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康义 辛学兵 +5 位作者 裴顺祥 郭慧 法蕾 吴莎 马淑敏 吴迪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82,共10页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探究林下植被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在3个营林区内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3个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16种,隶属44科86属。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在3个营林区中表现一致,即母子沟最高,莫里莫次之,北岔最低。灌木层优势科均以蔷薇科居多,草本层优势科则各有不同,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莫里莫营林区灌草层的指数值高于其他2个营林区,母子沟居中,北岔最低。莫里莫营林区高灌草层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较高健康度和韧性,而母子沟的中等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表明其生态系统正处于过渡状态,北岔营林区的低多样性测度指数暗示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研究结果对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物种重要值 林下植物 塞罕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造林对冀北林草交错带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蕊 贾彦龙 +3 位作者 许中旗 杨晨阳 崔红娜 黄晴晴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8-214,共7页
[目的]探究人工造林对冀北林草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为提升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御道口地区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 [目的]探究人工造林对冀北林草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为提升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御道口地区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地为对照,分析人工林与未造林地(按生物量由高到低分为未造林地Ⅰ、未造林地Ⅱ和未造林地Ⅲ共3种类型)之间、不同人工林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和碳密度(SOCD)的差异。[结果](1)御道口地区未造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54~60.57 g/kg,与植被生物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01)。(2)相同林龄(16~2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未造林地Ⅱ和未造林地Ⅲ,低于未造林地Ⅰ(p<0.05),同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又明显高于樟子松人工林,且在0-10 cm土层有显著差异(p<0.05)。(3)土壤有机碳密度(0-60 cm)由高到低依次为:未造林地Ⅰ(127.56 t/hm^(2))>16~2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05.26 t/hm^(2))>16~20 a樟子松人工林(75.52 t/hm^(2))>未造林地Ⅱ(56.06 t/hm^(2))>未造林地Ⅲ(31.78 t/hm^(2)),除樟子松人工林与未造林地Ⅱ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4)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0-60 cm)分别为105.26 t/hm^(2)(16~20 a),112.29 t/hm^(2)(21~25 a)和159.73 t/hm^(2)(26~30 a);樟子松人工林则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0-60 cm)分别为79.38 t/hm^(2)(6~10 a),54.24 t/hm^(2)(11~15 a),75.52 t/hm^(2)(16~20 a)和82.24 t/hm^(2)(>20 a)。[结论]人工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影响与初始条件和造林树种有关,在御道口地区,使用华北落叶松和樟子松在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地段进行造林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华北落叶松较樟子松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华北落叶松 樟子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减少和间伐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冉馨 孙晓梅 +3 位作者 吴春燕 陈东升 王宏星 张守攻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69,共13页
【目的】设置培育措施与人工模拟气候变化的耦合试验,探讨间伐和降水减少双重影响下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变化,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东部山区19年生... 【目的】设置培育措施与人工模拟气候变化的耦合试验,探讨间伐和降水减少双重影响下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变化,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东部山区19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9年4月设置对照(CKN)、未间伐+30%降水减少(CKR)、45%间伐强度+自然降水(T45N)、45%间伐强度+30%降水减少(T45R)4种处理,2023年7月分土层进行土壤和根系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结果】1)间伐和持续降水减少4年后,与对照相比,30%降水减少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水解性氮、全氮、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密度;45%间伐强度和45%间伐强度+30%降水减少显著改善0~2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间伐的正效应显著高于降水减少的负效应。2)降水减少显著降低各土层不同水平距离的林木根系特征(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促进根系在20~60 cm土层和各土层水平100~200 cm的分布占比;间伐显著提高各土层水平距离的根系分布和生理特性。