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0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大”“一”疏释--作为终极存在概念的“太一”与“道”
1
作者 白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太一”作为终极存在的哲学概念,同《老子》哲学有密切的关系。《老子》分别对“大”和“一”这两个普通词汇进行了哲学提升,赋予其高度抽象的哲学义涵,并将其纳入关于“道”的哲学本体论,用作“道”的代名词。由《老子》之“大”与“... “太一”作为终极存在的哲学概念,同《老子》哲学有密切的关系。《老子》分别对“大”和“一”这两个普通词汇进行了哲学提升,赋予其高度抽象的哲学义涵,并将其纳入关于“道”的哲学本体论,用作“道”的代名词。由《老子》之“大”与“一”整合而来的“太一”作为表示终极存在的哲学概念,其在战国时期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在战国诸子文献中,“太一”以表达哲学本体论为主,在郭店简《太一生水》的生成论哲学中,“太一”被作为宇宙万物的终极源头。在大一统政治局面即将形成的战国晚期,“太一”又被赋予天神崇拜和政治权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太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对《老子》“失道而后德”的批判
2
作者 丁柏伊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8,共9页
朱熹曾多次评议《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批判老子将“仁义”排列于道、德之后,认为“道”离了“仁义”则“无道理”,反对老子对道、德关系的支离,阐明儒家视域下“道”之内涵。朱熹非老的基点,是出于确认道德本体的需要,体现出... 朱熹曾多次评议《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批判老子将“仁义”排列于道、德之后,认为“道”离了“仁义”则“无道理”,反对老子对道、德关系的支离,阐明儒家视域下“道”之内涵。朱熹非老的基点,是出于确认道德本体的需要,体现出儒家将本体与道德伦理紧密联系的思想特质。就道体论来说,朱熹吸收了老子之“道”的思维方式,但批判老子之道体空虚、缺少实在性内涵。朱熹批判的实质,在于与老子对道、德关系的不同认知。老子思想并不是全然否弃仁义道德,其着力反对的是虚伪、非自然的人性。《老子》三十八章是老子论道与道德伦理关系的典型,朱熹辟老是为了维护儒家道德观念的正当性及其价值,但忽视了老子对自然性的崇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老子 失道而后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与保全:老子“天下”思想新诠
3
作者 何绍锦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0,158,共8页
将“天下”视为政治地理概念还是地理政治概念,意味着两种不同且独立的研究视角。《道德经》中的“天下”,更适合理解为一个地理政治概念,即借由“天下”论述一种具有规范性内涵的理想政治。在道的形而上学层面,老子以“大”囊括事物对... 将“天下”视为政治地理概念还是地理政治概念,意味着两种不同且独立的研究视角。《道德经》中的“天下”,更适合理解为一个地理政治概念,即借由“天下”论述一种具有规范性内涵的理想政治。在道的形而上学层面,老子以“大”囊括事物对立特征,道之“大”意味着道不取象任何具体事物而包容一切可能;在政治层面,圣人“无弃人”的原则,既指明包容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之保全,也表明其与儒家传统的根本差异在于政治之善与道德之善的分离。并且,“天下”作为一个超越“国”的政治尺度,只有在“天下”之中,大国与小国的关系才能由对立转变为“对待”,这也表明,通常认为的乌托邦“小国寡民”只是针对小国的理想设计,而无法取代“天下”的地位。从“道—圣人—天下”一贯而下的政治图景中,包容与保全构成了老子理想政治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保全 包容 政治之善 小国寡民 《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有为”到“无为”:以老子政策思想破解“五唯”之困
4
作者 何旭明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6,共10页
当今学术界,“五唯”已被称为顽瘴痼疾,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老子“无为”政策思想为破“五唯”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思路,无需制定一系列新的政策来破解“五唯”难题,而是要分析“五唯”现象出现的政策原因,从而扭转“有为”的政策导向... 当今学术界,“五唯”已被称为顽瘴痼疾,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老子“无为”政策思想为破“五唯”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思路,无需制定一系列新的政策来破解“五唯”难题,而是要分析“五唯”现象出现的政策原因,从而扭转“有为”的政策导向,实施“无为”之治。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名义出台的各种奖励性学术政策在刺激学术产出、繁荣学术的同时,也使学术研究逐步退化为一种获取资本的手段。这种政策取向必然导致“五唯”现象及系列学术问题。基于老子对人性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老子就“无为”政策思想的作用机制、目标和要领进行了深刻阐述。