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of habitat quality between 1990 and 2010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6
1
作者 Limin Dai Shanlin Li +5 位作者 Bernard J.Lewis Jian Wu Dapao Yu Wangming Zhou Li Zhou Shengnan 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227-2236,共10页
Land use changes are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Analys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habitat quality brought about by land use change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 Land use changes are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Analys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habitat quality brought about by land use change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land plann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from 1990 to 2010 in Northeast China,we used the 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module to evaluate habitat quality based on watershed subdivi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main land use changes from 1990 to 2010 were the transition from grasslands and forest lands to agricultural lands,which led to a decrease in connectivity of landscape and an increase in fragmentation;(2)areas of high habitat quality were distributed north of the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the region of the Lesser Khingan Mountains and east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while the central plain had low habitat quality;(3)agricultural lands had the largest effect on habitat degradation among all habitat threats.During these 2 decades,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to habitat degradation were 43.4%in 1990,44.6%in 2000 and 43.9%in 2010;and,(4)at a landscape scale,patch density and splitting index present notice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habitat quality index.Habitat quality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decreased conne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 model HABITAT quality LAND use change landscape patte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2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SPSTC 79-2021《城镇滨水景观工程技术规程》标准解读
3
作者 王阿华 卢成绪 +1 位作者 刘芳 张晓峰 《中国标准化》 2025年第1期186-190,共5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镇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景观建设上日趋显示出了重要性。为规范城镇滨水景观工程建设,提高质量,落实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理念,T/CSPSTC 79—2021《城镇滨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镇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景观建设上日趋显示出了重要性。为规范城镇滨水景观工程建设,提高质量,落实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理念,T/CSPSTC 79—2021《城镇滨水景观工程技术规程》制定发布。本标准由多家单位共同编制,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和消化吸收行业专业人员意见的过程,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并实施。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标准,涵盖了陆域、陆域水域过渡域和水域三个层次的滨水景观设计与建设要求。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城镇滨水景观工程设计的标准空白,对提升滨水景观建设品质、加强建设质量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景观 滨水安全 生态构建 水质保障 文旅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玛纳斯河流域生境质量及生态风险研究
4
作者 徐炳先 彭雨欣 +3 位作者 李兰海 付帅 冯英香 余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35,共8页
[目的]综合分析评价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境质量并甄别诱因,为流域生境改善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2020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InVEST模型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 [目的]综合分析评价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境质量并甄别诱因,为流域生境改善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2020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InVEST模型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生境质量和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20年玛纳斯河流域生境质量均值为0.33,整体生境质量较差,防护林的较高退化风险和耕地的广泛分布是区域生境质量较差的主要诱因,高生境质量地类如湿地、水域等面临较高的退化风险。流域内防护林闭合程度低和林网结构不合理等导致其景观破碎化最为严重,湿地和水域景观干扰度较高,受人为影响较深。流域内较高生态风险区占比最大,达到37.82%,其与高生态风险区的总和占比超过70%,整体呈现出中部高、边缘低的层叠状分布特征。生境质量与景观生态风险二者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结论]景观格局的分布对区域生境质量和景观生态风险影响较大,未来需要重点针对流域内耕地的合理规划利用、防护林维护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以使其充分发挥效用、湿地与水域等的切实保护,以提高玛纳斯河流域生境质量和降低景观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防护林 生境质量 景观生态风险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5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株洲石峰公园景观质量评价研究