3)主成分综合得分为T45N(1.54)>T45R(1.00)>CKN(–0.62)>CKR(–1.92),45%间伐强度和45%间伐强度+30%降水减少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特性具有正向影响,间伐可缓解降水减少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的负向影响。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系呼吸和活力与根系分布、土壤含水率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显著负相关。【结论】降水减少显著降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以及根系密度与生理活性,间伐显著提高土壤质量以及根系密度与生理活性,且间伐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降水减少的负向影响,合理间伐可作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减少的有效营林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降水减少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性质 根系分布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吉林省长白落叶松林最大净初级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高子滢 王海燕 +2 位作者 何潇 雷相东 仇皓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27-4939,共13页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最大值(NPPmax)可以反映森林的生产潜力,研究植被NPPmax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Henry)林为对象,基于吉林省一类...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最大值(NPPmax)可以反映森林的生产潜力,研究植被NPPmax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Henry)林为对象,基于吉林省一类清查固定样地调查数据、2000—2022年的MOD17A3整合提取的NPPmax数据、环境因子数据(地形、气候和土壤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机器学习算法、Shapley加性解释(SHAP)等方法,分析NPPmax变化的驱动因子。4种机器学习算法中,随机森林模型(RF)对落叶松林NPPmax的预测精度最高,R^(2)为0.540,对应的RMSE值为11.320 gC m^(-2) a^(-1),其它模型依次为增强回归树(R^(2)=0.523)、人工神经网络(R^(2)=0.519)和支持向量机模型(R^(2)=0.501)。基于RF模型SHAP分析显示,影响落叶松林NPPmax变化的主导因素为18℃以上年积温、全氮和海拔。年积温、全氮含量和海拔对NPPmax存在阈值效应,当18℃以上年积温接近200℃、全氮含量达到2.0 g/kg以及海拔约为800 m时,NPPmax的增减变化明显。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SHAP分析处理NPPmax-环境因子复杂非线性关系,较好地解释了环境变量对NPPmax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环境变量和NPPmax之间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为落叶松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最大值 长白落叶松林 机器学习 SH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李晓靖 付琪瑶 +2 位作者 田贺 许中旗 贾彦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0,共9页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传递的中心环节,大气氮沉降对凋落物养分循环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梯度氮添加试验[0、5、10、20、40、80、160 kg/(hm^(2)·y...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传递的中心环节,大气氮沉降对凋落物养分循环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梯度氮添加试验[0、5、10、20、40、80、160 kg/(hm^(2)·yr)],测定未分解层(L层)、分解层(F层)凋落物碳、氮、磷、木质素、纤维素等化学性质,分析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增加,L层凋落物中N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80 kg/hm^(2)年年氮添加处理下N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6.19%;2)随氮添加量增加,L、F层凋落物中木质素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L层凋落物中纤维素含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3)随氮添加量增加,L层凋落物中N/P呈上升趋势,两层凋落物中木质素/N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L层和F层凋落物化学成分及化学计量比的总解释率分别为77.98%和76.02%,是土壤蔗糖酶活性与纤维素酶活性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不同层次凋落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可为凋落物养分循环过程对氮添加的响应研究及森林凋落物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凋落物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养分释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立地等级对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估计的影响
6
作者 刘子洋 强波 +2 位作者 张浩 符利勇 郭晋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构建包含立地等级与气候因子的落叶松生物量模型,分析环境与气候共同作用对生物量估算的影响,为森林经营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2004、2009及2014年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数据,结合World Clim提供的1950—2000... 【目的】构建包含立地等级与气候因子的落叶松生物量模型,分析环境与气候共同作用对生物量估算的影响,为森林经营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2004、2009及2014年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数据,结合World Clim提供的1950—2000年平均气候因子,选用Richards模型作为基础模型。通过地形因子合并立地单元划分立地等级,并将立地等级作为哑变量,建立含立地等级和气候因子的落叶松林分生物量模型,分析气候和立地等级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结果】(1)建立的含立地等级和气候因子的模型的拟合精度可达0.961,与训练集得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均小于5%,表现出较好的泛化能力。