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9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ocess monitoring method for autoregressive-dynamic inner total latent structure projection
1
作者 CHEN Yalin KONG Xiangyu LUO Jiay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326-1336,共11页
As a dynamic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s(PLS)method with a good output prediction ability,dynamic inner PLS(DiPLS)is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However,due to the oblique decompos... As a dynamic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s(PLS)method with a good output prediction ability,dynamic inner PLS(DiPLS)is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However,due to the oblique decomposition of the input space by DiPLS,there are false alarms in the actual industrial process during fault detection.To address the above problems,a dynamic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autoregressive-dynamic inner total PLS(AR-DiTPLS)is proposed.The method first uses the regression relation matrix to decompose the input space orthogonally,which reduces useless information for the predic-tion output in the quality-related dynamic subspace.Then,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is constructed for the predic-tion score to separate dynamic information and static informa-tion.Based on the VAR model,appropriat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re further constructed for online monitoring,which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false alarms.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a Tennessee-Eastman industrial simulation process and a three-phase flow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characteristic fault detection feature extraction process monitoring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PLS) quality-related spatial partitio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prevention,and control of mining-induced dynamic disasters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2
作者 LI Peng CAI Mei-feng +3 位作者 MIAO Sheng-jun REN Fen-hua GORJIAN Mostafa PENG C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549-2606,共58页
Metal mineral resourc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Dynamic disasters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seriously threaten mining safety,which are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 Metal mineral resourc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Dynamic disasters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seriously threaten mining safety,which are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urgently.In this article,the occurrence status and grand challenges of some typical dynamic disasters involving roof falling,spalling,collapse,large deformation,rockburst,surface subsidence,and water inrush in metal mines in China are systematically present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ing-induced dynamic disasters are analyzed,the examples of dynamic disasters occurring in some metal mines in China are summarized,the occurrence mechanism,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thods,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these disasters are highlighted,and some new opinions,suggestions,and solutions are proposed simultaneously.Moreover,some shortcomings in current disaster research are pointed out,and the direction of efforts to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evel of dynamic disasters in China’s metal mines in the future is prospected.The integration of forward-looking key innovative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will greatly enhanc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China’s metal mining industry and achieve a significant shift from passive disaster relief to ac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dynamic disasters MECHANISM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rrent Working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ynamic Monitoring of Geotherm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ianjin
3