6
作者 羿翰霖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1-17,共7页
针对城市公园景观同质化及功能失衡等问题,以科学量化的方法评估公园景观质量,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及管理提供指导。以株洲石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AHP-FCE法从生态环境质量B_(1)、景观美学价值B_(2)、设施与服务B_(3)、人文景观效益B_(4)... 针对城市公园景观同质化及功能失衡等问题,以科学量化的方法评估公园景观质量,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及管理提供指导。以株洲石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AHP-FCE法从生态环境质量B_(1)、景观美学价值B_(2)、设施与服务B_(3)、人文景观效益B_(4)四个准则层设定21项具体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公园景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个评价方向权重排序依次为B_(1)(0.4570)>B_(3)(0.2482)>B_(2)(0.1683)>B_(4)(0.1265),得分排序依次为B_(1)(4.0378)>B_(2)(2.7805)>B_(4)(2.3675)>B_(3)(2.3049),石峰公园景观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为3.1848,评价等级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 FCE 景观质量评价 石峰公园 株洲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咸新区中心绿廊典型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
7
作者 杨阳 赵蓥 韩慧英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西咸新区中心绿廊典型植物群落的景观特征,并建立相应的美景度评价体系,以指导其景观优化和养护管理。通过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计算中心绿廊3个不同功能区共36个景观样地的美景度值,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对各样地植物... 本研究旨在评估西咸新区中心绿廊典型植物群落的景观特征,并建立相应的美景度评价体系,以指导其景观优化和养护管理。通过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计算中心绿廊3个不同功能区共36个景观样地的美景度值,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对各样地植物景观美景度存在显著影响的景观因子,并通过模型拟合度检验、方差分析以及模型回归分析,建立中心绿廊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中心绿廊36个景观样地的SBE值范围为-0.1431~0.1389,其中数值小于0的景观样地有11个(占31%),数值大于0的景观样地有25个(占69%),而大于1的景观样地为0个,整体景观质量相对一般;(2)中心绿廊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为Y=-0.16+0.018X2+0.015X3+0.021X5,其中X2为植物丰富度、X3为景观协调性、X5为植物观赏性。研究表明,对中心绿廊植物景观美景度质量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是植物观赏性、植物丰富度以及景观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绿廊 植物群落 美景度评价法 植物景观质量 养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工学院功能区植物群落结构与景观评价
8
作者 王蓓 刘禹歆 +3 位作者 曹攀 钱程阳 李悦 钱阳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80-88,共9页
以湖南工学院典型功能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拍照采集和分类检索等方法调查了群落结构,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其景观质量。结果表明,校园植物以常绿乔木和灌木为主,这符合湖南地区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的特点。生活服务区的植... 以湖南工学院典型功能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拍照采集和分类检索等方法调查了群落结构,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其景观质量。结果表明,校园植物以常绿乔木和灌木为主,这符合湖南地区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的特点。生活服务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共记录到植物65科120属146种。景观综合评价显示植物景观的营造效果较好,属于Ⅰ、Ⅱ级。针对其他校园区域植物配置方面的不足,建议根据生态人文景观建设需求,精选植物种类以丰富季相景观变化,合理配置植物群落的层次,并着重加强水生植物的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功能区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层次分析法 景观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方法研究——以鹤壁市淇滨区为例
9
作者 张合兵 杨志文 赵素霞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6,共9页
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化调整对于实现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目的 为了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方法 以鹤壁市淇滨区为研究对象,从耕地综合质量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双重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耕地综合... 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化调整对于实现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目的 为了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方法 以鹤壁市淇滨区为研究对象,从耕地综合质量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双重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耕地综合质量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依据评价单元耕地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结果表明,通过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对永久基本农田稳定性的约束作用,进一步确保了永久基本农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大赉店镇、示范区和钜桥镇,空间上呈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应优先考虑将东部耕地调整为永久基本农田;基于划定规则约束条件对耦合协调度模型初步划定结果进行优化调整,将研究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区域分为保留区(6 387.35 hm^(2))、可调入区(5 473.07 hm^(2))、调出区(804.77hm^(2))和不适宜调入区(988.12 hm^(2))。结论 研究方法避免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只考虑耕地质量这一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耕地质量、景观生态安全对农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统筹考虑了生态保护与农田空间布局需求,提高了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基本农田 综合质量 耦合协调度 景观生态安全 淇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衡水湖湿地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修水 王小坡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分析基础上,探讨景观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一定必要性。