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Langendorff灌注模型对CABG术后竞争血流的研究
1
作者 佟晓宁 佟宏峰 +1 位作者 吴清玉 田文鑫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174,共3页
建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改良Langendorff灌注新西兰白兔模型,通过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桥血管内的即时血流量(TTBF),研究冠状动脉在不同狭窄程度时(0、30%、60%、>90%)的竞争血流对桥血管血流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平均灌注压无... 建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改良Langendorff灌注新西兰白兔模型,通过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桥血管内的即时血流量(TTBF),研究冠状动脉在不同狭窄程度时(0、30%、60%、>90%)的竞争血流对桥血管血流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平均灌注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桥血管内TTBF程度为0时最小,>90%时最大,并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桥血管内的TTBF增加(P<0.01)。CABG术后,桥血管内的血流量由于竞争血流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其竞争血流增加,而桥血管内的血流量也随之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血流 langendorff灌注模型 桥血管 即时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良与评价
2
作者 饶欧阳 李世欣 +2 位作者 胡杰 谢沙 刘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74-6681,共8页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与传统窒息法进行比较,评估改良窒息法的优势。将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与改良组,分别采用传统窒息法和改良窒息法构建模型。观察大鼠复苏成功率和24 h生存率,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炎症、氧化应激、凋亡指标。结果表明:与传统窒息法相比,改良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且脑损伤、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等情况与传统窒息法比较无明显差异,能够满足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特征、SPECT/CT脑灌注显像参数和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的多因素模型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评估
3
作者 王梦蝶 韩硕 +1 位作者 刘志翔 谢海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1-860,共10页
目的构建一个整合临床特征、SPECT/CT脑灌注显像参数和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的多因素预测模型,用于评估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无症状... 目的构建一个整合临床特征、SPECT/CT脑灌注显像参数和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的多因素预测模型,用于评估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完成以下评估:采用SPECT/CT脑灌注显像评估全脑平均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斑块面积及回声特征,使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在随访1年后评估认知功能变化。以1年随访期间MoCA评分下降2分或以上为认知功能下降,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下降组和非认知功能下降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识别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应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35例(43.75%)在1年随访期间出现认知功能下降。高血压病史比例(62.9%vs.35.6%,P=0.016)、全脑平均rCBF(0.82±0.09 vs.0.93±0.08,P<0.001)、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 ndex,AI)([8.2±2.1)%vs.(5.9±1.8)%,P<0.001]、斑块面积([24.3±7.6)mm^(2)vs.(17.8±6.5)mm^(2),P<0.001]和低回声斑块比例(62.9%vs.24.4%,P=0.012)在认知功能下降组与非认知功能下降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病史(OR 2.68,95%CI 1.07~6.71,P=0.035)、rCBF<0.85(OR 2.79,95%CI 1.08~7.21,P=0.034)、AI>7%(OR 3.00,95%CI 1.15~7.82,P=0.025)、斑块面积≥20 mm^(2)(OR 2.86,95%CI 1.09~7.52,P=0.033)和存在低回声斑块(OR 2.95,95%CI 1.17~7.44,P=0.022)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5个因素构建的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预测模型,其ROC曲线的AUC为0.836(95%CI 0.752~0.920,P<0.001),敏感度为0.725,特异度为0.850。危险因素组合分析显示,四因素模型(有高血压病史、rCBF<0.85、AI>7%和斑块面积≥20 mm^(2))与五因素模型(有高血压病史、rCBF<0.85、AI>7%、斑块面积≥20 mm^(2)、存在低回声斑块)的预测效能相近(AUC分别为0.821和0.836)。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因素预测模型,整合了临床特征、SPECT/CT脑灌注显像参数和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可有效预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风险,为临床风险评估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认知功能下降 SPECT/CT脑灌注显像 颈动脉超声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方式构建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陈秋燕 曹克刚 +3 位作者 刘珍洪 高颖 罗云 孙晓波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3-1104,共12页
