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柏山老湾金矿带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来自地球化学、年代学证据及控矿构造地质约束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梅珍 陆建培 +2 位作者 付静静 任爱琴 王世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1-666,共16页
老湾金矿带为桐柏山北麓一条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其内的老湾和上上河金矿床的控矿构造,分属脆性右行走滑断裂体系中压扭性P型和张扭性R型断裂。老湾金矿床的矿脉呈右形侧列、向南相对缓倾,以浸染状、条带状、网脉状的蚀变岩型矿化为... 老湾金矿带为桐柏山北麓一条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其内的老湾和上上河金矿床的控矿构造,分属脆性右行走滑断裂体系中压扭性P型和张扭性R型断裂。老湾金矿床的矿脉呈右形侧列、向南相对缓倾,以浸染状、条带状、网脉状的蚀变岩型矿化为特征。上上河金矿床的矿脉平行展布,向北陡倾,除浸染状蚀变岩型矿化外,石英脉型矿化较发育。该矿带的金矿化类型与断裂构造性质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右行断裂控矿体系晚于韧性剪切带形成,更晚于区域峰期变质作用,这排除了热液成矿作用与早期区域变质和韧性剪切变形之间的成因联系。矿带矿化元素显示,以松扒花岗斑岩脉带为中心的Mo→Cu-Pb-Zn-Ag→Au空间分带特征。矿石硫同位素较窄的变化范围和较均一的组成(δ34S值多变化在1.69‰~5.99‰),显示单一深源岩浆硫特征。矿石与燕山期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可能源自相同的源区。含金石英脉石英流体的氢、氧同位素(δ18O流体值为3.2‰~5.4‰,δD值为-86.3‰~-53.5‰)显示了成矿流体的岩浆来源。花岗斑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38.9±3.3)Ma,与前人测得的矿脉中热液云母(39Ar/40Ar法)的成矿年龄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认为,老湾金矿带金多金属成矿作用与燕山期浅成岩浆作用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和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右行走滑断裂体系 地质年代学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老湾成矿带 桐柏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山老湾金矿带右行走滑断裂控矿体系的构建及其意义 被引量:27
2
作者 杨梅珍 付晶晶 +1 位作者 王世峰 陆建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107,共14页
以老湾金矿带上上河-彭家老庄、老湾-盛老庄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表和坑道观察,进行断裂产状统计、配套分析及构造性质与矿化类型耦合关系的研究,确立了老湾金矿带控矿构造体系性质及组合型式。上上河-彭家老庄金矿床以石英... 以老湾金矿带上上河-彭家老庄、老湾-盛老庄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表和坑道观察,进行断裂产状统计、配套分析及构造性质与矿化类型耦合关系的研究,确立了老湾金矿带控矿构造体系性质及组合型式。上上河-彭家老庄金矿床以石英脉型矿化较为发育为特点,控矿断裂属走滑构造体系中的R型张扭性裂隙带,向北陡倾,走向(290°~310°)与主剪切带方向(286°)交角约为15°,具右行剪切特征,滑距约10 m。老湾-盛老庄矿床以蚀变岩型矿化为特征,充填脉型矿化不发育,其金矿控矿断裂属 P 型压扭性裂隙,向南缓倾,其总体走向近东西(约92°),与主剪切带方向的另一端交角约15°。3条规模较大的断裂蚀变带平面上右型侧列特点反映其滑移方向与上上河-彭家老庄控矿断裂滑移方向一致。综合整个矿带断裂产状及矿化信息,认为老湾金矿带控矿构造总体为以老湾和松扒断裂为边界断裂,由里德尔剪切体系中的P型和R型剪切带连结形成的辫状右行走滑剪切带。结合桐柏造山带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分析认为该脆性断裂构造带是早期韧性剪切带继承性演化的结果,反映桐柏造山带不同构造块体间斜向碰撞及随后地壳抬升作用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老湾金矿带右行走滑构造体系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对矿床成因提供重要地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右行走滑剪切体系 老湾金矿带 桐柏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南老湾金矿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建立 郭鹏 +3 位作者 陈英男 赵焕 魏从玲 张宏燕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4-134,共11页