(2)林分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独立解释率为93.7%,立地等级为2.4%,而气候因子仅为0.3%。(3)温度和降水共同影响林分生物量,最干旱季温度升高会降低林分生物量最大值,而最冷季降水增加则可促进林分生物量的增长。【结论】立地等级对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估算的影响大于气候因子。建立的含立地等级和气候因子的落叶松生长收获预估模型,揭示了气候和立地等级对落叶松生物量生长的综合作用,为林分适宜性经营和森林精准增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气候变化 林分生物量 哑变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条件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径向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刘清源 史倩 +3 位作者 同小娟 施曼华 王音 谭宁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00-4915,共16页
华北落叶松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与固碳释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我国温带季风区采集了11个站点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芯,建立了早材、晚材和整轮年表,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气候... 华北落叶松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与固碳释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我国温带季风区采集了11个站点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芯,建立了早材、晚材和整轮年表,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地区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1个站点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年表样本代表性均大于0.85,平均敏感度大于0.15,表明各研究站点华北落叶松树轮生长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上年12月—次年3月的温度和降水对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多数站点夏季高温干旱抑制树木径向生长。不同地理位置的研究站点间,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存在差异。水分条件是制约华北及中部地区各站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对西北各站树木径向生长的促进作用比降水更明显。白音敖包站树木径向生长受温度和降水的双重制约。气温突变后,华北落叶松年表与温度的相关性由突变前的正相关转为负相关,降水对树木径向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体现。不同气候因子水平下华北落叶松生长差异较小。最高温度低于10℃时,平均温度与最高温度升高对华北落叶松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充足的水分条件能够使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出现小幅度提升。气候轻度湿润(0.5<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为华北落叶松生长的最适干湿状态。平均温度低于4℃时,早材对平均气温升高的响应较晚材明显;其余水平下二者对各气候因子的响应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径向生长 早材 晚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8
作者 王思琪 田佳歆 董利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以4种不同比例行状混交(类型Ⅰ:5∶3;类型Ⅱ:6∶4;类型Ⅲ:2∶2;类型Ⅳ:1∶1)的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混交林乔木叶片、凋落物和表层土壤(0~10 cm)的C、N、P元素含量,分析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养分... 以4种不同比例行状混交(类型Ⅰ:5∶3;类型Ⅱ:6∶4;类型Ⅲ:2∶2;类型Ⅳ:1∶1)的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混交林乔木叶片、凋落物和表层土壤(0~10 cm)的C、N、P元素含量,分析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养分分配差异及循环规律。结果表明:混交比例对叶片、凋落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叶片组分中,类型Ⅱ的N含量显著高于类型Ⅲ、Ⅳ,C∶P、N∶P显著高于其他林分类型。类型Ⅲ的P含量、C∶N显著高于类型Ⅱ;凋落物组分中,类型Ⅰ、Ⅳ的C含量、C∶N显著高于类型Ⅱ,且类型Ⅲ的C含量、C∶P、N∶P为最低。土壤组分中,类型Ⅱ具有更高的C、N、P含量和更高的C∶P、N∶P(P <0.05);土壤养分含量与计量比对混交比例变化的响应具有趋同性,N、P含量为Ⅱ>Ⅰ>Ⅲ>Ⅳ;C∶P、N∶P为Ⅱ>Ⅲ>Ⅳ>Ⅰ。从各混交比例植物养分限制状况看,除类型Ⅱ外,其余3种林分的生长均受N元素限制。叶片、凋落物N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强耦合关系且土壤的C、N、P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植物生长速率、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土壤养分供应与固持能力考虑,建议在未来混交林的营造中优先选择行状比例为6∶4的水落混交林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水曲柳 混交林 叶片 凋落物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罕坝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及其氮添加响应
9
