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白垩世(80Ma)东亚气候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军明 赵平 +1 位作者 王成善 黄永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6-239,共14页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CSM2全球气候系统模式以及重建的古地理资料研究了晚白垩世(80Ma)东亚的古气候特征。模拟结果表明:80Ma时期东亚地区大范围盛行的风向和气压系统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由此可以推断东亚地区当时是存在季...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CSM2全球气候系统模式以及重建的古地理资料研究了晚白垩世(80Ma)东亚的古气候特征。模拟结果表明:80Ma时期东亚地区大范围盛行的风向和气压系统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由此可以推断东亚地区当时是存在季风环流的。与现代气候比较,白垩纪时期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系统经向特征更明显,这种特征可能与当时欧亚大陆东西向跨度较小有关。此外,在当时偏暖的背景下,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呈现出一致的变化特征,即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比现代强。年平均降水的分布型和现代的情况比较相似,降水最大值出现在10°S~10°N的赤道辐合带中,与西太平洋相邻的大陆东岸降水也较多,其中心超过1200mm,而在中纬度的内陆地区降水则稀少。虽然与现代情况相似,80Ma在30°N附近的西太平洋上也为多雨带,然而在东亚陆地上没有多雨带,这说明了青藏高原隆升在现代东亚夏季梅雨形成中的重要性。此外,模拟的80Ma时期东亚地区气候要比现代温暖,相同纬度的表面气温要高2℃以上,模拟的温度与地质证据估计的温度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温室气候 古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温室气候机制的模拟研究评述 被引量:5
2
作者 于革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1期20-25,共6页
白垩纪是地质史上一个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国际上围绕白垩纪气候成因开展了一系列模拟研究。在评述白垩纪古气候模拟的基础上,讨论了气候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古气候边界场设置和模拟试验,分析白垩纪温室气体、古地理、古海洋以及海陆生... 白垩纪是地质史上一个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国际上围绕白垩纪气候成因开展了一系列模拟研究。在评述白垩纪古气候模拟的基础上,讨论了气候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古气候边界场设置和模拟试验,分析白垩纪温室气体、古地理、古海洋以及海陆生态系统对气候的作用和反馈。这些古气候模拟试验锁定在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段和驱动因子、测试地球内外动力和地球各圈层反馈作用,可为认识温室气候的成因、探讨气候变化内在机制和预测未来气候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温室气候 古气候模拟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晚古生代冰室到早中生代温室的气候转变:兼论东特提斯低纬区的沉积记录与响应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江海 颜佳新 黄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993,共13页
地球在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经历最近一次从冰室到温室的气候转变,是理解未来地球冰川消融、全球变暖等气候转变的重要窗口。这一时期的沉积记录和气候模型研究揭示,冰川活动、大气pCO_2和气候状态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和反馈机制,同时... 地球在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经历最近一次从冰室到温室的气候转变,是理解未来地球冰川消融、全球变暖等气候转变的重要窗口。这一时期的沉积记录和气候模型研究揭示,冰川活动、大气pCO_2和气候状态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和反馈机制,同时伴随发生陆表植被更替和生物迁移。随冰川消融、大气pCO_2升高和全球变暖,低纬大陆区干旱化趋势和季节性降雨增强,出现季风气候并在冰室之后的三叠纪温室盛行。华南和华北是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区的主要大陆,其石炭—二叠系在沉积和生物特征上与Pangea超大陆西侧热带区差异显著,蕴含有丰富的深时气候变化信息。基于前人成果,在简述石炭—三叠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上,对东特提斯低纬区石炭—三叠纪沉积记录进行总结,阐明其深时古气候研究意义和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时古气候 晚古生代冰期 冰室-温室气候转变 Pangea超大陆 季风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