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Garden,Landscape Garden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西方风景园林观念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被引量:3
1
作者 吴静子 王其亨 赵大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9-83,共5页
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逐渐发展而日臻成熟,学术界对于该词演变发展的过程和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但是对于它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却鲜为人知。通过对Landscape一词... 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逐渐发展而日臻成熟,学术界对于该词演变发展的过程和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但是对于它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却鲜为人知。通过对Landscape一词的历史沿革与从Garden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究,发现当代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自然观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弘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促进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 园林 自然风景式园林 文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学的领域与特性——兼论Cultural Landscapes的困境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绍增 《中国园林》 2007年第11期16-17,共2页
通过划分风景园林学的领域,以及分析该领域中各个时段和各个区域的人为和自然因素的比例变化,有助于理清当前人们对于culturallandscapes的理解中存在的一些混乱。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学科领域 概念混乱 人文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感知的生活型历史街区活力空间辨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阙晨曦 邓双 +2 位作者 冯艳 任维 兰思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1,共8页
生活型历史街区指街区内仍有大量原有居民居住、生活氛围浓厚、承担着居住功能的历史街区,是典型的活态遗产。在历史-生活双重价值、保护-发展双重目标的指导下,将生活型历史街区的活力空间分为显性活力空间和隐性活力空间,基于双重感... 生活型历史街区指街区内仍有大量原有居民居住、生活氛围浓厚、承担着居住功能的历史街区,是典型的活态遗产。在历史-生活双重价值、保护-发展双重目标的指导下,将生活型历史街区的活力空间分为显性活力空间和隐性活力空间,基于双重感知方法,构建整体研究框架和空间识别方法模型。并以苏州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渡僧桥-北环路段)为例,讨论显性、隐性活力空间具体识别过程。将研究成果与实际现状空间相结合,探寻活力空间具体点位,并对生活型历史街区活力空间的更新发展研究提出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社会感知 历史感知 活力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湿地型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高邮湖农业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绍刚 董雯祺 +1 位作者 张睿珊 陈筱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2,共6页
作为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之一的湿地型农业文化遗产,是集自然、经济和人文历史特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既有研究多从资源量、价值量、地域文化保护等单一视角进行分析,而综合性评价研究较为滞后。借助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所具备的完整性、典型... 作为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之一的湿地型农业文化遗产,是集自然、经济和人文历史特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既有研究多从资源量、价值量、地域文化保护等单一视角进行分析,而综合性评价研究较为滞后。借助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所具备的完整性、典型性和可获得性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自然景观、社会人文和经济价值三方面选定22项指标构建湿地型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绩效评价体系,划定Ⅰ~Ⅴ级评价标准,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绩效评价,以高邮湖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农业文化遗产 景观绩效 指标体系 BP神经网络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的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5
作者 张泉 李笑盈 +1 位作者 李喃 谢伟玲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3,共8页