“无为”的政策导向是一种条件性、环境性的安排,在繁荣学术的同时,又能避免各种负面效应的产生,为知识分子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避免“五唯”现象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政策思想 政策导向 “五唯”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实质内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解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国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167,168,共11页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便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而,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确切含义,特别是其中的“一”“二”“三”之所指,却一直众说纷纭。如对于其中的“一...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便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而,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确切含义,特别是其中的“一”“二”“三”之所指,却一直众说纷纭。如对于其中的“一”,或认为指元气,或认为指“道”,或认为指“有”;对于其中的“二”,或认为指阴阳,或认为指天地,或认为指“一”与对“一”的言说之和;对于其中的“三”,或认为指天、地、人,或认为指阴气、阳气与和气;等等。有的学者则认为,这里的“一”“二”“三”,只是老子对“道”生万物的模式的一种表述,并无具体所指。经过深入考察,在此提出的新的观点是:“道生一”,指“道”即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显现其作用,因此,“一”指的是包含本体和作用的宇宙万物的本原;“一生二”,指有了“一”即宇宙万物的本原,从而有了天地二者,因此,“二”指的是天地;“二生三”,指的是有了天地,“一”存在于其间,从而有了“三”,因此,“三”指的是“一”加上天地二者之和;“三生万物”,指的是“一”在天地之间发挥作用,从而创生了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建构正义到自然正义:老子的致治之道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8,共9页
“正义”可以从“恰当的”社会秩序角度予以理解。老子批判了建构性的社会正义观念,对世俗建构的正义原则及其缘由充满忧患意识。老子看到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认为人们在追求化多样性为一致性、化自然为人为的过程中,使得... “正义”可以从“恰当的”社会秩序角度予以理解。老子批判了建构性的社会正义观念,对世俗建构的正义原则及其缘由充满忧患意识。老子看到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认为人们在追求化多样性为一致性、化自然为人为的过程中,使得社会秩序从和谐陷入混乱。老子思想中体现了以自然正义替代建构正义的主张,他呼吁统治者尊重民众自发创造的生活秩序,相信民众的自化、自正,倡导在非建构的自然协调下实现“至治之极”。老子提出,只有统治者不干涉民众的自发生活秩序,以无为、不争、知足的态度治世,顺应非主观意志的自然协调来实现社会和谐,才能实现“由乱达治”。老子思想中所展现的自然正义观未能正视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价值,对建构型正义的秩序优化意义有所忽视,但从规约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一观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致治 建构正义 自然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道论的经验向度及价值选择 被引量:1
7
作者 许雪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2,81,共7页
经验世界是老子思想的土壤,其道论即由此产生。在《老子》表述中,道和价值是纠缠在一起的。如果将道与价值剥离开来,重新审视二者在老子思想中产生的过程,会发现老子的道生理论,根本上是指向现实经验世界,而价值是老子依其个人经验所做... 经验世界是老子思想的土壤,其道论即由此产生。在《老子》表述中,道和价值是纠缠在一起的。如果将道与价值剥离开来,重新审视二者在老子思想中产生的过程,会发现老子的道生理论,根本上是指向现实经验世界,而价值是老子依其个人经验所做的选择并将之赋予道,以此寻求价值的普遍性。由于老子的道存在创生和价值的双重身份,所以在道和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张力。但不管如何,不容否认的是,老子选择的价值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经验 创生之道 价值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哲学中的“德”
8
作者 罗安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人往往会背离自己的道。老子提出“德”,就是要人不要背离自己的道。如果已经背离,那就要重新回到人道上来,要守住人道,即守住人所得之道。人之所得之道,就是所谓的“德”。第二,儒家讲“德”,主要内容是仁,是爱人、爱民;道家讲“德”,主要内容是宽容、包容,是守柔、不争。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主要是让人明白事物之大道;关于“德”的理论,主要是让人守住做人之大本。老子的德论,不仅是道家思想学说之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包容 守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宠辱若惊”章新解——基于简帛古本《老子》的讨论
9