目的通过比较3种大鼠脑灌注不足模型的脑血流量、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形态改变及血清氧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为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8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经典双侧... 目的通过比较3种大鼠脑灌注不足模型的脑血流量、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形态改变及血清氧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为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8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经典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经典2-VO组,n=24)、改良2-VO组(n=24)和线栓法组(n=24)。经典2-VO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改良2-VO组在结扎之前先从颈总动脉抽血(1 mL/100 g),线栓法组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前2种模型的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线栓法模型的假手术组仅结扎颈总动脉近心端和颈外动脉,但不插入栓线。术后1、3和7 d时检测3组大鼠的脑血流量、脑梗死体积、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海马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超微结构。结果激光散斑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大鼠脑血流下降幅度较其他2组更明显。第7天时,仅有改良2-VO组大鼠脑血流量相较于假手术组仍有显著性差异,且仍处于低灌注状态(与术前相比脑血流量下降30%)。TTC染色的结果显示:随着造模时间延长,3组大鼠纹状体区域的白色梗死灶逐渐变大,其中改良2-VO组大鼠有4只(约26.7%)在皮层和纹状体都出现了白色梗死灶,线栓法组有10只(约66.7%)在患侧皮层和纹状体出现了白色梗死灶。ELISA结果显示:3组模型大鼠造模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hs-CRP水平升高,氧化因子ROS的水平升高,抗氧化因子SOD水平下降。在术后第7天时,经典2-VO组与线栓法组大鼠的hs-CRP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改良2-VO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述所有指标仍有显著性差异。HE染色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相较于另2组能造成更严重的海马CA1和CA3区损伤。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相较于另2组能造成海马区细胞更严重的线粒体和内质网损伤。结论成功构建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相较于经典2-VO法和线栓法,改良2-VO法能在相同的时间内造成更完全的脑低灌注和更严重的神经损伤,更接近人类脑低灌注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低灌注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 线栓法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摆式”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改良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5
作者 唐宏涛 李偲涵 +6 位作者 郑翔匀 侯森林 陈蔚洋 喻赠玮 王亚波 田东 安琪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87,共8页
目的 介绍“钟摆式”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改良模型的建模方法,并评估模型质量。方法 由1名无移植经验的术者连续建模15台,记录各步骤时间、体质量变化及改良Stanford评分,计算手术成功率、术后1周存活率和技术成功率,受体于术后1周行... 目的 介绍“钟摆式”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改良模型的建模方法,并评估模型质量。方法 由1名无移植经验的术者连续建模15台,记录各步骤时间、体质量变化及改良Stanford评分,计算手术成功率、术后1周存活率和技术成功率,受体于术后1周行超声检查。结果 供心获取、供心处理、受体准备和移植吻合时间分别为(14.3±1.4)min、(3.5±0.6) min、(13.6±2.1)min和(38.3±5.2)min。手术成功率为87%(13/15),术后1周存活率为100%(13/13)。改良Stanford评分提示技术成功率为92%(12/13),术后1周超声检查提示Stanford评分≥3分的移植物均可检测到明显的搏动和血流信号。结论 “钟摆式”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改良模型进一步优化了操作步骤、成功率较高且质量稳定,未来可作为心脏移植基础研究的建模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异位移植 钟摆式 改良 动物模型 大鼠 供心获取 供心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系统设计与验证
6
作者 陈乙铭 潘毅峰 +4 位作者 张承谦 张茂 徐杰丰 胡雨峰 赵朋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73-1582,共10页
针对传统心肺复苏(CPR)设备仅采用固定按压深度、缺乏智能闭环调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紧格式动态线性化无模型自适应控制(CFDL-MFAC)的胸外按压深度调节方法。首先,搭建了融合直流伺服电机、滚珠丝杠及传感器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实验... 针对传统心肺复苏(CPR)设备仅采用固定按压深度、缺乏智能闭环调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紧格式动态线性化无模型自适应控制(CFDL-MFAC)的胸外按压深度调节方法。首先,搭建了融合直流伺服电机、滚珠丝杠及传感器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实验平台,完成了对按压深度和频率等关键参数的精准控制与实时采集工作;然后,基于血流动力学原理和电学类比方法,建立了以冠脉灌注压(CPP)为反馈量的人体血液循环仿真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按压条件下的CPP响应特性;最后,为克服患者个体差异及环境干扰带来的不确定性,创新性地引入了紧格式动态线性化方法,利用伪偏导数在线估计器形成了基于紧格式动态线性化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该算法无需依赖胸廓刚度等先验生理参数,仅根据CPP误差即可实现按压深度的自适应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算法相比,CFDL-MFAC在响应速度、稳定性和超调控制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超调量降低了15.54%,调节步数由7步减少至3步,有效缩短了调节时间并减小了振荡幅度,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该研究为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心肺复苏按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科器械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冠脉灌注 闭环控制 模型自适应控制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褥疮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简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9
7