作者 张孝琰 倪晓凤 +1 位作者 蔡琼 吉成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目的】人工林林下植物在维持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林下植物形态结构随氮添加的变化,深入理解林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方法】采用植物制片技术,比较塞罕坝人工林基地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 【目的】人工林林下植物在维持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林下植物形态结构随氮添加的变化,深入理解林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方法】采用植物制片技术,比较塞罕坝人工林基地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华北落叶松样地优势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及其对不同氮添加处理(0、20、50 kg·hm^(-2)a^(-1))的响应,并探讨不同氮添加处理条件下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林下植物不同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指数具有一定规律,栅栏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等相对稳定,海绵组织厚度较为敏感。2)氮添加对林下植物9个叶解剖特征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各叶解剖特征间的相关关系多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低氮添加,高氮添加可增强叶片厚度相关指标间的关系、削弱维管组织相关指标间的关系。3)幼龄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基础数值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林下植物各叶解剖特征差异不明显;幼龄林林下植物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受氮添加促进,维管组织相关指标表现出受抑制效果;近熟林与幼龄林相反,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受氮添加抑制,维管组织相关指标受氮添加促进;中龄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程度最高且多为正响应。【结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样地林下植物的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和维管组织相关指标对外源氮添加可能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在解读植物响应适应机制时需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区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解剖特征 氮添加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林龄 林下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年限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楠 王寅 +1 位作者 王梓静 李天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99,共8页
【目的】揭示植被恢复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影响机制,为人工林固碳、保肥功能精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塞罕坝不同恢复年限(15、25、36、52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退化沙地为对照,通... 【目的】揭示植被恢复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影响机制,为人工林固碳、保肥功能精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塞罕坝不同恢复年限(15、25、36、52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退化沙地为对照,通过测定0~1 m土层碳、氮、磷储量及相关环境因素,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恢复年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平均值分别为(211.5±46.1)、(16.0±3.1)、(5.8±0.8)t/hm^(2)。土壤碳、氮、磷储量随恢复年限增加显著增加(P<0.05),土壤碳和磷储量于36年达最大值,而氮储量在52年时显著大于其他恢复年限(P<0.05)。(2)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土壤和植被因素共同解释土壤碳、氮、磷储量84.46%、82.73%和65.29%的变异。其中,土壤黏粒含量单独解释率分别为25.79%、28.08%和34.16%;植被地下生物量单独解释率分别为58.67%、54.65%和31.13%。(3)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恢复年限对土壤碳、氮、磷储量仅具间接作用,恢复年限既可通过增加植被地下生物量间接提高土壤碳、氮、磷储量(占总效应的58.6%、53.0%和35.3%),又可通过增加植被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层现存量来改变土壤机械组成,从而提高土壤磷储量(占总效应的38.3%)。【结论】植被恢复年限通过增加植被地下生物量和改善土壤机械组成有效提升土壤碳、氮、磷储量,故人工林管理实践需加强土壤机械组成改良与根系生物量维持,同时注重土壤固碳保肥功能的长期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年限 土壤碳氮磷储量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塞罕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S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体积模型
11
作者 沈玉曦 田栋元 姜立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5,共11页
【目的】树冠是衡量树木活力的重要指标,开发树冠体积模型可为林分冠层结构的管理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近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地基激光扫描技术(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获取的点云数... 【目的】树冠是衡量树木活力的重要指标,开发树冠体积模型可为林分冠层结构的管理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近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地基激光扫描技术(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获取的点云数据提取单木信息,包括胸径、树高、冠幅、冠长和树冠体积,使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样地内林木划分为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3个等级并将其设置为哑变量引入树冠体积预测模型中,通过再参数化方法纳入协变量,构建广义树冠体积模型,并模拟树冠体积随树冠尺寸、竞争强度和结构多样性梯度变化的响应。【结果】K-means聚类分析法能够客观地描述不同生长优势的林层间树冠体积的差异;十折交叉检验的结果表明以林木分级作为哑变量,包含单木和林分变量的落叶松树冠体积模型具有稳健的预测能力,精度满足林业工作适用标准;落叶松的树冠体积随着冠幅和冠长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林分密度和基尼系数的增加而减小。【结论】通过建立树冠体积模型,揭示了树木大小、树冠因子、林分结构多样性和种内竞争与树冠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为人工林冠层优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 树冠体积模型 哑变量 林木分级 林分结构多样性 地基激光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工业人工林的模拟间伐
12