作者 赵乾男 丁四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宠辱若惊”章是人们讨论《老子》的焦点之一。郭店本“宠辱若■”的“■”字,应释为“■”,读作“撄”,而不应读作“荣”,其义为扰动、惊扰。对于此句,本文联系其他简帛本,从文字、句法、词源、文义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证。“何谓宠... “宠辱若惊”章是人们讨论《老子》的焦点之一。郭店本“宠辱若■”的“■”字,应释为“■”,读作“撄”,而不应读作“荣”,其义为扰动、惊扰。对于此句,本文联系其他简帛本,从文字、句法、词源、文义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证。“何谓宠辱”以下数句是为了说明老子对世俗宠辱所采取的态度。世人贵宠而厌辱,而老子则等同视之,甚至以宠为下。“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是两个贯通、递进的命题,人“贵大患”便是由惧辱而来的对生命本真的撄扰。“无身”与“贵身”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其理解“身”的角度不同,“无身”是实现“贵身”的手段与工夫。“无身”的“身”,专指不合于道之“身”,这是《老子》的特殊用法。“无身”并不是对个体生命之“身”的消解,而是对受到外在宠辱的撄扰、不合于道之“身”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宠辱若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过一种好生活”的《老子》语境
10
作者 王中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120,共9页
《老子》语境中对广义的“如何过一种好生活”的回答,就是要用“善”即智慧和美德去建立一个真正的自我,要去学习,学做、会做和善做一些重要的事务,要以慈爱、柔和、包容、虚心、素朴、宁静、节制、知足等一系列美德作为生活的尺度。过... 《老子》语境中对广义的“如何过一种好生活”的回答,就是要用“善”即智慧和美德去建立一个真正的自我,要去学习,学做、会做和善做一些重要的事务,要以慈爱、柔和、包容、虚心、素朴、宁静、节制、知足等一系列美德作为生活的尺度。过上这种好生活,不仅是要知道什么是好生活,更重要的是会过这种生活。只有如此,才算是过上了一种好生活,或者说是过上了老子心目中的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生活 《老子 语境 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愚人”的艺术精神
11
作者 李楷凡 徐小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3,共6页
老子哲学作为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同庄子哲学一道,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愚人”作为老子哲学中塑造的一个特殊意象,其表现出的“愚”的精神带有深刻的艺术思想内涵。论文试图通过对老子哲学范畴中“愚”的解析,... 老子哲学作为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同庄子哲学一道,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愚人”作为老子哲学中塑造的一个特殊意象,其表现出的“愚”的精神带有深刻的艺术思想内涵。论文试图通过对老子哲学范畴中“愚”的解析,在“俗我之辨”中揭示“愚人”无知、含藏与玄同的特性,并进一步在哲学义旨的基础上,从重质朴、重含蓄和重独立三个方面,对“愚人”中所蕴藏的艺术精神进行探究,论述“愚人”的艺术精神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愚人 质朴 含蓄 独立 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的历史哲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阳举 秦晓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其史官身份、历史意识和道论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周代的史官,老子对于三代以来的历史有贯通的认识。老子善于对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现实政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强烈批判“无道”而推崇“有道”。以“道”作为形...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其史官身份、历史意识和道论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周代的史官,老子对于三代以来的历史有贯通的认识。老子善于对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现实政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强烈批判“无道”而推崇“有道”。以“道”作为形而上的本原和依据,成为历史真正的“开端”和“根据”,亦是老子历史哲学的突出特点。老子对历史进行哲学化的思考,以精炼而深邃的“诗化”语言表现出来,为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开拓了宽广而深远的领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映出老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历史哲学 史官身份 历史意识 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的内在分歧——以第67至81章为中心
13
作者 方岚生(撰) 俞风(译) 陈龙(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5,167,共15页
