮流,曾一度成为清末民初群体着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研究中对其历史面貌的完整呈现尚显不足。本文聚焦于清末民初期间元宝领上衣的流行传播,通过历史图像与文本对照,从群体接受路径、主要原因及历史价值三个维度,系统构建其发展脉络。研究认为,元宝领上衣的群体接受经历了从清末名妓的时尚引领,至普罗大众的广泛接纳,最终被旦角演员引入戏曲舞台的过程。其中社会变革、媒体宣传及群体的主观能动是该件上衣流行传播的主要力量。元宝领上衣的群体接受历程,不仅是服饰演变的个案研究,更是透视该历史阶段民众审美演变与集体认同的重要窗口,为理解清末民初服饰史提供新颖而深入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领上衣 清末民初 群体接受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与晚明清初诗学观念流变
4
作者 胡媚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对“以文为诗”的深度阐释完成了复古诗学理论在晚明的建构。反复古派袁宏道等人明确反对“以文为诗”之法,强调诗和文的体制界线。在反思和矫正晚明诗学的基础上,清初诗家主张博观兼采,打破唐宋门户之见,诗文相生因此取代了诗文分途的观念。古文家姜宸英从发愤抒情的角度肯定“以文为诗”仍属于复古之制。桐城文人方世举以“理气”这个文论话语证明诗歌创作采取“以文为诗”的合理性和优势。“以文为诗”可以承载复古或反复古的不同诠释,宗唐或宗宋的不同导向,贬义或褒义的不同态度,以概念阐释的拓展反映了诗学观念在晚明清初阶段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晚明清初 诗源辩体 博观 诗文相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集序书写的纪传与想象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宏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200,共10页
别集序在文体初创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明末清初的遗民通过诗文来回应国家和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回应体现在别集序的书写中,使其中的纪传部分更加注重真实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别集序的主观创作空间较大,真实与想象的... 别集序在文体初创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明末清初的遗民通过诗文来回应国家和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回应体现在别集序的书写中,使其中的纪传部分更加注重真实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别集序的主观创作空间较大,真实与想象的成分在遗民的别集序中交织在一起,这无疑影响了通过“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所得批评主张的有效性。此外,集序作者往往通过个人经历的想象和性情的投射来塑造遗民的形象。这种塑造可能源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也可能出于对经典文本的模仿。因此,遗民集序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与他们的历史行为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影响了集序所传达的文学批评要素的接受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集序 遗民形象 纪传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僧诗总集与晚明清初的丛林习诗热潮——以稀见文献《珠林风雅》为典型
6
作者 李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5,213,214,共11页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录了灵隐寺住持晦山戒显及僧众十余人的诗作一百余首。戒显入选最多,其中的《题武昌黄鹤楼》不仅当时“天下传颂”,而且逐渐流传为两种版本。版本差异显现了清代政治规训力量的强悍,也显现了僧诗在诗坛的影响。其他僧人也大半编有自己的诗集,但对入选仍极为热心,他们不仅期待借助传播性更强的诗歌总集传世不朽,也希望跻身为寺院文化的塑造者。晚明清初僧诗文献大量存世,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已远远超过前代,却很少受到学界关注。这一存世文献与研究成果极不对应的现象,提醒研究者重新审视佛教文学史的认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清初 僧诗总集 《珠林风雅》 徐增 晦山戒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史观与复古旨归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鹏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159,共12页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古体诗的创作风气与讲求协和音调、反对诗歌律化的理论旨趣相辅相成,寄寓了浙东文人的政治理想。再次,浙东文人的立身志意与文学正变观念相互交织,君子之志彰显文学师古的主体价值,形成“人”与“文”的精神同构。最后,“流而为文人”、正变诗风、复古气象等论说,关涉明代文学复古路径的意、辞分衍。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明中后期转向审美化、精细化的文学复古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之际 浙东文人 文学史观 文学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呔商历史文化基础:明末清初冀东商品经济样态
8
作者 张心雨 周子超 周建波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8,共10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而农牧交界的地理位置形成冀东地区包容开放的商业氛围。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冀东商品经济传统逐渐形成。冀东商品经济的主要特点为,以粮布鱼盐为主要商品,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市集贸易为特色,贸易范围涵盖环渤海与口外地区,与此同时服务于商业的牙行、典当业已经出现。在明末清初边禁趋缓的背景下,冀东商人觉察到关内关外的潜藏商机,毅然投身于闯关东大潮,开启百年呔商辉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呔商 明末清初 商品经济 河海运输 码头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嘉定竹刻中的文人士气与审美伦理 被引量:1
9
作者 寇思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欣赏者)以及审美客体(嘉定竹刻)进行分析。嘉定文人志士或是选择舍身殉节,显示出超拔不群的不屈人格;或是选择退隐守节,彰显出文化自救的遗民意识;此时嘉定竹刻不再是简单的竹艺术品,而成为“气节”的暗语,受到嘉定地区和清初明朝遗民群体欢迎。此期士林人士忧国忧民之郁闷以及“士可杀不可辱”的亡国悲情借助竹刻作品“残山剩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定竹刻 气节 审美伦理 竹文化 明末清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与“四行”交汇:一项关于明清之际风的知识史的研究
10
作者 刘洪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并尽可能远离了神秘主义的占风术。但不论是“阴阳”还是“四行”,都属于前近代知识范式。相比于同时期法国科学先驱笛卡尔对风的研究,中国士人的风知识大部分仍根植于旧有学说和汲取传入之西学,并没有显示太多以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知识史 中西科学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11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文静 陈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64,共3页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借用叙事学理论阐释翻译叙事建构,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探究这一时期译者如何通过不同策略建构译文叙事,使翻译成为社会变革以及创建新文学和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视角 翻译建构 清末民初 Mona Bak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清峪河水利衰落之探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卢勇 聂敏 洪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清峪河水利工程长久以来一直是关中泾阳、三原两县水利的支柱,但在清末民初它却陷入低潮。本文从《清峪河各渠记事簿》出发,结合县志等材料探究后认为由于水旱迭发、战乱不断以及其本身设施和管理的落后,导致了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清峪河水利工程长久以来一直是关中泾阳、三原两县水利的支柱,但在清末民初它却陷入低潮。本文从《清峪河各渠记事簿》出发,结合县志等材料探究后认为由于水旱迭发、战乱不断以及其本身设施和管理的落后,导致了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在阐述分析以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该时期清峪河水利的衰落为后来陕西民国十八年年馑埋下祸根,并成为李仪祉回陕主持泾惠渠等新型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清峪河水利 衰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硕特蒙古与明末清初甘青地区格鲁派寺院势力的扩张 被引量:6