作者 Guanghui Tian,Meixiang Zeng,Wanqing Cheng,Jun Li,Sumin Zhao Tianjin Geotherm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signing Institute,Tianjin 30025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83-283,共1页
Dynamic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basic work in the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It offers basic data for geotherm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make out the plan of geothermal resour... Dynamic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basic work in the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It offers basic data for geotherm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make out the pla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outdoor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Tianji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ties in exploiting and utilizing geothermal resources,and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THERMAL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sustainable COUNTERMEAS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mbined finite element and deep learning network for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 estimation on concrete gravity d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s 被引量:1
4
作者 Xin Fang Heng Li +3 位作者 She-rong Zhang Xiao-hua Wang Chao Wang Xiao-chun Lu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98-313,共16页
Social infrastructures such as dams are likely to be exposed to high risk of terrorist and military attacks,leading to increasing attentions on their vulnerability and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under such events.This ... Social infrastructures such as dams are likely to be exposed to high risk of terrorist and military attacks,leading to increasing attentions on their vulnerability and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under such events.This paper tries to develop advanced deep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 prediction and dam health diagnosis.At first,the improved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networks are proposed for data-driven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with the data generated by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SDOF)and the finite numerical simulation,due to the unavailability of abundant practical structural response data of concrete gravity dam under blast events.Three kinds of LSTM-based models are discussed with the various cases of noise-contaminated signals,and the results prove that LSTM-based model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quick structural response estimation under blast loads.Furthermore,the damage indicators(i.e.,peak vibration velocity and domain frequency)are extracted from the predicted velocity histories,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am damage status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established.This study provides a deep-learning base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SHM)framework for quick assessment of dam experienced underwater explosions through blastinduced monitoring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arning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dynamic response Concrete gravity d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ing autoencoder-based unsupervised damage detection in uncontrolle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under noisy conditions 被引量:1
5
作者 Yang Kang Wang Linyuan +4 位作者 Gao Chao Chen Mozhi Tian Zhihui Zhou Dunzhi Liu Yang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0,共10页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s widely utilized in outdoor environments,especially under harsh conditions,which can introduce noise into the monitoring system.Therefore,designing an effective denoising strategy to enh...