作者 王树力 袁伟斌 +1 位作者 杨振 马凤鸣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0-755,共6页
应用马尔柯夫过程理论,在获得林分直径转移概率的基础上,采用间伐最小径阶林木,最大径阶林木,中间径阶林木三种间伐方式,在保留不同密度情况下对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进行模拟间伐,提出了适宜的保留密度和相应的抚育间伐对象。结... 应用马尔柯夫过程理论,在获得林分直径转移概率的基础上,采用间伐最小径阶林木,最大径阶林木,中间径阶林木三种间伐方式,在保留不同密度情况下对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进行模拟间伐,提出了适宜的保留密度和相应的抚育间伐对象。结果表明:马尔柯夫过程确能反映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的直径转移过程,利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对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进行模拟间伐实现了依据培育时间来确定间伐方法和措施,提高了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经营管理的精准性;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成林后的间伐无论从培育森林方面,还是从取得木材、加大林分收益方面考虑,都应该以间伐小径阶的林木为主,注重培育Ⅰ、Ⅱ级木,间伐Ⅲ,Ⅳ级木;20~25a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间伐后的保留经营密度以0.7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工业人工林 模拟间伐 马尔柯夫过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刚毅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研究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寻求最佳抚育间伐强度,以期获得科学的经营管理依据。[方法]在山西省关帝山林区吴城林场设置了12块华北落叶松间伐试验样地,通过对30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不同间伐强度处理,间伐... [目的]研究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寻求最佳抚育间伐强度,以期获得科学的经营管理依据。[方法]在山西省关帝山林区吴城林场设置了12块华北落叶松间伐试验样地,通过对30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不同间伐强度处理,间伐强度为未间伐(对照)、10%间伐强度、15%间伐强度、20%间伐强度,并于间伐后当年及间伐后第3年对华北落叶松进行每木检尺,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处理样地的林分生长情况。[结果]抚育间伐能够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的生长,其中,20%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较为显著,胸径生长量为1.704 cm,树高生长量为2.052 m,对蓄积量增加的影响并不是最大,但蓄积量增长率最大,蓄积量增加29.952 m^(3)/hm^(2),蓄积量增长率为20.71%。[结论]综合考虑时间因素,20%间伐强度为最佳抚育间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胸径 树高 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4
作者 安娜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3期61-63,77,共4页
【目的】分析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有机碳矿化在不同施氮下的具体表现,以此确定适宜的施氮量,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方法】以辽宁海城市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照组为不施氮... 【目的】分析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有机碳矿化在不同施氮下的具体表现,以此确定适宜的施氮量,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方法】以辽宁海城市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照组为不施氮处理,试验组为不同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在凋落物质量损失率方面,S2L2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为43.34%,显著高于S0L0和S1L1,S0L0和S1L1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凋落物有机碳损失率方面,S2L2凋落物有机碳损失率为44.89%,显著高于S0L0和S1L1,S0L0和S1L1之间无显著差异;经过检验,施氮处理平均矿化速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CO_(2)累积矿化量在试验结束时,对照组(S0L0)土壤CO_(2)累计矿化量为3484.07 mg·kg^(-1),高于施氮处理。对照组与高氮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低氮处理。【结论】施氮有利于促进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减少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 施氮 凋落物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李恒刚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51-54,共4页
本研究聚焦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通过系统分析样地数据,精准测定其碳储量,并深入探究影响碳汇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清晰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具备显著的碳汇功能,且林龄、林分密度以及土壤条件对其碳汇效益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成果为... 本研究聚焦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通过系统分析样地数据,精准测定其碳储量,并深入探究影响碳汇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清晰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具备显著的碳汇功能,且林龄、林分密度以及土壤条件对其碳汇效益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成果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以及区域碳汇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碳汇效益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对落叶松幼苗早期生长以及更新的影响
16
作者 景莹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4期9-13,共5页