14
作者 戴燕 杜常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64,共7页
17世纪和硕特蒙古进入青海,并以此作为根据地,通过武力征服,实现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和硕特蒙古尊奉藏传佛教,支持格鲁派,其对青藏地区的统治,不仅确立了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主导地位,也促成格鲁派寺院势力在甘青地区的急剧扩张,既大大... 17世纪和硕特蒙古进入青海,并以此作为根据地,通过武力征服,实现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和硕特蒙古尊奉藏传佛教,支持格鲁派,其对青藏地区的统治,不仅确立了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主导地位,也促成格鲁派寺院势力在甘青地区的急剧扩张,既大大改变了明末清初甘青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的局面,也深刻影响了甘青地方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格鲁派寺院 甘青地区 和硕特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回身体的记忆: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教育的身体社会学读解 被引量:3
15
作者 阳煜华 张卓 吴广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54,共6页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萌发身体意识,以及国家通过建立对新的身体规训制度重塑"新女性"的转折期进行纵深考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到以下结论:教会女子学校和国人自办学校是女子体育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阵地,国家通过制度设计、教科书编撰和师资培养予以制度保障。大多数女子们的身体由身困家中到身为国有、身为国用,渐入身心分离之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体育 身体教育 身体生产性 身心分离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传播 被引量:6
16
作者 万发达 李卫国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6,共4页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还引发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催生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中国化。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的路径主要有:大众传播,通过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组织传播,通过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等社会组织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人际传播,通过体育竞赛这种特有形式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传教士 清末民初 西方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多民族人口流动与族际共生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智生 陈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100,共6页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汉、回、白、纳西、彝等民族大量迁入境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在动荡不安、各类冲突频发的社会情境中,各民族冲破族际壁垒,在族际共生关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汉、回、白、纳西、彝等民族大量迁入境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在动荡不安、各类冲突频发的社会情境中,各民族冲破族际壁垒,在族际共生关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云南藏区农业、手工业、矿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并进一步发展巩固了族际共生关系的维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云南藏区 人口流动 族际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纾抄本小说《明时演义》考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玉宝 陈金林 刘永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9,共6页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该文刊于民国时期的北京报刊。抄本小说《明时演义》对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学发展及目前的林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清末民初 报章小说 明时演义 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孙云球《镜史》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孙承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3-376,共14页
由于文献的限制,西方光学知识在明清之际的影响一直难以厘清。综合新发现的《镜史》一书及其他相关材料,对孙云球的生平及交游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镜史》为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光学著作,其中很多内容来源于汤若望的《远镜说》。孙云球... 由于文献的限制,西方光学知识在明清之际的影响一直难以厘清。综合新发现的《镜史》一书及其他相关材料,对孙云球的生平及交游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镜史》为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光学著作,其中很多内容来源于汤若望的《远镜说》。孙云球在吸取西方光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水晶为材料磨制成各种光学器具,对后来的民间制镜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李渔的小说《十二楼》中关于各种光学器具的记载完全来自于《镜史》,对孙氏所制各种光学器具的推广起到不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云球 《镜史》《远镜说》 眼镜 望远镜 明清之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芜取精 古为今用——明末清初科技翻译评鉴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达金 汪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62-165,共4页
科技翻译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以传译西方科技为主流的翻译活动,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此次科技翻译浪潮不仅使我国产生了近世科技的萌芽,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禁锢的思想界。百年间,中外译者遗留的译著以及所... 科技翻译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以传译西方科技为主流的翻译活动,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此次科技翻译浪潮不仅使我国产生了近世科技的萌芽,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禁锢的思想界。百年间,中外译者遗留的译著以及所提出的翻译理念至今仍为译界借鉴。本文通过对此次翻译活动的析评,探究其在科技翻译领域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科技翻译 影响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