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EM模式的改进及在青藏高原地区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勇洪 翁富忠 +6 位作者 何文英 唐飞 李锐 徐永明 韩阳 杨俊 王艺丹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9,共19页
基于物理模型的微波发射率(MLSE)模拟一直面临着很大挑战,目前还缺乏利用物理模式模拟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或区域尺度MLSE的应用案例。针对先进辐射传输模拟系统(ARMS)中的陆面微波发射率(LandEM)模式,对土壤介电常数和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 基于物理模型的微波发射率(MLSE)模拟一直面临着很大挑战,目前还缺乏利用物理模式模拟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或区域尺度MLSE的应用案例。针对先进辐射传输模拟系统(ARMS)中的陆面微波发射率(LandEM)模式,对土壤介电常数和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进行了改进及相应MLSE模拟研究,并结合地面观测MLSE资料进行了模拟评估,同时开展了LandEM模式主要输入参数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选择3种粗糙地表反射率半经验模型和1种发射率经验模型组合成9种MLSE模拟方案,利用3套卫星观测资料反演的MLSE产品,对9种不同模拟方案进行了评估,并选择出最优模拟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MLSE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LandEM模式中引入Mironov常温土壤介电常数模型后模拟的MLSE得到改善,引入Zhang冻土介电常数模型可弥补原有冻土介电常数估算的缺陷,引入Chen-Weng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后模拟的MLSE也得到有效改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MLSE模拟,Qp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更适合裸土粗糙地表,Chen-Weng模型更适合植被粗糙地表;改进后的LandEM模式及优化模拟方案能较好地模拟0.10°×0.10°空间分辨率青藏高原地区水平极化MLSE值及空间分布,也能较好地模拟垂直极化MLSE值,但还不能对垂直极化MLSE空间差异进行有效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地表发射率 landEM模式 土壤介电常数 粗糙地表反射率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介绍及检验 被引量:3
2
作者 郑辉 刘树华 +9 位作者 Prabhakar Clement 刘振鑫 候旭宏 王姝 赵靖川 李源 缪育聪 郑亦佳 盛黎 朱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92,共14页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湍流输送、光合作用、土壤水热输送等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采用隐式迭代计算框架,发展并应用了一个快速的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提高了模式计算稳定性;提出并使用了二分搜索算法计算气孔阻抗,避免了CLM(Community Land Model)等使用的迭代方法在干旱区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模式的适用性;采用水势为基础的土壤水分扩散方程,使模式能够模拟土壤饱和区的水分输送过程,为进一步与水文过程模式耦合奠定了基础;还发展了一个地表积水与径流过程的机理模型,提高了模式对地表水分平衡过程的模拟能力;最后,使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平凉站的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验并与NOAH(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Air Force,and Hydrology Lab model)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KULM能够较好地模拟西北半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湿度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模式SSiB耦合TOPMODEL对流域水文模拟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惠民 邓慧平 +1 位作者 孙菽芬 肖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29-838,共10页
为了检验陆面模式SSiB耦合TOPMODEL模型对流域水量平衡模拟结果的影响,用原始SSiB与TOPMODEL按饱和区和非饱和区两种方案耦合的耦合模型(下称SSiBT)进行长江下游青弋江流域水文的数值试验,通过耦合模型与原始SSiB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并... 为了检验陆面模式SSiB耦合TOPMODEL模型对流域水量平衡模拟结果的影响,用原始SSiB与TOPMODEL按饱和区和非饱和区两种方案耦合的耦合模型(下称SSiBT)进行长江下游青弋江流域水文的数值试验,通过耦合模型与原始SSiB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并利用流域实测逐日流量和水量平衡资料,揭示了流域水文模拟结果对SSiB耦合TOPMODEL的响应和原因。结果表明:(1)与原始SSiB的模拟结果相比,SSiBT增加了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和各层土壤湿度之间的差异,流域蒸散发增加而总径流减小。(2)原始SSiB不能准确地将径流在地表径流和基流之间分配,对于较小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原始SSiB产生过多的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对于较大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又产生过多的基流和明显偏小的洪峰流量。(3)即使土壤饱和导水率大到不会产生超渗产流,由于饱和区的存在,SSiBT在洪水期间也能产生足够大的地表径流,从而形成洪峰流量。由于考虑了地形引起的土壤湿度空间非均匀形成的饱和区产流,SSiBT改善了雨季逐日流量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模式(ssib) 地形指数模型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ESM2.0模式中植被水力方案的引入对中国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
4