为了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在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基础上,利用InVEST模型提...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分析基础上,探讨景观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一定必要性。为了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在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基础上,利用InVEST模型提取3个景观类型为威胁因子,对衡水湖生境退化度以及质量2个指数进行模拟,研究衡水湖整体格局的景观演变特征与规律及生物生境质量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境退化度以及生境质量均随着衡水湖的有效治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但近年来生境质量逐渐下降;生境质量分析可知维持湖区的稳定有利于整体保护区的发展,但居民点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会对湖区生境质量产生影响。此外,中低值区面积增加,主要分布于干涸的西湖区,为保护鸟类的栖息生存,有关部门应注意西湖区及湖区周围的开发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类型 InVEST模型 生物资源 生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空保护理念的城市滨水绿地暗夜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11
作者 王敏 赵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4-28,62,共6页
为保护璀璨星空的夜间自然资源和打造近人尺度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光环境,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夜空保护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暗夜景观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1)准则层的权重排序为优质户外照明B3(0.3714)>星空品质... 为保护璀璨星空的夜间自然资源和打造近人尺度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光环境,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夜空保护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暗夜景观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1)准则层的权重排序为优质户外照明B3(0.3714)>星空品质B1(0.3197)>夜间环境B2(0.3089)。(2)指标层中防眩光的总权重高于其他评价指标。(3)各指标层中重要性程度最高和最低分别是:B1中夜间灯光指数C2(0.1720)、滨水视域开阔度C3(0.0177);B2中滨水绿地生态保护性C7(0.1729)、标识可识别性C6(0.0167);B3中防眩光C12(0.2361)、照明能耗与智能控制C10(0.0252)。该评价体系旨在为今后暗夜景观的定量评价、城市夜间光环境规划建设和保护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滨水绿地 暗夜景观 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夜空保护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多时空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灿 李毅 +2 位作者 吴雷祥 黄伟 关荣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9,共12页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水质对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响应,基于三峡库区2019—2021年7个断面的水文与水质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水质时空异质性、多尺度河岸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水质对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响应,基于三峡库区2019—2021年7个断面的水文与水质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水质时空异质性、多尺度河岸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确定了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及最佳影响尺度,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探究了最佳影响尺度下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质状况整体稳定,枯水期的水质优于丰水期,水质状况主要受到面源污染、支流汇入、磷矿产业和城镇化的影响;小尺度缓冲区内景观斑块破碎化较严重,但多样性较高,耕地是库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善;林地和草地在枯水期对水环境的净化作用优于丰水期,而水域是河流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整体上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指标的解释能力在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且在300 m缓冲区尺度下解释能力最强,其中耕地、草地、水域和斑块密度(PD)是影响水质指标的关键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时空尺度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质量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项曦明 丁诗雨 +4 位作者 赵永华 康宏亮 韩磊 赵明 张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8,116,共8页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度和恢复与重建力三个层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估模型,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20 a来景观生态质量及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度和恢复与重建力三个层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估模型,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20 a来景观生态质量及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质量呈现中南部高、西部及北部低的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显著;景观生态质量等级在中等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由40.0%上升至63.5%,景观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景观生态质量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的共同作用,NDVI和高程是主要驱动因子,且与降水、气温、GDP和人口密度等因素交互后驱动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质量 时空分异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空景观格局对南淝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洋 张平究 +2 位作者 秦风约 蔡永久 王晓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80-1589,共10页