众所周知,郭店出土的三组竹简包含了《老子》的文本,但其中未见传世本《老子》后十五章的内容。详细考察《老子》后十五章,会发现它们阐明了一种与郭店竹简材料迥异甚至相反的融贯哲学立场。后十五章的基础在于“恒与善人”的人格天,《... 众所周知,郭店出土的三组竹简包含了《老子》的文本,但其中未见传世本《老子》后十五章的内容。详细考察《老子》后十五章,会发现它们阐明了一种与郭店竹简材料迥异甚至相反的融贯哲学立场。后十五章的基础在于“恒与善人”的人格天,《老子》其余诸章明确拒绝了这种观念。后十五章推崇使用惩罚,而无意于质疑语言或道德范畴,也不关注自我修养的内在实践。蕴含在《老子》后十五章中的背景性论证对于诠解《老子》,尤其是对于区分所谓的“宗教性”读解与“哲学性”读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郭店 马王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体用”视角下的《老子》文本辨正阐释
14
作者 常洪亮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160,共7页
中国哲学学科是近代学术产物,在其百年历程中也遭遇了不绝的质疑。《老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流传版本较多、注释者立场和结论多样等多种原因,导致《老子》的思想被扭曲甚至魅化... 中国哲学学科是近代学术产物,在其百年历程中也遭遇了不绝的质疑。《老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流传版本较多、注释者立场和结论多样等多种原因,导致《老子》的思想被扭曲甚至魅化。西学东渐以来,《老子》又被按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肢解和涂抹,其本意已逐渐模糊。在新时代,依据中国哲学传统范畴的视角对《老子》文本进行阐释,使其回归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十分必要。“体用”是中国哲学史上最能体现存在的构造与关系的一对重要的概念。从中国哲学传统的“体用”范畴视角可以将《老子》主要内容归纳为道体、道用及“遵道贵德”三部分。老子著书的主要动机是向当时的统治者进言,其行文的逻辑可以解读为以道为体、以德为用。老子指出造成当时社会问题的原因在于统治阶层自私、多欲,继而提出“少私寡欲”“为而不争”的主张,并呼吁统治者将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对当时流行的儒、墨等学说“反其道而用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统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体用 老子 道体 道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之“域”的辩证意蕴及张力
15
作者 王传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域中有四大”,“四大”分别为“道、天、地、王”,其义表明“域”包容并蕴育“四大”。《老子》强调“域中有四大”,隐约道出“域”具有可名与不可名、时空性与超时空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本源性与人文性密切... 《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域中有四大”,“四大”分别为“道、天、地、王”,其义表明“域”包容并蕴育“四大”。《老子》强调“域中有四大”,隐约道出“域”具有可名与不可名、时空性与超时空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本源性与人文性密切交织的基本特质及内在张力。《老子》将“王”视为“域”中“四大”之一并阐明“王”何以为“大”,即以人为起点建构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价值理路,凸显出“王”之于“域”的能动性即人的精神位格与价值位格。进而,《老子》以“王亦大”与“人法地”阐明意义世界生成的基本路径,以及“人”在“域”中的地位。历史地看,春秋以降,后世学者常以八极、无称、宇宙、空间、时空或场域解释《老子》之“域”,逐渐形成以有释域与以无释域两个基本诠释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域” 辩证意蕴 价值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光之喻的道论和心学意涵
16
作者 夏世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3,共8页
老子一以贯之地以光及其引起的明暗现象作为人心之知的能力的譬喻,既用“明道若昧”“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等来描摹混一不二的道体,又用“和其光”“用其光,复归其明”“光而不耀”等来指示去“知”与“故”的修道方法,还用“幽兮冥兮... 老子一以贯之地以光及其引起的明暗现象作为人心之知的能力的譬喻,既用“明道若昧”“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等来描摹混一不二的道体,又用“和其光”“用其光,复归其明”“光而不耀”等来指示去“知”与“故”的修道方法,还用“幽兮冥兮”等无光明之象来比拟修道者的心境。老子以光喻知,旨在引导修道者反思、超越物与名言的二元结构,体悟即明即暗、非明非暗、混一无名之道,从而养成无心、无知的愚人之心。通过分析老子对于光之喻的运用及其哲学意涵,可以更深入理解老子知论、道论和心学的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明道若昧 和其光 光而不耀 愚人之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先》宇宙生成论的建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晓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基于对人事进行规范和指导的需要,《恒先》继承《老子》“有生于无”的生成论框架,并对春秋晚期的思想资源进行吸收和改造,进而形成两个生成序列。一方面,《恒先》作者对已有的“君→声味→气→志→言→名→政”的政治架构不满,出于对... 基于对人事进行规范和指导的需要,《恒先》继承《老子》“有生于无”的生成论框架,并对春秋晚期的思想资源进行吸收和改造,进而形成两个生成序列。