作者 蔡福满 姜丽萍 +2 位作者 杨晔琴 陈军 韦泾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0-832,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褥疮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不完全性缺血组(I组);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组(IR组)。通过肉眼观察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形态和颜色,光镜下观察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病理...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褥疮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不完全性缺血组(I组);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组(IR组)。通过肉眼观察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形态和颜色,光镜下观察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测定大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I组和IR组皮肤肉眼观察均出现紫红色;皮肤和肌肉光镜下观察均出现损伤,其中IR组比I组更明显;I组与C组比较,其SOD活性以及MDA、ET-1、NO含量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而LDH活性增加(P<0.05);IR组与C组、I组比较,其SOD活性、NO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LDH活性和MDA、ET-1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该模型以临床实际情况为基础,操作简便易行,可用于皮肤褥疮的机制和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褥疮 缺血 灌注损伤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07
8
作者 马贤德 孙宏伟 +1 位作者 柴纪严 赵金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6期1200-1201,共2页
目的:建立一种比较系统,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ACO)再灌注动物模型,达到只要读者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操作就能制作出MACO再灌注模型的目的。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参照Longa法并适当改进建立MACO模型20只,假手... 目的:建立一种比较系统,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ACO)再灌注动物模型,达到只要读者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操作就能制作出MACO再灌注模型的目的。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参照Longa法并适当改进建立MACO模型20只,假手术组20只。将详细叙述手术过程以及再灌注时间点的合理选择。最后利用行为学测试、四氮唑(TTC)染色对模型成功与否进行判定。结论:线栓法是一种操作简单的制备MACO再灌注动物模型的方法,并且此方法的再灌注效果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脑缺血 灌注 线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何秋 刘美洁 +2 位作者 朴英善 魏秀云 王慕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3-34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实用的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用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MCA)制做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神经经病学评分、丙二醛(MDA)含量、脑水肿及病理学变化。结果:M...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实用的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用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MCA)制做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神经经病学评分、丙二醛(MDA)含量、脑水肿及病理学变化。结果:MCA闭塞24h后,大鼠出现脑水肿、脂质过氧化和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光镜下见额顶叶皮质及基底节区梗塞。早期再灌注可明显改善神经损伤症状,减轻脑水肿,而脂质过氧化及病理损害加重。改进实验方法后,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灌注模型 栓线法 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范晓迪 刘建勋 林成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共6页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与残疾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严重的危害了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占60% ~80%.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合理的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应最大可能的符合疾...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与残疾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严重的危害了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占60% ~80%.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合理的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应最大可能的符合疾病实际的发展演变过程,而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更接近临床发病的病理过程,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该文总结了近年关于该动物模型的研究报道,为该疾病模型的制作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 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 灌注 模型制作方法 模型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被引量:28
11
作者 陈红 章同华 苏定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结扎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塞(AMI),以及缺血一定时间后予再灌注是研究AMI与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RI)常用的方法,常采用猫、狗、兔、大鼠等动物。大鼠作为该模型的动物具有许多优点,其心肌梗塞及心电图(ECG)有一定特点。本... 结扎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塞(AMI),以及缺血一定时间后予再灌注是研究AMI与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RI)常用的方法,常采用猫、狗、兔、大鼠等动物。大鼠作为该模型的动物具有许多优点,其心肌梗塞及心电图(ECG)有一定特点。本实验采用成年雄性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灌注损伤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Langendroff离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及功能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婵娟 潘昡 +1 位作者 赵明镜 鲁卫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21-26,F0003,共7页