作者 林朝晖 张汇玮 +4 位作者 魏楠 张贺 陆星劼 吴成来 戴永久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9-985,共17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本研究通过在陆面分量模式CoLM(Common Land Model)中引入植被水力模型以替换原有的经验性方案,开展了两组34年(1981~2014年)的AMIP(Atmospheric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基于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本研究通过在陆面分量模式CoLM(Common Land Model)中引入植被水力模型以替换原有的经验性方案,开展了两组34年(1981~2014年)的AMIP(Atmospheric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数值模拟试验,探讨了植被水力方案的引入对中国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水力方案的引入能够显著降低CAS-ESM2.0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偏差,特别是显著改进了中国东部、青藏高原降水的低估,青藏高原以东的川西地区降水高估的偏差,同时也改善了夏季降水年际变率和极端大雨日数的模拟性能。进一步分析显示,植被水力方案的改进显著减小了土壤湿度在长江流域偏干、青藏高原偏湿的模式模拟偏差,降低了我国中东部以及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偏差,改善了模式对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模拟能力。陆气相互作用的改进显著提升了模式对东亚季风环流的模拟,改进后的模式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的负偏差显著降低,有利于西南季风以及西北太平洋向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同时在对流层低层出现反气旋异常响应,有效改善了中国东部南风偏弱及水汽辐合偏弱的模拟偏差,使得我国东部降水负偏差显著减小。以上结果表明,包括植被水力过程的陆气相互作用的合理表述是改善东亚夏季降水模拟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水力参数化 陆面过程模式 夏季降水模拟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径流系数对下垫面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张琳 丁兵 +4 位作者 邓金运 姚仕明 王家生 黎礼刚 汪朝辉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37,共6页
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地区下垫面变化是影响径流过程的重要因素,而影响机制尚待研究。选择武汉市青山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遥感技术、GIS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对典型研究时段城市下垫面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 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地区下垫面变化是影响径流过程的重要因素,而影响机制尚待研究。选择武汉市青山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遥感技术、GIS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对典型研究时段城市下垫面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径流系数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系数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建筑用地和道路的增加,径流系数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7年研究区径流系数从0.399增至0.535;而绿地、植被等用地面积的增加则有助于降低径流系数,同时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增加强透水地面面积,额外增加雨水调蓄容积,可达到降低径流系数的作用,海绵城市项目实施后,2017年径流系数为0.535,较海绵城市项目实施前降低0.051。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规划和防洪排涝系统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城市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系数 下垫面 BP神经网络模型 遥感技术 土地利用方式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下牛栏江中上段地表径流响应研究
6
作者 邓丽仙 张洪波 +4 位作者 和艳 孔功 李琳静 史丽波 郭财秀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82,89,共11页
当前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也成为政府、社会和科研工作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研究以昆明市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源区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所收集的研究区多期气候和土地利用数据,... 当前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也成为政府、社会和科研工作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研究以昆明市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源区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所收集的研究区多期气候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利用CA-Markov模型和GIS空间叠加工具分析历史及未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流域水文过程,开展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研究发现:(1)1965-2014年间,研究区气温总体以0.256℃/10 a的速率上升,降水总体以18.5 mm/10 a的速率减少。M-K突变检验表明1993年以后流域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流域年降水量在此期间发生多次突变但变化不显著。(2)耕地、林地、灌木和草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05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小幅降低,该变化使得产水率增加。(3)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进行对比发现,气候变化是研究区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降水对径流影响最大。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下,洪水期径流最为敏感;二者分别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流域径流呈洪水期增加、枯水期减少态势;气候变化下各月径流量变化显著,相较于枯水期,洪水期变化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SWAT模型 地表径流响应 牛栏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使用性能的检验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德琴 高晓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2-879,共8页