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s widely utilized in outdoor environments,especially under harsh conditions,which can introduce noise into the monitoring system.Therefore,designing an effective denoising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guided wave damage detection in noisy environments is crucial.This paper introduces a local tempor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reconstruction approach for denoising guided waves prior to implementing unsupervised damage detection,achieved through novel autoencoder-based reconstruction.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denoising metho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damage detection performance when guided waves are contaminated by noise,with SNR values ranging from 10 to-5 dB.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posed denoising approach,the AUC score can elevate from 0.65 to 0.96 when dealing with guided waves corrputed by noise at a level of-5 dB.Additionally,the paper provides guidance on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number of components used in the denoising PCA reconstruction,aiding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damage detection in noisy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guided wav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eep learning DENOISING dynam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旭日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共17页
地球物理技术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向油气藏开发延伸,在面向目标成像、岩石物理、多约束反演、地震约束和驱动建模、油藏动态监测与表征以及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是地球物理技术本... 地球物理技术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向油气藏开发延伸,在面向目标成像、岩石物理、多约束反演、地震约束和驱动建模、油藏动态监测与表征以及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是地球物理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开发油气藏的需要。与勘探地球物理相比,面向油藏开发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由于数据条件、关键技术问题与目标的变化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特征的技术体系。旨在简单总结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和现状,目的是能和读者分享作者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油藏地球物理 动态监测 动态表征 油藏模型 多约束地震反演 多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电压暂降敏感负荷识别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逸 张良羽 +2 位作者 陈锦涛 姚文旭 陈敏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4,共9页
为了解决现有方法无法适用于已投运负荷或需要已知敏感负荷类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敏感负荷识别方法,以有功功率有效值监测数据为切入点,采用Hodrick-Prescott滤波、滑动均值分段进行电压暂降事件时段划分;利用电压... 为了解决现有方法无法适用于已投运负荷或需要已知敏感负荷类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敏感负荷识别方法,以有功功率有效值监测数据为切入点,采用Hodrick-Prescott滤波、滑动均值分段进行电压暂降事件时段划分;利用电压暂降事件前、后的电能质量监测数据变化量构建待处理稳态数据集,通过动态聚类来有效划分各次电压暂降事件;对各暂降事件集进行边界拟合,得到多个拟合拐点,并与预设拐点行比较,完成对用户所含敏感负荷的类型识别。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算例和实际敏感用户电能质量监测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准确识别交流接触器、变频调速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个人计算机这4种典型敏感负荷,能有效利用稳态电能质量监测数据与电压暂降事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具有成本低、可实施性强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负荷识别 电能质量监测数据 电压暂降 动态K-means聚类 VTC拐点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船载雷达系统的综合保障技术研究
8
作者 房新兵 毛南平 +1 位作者 苏䶮 孙晓东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5,共7页
当前船载雷达系统保障模式通常采用定期巡检或主动报修等被动式保障,造成故障信息反馈不及时,影响系统效能发挥。在系统设计中引入健康管理技术,可有效避免或降低系统任务故障发生,提升系统的堪用度。文中从雷达健康管理架构出发,深入... 当前船载雷达系统保障模式通常采用定期巡检或主动报修等被动式保障,造成故障信息反馈不及时,影响系统效能发挥。在系统设计中引入健康管理技术,可有效避免或降低系统任务故障发生,提升系统的堪用度。文中从雷达健康管理架构出发,深入开展基于故障影响及危害性的健康评估,根据其故障影响及任务可靠性设计模型,评估设备的状态健康值。从系统性能(威力、精度)和分系统性能(天线阵面、伺服传动、冷却)等维度综合评价雷达健康情况,对雷达健康退化过程信息动态监测,对雷达开展状态维修提供技术手段,为促进船载雷达系统发挥工作效能、系统可靠性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雷达 健康值 动态监测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监测循环肿瘤细胞在肝癌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作用
9