老湾金矿带位于桐柏山北麓,秦岭EW向复杂构造带东段,南阳盆地与吴城盆地之间,属中、低温蚀变岩型金矿床。近年来区内找矿取得了较大进展,新增金资源量突破150 t。为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通过对老湾金矿Ⅱ-2-2矿体原生晕分带特征进行综合... 老湾金矿带位于桐柏山北麓,秦岭EW向复杂构造带东段,南阳盆地与吴城盆地之间,属中、低温蚀变岩型金矿床。近年来区内找矿取得了较大进展,新增金资源量突破150 t。为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通过对老湾金矿Ⅱ-2-2矿体原生晕分带特征进行综合剖析,并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矿体组成元素的亲缘性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并对深部隐伏矿体进行了成矿预测。研究表明:①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g→Zn→Hg→As→Au→Sb→Bi→Pb→Cu→Mo→W→Sn,近矿晕元素Ag、Zn出现在前缘晕元素Hg、As、Sb之前,尾晕元素Bi出现在Pb、Cu之前,表明-737 m标高以深存在隐伏矿体;②Mo、Bi、Cu、S与Au关联性较强,该类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可作为矿区找金标志;③元素分带指数比值显示下部矿体的前缘晕与上部矿体近矿晕叠加,F2因子得分的等值线在深部异常发育且未闭合,说明-740 m标高以深仍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E6勘探线钻孔ZKE608南部-740 m标高以深区域为矿区有利的找矿靶区。通过在E6线钻孔ZKE608南部布设深部钻探工程进行验证,在标高-794.18^-795.53 m处控制到真厚度为1.08 m的金矿化体,表明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可为矿区后续深部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找矿 老湾金矿带 原生晕 地球化学特征 分带指数 隐伏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老湾金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郭鹏 陈建立 +2 位作者 陈英男 魏从玲 薛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5-212,共8页
老湾金矿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部,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单体金矿床。研究了矿带内金矿体原生晕的元素浓度分带、轴向分带序列,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探讨了元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Au、Bi、Pb、Zn、Mo元素浓度分带未闭合... 老湾金矿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部,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单体金矿床。研究了矿带内金矿体原生晕的元素浓度分带、轴向分带序列,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探讨了元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Au、Bi、Pb、Zn、Mo元素浓度分带未闭合,向下延伸较好,表明矿体深部仍有延深;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g-Mo-Hg-As-W-Sb-Zn-Sn-Au-Cu-Bi-Pb,高、中、低温热液元素排列无序,反映原生晕是由多期矿化叠加形成;Au与Bi、Cu相关性较好,在成矿热液中共同迁移、富集,Bi、Cu元素可作为找金的指示元素;主因子F_(2)(Au-Bi)代表了促使金富集的地质作用,因子得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标高-650 m以深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基于上述认识预测的找矿靶区已获得成功验证,分析结果对于矿区后续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湾金矿带 地球化学原生晕 元素组合 成矿预测 深部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淮阳构造带老湾金矿区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文灿 杜建国 +1 位作者 张达 毛晓长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19,共12页
通过对北淮阳构造带内老湾金矿区构造变形过程中的物质迁移、流体变化及其与成矿关系的初步研究,提出老湾金矿是一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在龟山—梅山断裂带的韧性推覆、右行走滑、脆性变... 通过对北淮阳构造带内老湾金矿区构造变形过程中的物质迁移、流体变化及其与成矿关系的初步研究,提出老湾金矿是一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在龟山—梅山断裂带的韧性推覆、右行走滑、脆性变形3阶段过程中,金元素随差应力和流体变化存在不同的变化。在韧性变形阶段,水/岩比值相对较低的变质热液作用使金元素发生初步富集;在脆性变形阶段,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水 岩相互作用使金元素富集成矿。因此老湾金矿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一经历了早期韧性变形(低水/岩比值)和晚期脆性变形(伴随岩浆活动、高水/岩比值)两阶段金元素富集的成矿过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韧性剪切带 金矿床 北淮阳构造带 岩浆作用 水-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