利用2000年5月25日~6月15日敦煌试验加强期的观测资料,检验了SSiB模式在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无降水强迫的情况下,模式对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地表温度有较好的再现能力;但当加入降水强迫时,模式输出的模拟值与实测... 利用2000年5月25日~6月15日敦煌试验加强期的观测资料,检验了SSiB模式在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无降水强迫的情况下,模式对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地表温度有较好的再现能力;但当加入降水强迫时,模式输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大的差别,究其原因这可能与该模式对干旱区土壤水运动过程描述不准确有关.因此,要将此模式应用于典型干旱区,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典型干旱区 陆面过程模式 ssib模式 降水强迫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SSiB与IAP/LASG L9R15 AGCM耦合及其模式性能 被引量:28
8
作者 孙岚 吴国雄 孙菽芬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9-193,共15页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 SSi B与 IAP/LASG发展的 L9R1 5AGCM的耦合 1 0 a积分试验 ,研究了全球尺度大气与地表的水分和能量交换以及陆地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相互作用。模拟表明 :SSi B模式可模拟出陆地上较为真实的表面通量及其日变化 ,较好...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 SSi B与 IAP/LASG发展的 L9R1 5AGCM的耦合 1 0 a积分试验 ,研究了全球尺度大气与地表的水分和能量交换以及陆地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相互作用。模拟表明 :SSi B模式可模拟出陆地上较为真实的表面通量及其日变化 ,较好地定量描述土壤 -植被 -大气连续体系 ( SPAC)中能量和水分的传输过程。因此 ,将其引入气候模式中能够模拟出比 CTL- AGCM更合理的气候平均状态、水汽分布以及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特别是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独特的地域性 ,再现了大气环流 ,尤其是陆面气候的基本特征。并指出 ,陆面过程参数化的引进及其陆面状况的变化显著地改善了全球陆地上的水分平衡状况。利用改进的再循环降水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陆面过程参数化明显改进降水模拟的物理机制。指出全球陆地 ,特别是盛夏北半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再循环降水率明显减小 ,与陆面上表面潜热通量的显著减小区一致 ,从而克服了许多未耦合陆面过程的 AGCMs因对地表水过程非常简单地参数化导致的普遍存在着整个陆地降水偏高 ,改善了全球陆地上的水分平衡状况。因此 ,在充分耦合的陆气环流模式中模拟的降水分布与实况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气候影响 数值模拟 模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熵增模型在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张亦洲 张瑞 +4 位作者 赵平 苗世光 王迎春 全继萍 贾春晖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0-365,共16页
准确计算地表热通量对理解陆-气相互作用和提升天气预报、预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普遍采用的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MOST)计算地表热通量的方法具有局... 准确计算地表热通量对理解陆-气相互作用和提升天气预报、预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普遍采用的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MOST)计算地表热通量的方法具有局限性,而国际上近年来提出的用最大熵增(Maximum Entropy Production,MEP)模型计算地表热通量的方法具有优势并取得较好效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陆-气交换过程研究。为了评估MEP模型在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中的适用性,以及其与模式系统中现有常用地表热通量计算方法的差异,研究将MEP模型引入北京市气象局现有业务数值预报系统(CMA-BJ模式),用于计算地表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替换模式中原有基于MOST的方法。针对2022年6—8月开展模拟试验,评估业务数值预报系统采用MEP模型后对陆面和大气要素及降水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在CMA-BJ模式中采用MEP模型,能够显著改善模式对地表能量平衡及陆面和边界层热、动力过程的模拟,提高模式对边界层内温度、湿度和风的模拟能力,最终提高降水尤其是强降水的预报准确度,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暴雨的TS(Threat Score)评分分别提高了20%和10%,预报降水的日变化特征也与实况更接近、相关系数更大。这些结果表明,将MEP模型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及相关业务系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增模型 地表热通量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陆面模式亮温模拟与FY-4A/AGRI观测对比
10