作者 周鑫 张涵 徐静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评估动态监测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肝癌患者术后随访中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的确诊为肝癌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根据患者真实世界实际情... 目的评估动态监测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肝癌患者术后随访中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的确诊为肝癌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根据患者真实世界实际情况进行CTC检测。将CTC相关指标归纳为:CTC检测次数、是否检测到CTM、检测到CTM次数、第一次CTC数目、最高CTC数目、有无CTC连续两次检测倍增、有无CTC连续三次检测递减,以及有无CTC连续两次检测减半事件。利用Kaplan-Meier法及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TC相关指标及其他变量对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术前AFP水平、不同TNM分期以及随访期间连续两次CTC检测出现倍增事件可显著影响肝癌患者的临床预后(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FP、CTC连续两次检测倍增是肝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AFP、TNM分期是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FP是无复发生存期、总体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7、0.012)。结论CTC动态监测可以作为肝癌术后复发风险预测的有力工具,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肝癌 动态监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SPON的山地历史镇村监测预警建设技术路径
10
作者 辜元 李渝 +2 位作者 陈链 奉玲如 陈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137,共7页
总结当前山地历史镇村监测预警技术面临的挑战,基于CSPON建设的内涵要求,以需求和实用性为导向,强调动态监测和有效治理,形成“指标—数据—系统—应用”四位一体的山地历史镇村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并开展面向价值保存的多层次监测预警指... 总结当前山地历史镇村监测预警技术面临的挑战,基于CSPON建设的内涵要求,以需求和实用性为导向,强调动态监测和有效治理,形成“指标—数据—系统—应用”四位一体的山地历史镇村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并开展面向价值保存的多层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人机柔性交互的数据指标一体化关联识别、阈值约束的山地历史镇村保护监测评价、轻重缓急集成的山地历史镇村预警反馈等关键技术探索与地方实践,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反馈”的山地历史镇村保护循环工作链条,既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工具,也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试点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ON 山地历史镇村 动态监测 预警反馈 保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运动放大的风力机结构动力特性识别
11
作者 李万润 赵文海 +1 位作者 李清 杜永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31,共12页
为了有效解决基于视觉监测方法中出现的监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的风力机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编码器、操控器和解码器构建运动放大深度学习网络框架,实现视频中运动信息的任... 为了有效解决基于视觉监测方法中出现的监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的风力机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编码器、操控器和解码器构建运动放大深度学习网络框架,实现视频中运动信息的任意放大倍率生成;其次,运用Lucas-Kanade光流法结合Shi-Tomasi角点检测,增强了对放大视频的视觉鲁棒监测能力;最后,采用风力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可以在风力机不同环境下有效识别风力机动力特性,精确度高达98%以上。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与视觉监测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小振动、远距离、非接触、低成本的结构健康监测,可为风力机等大型结构状态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风力机结构 运动放大 动力特性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抗噪1D-CNN的旋转车轮动平衡状态监测
12
作者 周海超 关浩东 +2 位作者 王国林 张宇 赵春来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5,412,413,共9页
针对实车旋转车轮动平衡状态难以实时监测及预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抗噪一维卷积神经网络(noise resistant 1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简称NRCNN)的旋转车轮动平衡健康状态监测方法。首先,构建NRCNN模型,以在实... 针对实车旋转车轮动平衡状态难以实时监测及预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抗噪一维卷积神经网络(noise resistant 1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简称NRCNN)的旋转车轮动平衡健康状态监测方法。首先,构建NRCNN模型,以在实车车轮上添加3种不同质量平衡块的方式获得3种不同速度下对应的旋转车轮动不平衡状态下的振动信息;其次,以高斯白噪声为噪声输入,对所测旋转车轮不同动平衡状态的振动信息进行处理,获得试验样本数据,并用其进行模型训练;然后,综合运用卷积运算机制和特征变换进行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简称t-SNE)可视化显示,实现对不同动平衡状态的分类输出。结果表明,在不同信噪比的工况下,所提出的改进NRCNN模型旋转车轮的动平衡状态监测方法相比于传统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简称1D-CNN)模型,展现出更高的诊断准确性,最高可达到9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车轮动平衡 状态监测 高斯白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再生混凝土大跨梁的变形性能与低碳评价
13
作者 肖建庄 潘玉珀 +10 位作者 王春晖 房海波 梁汝鸣 葛序尧 王璞瑾 关湘烁 徐浩林 宁甲乾 何尧 丁陶 肖绪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1,共13页
在建筑固体废物(固废)激增、“双碳”目标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FRCAC,取代率为100%,简称全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低碳结构体系的突破口。然而,现行规范体系因缺乏实际工况下的长期... 在建筑固体废物(固废)激增、“双碳”目标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FRCAC,取代率为100%,简称全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低碳结构体系的突破口。然而,现行规范体系因缺乏实际工况下的长期实证数据,制约了FRCAC相关的技术更新和规模化应用进程。本文着眼“突破技术瓶颈、驱动规范升级、推动低碳应用”,率先以30 m跨度的FRCAC简支梁为工程原型开展前瞻性探索,旨在全面研究FRCAC结构的服役性能。FRCAC受压区边缘的最大压应力约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50%,能够模拟FRCAC构件在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支持量化FRCAC结构在长期荷载‒环境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演化规律与低碳效益。设计并浇筑等配筋、等水胶比的FRCAC梁和普通混凝土(NAC)对照梁,构建覆盖“材料制备‒构件行为‒碳效益量化”全链条,追踪4年服役期内变形、裂缝、碳化深度等的演变过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获得量化的碳吸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条件养护下FRCAC的弹性模量较NAC降低7.8%~14%,可通过预起拱方式补偿变形差异并满足结构变形要求;FRCAC梁表面的受弯裂缝数量较NAC梁增长8%,裂缝长度增长15%,但平均宽度基本一致;考虑服役期的碳吸收后,FRCAC梁的净碳排放降低7.69%。首次以工程原型实证了FRCAC在实际荷载‒环境耦合工况下的应用可行性,将促进结构工程低碳化的理论与工程发展,推动建筑固废从粗放化填埋转向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 30 m跨度工程原型梁 动态监测 生命周期评价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航飞行员着陆操作品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14