为分析景观格局对合肥市南淝河水质的影响,基于南淝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水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质与景观组成、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为分析景观格局对合肥市南淝河水质的影响,基于南淝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水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质与景观组成、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淝河非汛期水质总体优于汛期,且水质污染指标在空间分布上的离散程度较大。建设用地在非汛期、汛期均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硝态氮(NO_(3)-N)、氨氮(NH_(3)-N)、总氮(TN)、磷酸盐(PO_(4)^(3-)-P)和总磷(TP)呈正相关,是“源景观”;林地和水域则是“汇景观”。200、300 m河岸带缓冲区为非汛期、汛期景观指数对水质解释率最高的空间尺度,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AM)、周长-面积分形维度(PAFRAC)、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平均欧式最近邻近距离(ENN_MN)是造成南淝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发现景观组成和景观指数对南淝河水质均有较大影响,未来的水质管理要从流域源、汇景观的连通性、破碎度、优势度、多样性方面针对性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淝河 流域 水质 多时空尺度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黎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米秋菊 边玉明 +4 位作者 甄立鹏 庞迪 王凉 程伍群 李金金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5,共8页
黎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唯一连接通道,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黎河水质的影响,可为合理优化流域土地资源、保护流域水质安全提供参考。2022年3月至6月选取了12个水质监测点采集水样,并检测了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 黎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唯一连接通道,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黎河水质的影响,可为合理优化流域土地资源、保护流域水质安全提供参考。2022年3月至6月选取了12个水质监测点采集水样,并检测了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总磷(TP)、溶解氧(DO)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等5个水质指标。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软件生成4种空间尺度的圆形缓冲区域,提取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黎河水质整体较好,总体达到Ⅱ类标准,但仍存在超标水质,其中输水期水质明显好于非输水期;多数点位COD、TP值超过Ⅱ类水质标准限值,其余水质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Ⅱ类以内水质标准;(2)不同尺度缓冲半径内占地类型均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比例的增加可导致水质的恶化,林地、草地增加可对水质起到提升作用;(3)不同空间尺度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具有较好的解释度,500 m半径缓冲区景观格局对水质的解释能力最强,解释度达59.8%,其次为1000 m尺度(56.0%)。因此,要加强500 m半径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优化,严格控制流域建设用地、水域面积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引滦入津工程 黎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径感知视角下传统村落文旅空间景观质量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逸珊 杨鸿辉 +1 位作者 陈铮衍 丁铮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70-382,共13页
基于游径感知视角,以泉州市梧林传统古村落为例,通过灰色统计分析法对乡村景观要素进行初步排除,结合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将景观要素定量分析,构建美景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梧林传统古村落景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天空开阔度、土壤裸露... 基于游径感知视角,以泉州市梧林传统古村落为例,通过灰色统计分析法对乡村景观要素进行初步排除,结合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将景观要素定量分析,构建美景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梧林传统古村落景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天空开阔度、土壤裸露度、传统乡村建筑占比、乡村传统建筑色彩占比、村落景观道路占比、绿视率、铺装占比这7个景观要素与梧林传统古村落景观美景度显著相关;美景度模型结果显示具有高贡献率的3个主要因子依次是天空开阔度(0.387)、土壤裸露度(0.235)、传统乡村建筑占比(0.233);高美景度评价场景特征要素占比为天空开阔度26%~50%、土壤裸露度2%~5%、传统乡村建筑10%~30%;低美景度评价场景最突出特征为植被种类单一、道路设施风格与周围景观不协调、空间尺度感过大的景观空间;梧林传统古村落文旅空间景观质量存在空间分异性,主要受到空间要素、自然要素、建筑要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旅空间 游径感知视角 景观质量评价 图像语义分割 美景度评价法 梧林传统古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格局汇水单元法与城区水量水质模拟研究
17
作者 李木子 陈学凯 +3 位作者 刘晓波 董飞 任俊旭 张玉林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9,共15页
景观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城市韧性,但其可能带来的透水斑块破碎化和廊道连通度的改变,会影响城区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输移特性。传统对非点源污染的定量评估忽略了汇水单元内部景观格局(形状、比例和空间配置)对物质输移的影响,是导致模拟精... 景观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城市韧性,但其可能带来的透水斑块破碎化和廊道连通度的改变,会影响城区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输移特性。传统对非点源污染的定量评估忽略了汇水单元内部景观格局(形状、比例和空间配置)对物质输移的影响,是导致模拟精度偏低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结合遥感影像和城市景观格局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景观格局的汇水单元划分方法(景观格局法)。采用SWMM模型,以巢湖一级支流十五里河为对象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实测数据进行验证,采用景观格局法模拟各项指标(水量、COD、TP和NH 3-N)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均大于0.7,结果可靠;(2)与传统方法(泰森多边形划分汇水单元)相比,水量模拟精度(以NSE计)提高8%,水质模拟精度提高6%;(3)与泰森多边形法相比,景观格局法计算的入河总水量和污染总负荷较低,且污染物浓度峰值滞后;(4)景观格局法通过改变汇水单元之间的水力联系,模拟出污染物冲刷减弱,初期雨水冲刷效应降低,且随着重现期的加大,降低初期雨水冲刷强度的效果越明显,表明一定程度上景观类型多样化有助于缓解瞬时高强度污染影响。本研究构建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城市斑块内部的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和水力联系,可为城区面源污染输出控制提供新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成区 景观格局 模拟 水量 水质 SW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景观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18