作者 刘炳童 李昕 +2 位作者 李煜斌 秦正坤 刘伟光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基于WRF模式耦合的3个陆面模式(CLM4、RUC和Noah-MP)提供的地表温度(Ts)预测值,使用CRTM辐射传输模式对2022年4个典型月份(1月、4月、7月和10月)我国东部地区开展FY-4A/AGRI地表敏感通道(通道11~13)亮温模拟试验,旨在评估基于模式不同... 基于WRF模式耦合的3个陆面模式(CLM4、RUC和Noah-MP)提供的地表温度(Ts)预测值,使用CRTM辐射传输模式对2022年4个典型月份(1月、4月、7月和10月)我国东部地区开展FY-4A/AGRI地表敏感通道(通道11~13)亮温模拟试验,旨在评估基于模式不同陆面过程的亮温模拟表现。结果表明:采用Noah-MP时亮温模拟效果最佳,陆面模式对Ts预报的性能差异是导致AGRI亮温模拟日变化特征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陆面模式模拟Ts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及土壤热容量的差异。考虑地表发射率对模拟亮温的影响,对比采用不同地表发射率数据集时3个陆面模式的亮温模拟效果,发现不同发射率数据导致的亮温模拟差异小于不同陆面模式间差异,并通过相对敏感性分析揭示Ts是影响东部地区AGRI地表敏感通道亮温模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温模拟 辐射传输模式 陆面模式 静止轨道卫星成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侧向输送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
11
作者 王辰璞 谢正辉 +1 位作者 尤艳彬 刘娣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58,共12页
基于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CLM5.0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1981~2013年期间全球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Productivity,GPP)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Carbon,DOC)流失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估了土壤DOC侧向输送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 基于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CLM5.0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1981~2013年期间全球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Productivity,GPP)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Carbon,DOC)流失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估了土壤DOC侧向输送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土壤DOC流失量随时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多年平均值是458 Tg(C)a^(-1)。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土壤DOC侧向输送使得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减少,但在南美洲的西北部、非洲中西部的部分区域GPP和NPP则增加,这可能与径流量和DOC储量的增幅均小于GPP和NPP的增幅有关。总体而言,土壤DOC侧向输送会使全球多年平均GPP减少约8.61 Pg(C)a^(-1),NPP减少约7.28 Pg(C)a^(-1)。此外,多年来GPP的减少量随着土壤DOC流失量的增加有上升趋势,而NPP的减少量趋于稳定。GPP和NPP减少量的年内变化为5~7月上升,7~11月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碳循环 溶解性有机碳侧向输送 总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高分辨率模拟新进展
12
作者 高艳红 汪昕 祝丽敏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9-979,共11页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产生的热力与动力强迫机制对区域、东亚乃至全球气候都存在显著的作用。在全球变暖愈发严重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积雪明显减少,导致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加速、土壤...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产生的热力与动力强迫机制对区域、东亚乃至全球气候都存在显著的作用。在全球变暖愈发严重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积雪明显减少,导致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加速、土壤冻结期缩短等现象发生,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也随之增多,引起国际社会与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全球气候模拟结果在青藏高原表现出显著的不确定性—对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而言,全球气候模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物理过程描述粗略,难以较好地反映中小尺度天气、气候效应。相比于全球气候模式,区域气候模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描绘出更加精细的区域地形特征,例如局部地形、地表条件等,因此更能体现区域气候特征。随着计算资源和超算能力的提升,区域气候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到了对流允许尺度,模式模拟误差也逐渐减小。文中首先介绍并讨论了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模拟分辨率的提升并进行评估,指出提高区域气候模型的水平分辨率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准确地模拟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尤其是在地形复杂和对流活动频繁的地区,但是仍然需要客观全面的评估;其次,分别从陆面、云量、微物理方案等角度讨论了模式物理过程的改进现状;最后,对青藏高原未来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区域气候模拟 对流允许尺度 陆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主城区地表热环境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杨新刚 范子言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2-184,共13页