作者 卢飞 魏星宇 陈昊南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8-571,共14页
在现有的航班品质监控标准体系中,缺乏对高品质飞行操作的明确界定。为了全面评估航空器着陆姿态品质并量化姿态超限风险,研究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并整合了可视化百分位数法与时间序列相似度理论,涵盖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和难度系数指标... 在现有的航班品质监控标准体系中,缺乏对高品质飞行操作的明确界定。为了全面评估航空器着陆姿态品质并量化姿态超限风险,研究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并整合了可视化百分位数法与时间序列相似度理论,涵盖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和难度系数指标3个维度。基于航班数据建立了常模,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所有样本成绩近似正态分布,表明该体系能有效区分不同民航飞行员着陆操作品质。此外,应用该体系对超限航班进行分析,发现所有超限航班成绩位于常模后0~4%,临界超限航班成绩位于后0~15%,且各权重均通过了敏感性分析,表明了该体系在识别高风险航班和量化超限风险水平方面的有效性,为飞行员技术评估和航空公司飞行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着陆姿态评价体系 常模参照 可视化百分位数 动态时间规整 飞行品质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在北京地区的发生动态调查及性诱剂田间控害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澳丽 黄建雷 +3 位作者 姚佳祺 闫祖青 渠成 王然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0,共8页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对番茄生产构成巨大威胁的世界性入侵害虫,为明确该虫在北京地区番茄基地的种群动态,筛选番茄潜叶蛾高效性诱剂配方,利用性诱监测法对北京平谷区、昌平区和怀柔区等3个区的番茄潜叶蛾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在...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对番茄生产构成巨大威胁的世界性入侵害虫,为明确该虫在北京地区番茄基地的种群动态,筛选番茄潜叶蛾高效性诱剂配方,利用性诱监测法对北京平谷区、昌平区和怀柔区等3个区的番茄潜叶蛾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在田间评价了两种性信息素组分不同配比及单一主成分不同剂量对番茄潜叶蛾的诱集效果。种群动态监测结果显示:3个区的监测点均有番茄潜叶蛾发生,且种群动态基本一致,从番茄定植至5月上中旬成虫发生量均较少,进入5月下旬至番茄拉秧,成虫发生量显著增加并处于高位状态。性诱剂配方筛选结果显示:两种性信息素组分不同配比试验中,(3E,8Z,11Z)-十四碳三烯-1-乙酸酯(TDTA)∶(3E,8Z)-十四碳二烯-l-乙酸酯(TDDA)=85∶15、90∶10、95∶5、100∶0这4种配比均对番茄潜叶蛾雄成虫有很好的诱集效果,单月每诱捕器平均诱虫量均在400头以上;单一主成分不同剂量试验中,TDTA为1.8 mg·诱芯^(-1)的诱虫量最大,略高于TDTA为0.2 mg·诱芯^(-1)和0.6 mg·诱芯^(-1)的诱虫量,除第3周3号棚1.8 mg·诱芯^(-1)诱虫量显著高于0.6 mg·诱芯-1外,其余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北京地区番茄潜叶蛾监测预警及性诱剂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性诱剂 种群动态 监测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园3种病原真菌孢子数量的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佳美 王强 +3 位作者 黄卫利 黄丽丽 胡小平 商文静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0,共7页
为揭示苹果园空气中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e)孢子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孢子捕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021年7月—2022年7月陕西省白水县果园不同高度空气... 为揭示苹果园空气中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e)孢子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孢子捕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021年7月—2022年7月陕西省白水县果园不同高度空气中3种苹果病原菌孢子数量进行周年动态监测。结果显示:苹果腐烂病菌孢子捕捉高峰期主要在2-6月,病原孢子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5 m和0.7 m高度;苹果轮纹病菌孢子捕捉高峰期主要在3月初到4月上旬,病原孢子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5 m和2.0 m高度;苹果褐斑病菌孢子捕捉高峰在4月,病原孢子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5 m高度。该结果表明虽3种苹果病害均为气传病害,但其病原菌田间时空分布不同,暗示其发生、流行规律存在差异,相应的病害防控策略也可做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腐烂病 苹果轮纹病 苹果褐斑病 监测 孢子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露天矿山复垦动态监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伟华 刘景矿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6,共6页
露天矿山复垦监测的传统手段主要以卫星遥感监测与现场调查为主,存在精度低、效率低等问题。为加强露天矿山复垦动态监测,提高地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复垦过程监管的能力,本文探索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矿山复垦动态监测的方法。... 露天矿山复垦监测的传统手段主要以卫星遥感监测与现场调查为主,存在精度低、效率低等问题。为加强露天矿山复垦动态监测,提高地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复垦过程监管的能力,本文探索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矿山复垦动态监测的方法。以广州某露天矿山为试验对象,利用该技术获取4期的实景三维Mesh模型,并同步输出DEM和DLG,利用DEM和DLG数据分析土方回填标高、土方回填量、建筑物拆除情况等监测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外业采集1.56 km^(2)的数据,耗时约1 h3 min55 s,GSD为2.51 cm/像素,较传统方法效率和精度均有所提高。另外,基于DLG数据统计的拆除面积为16442.36 m^(2),基于DEM数据计算的土方回填总量为0.017 km^(3),表明该技术可以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分析。本文研究为地区主管部门加强露天矿山复垦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其他矿山复垦监测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倾斜摄影测量 矿山复垦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变形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甘彬霖 张冬梅 +3 位作者 申轶尧 黄忠凯 陈兆庚 朱美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284-4291,共8页
