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古丹阳地震性山崩事考兼论地震史料的勾沉与校
1
作者
丁灏
张德成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5-82,共8页
从古代文史典籍中搜寻、勾沉和分析有关地震事件的记载,无疑是历史地震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因之,研究时应当运用古籍学中的校雠、版本、目录等学术方法,同时亦参考历史地理学和必要的文字训诂工作。特别值得注意到的是,对于古...
从古代文史典籍中搜寻、勾沉和分析有关地震事件的记载,无疑是历史地震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因之,研究时应当运用古籍学中的校雠、版本、目录等学术方法,同时亦参考历史地理学和必要的文字训诂工作。特别值得注意到的是,对于古史的著述体例要作慎密分析。汉代以后的史书中将地震与山崩皆归于“五行志”的灾异篇。之所以分列,并非由于山崩的非地震成因,恰相反之,凡属地震性山崩皆“不书震”而是为了“举重”,亦即强调其震害之酷烈。运用上述古籍学与历史学方法,笔者从“后汉书”及“三国志、“晋书”诸史书中勾沉出古丹阳郡境内以溧阳为中心的两次大震例,一是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七月,再是三国时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的两次地震性山崩,并以此试拟其震级大于6级,且有蕴震-发震的时序特征可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崩
麓崩
地震
地震史料
历史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丹阳地震性山崩事考兼论地震史料的勾沉与校
1
作者
丁灏
张德成
机构
南京大学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出处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5-82,共8页
文摘
从古代文史典籍中搜寻、勾沉和分析有关地震事件的记载,无疑是历史地震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因之,研究时应当运用古籍学中的校雠、版本、目录等学术方法,同时亦参考历史地理学和必要的文字训诂工作。特别值得注意到的是,对于古史的著述体例要作慎密分析。汉代以后的史书中将地震与山崩皆归于“五行志”的灾异篇。之所以分列,并非由于山崩的非地震成因,恰相反之,凡属地震性山崩皆“不书震”而是为了“举重”,亦即强调其震害之酷烈。运用上述古籍学与历史学方法,笔者从“后汉书”及“三国志、“晋书”诸史书中勾沉出古丹阳郡境内以溧阳为中心的两次大震例,一是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七月,再是三国时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的两次地震性山崩,并以此试拟其震级大于6级,且有蕴震-发震的时序特征可资参考。
关键词
山崩
麓崩
地震
地震史料
历史地震
Keywords
landslide
,
ancient books
,
disaster
,
historical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5.63 [天文地球—地震学]
P315.9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古丹阳地震性山崩事考兼论地震史料的勾沉与校
丁灏
张德成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