基于合肥市2013-2023年Landsat 8地表温度遥感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分级和椭圆重心分布法刻画研究区内热岛强度时空演变趋势。为进一步探究城市各要素对地表热环境的驱动影响,以2023年地表温度为因变量,以主城区地表环境、空间形态... 基于合肥市2013-2023年Landsat 8地表温度遥感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分级和椭圆重心分布法刻画研究区内热岛强度时空演变趋势。为进一步探究城市各要素对地表热环境的驱动影响,以2023年地表温度为因变量,以主城区地表环境、空间形态和人为活动等多源数据为自变量,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各影响因子的空间作用关系,推动热环境空间分布影响研究与城市“规建治”的衔接。结果显示:(1)2013-2023年间合肥市主城区中心热岛强度逐渐向四周扩散,热岛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大且斑块逐渐零散,并向西北方向迁移,低温区面积逐渐减小并向城中心收拢。(2)合肥市主城区2023年年均地表温度主要集聚类型为“高-高”、“低-低”2种,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新站区、经开区和蜀山区开发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瑶海区和滨湖区,以及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大蜀山景区和滨湖湿地区。(3)地表温度增温因子主要有: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建筑密度(BD)、天空可视度(SVF)和路网密度(RND);降温因子主要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建筑高度标准差(SDBH)、容积率(PR)、居住用地占比(PRL)、工业用地占比(PIL)和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比(PASL)。(4)城市地表环境在空间回归模型中存在实质的空间依赖性,在各因子的影响下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和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 空间计量模型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5.0模式加密土壤分层方案对黄河源区玛多站土壤温湿度的模拟
14
作者 包逸群 吕世华 刘子莎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1-603,共13页
黄河源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研究不同土壤分层对冻融过程模拟结果的影响,提高模式对水热输送过程的模拟能力,对高寒地区冻融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源区玛多站的观测数据作为强迫场驱动陆面模式CLM5.0(Community L... 黄河源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研究不同土壤分层对冻融过程模拟结果的影响,提高模式对水热输送过程的模拟能力,对高寒地区冻融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源区玛多站的观测数据作为强迫场驱动陆面模式CLM5.0(Community Land Model)在玛多站进行模拟,使用CLM5.0改进后的三种土壤分层方案,模拟不同土壤分层对土壤冻融过程的影响,对比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分析改进后分层方案对陆面模式CLM5.0在黄河源区冻融过程中对土壤温湿度模拟能力的提升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调整后的三种土壤分层方案对玛多站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有了较好的提升,三种方案中30层方案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平均相关系数达到了0.954,平均均方根误差为3.334℃;(2)调整后的三种土壤分层方案对玛多站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能够准确地捕捉各层土壤湿度在一整年内的季节性变化,受到降水影响,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波谷模拟还有偏差,三种方案中30层方案的模拟效果最好,平均相关系数为0.770,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039 m^(3)·m^(-3);(3)对于冻结初日与消融初日的模拟,调整后的三种不同土壤分层对于冻结期与消融期模拟有明显影响,浅层模拟的冻结初始日和消融初始日均与观测值相符,而在深层对于冻结初始日和消融初始日的模拟有些偏差,较观测值有延迟,消融期也更为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5.0陆面模式 土壤分层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缓解热岛效应的启示——以青岛市为例
15
作者 童陆亿 陈赞 +2 位作者 罗素 杨剩富 蔡超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9,共11页
系统认知下垫面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的关系是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以山东省青岛市一典型区域为例,运用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方法探测了LST与归一化植... 系统认知下垫面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的关系是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以山东省青岛市一典型区域为例,运用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方法探测了LST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NDBI)、裸土指数(bare soil index,BSI)之间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识别了LST与下垫面之间关系的典型场景,并据此分析了除下垫面外影响LST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学校、停车场、广场等场所易形成“热岛”,而“冷岛”多分布于高档住宅区以及大型水体、山地等区域;LST与NDVI、MNDWI总体呈负相关关系,与NDBI、BSI总体呈正相关关系;LST与下垫面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性变动,植被、水体对LST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热排放和洒水等特殊的人类活动、建筑阴影、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物候学特征、特殊建筑材质及地形和风等因素通过改变局部LST,来塑造具备时空分异特性的LST与下垫面关系。建议进一步推进LST与下垫面之间微观关系的系统研究,全面查清影响LST的因素,揭示其对LST的影响过程与机理,从城市开发强度控制、建筑材料选用、统筹人工降温活动和激活自然要素降温作用等方面完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应对机制与措施,助力宜居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LST) 下垫面特征指数 城市热岛效应 时空分异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局地气候区类型的西安市最佳热缓解空间形态因子