作者 陈明叶 刘玉峰 +3 位作者 刘晓光 徐兆翮 曾立雄 肖文发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为探究县域森林景观恢复机制,确定优先恢复区域与适宜恢复措施,以秭归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物元模型与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分别从景观和立地尺度开展森林景观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景观尺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森林景观恢复的... 为探究县域森林景观恢复机制,确定优先恢复区域与适宜恢复措施,以秭归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物元模型与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分别从景观和立地尺度开展森林景观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景观尺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森林景观恢复的优先恢复地块,制定重点恢复策略;在立地尺度,构建以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生物量、生产力为核心的恢复措施,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达到最优配置。结果表明,秭归县适宜森林景观恢复地块总面积18674.06 hm^(2)。在3643.74 hm^(2)适宜新造林地块中,41.74%适宜恢复为针叶林,29.93%适宜恢复为针阔混交林,24.53%适宜恢复为阔叶林,3.80%适宜恢复为灌木林。15030.32 hm^(2)地块适宜提升森林质量,根据其林地类型,提出补植补造、促进林下植被生长、被动恢复、森林经营管理、单一树种改造、栽植混交林、封山育林等具体干预措施及其组合。物元模型与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定量评估,结合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森林资源普查数据等基础数据,可有效确定优先恢复地块和恢复策略,为县域森林景观恢复提供定量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恢复 物元模型 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 秭归县 森林质量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上游不同空间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范霄寒 薛万来 +5 位作者 王赛超 李垒 李文忠 刘可暄 朱莎莎 吴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20,共7页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不同空间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相关性分析,可以精准识别水源保护的关键区域。以密云水库上游为研究区域,基于水质监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2015年、2018年...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不同空间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相关性分析,可以精准识别水源保护的关键区域。以密云水库上游为研究区域,基于水质监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2015年、2018年、2020年研究区水质和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空间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上游不同尺度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草地;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大,景观破碎程度降低、斑块数量逐渐增多、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分离程度逐渐提高;不同尺度缓冲区优势景观连通性差别不大,景观组成丰富度和均匀度接近;除TN外,研究区其余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半径为2000 m的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的解释度最高,2000 m缓冲区是改善水质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景观格局指数 相关性分析 密云水库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州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景观指数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铭霞 张董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47-52,57,共7页
[目的]分析1980—2018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景观指数、生境质量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计算景观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评估荆州市生境质量的等级和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 [目的]分析1980—2018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景观指数、生境质量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计算景观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评估荆州市生境质量的等级和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荆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建设用地快速扩展,耕地大幅减少,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变迁以城市圈为核心向外扩散,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荆州市生境质量整体较高,但呈递减趋势,2010年后下降速度有所放缓。生境质量斑块呈现破碎化、多样化、均匀化特征,整体上从西部向东部递减,沿江沿湖地区生境质量降低显著。影响生境质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建设用地面积、高程、夜间灯光亮度、土壤类型和坡度,主导因素由高程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自然因素决定生境质量基本格局,人类活动的位置与强度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结论]建议优先对生境质量降低的沿江沿湖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控制与规范城市建设用地,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构建海绵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指数 生境质量 荆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