科学衡量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现古道活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文化遗产价值评价角度出发,以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建立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所获数据,采用结构方... 科学衡量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现古道活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文化遗产价值评价角度出发,以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建立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所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各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指标权重,得出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结果表明: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使用5个层面;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社会价值,但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播,社会认同感偏低;府治、县治所在地和古道线路节点处多为较高等级遗产分布地,是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重要节点。基于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性提出徽饶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遗产 价值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 徽饶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公众诉求的杭州城市花园设计与实践——以亚洲花卉主题园为例
6
作者 夏宜平 苏扬 吴芝音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4,共8页
“亚洲花卉主题园”因亚运而生、为市民而动,被市民称为“杭州最浪漫的莫奈花园”,成为杭州城市花园的新地标。回顾了项目建设背景,提出了城市花园的概念、设计与营建原则,分析在“微改造、重花卉、强体验”设计理念下,利用多样性的花... “亚洲花卉主题园”因亚运而生、为市民而动,被市民称为“杭州最浪漫的莫奈花园”,成为杭州城市花园的新地标。回顾了项目建设背景,提出了城市花园的概念、设计与营建原则,分析在“微改造、重花卉、强体验”设计理念下,利用多样性的花卉应用形式,进行城市花园的空间设计、植物选择与配置,并宣传亚洲植物及其文化。通过问卷调查和游客量统计,分析响应公众诉求的城市花园效应,为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建设更多服务于公众需求、表达花卉植物为主景的城市花园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花园 花卉主题园 植物文化 杭州亚运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历史公园文化景观层积解译及遗产价值评估——以厦门中山公园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旭芳 周向频 翁飞帆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41,共10页
【目的】城市历史公园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及重要的国土空间,其文化景观的层积演化是近现代城市转型、延续与重构的介质。遗产保护体系价值导向下,加强遗产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与时间秩序能够应对文化景观空间同质化、破碎化的窘境。【方法... 【目的】城市历史公园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及重要的国土空间,其文化景观的层积演化是近现代城市转型、延续与重构的介质。遗产保护体系价值导向下,加强遗产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与时间秩序能够应对文化景观空间同质化、破碎化的窘境。【方法】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方法,以厦门中山公园为实证展开遗产时空分析,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解译其不同典型时期文化景观遗产的演化特征及层积机制,并构建六维遗产价值评估体系诠释其价值属性。【结果】厦门中山公园的文化景观层积演化呈现萌芽—破坏—复苏—衰退—复兴的渐进特征,共提炼出衰退、增置、并置、覆盖、再生5种层积模式,影响文化景观空间的层积驱动力呈现阶段性的持续作用机制。此外,园内文化景观具备高本体价值及发展潜力,与厦门中山公园的文化景观层积模式中的要素转换相关联,但现状存续状态较为割裂。【结论】从历时性层积视角解译城市历史公园的文化景观特征机制及价值评估,可为历史公园予以统筹价值赓续和有机更新的综合考量,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的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城市历史公园 层积机制 遗产价值 中山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记忆建构的社区参与式行动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滕慧佳 李倞 +2 位作者 吴一凡 庞忻遥 孔涵闻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1,共8页
当前的设计实践逐步向社区领域扩展,设计过程与社区治理呈现出“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新趋势,但公众在其中的主动参与性仍显不足。文化记忆的建构能够有效推动个体从被动状态向积极参与进行转变,而行动设计作为一种将复杂目标“... 当前的设计实践逐步向社区领域扩展,设计过程与社区治理呈现出“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新趋势,但公众在其中的主动参与性仍显不足。文化记忆的建构能够有效推动个体从被动状态向积极参与进行转变,而行动设计作为一种将复杂目标“化整为零”的方法,为实现社区治理目标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梳理文化记忆与行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文化记忆建构的社区参与式行动设计模式,为存量提质建设背景下的社区设计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行动框架。以京张铁路广安门站旧址京铁和园社区为实践案例,围绕铁路文化记忆开展系列行动探索,并取得了社区治理的理想成效。结果表明,基于文化记忆建构的社区参与式行动能够提升居民主体的积极性,为社区治理赋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不同社区类型及人群的适用性,并完善行动后的评估体系以提升实践的科学性与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行动设计 社区治理 文化记忆 身份认同 公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梁山地区地域文化景观格局层积解译与动力机制研究