施工变形响应规律是保障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基础。尤其是对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而言,软土高压缩、低抗剪力学特性和浅埋条件下低覆土压力以及大开挖卸荷效应相互耦合会导致变形响应机制更为复杂。为揭示软土浅埋大直径盾... 施工变形响应规律是保障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基础。尤其是对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而言,软土高压缩、低抗剪力学特性和浅埋条件下低覆土压力以及大开挖卸荷效应相互耦合会导致变形响应机制更为复杂。为揭示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变形响应特征规律,以上海市域机场线联络线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为依托,结合现场动态监测分析施工期隧道结构竖向变形、结构收敛变形和地表变形的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变形类型的历时变化节点时间关联密切,结构竖向变形可分为先期上浮、波动上浮、持续上浮、相对稳定4个阶段,结构收敛变形可分为波动收敛、持续收敛和收敛稳定3个阶段,轴线地表竖向变形分为扰动沉降、快速固结沉降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隧道结构轴线附加压力不均匀分布导致结构竖向变形差异显著;隧道轴线地表最大竖向变形量会超过预警值,最终沉降变形量约为最大变形量的84.3%;地表沉降槽宽度和最大沉降位置与埋深比密切相关,但埋深比相对较大时,可能会出现“隆脊”分布特征;掘进施工后21~50 d,结构竖向变形、结构收敛变形和地表竖向变形幅值较大,变形趋势相对明确,是提高变形控制与整治效果的关键阶段。研究成果以期为软土地层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结构变形控制和环境安全保护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盾构 软土地层 结构变形 地表变形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DA加速动态规划优化全景拼接的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博 侍守伊 +4 位作者 张建军 夏蕊 王学文 崔卫秀 倪强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60,共8页
为提高井下复杂恶劣环境下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精度和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加速动态规划优化全景拼接的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方法。首先,同步2路摄像头获取的刮板输送机图像的帧数、分辨率参数,对输入的视... 为提高井下复杂恶劣环境下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精度和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加速动态规划优化全景拼接的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方法。首先,同步2路摄像头获取的刮板输送机图像的帧数、分辨率参数,对输入的视频流进行暗通道清晰化处理,以消除井下煤尘、水雾等的干扰。其次,使用ORB算法检测和计算2路视频帧的特征点和描述子,通过K最近邻(KNN)匹配计算特征点间的匹配对,利用设置阈值比例的方法过滤错误的匹配点,使用随机抽样一致(RANSAC)算法计算出用于图像透视变换的单应性矩阵。然后,基于CUDA将读取Sobel算子、计算梯度、计算总能量差异、循环初始化权重与路径、寻找最佳接缝线分配到不同的线程中,并定义计算能量图和寻找最佳接缝线的核函数,完成2路图像沿接缝线融合的全景拼接。最后,使用霍夫变换方法对全景拼接的刮板输送机图像中部槽挡煤板进行直线拟合,并将拟合的直线绘制在全景拼接图像上,以反映刮板输送机的直线状态。实验及测试结果表明,CUDA加速动态规划优化全景拼接痕迹不明显,且处理速度快;通过霍夫变换对中部槽挡煤板拟合的直线与刮板输送机直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 CUDA加速 动态规划 全景拼接 霍夫变换 统一计算设备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肺交互作用的动态监测指标脉压变异率在早期预防前列腺电切综合征中的应用
20
作者 付紫辉 蒋明 +4 位作者 付群 张晓坤 杨荣 焦阳 史长喜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6-811,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脉压变异率(PPV)的变化情况,探讨PPV在早期预防与诊断前列腺电切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23年3—4月在全身麻醉下行TURP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有创血压进行... 目的通过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脉压变异率(PPV)的变化情况,探讨PPV在早期预防与诊断前列腺电切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23年3—4月在全身麻醉下行TURP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有创血压进行常规监测,观察组在行有创血压监测基础上持续监测PPV。观察并记录手术开始前(T1)、手术45 min时(T2)、手术90 min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四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电解质Na^(+)、K^(+)、CL^(-)、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灌洗液用量和稀释性低钠血症的(TURS)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术中出现两次不明原因的血压和心率降低,结合血气分析确诊TURS。其中观察组患者PPV随手术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手术45~60 min时PPV逐渐降低,手术90 min时PPV较术前明显降低,其中有6例患者PPV较术前降低50%,对于以上PPV明显降低患者立即给予呋塞米10~20 mg、地塞米松10 mg,至手术结束时PPV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的Na^(+)、K^(+)、Hct、Hb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PPV能够反映患者的容量状况,当PPV较术前降低超过50%且术中出现无法解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异常临床表现时,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处理可减少和预防TUR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交互作用 动态监测 脉压变异率 前列腺电切综合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