目的建立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并进行功能评价。方法将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control,n=12)和模型组(model,n=14)。两组均建立标准的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持续灌注(95%O2+5%CO2过... 目的建立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并进行功能评价。方法将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control,n=12)和模型组(model,n=14)。两组均建立标准的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持续灌注(95%O2+5%CO2过饱和,左心室插入球囊压力管),K-H液持续灌注平衡20min后对照组K-H液持续灌注105 min;模型组同对照组平衡20 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下缘部位,造成局部停灌(缺血)30 min,而后剪断结扎线复灌(再灌注)75 min。伊文思蓝、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缺血面积;记录左心室压力及心率变化过程,比较各组平衡20 min、局部缺血30 min、再灌15 min、再灌30 min、再灌75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灌流液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漏出量。结果对照组血供正常,模型组局部缺血、梗死明显;对照组、模型组平衡末心肌酶学及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局部缺血、再灌注各个观测时刻心肌酶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模型组经历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酶漏出明显升高,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受损,心肌耗氧量升高。结论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局部缺血灌注模型稳定可靠,掌握制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后,可顺利快速地成功制备,为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提供更接近临床疾病状态的实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langendorff离体心脏 局部缺血再灌注 模型制备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的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言明 刘晶 +2 位作者 张成成 马晓华 宫剑滨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 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建立需对大鼠进行缺血及再灌注,创伤大,耗时长,极易导致大鼠死亡。文中以高效、快速的方法建立大鼠MIRI模型,并确保造模动物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存活率。方法取80只成年SD大鼠(8~10周龄;体重控制... 目的 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建立需对大鼠进行缺血及再灌注,创伤大,耗时长,极易导致大鼠死亡。文中以高效、快速的方法建立大鼠MIRI模型,并确保造模动物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存活率。方法取80只成年SD大鼠(8~10周龄;体重控制在250~300 mg),给予戊巴比妥钠溶液50 mg/kg腹腔麻醉。在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下,离断第2-3肋间肌肉充分暴露心脏,迅速定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动脉1 h,松开结扎线后48 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在术前、术中及术后1 h及48 h行心电图检查。术后48 h在相同部位再次结扎,行Evans-TTC双染,以显示心肌缺血及梗死面积大小。结果造模总存活率为90%,IR模型总成功率86.25%。LAD结扎后出现T波高耸、ST段抬高,与QRS波融合形成"墓碑样"改变,然后出现ST段逐渐回落、R波电压逐渐降低,可见左室前壁结扎线以下心肌及心尖部心肌颜色变为灰白色或者暗灰色,且持续存在;心脏搏动频率较结扎前明显下降,且搏动幅度较前明显减弱;术后48 h可见明显的苍白梗死区,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通过切片及Evans Blue-TTC双染后可见层次明显的梗死区、缺血及正常心肌。每只造模成功SD大鼠缺血区面积+梗死区面积与左室总心肌组织面积比值0.43~0.55(P>0.05);梗死区面积与缺血区+梗死区面积比值0.36~0.45(P>0.05)。结论可以高效、快速地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具有降低模型动物死亡率及提高模型建立的成功率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20
14
作者 戴炯 文立 +5 位作者 熊文浩 邱永明 李骁雄 万杰清 智玲梅 李善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设立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MCAO/R组25只大鼠中,2例(8%)于拔栓线时突发死亡,迅速开颅取脑发现颅底脑池内有大量血块;2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1例于术后第7天死亡,总死亡率为20%。成功建立MCAO/R模型20例,并在为期14 d的观察过程中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中栓线插入长度与大鼠体质量呈线性相关(P=3.86×10-9);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MCAO/R组大鼠的右侧额顶叶和尾壳核区域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改变,神经元皱缩,呈不规则形态;胞浆嗜酸性,胞核深染或消失,细胞间质疏松。结论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的大鼠MCAO/R模型,简便易行、创伤小且稳定性好,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线栓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志坤 李劲松 +3 位作者 王建军 江科 张俊 乔新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729,共3页