9
作者 王越 詹雨尘 +2 位作者 赵宇桑 任震 宋凤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8,共8页
地域文化景观是长期历史层累所形成的具有内部关联图式的复杂系统,但快速城镇化建设致其严重破碎化与孤岛化,使地域文化景观整体性研究迫在眉睫。将“层积”视角引入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以山东梁山县为例,通过文字材料与图像材料的数字转... 地域文化景观是长期历史层累所形成的具有内部关联图式的复杂系统,但快速城镇化建设致其严重破碎化与孤岛化,使地域文化景观整体性研究迫在眉睫。将“层积”视角引入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以山东梁山县为例,通过文字材料与图像材料的数字转译,建立水利系统、聚落体系、人文景观3个景观载体层级的层积时空数据库,探究地域文化景观格局的层积特征、关联特性与动力机制。研究显示,梁山地区地域文化景观格局的层积过程与黄河影响下的区域湖泊演变密切相关,经历了巨野泽时期的初步发展、梁山泊时期的衰退与文学化、安山湖时期的分异与成熟、东平湖时期的现代化更新4个阶段。黄河变迁与水浒创作2个事件类型分别塑造了地方行为模式与情感认知2个方面的文化内因,作用于地域文化景观格局,构成塑造核心地域文化景观特征的动力机制。最后,基于历史层积、关联特性、动力机制3个方面的认知提出了梁山地区地域文化景观整体性发展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东梁山 地域文化景观 景观格局 层积解译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景观资源的徒步旅游模式与游步道优化研究——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例
10
作者 王天莲 李哲 +1 位作者 张梦迪 李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9,共8页
徒步旅游是长城遗产的重要游览方式,对促进长城地区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研究区域,提取该地区GPS徒步轨迹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发掘轨迹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长城景观资源的耦合关系;... 徒步旅游是长城遗产的重要游览方式,对促进长城地区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研究区域,提取该地区GPS徒步轨迹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发掘轨迹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长城景观资源的耦合关系;结合不同的景观资源特征与徒步者动机需求,总结出遗产历史游览、自然风光游览、村落人文游览和山地健身游览4类长城徒步游览模式。以八达岭石峡段长城为例,在全线资源特色视角下总结提炼该段资源优势和保存现状,并进行游览步道的系统规划,针对单一景观、线性景观、组团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多种游览线路与墙上、墙下等多种观景方式的游步道综合优化。研究结果可为长城景区发展建设与结构优化、游览模式与路线规划,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工程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遗产 长城 徒步旅游 景观资源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览序列:一种历史园林价值识别与阐释的研究视角
11
作者 罗越 许愿 +2 位作者 王萌萌 黄川汇 朱育帆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3,共8页
历史园林如何进行参观和解读是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考虑因素。游览序列代表着对超越物质空间实体的参与者及连续性体验过程的关注,可以成为一种历史园林价值识别与阐释的研究视角。从游览序列概念出发界定历史园林游览序列的内涵与结构... 历史园林如何进行参观和解读是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考虑因素。游览序列代表着对超越物质空间实体的参与者及连续性体验过程的关注,可以成为一种历史园林价值识别与阐释的研究视角。从游览序列概念出发界定历史园林游览序列的内涵与结构;聚焦历史园林游览序列转变现象与价值判别提出类型划分;以北京涛贝勒府园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度描述并解析其在3个历史时期中顺应序列要素变化产生的游览次序、游览节奏等序列属性转变过程,讨论游览序列转变对历史园林价值识别与阐释的影响。不同于将历史园林作为客体对象进行分解对待的价值判断思路,该研究视角是对历史园林过程性、体验性、生长性特质的补充回应,为历史园林活化利用及展示提供了必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遗产 历史园林 园林体验 序列 辅仁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郊乡村绿道活力的测度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兰里绿道为例
12
作者 朱慧鑫 张云 黄海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08,共8页
绿道的连接性和多功能性对多元混杂发展的近郊乡村的秩序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但近郊乡村绿道普遍存在活力欠缺或分布不均等问题,定量判别近郊乡村绿道的空间使用情况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杭州市兰里绿道为例,建立包... 绿道的连接性和多功能性对多元混杂发展的近郊乡村的秩序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但近郊乡村绿道普遍存在活力欠缺或分布不均等问题,定量判别近郊乡村绿道的空间使用情况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杭州市兰里绿道为例,建立包含“密度、稳度、人群混合度、活动混合度”4个层面的绿道活力测度方法及环境要素指标体系,据此探讨活力空间分布特征,并经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到绿道活力的环境因子与影响程度差异。结果表明:1)绿道综合活力水平伴随环境的可游憩度和交通便捷度表现为“公园绿地>交通干道和聚居点>农田和工厂”的依次降低顺序;2)绿道环境对活力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道本体>绿道周边>绿道可达性”的程度差异。其中,标识设施、“农艺”空间、景观游憩与环卫设施及硬质场所等环境因子对活力影响较为显著,反映出近郊乡村绿道使用的特殊性。最终提出结合社区生活完善绿道设施与网络、结合产业布局转变绿道周边空间用途等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近郊 乡村绿道 活力测度 环境影响因素 杭州兰里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与文化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景观特征识别体系研究--以天峨县为例