以辽宁省铁岭市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设置种子来源、种子处理、林分密度、枯落物处理方式4种不同的人工林林下更新措施。分析落叶松种子萌发和早期生长对不同人工促进更新措施的响应,有助于落叶松人工林的营造。结果显示... 以辽宁省铁岭市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设置种子来源、种子处理、林分密度、枯落物处理方式4种不同的人工林林下更新措施。分析落叶松种子萌发和早期生长对不同人工促进更新措施的响应,有助于落叶松人工林的营造。结果显示,在幼苗生长状况方面,2019年,在1 650株/hm^(2)密度下,幼苗地径大于2 250株/hm^(2)和2 850株/hm^(2);而2 850株/hm^(2)密度的幼苗苗高大于1 650株/hm^(2)和2 250株/hm^(2)。2020年,2 850株/hm^(2)幼苗地径和苗高均大于1 650株/hm^(2)和2 250株/hm^(2)。更新密度方面,2019年,除1 650株/hm^(2)外,2 250株/hm^(2)和2 850株/hm^(2)的更新密度均低于对照组,而在相同枯落物处理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对照组的更新密度也随之增加。2020年,3种密度下的更新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1 650株/hm^(2)下带状处理更新密度最大,而在2 250株/hm^(2)和2 850株/hm^(2)下沟状清理更新密度最大;在更新等级评定方面,2019年不同密度均为不良(低于2 000株/hm^(2)),而2020年大部分处理方式下的更新等级提升至中等(2 000~4 000株/hm^(2))/良好(4 000株/hm^(2))。结论为枯落物沟状清理结合人工播种可显著促进幼苗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人工促进更新 种子萌发 人工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北部华北落叶松林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多因子响应耦合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新生 王彦辉 +3 位作者 于澎涛 李振华 于艺鹏 王晓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4,共12页
【目的】分析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密度和主要立地因子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建立树木生长的多因子响应耦合模型,为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预测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和2019年... 【目的】分析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密度和主要立地因子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建立树木生长的多因子响应耦合模型,为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预测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和2019年,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分别选择42和57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林分结构特征以及坡向、土壤厚度等立地因子,并收集2003—2017年在叠叠沟小流域调查的93块样地历史数据。基于192块样地数据,分析树高和胸径对林龄、密度、坡向、土壤厚度等因子的响应规律,利用2/3和1/3的数据建立和验证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多因子响应耦合模型。【结果】树高和胸径对林龄、密度、坡向、土壤厚度的响应规律各异;树高和胸径随林龄增加先快速增加,后在林龄超过20年时缓慢增加;树高和胸径随密度增加先表现为稳定,后在密度分别超过2000、1500株·hm^(-2)时缓慢下降,在密度超过3000、2300株·hm^(-2)时加快下降;树高和胸径随坡向偏离正北方向的角度增加先表现为稳定,后在坡向超过80°时迅速降低;树高和胸径随土壤厚度增加先表现为增加,后在土壤厚度分别超过90、80 cm渐趋稳定。基于连乘耦合、立地指数和立地因子3种林木生长模型表达式,建立树高和胸径响应林龄、密度、坡向、土壤厚度和立地指数的耦合模型并拟合模型参数;树高模型的确定系数分别为0.804、0.902、0.806,NS系数分别为0.793、0.903、0.762;胸径模型的确定系数分别为0.846、0.803、0.834,NS系数分别为0.837、0.840、0.818;3种模型拟合效果均较好。【结论】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随林龄、密度、坡向、土壤厚度增加分别表现为先快后慢增加、先稳定后下降、先稳定后降低、先升高后稳定,建立的连乘耦合、立地指数和立地因子多因子耦合模型精度均较高,但鉴于研究区尚未确定立地指数分布规律并综合考虑各模型精度、应用难度、结构复杂程度差异,建议采用多因子连乘耦合模型预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林木生长 林龄 林分密度 立地指数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日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智伟 万艳芳 +5 位作者 于澎涛 白雨诗 王彦辉 刘兵兵 王晓 胡振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39,共11页
【目的】准确量化半干旱区典型人工林的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探究其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为该区域的林水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2年5—10月,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选取当地主要的造林树种华北... 【目的】准确量化半干旱区典型人工林的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探究其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为该区域的林水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2年5—10月,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选取当地主要的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各布设1个面积30 m×30 m的固定样地,每个样地选取12株不同胸径的样树,连续测定树干液流密度、气象因子和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华北落叶松和白桦人工林蒸腾特征及其对潜在蒸散(PET)和土壤相对可利用水分(REW)的响应差异。【结果】1)7—10月华北落叶松和白桦人工林的日均蒸腾量分别为0.63和0.54 mm·d^(-1),前者比后者高0.09 mm·d^(-1);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随着月份变化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7月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8和1.45 mm·d^(-1)。