16
作者 朱瑜 吴春波 +4 位作者 翁睿瑶 陈思唯 王旭辉 寇新园 何金莹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目的】深入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因子对地表温度的驱动机制,为精准制定不同城市形态区域热缓解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LCZ框架,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与地理大数据,对西安市LST的空间分异规律展开探究,借助机器学习模型与SHAP方法,深... 【目的】深入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因子对地表温度的驱动机制,为精准制定不同城市形态区域热缓解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LCZ框架,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与地理大数据,对西安市LST的空间分异规律展开探究,借助机器学习模型与SHAP方法,深入解析城市空间形态因子对LST的贡献及其非线性关系。【结果】1)建筑类型LCZ的LST高于自然类型LCZ,LCZC温度最低,LCZ2温度最高;2)随着建筑高度增加,ISF、DEM对地表温度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而FVC、MBH的贡献比例则呈上升趋势;3)在城市规划方面,针对建筑类型(LCZ1~7)应采用差异化的植被恢复策略,同时建议控制平均树高小于2.5 m、LCZ2建筑密度小于56%,高层建筑高度大于75 m,低层建筑高度小于9 m。【结论】城市形态因子对LST的贡献度受到LCZ类型的影响,且城市形态因子与LST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阈值效应。未来应通过参数化的气候适宜性城市设计实现热缓解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LCZ) 地表温度(LST) CatBoost模型 SHAP框架 城市热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氮水过程的动态根系方案在陆面模式SSiB4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一帆 缪昕 郭维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1-522,共12页
根系是植被重要组成部分,根系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调节根系吸水量改变土壤湿度,进而影响土壤蒸发等物理过程及植被蒸腾、光合作用等生化过程,最终改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水热循环。本研究考虑土壤水分胁迫及土壤养分(氮)胁迫,模拟根系碳... 根系是植被重要组成部分,根系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调节根系吸水量改变土壤湿度,进而影响土壤蒸发等物理过程及植被蒸腾、光合作用等生化过程,最终改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水热循环。本研究考虑土壤水分胁迫及土壤养分(氮)胁迫,模拟根系碳量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动态分配过程,用根系碳量比例表征根系的动态变化。基于SSiB4模式在亚马逊地区BRSa3站点、中国江西千烟洲CN-Qia站点进行单点模拟试验,研究动态根系方案对土壤湿度及陆气通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动态分布使更多深层土壤水分被吸收利用,改善了浅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进而提高二氧化碳通量、感热及潜热通量的模拟精度。其中,BRSa3站点和CN-Qia站点浅层土壤湿度日平均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02和0.04,二氧化碳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76和0.13,均通过99%显著性水平检验;改进了BRSa3站点干旱季和CN-Qia站点夏季碳吸收能力,二氧化碳通量的绝对偏差的改进幅度分别为33%和106%,二氧化碳通量日平均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17和0.26,均通过99%显著性水平检验。总体而言,模拟时间段内各变量都更接近观测值,土壤湿度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改进效果比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改进效果更加显著,土壤湿度通过土壤物理作用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间接影响方式可能是造成差别的原因。各变量在BRSa3站点的改善更明显一些,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根系深度与结构可能是造成结果差别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根系方案 陆面模式 土壤湿度 地表水热通量 二氧化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条件下郑州市地表径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勇 李双权 +5 位作者 胡婵娟 任杰 刘鹏 鄢创 赵畅 朱梦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10,共5页