目的探索一种用显微外科技术制备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将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2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5只。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无创血管夹夹闭左肺门6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肺缺血再... 目的探索一种用显微外科技术制备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将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2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5只。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无创血管夹夹闭左肺门6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模型。获取标本,检测肺湿干重比值,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肺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肺缺血再灌注组湿干重比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光镜、电镜下均可观察到严重的肺损伤改变。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成功率高,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物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胎盘体外循环灌注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桦 张峻 +3 位作者 马润玫 闫晨 郑巧玲 姚勤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 建立人类胎盘体外循环灌注模型。方法 体外模拟子宫环境,以安替比林为参照物,选用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刚娩出的健康、完整、足月的人类胎盘,在其胎儿面选择供应同一胎盘小叶的一对脐动静脉,穿刺插管后建立单个胎盘小叶的胎儿循环... 目的 建立人类胎盘体外循环灌注模型。方法 体外模拟子宫环境,以安替比林为参照物,选用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刚娩出的健康、完整、足月的人类胎盘,在其胎儿面选择供应同一胎盘小叶的一对脐动静脉,穿刺插管后建立单个胎盘小叶的胎儿循环;胎儿面向下固定于胎盘室内,放置于37℃恒温水浴中,将一端接有导管的两根钝头针插入同一胎盘小叶的绒毛间隙内2~3 mm,建立母体循环。以蠕动泵为循环动力,向同一胎盘小叶的母体侧和胎儿侧供应胎盘灌流液,建立同一个胎盘小叶母体和胎儿双向闭合循环。在母体池中加入安替比林100 mg·L-1,循环灌注3 h。测定胎儿循环侧液体的渗漏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循环开始0,5,10,15,20,30,45,60,75,90,105,120,150和180 min测定安替比林的浓度计算胎盘透过率,并测定循环开始后0,30,60,90,120,150和180 min母体池和胎儿池中的胎盘灌流液的pH值。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人类胎盘体外循环灌注模型20例。在持续循环的3 h过程中,母体池和胎儿池灌流液pH值均维持在7.2~7.4范围内;胎儿侧漏液率为(2.47±1.27)ml·h-1;循环结束时,阳性标记物安替比林的胎盘透过率为(36.62±5.08)%。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人类胎盘体外循环灌注模型可用于药物的胎盘透过性研究,为妊娠期用药安全性提供可靠的体外研究模型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胎盘体外循环灌注模型 转运 安替比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敏 孙明 +2 位作者 左国平 张小慧 韩群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5-327,共3页
目的:改进和完善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的模型。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28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操作简单、损伤小、出血少的手术方法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15min后完全恢复其血流,再灌注2h。同时检测大鼠心电图... 目的:改进和完善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的模型。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28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操作简单、损伤小、出血少的手术方法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15min后完全恢复其血流,再灌注2h。同时检测大鼠心电图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后,心电图出现异常,表现为S-T间期延长,T波倒置,而光镜下组织结构正常。结论:该模型符合心肌顿抑的特点;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建立在体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顿抑心肌模型 心肌缺血 灌注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4
18
作者 赵宏峰 周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9-430,共2页
目的:为降低手术难度,设计一个能客观反映大鼠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并使用门静脉、腹主动脉双重恒压灌注,除血管吻合外,其余方法同大鼠原位肝移植。且门静脉、肝动脉再灌注由血管夹控制。结... 目的:为降低手术难度,设计一个能客观反映大鼠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并使用门静脉、腹主动脉双重恒压灌注,除血管吻合外,其余方法同大鼠原位肝移植。且门静脉、肝动脉再灌注由血管夹控制。结果:本模型手术成功率95%(76/80),热、冷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精确控制,无肝期(16±2)min。双重恒压灌注效果好,光镜下胆道壁毛细血管未见红细胞。结论:本模型模拟了肝移植的全过程,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比性强。且排除了免疫因素对胆道损伤的影响,更好的反映了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肝移植胆道损伤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道 灌注损伤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河港口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横向承载性能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多垠 兰超 +1 位作者 何光春 汪承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07-1313,共7页
内河大直径嵌岩灌注桩需承受横向载荷,为了研究桩和岩体在此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室内大比尺模型试验。试验通过对现场原型岩体和桩的综合分析,选取模型比为1∶20,用重量配比为砂∶石膏∶水=5.6∶0.8∶1来模拟基岩,有机玻璃来模拟钢... 内河大直径嵌岩灌注桩需承受横向载荷,为了研究桩和岩体在此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室内大比尺模型试验。试验通过对现场原型岩体和桩的综合分析,选取模型比为1∶20,用重量配比为砂∶石膏∶水=5.6∶0.8∶1来模拟基岩,有机玻璃来模拟钢筋混凝土桩。测试不同横向载荷和岩体襟边宽度时桩及基岩的力学特性。试验得出结论对软质基岩横向承载力桩的研究和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灌注 模型试验 试验研究 承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温灌注明胶墨汁制作动物脑血管模型的方法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朗 孙俊 +1 位作者 李明 叶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4-224,共1页
关键词 加温灌注 明胶墨汁 动物 脑血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