13
作者 王元浩 周游 谢凌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中国国土空间自然价值和文化特征面临巨大冲击,如何有效识别自然与文化特征变得尤为重要。景观作为一种概念、载体、过程和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识别、评估和管理国土空间,聚焦景观特征评估(LCA)体系中“景观本...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中国国土空间自然价值和文化特征面临巨大冲击,如何有效识别自然与文化特征变得尤为重要。景观作为一种概念、载体、过程和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识别、评估和管理国土空间,聚焦景观特征评估(LCA)体系中“景观本底信息-特征识别与描述”2个方面,结合国内景观评价相关方法,基于景观多重属性与价值,对体系在全域全要素景观资源、自然文化统筹分析、主客观结合三方面进行了创新。提出双维度景观特征识别体系:“区域维度:景观特征区域划分”和“景源维度:景观资源空间分布”,并以天峨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相较于传统的LCA体系,双维度景观特征评估体系完成了从区域到局部、日常景观到精英景观、自然系统到文化社会系统的全面景观信息记录,揭示了县域国土空间景观特征的类型、范围及其分布,实现了对国土空间自然与文化特征的全面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与文化 景观特征 特征识别 景观资源 国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圩田地区形态演变及特征研究——以大公圩为例
14
作者 范子萱 殷铭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8,共8页
大公圩是江南社会发展、繁荣的历史缩影,是江南社会治水史上的宝贵遗产。基于对文化景观和圩田相关文献的剖析研究,从大公圩的历史性、空间性、文化性3个维度解析大公圩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历史维度,大公圩经历了5轮“沧海变桑田”式的... 大公圩是江南社会发展、繁荣的历史缩影,是江南社会治水史上的宝贵遗产。基于对文化景观和圩田相关文献的剖析研究,从大公圩的历史性、空间性、文化性3个维度解析大公圩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历史维度,大公圩经历了5轮“沧海变桑田”式的土地开发与空间重构,其圩田景观在各时段呈现出连续演进与复合共生的形态差异;空间维度,以纵横交错的水文体系为骨架,搭载完备的水利设施系统,在关联对位的田塘基底上形成与圩田耦合共生的聚落系统,共同构成了高度整体性、深度复合化的空间格局;文化维度,大公圩体现了圩田的营建智慧,承载了相关民俗传统与地域文化认同。最后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地区人工与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圩田 乡村聚落 大公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效益:概念辨析与评估指标
15
作者 陈梦芸 李晨阳 +1 位作者 林广思 周兆森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136,共8页
生态系统文化效益是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决策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潜在动力之一。然而,由于文化效益的主观性和无形性,使其难以界定和量化,在管理决策中常被忽视。为此,通过定性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文化效益的概念、评价指标与方... 生态系统文化效益是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决策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潜在动力之一。然而,由于文化效益的主观性和无形性,使其难以界定和量化,在管理决策中常被忽视。为此,通过定性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文化效益的概念、评价指标与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文化效益指“人们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非物质福祉提升”,强调“交互”及“非物质”的特性;2)文化效益的评估指标包含英国国家生态系统评估界定的“认同建构”“身心体验”及“能力提升”3个维度的狭义指标,也涵盖了一些未使用“文化效益”概念但围绕非物质效益评价的广义指标,如地方感、场所依恋和注意力恢复等;3)文化效益的评估方法方面,当前研究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2类。主观评估方法中,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的显示偏好法,与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联合李克特量表的陈述偏好法是目前采用的主流方法。系统梳理了“文化效益”在中文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能够为土地决策和自然管理中文化效益的评估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生态系统文化效益 人类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价值特征的城乡文化遗产区域关联测度及体系建构——以山西省晋北区域为例
16
作者 江鑫源 邓巍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116,共8页
城乡文化遗产是特定地理空间中的文化景观,在看似零散的空间表象下,有一套内在的整体逻辑与意义系统,蕴藏着多维度关联系统。新时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中,识别这套关联系统和价值特征,建构历史文... 城乡文化遗产是特定地理空间中的文化景观,在看似零散的空间表象下,有一套内在的整体逻辑与意义系统,蕴藏着多维度关联系统。新时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中,识别这套关联系统和价值特征,建构历史文化空间系统,从而使一个区域扑朔迷离的历史文化,变得能识、可读和有意义。基于新时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凸显中华文明的重大需求,从城乡文化遗产多维价值特征出发,剖析遗产要素的关联性并建立区域关联测度模型,为准确识别区域关联形态、凝练核心价值、建构区域历史文化空间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并通过山西省晋北区域的运用案例,以期为中国其他地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乡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价值特征 区域关联测度 历史文化空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方志的剡溪风景空间分布及其内在机制研究