为分析郑州市不同极端降雨事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坡度下的地表径流量,以2020年8月7日、2021年7月20日、2022年7月22日极端降雨事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相同降雨情景为基础,依据SCS-CN模型分析研究区地表径流量特征。结... 为分析郑州市不同极端降雨事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坡度下的地表径流量,以2020年8月7日、2021年7月20日、2022年7月22日极端降雨事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相同降雨情景为基础,依据SCS-CN模型分析研究区地表径流量特征。结果表明,在三次极端降雨事件中,主城区的地表径流量均相对较大。受不透水面的影响,在主城区降雨量小于周边城区降雨量的情况下,主城区的地表径流量依然大于周边区域地表径流量。从地形坡度上讲,在三次极端降雨事件中,均以微坡(<5°)区域的平均地表径流量最大,且整体呈坡度越大平均地表径流量越小的趋势。在相同降雨条件下,2000~2020年郑州市平均地表径流量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且主城区平均地表径流量增大趋势较明显;而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郑州市地表径流量增加显著,且主城区地表径流量比周边城区增加更快。可见,在极端降雨条件下,郑州市主城区及微坡区域地表径流量一般相对较大,需要合理调节土地利用,增大林草覆盖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SCS-CN模型 极端降雨事件 土地利用类型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叶肉导度的陆面过程模型最大叶肉导度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美玲 袁国富 陈报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1-282,共12页
陆面过程模型添加叶肉导度能有效改善模型模拟的CO_(2)施肥效应精度,但叶肉导度模拟受最大叶肉导度参数取值的影响,优化模型中最大叶肉导度参数是改进陆面过程模型叶肉导度和CO_(2)施肥效应模拟的重要途径。以EALCO(Ecological Assimila... 陆面过程模型添加叶肉导度能有效改善模型模拟的CO_(2)施肥效应精度,但叶肉导度模拟受最大叶肉导度参数取值的影响,优化模型中最大叶肉导度参数是改进陆面过程模型叶肉导度和CO_(2)施肥效应模拟的重要途径。以EALCO(Ecological Assimilation of Land and Climate Observations)模型为例添加叶肉导度,通过人为改变最大叶肉导度值的取值,分析模型输出结果对最大叶肉导度的响应,揭示最大叶肉导度参数在模型中的敏感性,并与已有研究结果或观测数据比较,探讨耦合叶肉导度的陆面过程模型最大叶肉导度参数优化的途径。模拟试验以美国哈佛森林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监测站(US-Ha1 site, Harvard Fores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数据为驱动。结果显示:(1)随最大叶肉导度增加,总初级生产力(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模拟精度增加,但最大叶肉导度取值大于1.0 mol m^(-2)s^(-1)后模拟精度改善有限,最大叶肉导度小于1.0 mol m^(-2)s^(-1)时GPP模拟精度对最大叶肉导度变化响应敏感;(2)证实了叶肉导度与气孔导度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最大叶肉导度取值的变化能明显影响这种线性关系的斜率。当最大叶肉导度取值从0.5 mol m^(-2)s^(-1)增加到1.2 mol m^(-2)s^(-1)时,气孔导度与叶肉导度的比值从0.75左右降至0.36,这个结果表明,通过明确某一植被功能型叶肉导度与气孔导度比值,可以间接确定模型最大叶肉导度的合理取值范围;(3)证实了陆面过程模型添加叶肉导度能改进CO_(2)施肥效应模拟精度,最大叶肉导度值能影响施肥效应模拟结果,当最大叶肉导度高于0.57 mol m^(-2)s^(-1)后,随最大叶肉导度增加,模拟GPP随大气CO_(2)浓度增加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4)在月尺度上叶肉导度模拟对最大叶肉导度值的敏感性随不同生长季而不同,在生长盛期的7、8月份最大叶肉导度对叶肉导度模拟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5、6、9月份等生长次盛期,其他月份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型 最大叶肉导度 GPP增长率 叶肉导度 EALC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AVIM陆面模式不同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子莎 吕世华 +3 位作者 胥朋飞 包逸群 游辉奇 杨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7,共15页
陆面模式中的土壤如何分层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认为在受大气—地面界面影响较大的土壤表层应该细分,土壤越往深层,土壤层厚度的分层可以相应加大。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天气和气候积分条件下,土壤厚度在根带以下,其对模拟结果有不同的影... 陆面模式中的土壤如何分层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认为在受大气—地面界面影响较大的土壤表层应该细分,土壤越往深层,土壤层厚度的分层可以相应加大。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天气和气候积分条件下,土壤厚度在根带以下,其对模拟结果有不同的影响。这表示根据不同的研究要求,应当改变土壤的分层方式。然而什么是陆面模式中的最优土壤分层方式仍不确定。因此本文主要利用BCC_AVIM陆面模式探究不同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对于土壤水热属性,表面辐射通量与感热、潜热通量模拟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提升模式模拟效果的目的。BCC_AVIM陆面模式中原土壤分层方案为10层,将土壤各层的节点深度,土壤层厚度以及土壤各层的界面深度进行插值,由原来的10层土壤层插值到20层,在本文中称为方案一;参考模式CLM5.0中的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并改进到BCC_AVIM陆面模式中,原土壤层次也由10层增加到20层,为本文的方案二。将改进后的方案一和方案二与原方案结果对比分析发现:(1)方案一和方案二对土壤温度的模拟与实测数据更吻合,对于各层土壤温度的数值大小与变化趋势的模拟效果有所提升,其中方案一对浅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更好。(2)在土壤湿度的模拟上,三种方案对浅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较好,对深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其中方案一对土壤各层湿度曲线变化趋势与数值大小的模拟更加贴近实测数据。(3)方案一对土壤各层是否发生冻结或消融的时间判定更合理,更加接近实测数据。整体上,方案一的模拟效果最佳。由此,得出结论:方案一相较于原方案对土壤温、湿度的模拟效果有所改善,这表明在同样的土壤深度下,更密集更细致的土壤分层有利于提升模式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模拟能力。同时,方案一的模拟效果总体优于方案二,这也表明,在相同的土壤层次下,浅中层拥有更密集的土壤分层,对于提升模式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模拟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层 BCC_AVIM陆面过程模式 土壤水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