一方面,《恒先》作者对已有的“君→声味→气→志→言→名→政”的政治架构不满,出于对人事序列的顶端——君主的权力与意志进行规范、限制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将“血气”代之以“性”,“血气”的不稳定性导致意、志的不稳定性被消除,同时提出“性”的普遍性来源问题。另一方面,《恒先》继承《老子》“有生于无”生成框架的同时,面临“无”如何生“有”的解释问题,此问题与“性”的普遍性来源问题合并为:如何通过对“有生于无”的创新性解释来说明万物应然的存在方式,“气自生”是打通二者的关键。“恒”通过“气”落实为万物的“性”,“气自生自作”决定了万物“自为”,“恒”“气”共同生物,决定了万物的存在方式为“复其所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先》 《老子 自生 有生于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长银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77,共9页
诸子学的近代复兴,与梁启超的努力推动密不可分。1922年,梁启超公开提出“《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与胡适进行学术争胜。而梁启超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学说,不仅在于其自觉地接受了叶适、汪中、崔述、康有为等本土学者的观点,还在于其... 诸子学的近代复兴,与梁启超的努力推动密不可分。1922年,梁启超公开提出“《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与胡适进行学术争胜。而梁启超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学说,不仅在于其自觉地接受了叶适、汪中、崔述、康有为等本土学者的观点,还在于其间接地受到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老子辨》五篇的学术启发。因此,这一整合中外的学术观点一经问世,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回响。而该说更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在于,不仅进一步破除了传统的“诸子出于王官论”,还推进了学术界关于诸子著作真伪及其年代的大讨论。总之,“《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诸子学的近代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老子 诸子学 传统学术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养的道理——对《小王子》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梁剑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中的关键词“驯养”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驯养意味着建立联系。经由驯养,我们和人及天地间的物建立起情感联系及责任关系,包括震撼人心的“普世的责任”。经由驯养,天地呈现出深邃而异乎寻常的意义。《小王子》...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中的关键词“驯养”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驯养意味着建立联系。经由驯养,我们和人及天地间的物建立起情感联系及责任关系,包括震撼人心的“普世的责任”。经由驯养,天地呈现出深邃而异乎寻常的意义。《小王子》牵系人类根本困境与战争的威胁促使我们思考,因驯养而来的拥有能否成为世界和平的精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养 责任 战争 海德格尔 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老子山地热田成因模式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杨峰田 庞忠和 +3 位作者 王彩会 段忠丰 罗璐 李义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8-475,共8页
老子山地热田是苏北盆地的典型地热田之一,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该地热田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大地热流测试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大地热流背景值为63.9mW/m2,地热... 老子山地热田是苏北盆地的典型地热田之一,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该地热田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大地热流测试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大地热流背景值为63.9mW/m2,地热水与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在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经分析,该地热系统属于中低温对流型。其补给区位于距地热田南部约60km处的盱眙—张八岭一带的丘陵地区,热储温度为73~120℃,循环深度为2 350~4 200m,循环周期约为7 800a,热水在区内NNE—SSW向与NW—SE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涌,形成地热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老子 地热田 成因模式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