2)2种人工林的日蒸腾量对PET的响应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即日蒸腾量随PET增大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但变化趋势在不同REW之间有差别;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随PET增长的速率在REW<0.3时较低,在REW>0.3后则迅速升高,且不同REW之间差距很小;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随PET增长的速率持续增大,且比较均匀。3)2种人工林的日蒸腾量对REW的响应也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但变化趋势在不同PET之间有差别;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量随REW增长的速率在PET<2 mm·d^(-1)时较低,在PET>2 mm·d^(-1)后则迅速升高,且不同PET之间差距很小;相比之下,白桦人工林日蒸腾量随REW增大而升高的变化在整个PET变化范围内都比较均匀,且增长速率持续增大。【结论】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对PET和REW的响应明显比白桦林更敏感。华北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在PET<2 mm·d^(-1)或REW<0.3时明显高于白桦,但在PET>2 mm·d^(-1)或REW>0.3后迅速升高到其最大值附近并随PET或REW升高保持稳定,而白桦林分日蒸腾量表现为相对均匀地逐渐趋于其最大值。这说明在水分受限的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林的蒸腾耗水量高于白桦林,且白桦林蒸腾受干旱期土壤水分的限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腾 土壤水分 潜在蒸散 华北落叶松 白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林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梦飞 刘泽彬 +2 位作者 于松平 徐丽宏 郭建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为明确森林坡面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差异,选取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林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0月连续观测降雨等气象因子,以及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和坡下)0~60 cm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对... 为明确森林坡面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差异,选取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林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0月连续观测降雨等气象因子,以及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和坡下)0~60 cm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及其坡位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存在坡位差异,其平均值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且土壤含水量的波动在坡中最大;降雨对土壤含水量的补给有坡位差异,降雨补给阈值在坡中最小,为1.9 mm,在坡下最大,为2.3 mm;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有坡位差异,在小雨事件中,各坡位0~20 cm土层响应速度最快,但在中雨和大雨事件中,坡中和坡上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早于20~40 cm土层,表明在坡中和坡上土壤中可能存在优先流。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坡面土壤水分运移及其再分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林 土壤含水量 坡位差异 降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根际与非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汝振 李雯 +4 位作者 杨柳 卢金平 马娇娇 许中旗 贾彦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4,共10页
[目的]大气氮沉降对森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有重要影响。华北地区是我国氮沉降高值区之一,然而目前关于氮沉降对该地区森林土壤养分影响的阈值及其是否引起其它养分限制还不清楚。[方法]本研究以河北省木兰林场国有林场的华北落叶松... [目的]大气氮沉降对森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有重要影响。华北地区是我国氮沉降高值区之一,然而目前关于氮沉降对该地区森林土壤养分影响的阈值及其是否引起其它养分限制还不清楚。[方法]本研究以河北省木兰林场国有林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水平氮添加实验(0、5、10、20、40、80、160 kg N·ha^(-1)·yr^(-1)),分析氮添加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差异影响,旨在揭示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根际效应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根际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硝态氮(NO_(3)^(-)-N)和有效氮(AN)含量随氮添加水平呈上升趋势,且都在氮添加为80 kg N·ha^(-1)·yr^(-1)时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39.55%、36.27%、56.69%、44.02%。2)非根际土壤NO_(3)^(-)-N在氮添加为160 kg N·ha^(-1)·yr^(-1)时达到最大,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氮添加水平下SOC、TN、TP含量等均无显著变化。3)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根际土壤的C∶P、N∶P呈上升趋势,非根际土壤的C∶P、N∶P呈下降趋势。4)相对于对照组,氮添加后土壤SOC、TN、NO_(3)^(-)-N、AN、AP、C∶P、N∶P的根际效应呈增加趋势。[结论]本研究表明,氮添加会增强根际效应,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土壤SOC、TN、NO_(3)^(-)-N、AN的含量,且阈值均在80 kg N·ha^(-1)·yr^(-1),而且氮添加会改变土壤磷元素平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未来可能会面临土壤磷限制。本研究可为大气氮沉降或施肥措施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养分调控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学 根际效应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