17
作者 翟羽佳 张蕊 章卓琪 《园林》 2025年第9期88-97,共10页
聚焦“诗路文化带”背景下剡溪风景的整体性认知与文化生成机制,构建基于共识性的风景框架,依托地方志为基础,构建“历史文本—地理空间—文化建构”三维分析模式,实现多部方志风景信息的空间化整合与分类。采用ArcGIS对剡溪风景进行空... 聚焦“诗路文化带”背景下剡溪风景的整体性认知与文化生成机制,构建基于共识性的风景框架,依托地方志为基础,构建“历史文本—地理空间—文化建构”三维分析模式,实现多部方志风景信息的空间化整合与分类。采用ArcGIS对剡溪风景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核密度、最邻近指数与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风景呈中部密集、两翼延展的整体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风景以水为纽形成多层次文化集群并展现出沿溪点山的空间文化差异。结合文化建构的视角,梳理聚落发展、宗教信仰、名人活动、隐逸精神等多重因素在风景格局塑造中的嵌入路径,阐释剡溪风景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生成机制,为剡溪风景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剡溪 风景文化 空间分布 地方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理念下粤北瑶族聚落景观特征及传承路径研究
18
作者 赵建华 李小琦 +1 位作者 郑琪 卢丹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0,共8页
民族聚落蕴含丰富的民族信息和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聚落出现原住民流失、聚落形态改变等现象,亟待开展民族聚落景观保护研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将民族聚落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民族聚落蕴含丰富的民族信息和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聚落出现原住民流失、聚落形态改变等现象,亟待开展民族聚落景观保护研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将民族聚落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聚落景观与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出“主体-文化-物质”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以南岭民族走廊核心地带的粤北瑶族聚落为例,从主体系统、物质系统、文化系统等方面多个要素系统性分析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景观系统特征,剖析瑶族聚落景观文化生态系统变迁及存续困境。结合粤北瑶族文化生态特色,探寻瑶族聚落景观保护与传承路径,以促进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和持续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生态理念 民族聚落 粤北瑶族 景观特征 传承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社会”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识别-优化-验证方法研究
19
作者 唐天鹏 哈静 +2 位作者 陈思思 王雯思宇 张志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7,共8页
空间形态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组织规律,揭示了历史文化街区在结构与社会功能方面的内在联系。然而,纯粹依靠空间途径解决社会问题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为此,以张家口市堡子里为例,整合GIS与空间句法分析技术,从“空间-社会”视角... 空间形态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组织规律,揭示了历史文化街区在结构与社会功能方面的内在联系。然而,纯粹依靠空间途径解决社会问题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为此,以张家口市堡子里为例,整合GIS与空间句法分析技术,从“空间-社会”视角构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识别-优化-验证方法。首先,从空间和社会2个层面构建空间形态和社会热点指数;其次,从结构、特征和均衡性三方面对“空间-社会”结合较差的区域进行识别,并提出局部空间优化、轴线特征强化和街巷空间细化的针对性优化措施;最后,从空间与社会协同方面对优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量化和可视化了空间与社会协同机制,为实践层面构建系统整合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柚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20
作者 孙力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7期68-69,共2页
胡柚作为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植物品种,近年来逐渐受到园林景观设计师的关注。该文从胡柚的植物学特征、生态适应性出发,系统探讨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多重应用形式,包括作为观果植物、绿化树种、庭院点缀及文化象征等,并分析其在不同... 胡柚作为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植物品种,近年来逐渐受到园林景观设计师的关注。该文从胡柚的植物学特征、生态适应性出发,系统探讨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多重应用形式,包括作为观果植物、绿化树种、庭院点缀及文化象征等,并分析其在不同园林场景下的设计策略与美学价值,旨在为未来园林设计中胡柚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柚 园林景观 观果植物 生态设计 文化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