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1
作者 龚强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3期76-78,共3页
作为“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广受关注和重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聚焦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空间矛盾,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特殊意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包括:对田、水、村、路、... 作为“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广受关注和重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聚焦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空间矛盾,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特殊意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包括:对田、水、村、路、林、矿的整治;其特征:重视各级国土空间规划、重视服务城乡融合协同发展、重视发挥整治平台的综合作用、重视人本理念,突出以人为本、总结经验,探索有效途径;实施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规划引领、统筹谋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积极主动、共建共享,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 综合整治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丘陵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与分区调控
2
作者 刘馨怡 杨朝现 +3 位作者 信桂新 李让恩 张思颖 梁韵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为厘清城乡交错带较为复杂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寻求适宜的调控策略,本研究以山地丘陵区——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遵循“空间识别-功能评价-类型划分-分区调控”的研究逻辑,利用ISO聚类非监督分类、K-means算法等对重庆市城乡交错带开展研... 为厘清城乡交错带较为复杂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寻求适宜的调控策略,本研究以山地丘陵区——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遵循“空间识别-功能评价-类型划分-分区调控”的研究逻辑,利用ISO聚类非监督分类、K-means算法等对重庆市城乡交错带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交错带总规模2 378.18 km^(2),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主城都市区占近80%,而在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仅约为20%。受山地地形限制或水域分割的影响,城乡交错带在中心城区多呈“块状充填”、在其他区域多呈“不均衡环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功能异质性较强。受地形及城镇发展水平影响,主城都市区的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功能较突出,其外围主城新区乡村生产功能较突出,渝东北、渝东南等因地形地貌约束生态保育功能较强。基于评价结果和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导向,可将城乡交错带划分为城镇发展融合、农业发展主导、生态保育保护3种类型区,分区采取差别化的土地综合整治调控策略为不同类型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工程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山地丘陵区城乡交错带国土空间规划利用、管理调控和有效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 分区调控 土地综合整治 山地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逻辑、政策演进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理 黄利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4,共9页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探究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演进,重点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在制度僵滞期、制度演变期和制度断裂期等历史性变迁过程中,如何影响土地管制权、土地发展权和土地财产权3类土地权利的调控。在此基...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探究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演进,重点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在制度僵滞期、制度演变期和制度断裂期等历史性变迁过程中,如何影响土地管制权、土地发展权和土地财产权3类土地权利的调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困境,预测未来制度变迁的潜在驱动因素,提出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路径,包括在土地管制权方面应整合要素与系统,优化规划空间赋权,推进要素权益重构;在土地发展权方面应统筹供给与需求,创新土地流通机制,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在土地财产权方面应协调效率与公平,释放土地资产价值,带动整治综合效应,以期为未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制度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理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理论逻辑 政策演进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貌提升视角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以和顺县阳光占村为例
4
作者 梅文静 郭青霞 +3 位作者 李淑红 梁纪尧 李惠敏 闫美霞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4-814,共11页
为揭示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风貌的衔接关系,本研究从风貌提升视角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评析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需要优化与提升的乡村风貌特征,提出面向风貌提升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促进乡村之美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 为揭示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风貌的衔接关系,本研究从风貌提升视角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评析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需要优化与提升的乡村风貌特征,提出面向风貌提升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促进乡村之美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本研究以山西省和顺县阳光占村实地调研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乡村风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乡村风貌存在内涵关联-问题相通-要素相同-目标一致的衔接关系。乡村风貌评价体系包含4个准则层、14个要素层和37个指标层,其综合评价得分为3.075 3,位于一般水平,其中自然生态风貌和经济产业风貌较为突出,聚落生活风貌和人文环境风貌有待提升。结合限制因素原理,明确研究区整治方向,优化布局结构,针对乡村田、水、路、林、村等要素提出差异化整治策略。研究表明,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乡村风貌具有衔接关系,能协同促进乡村振兴,通过评析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需要提升的风貌指标要素,能科学合理地保护乡村风貌,为更多相似村庄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风貌评价 整治策略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摄影测量应用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研究
5
作者 杨林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240-243,共4页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测绘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应用广泛。大量研究表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具备较高的分辨率,有助于测绘师对土地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能够精确的分析地形地貌,监测土地状况和变化,有效的对土地质量进...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测绘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应用广泛。大量研究表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具备较高的分辨率,有助于测绘师对土地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能够精确的分析地形地貌,监测土地状况和变化,有效的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倾斜摄影测量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提供了技术支持,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精细化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解析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金晓斌 施釉超 +2 位作者 吴舒心 施晓辉 赖明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16,共8页
探索跨区域全域整治的资源整合逻辑与协同发展路径,对缓解传统土地整治范围局限、城乡要素联动不足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全域整治要素构成及其跨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明确了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作为核心的... 探索跨区域全域整治的资源整合逻辑与协同发展路径,对缓解传统土地整治范围局限、城乡要素联动不足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全域整治要素构成及其跨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明确了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作为核心的实践策略,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探讨跨区域全域整治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提升、生态价值保障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等的阶段性成效。研究表明:(1)乡镇内部的全域整治通过整合城乡资源要素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乡镇间则通过区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产业协调,推动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高质量融合。(2)宁波市作为全国首个市域全域整治试点,通过实施子项目工程建设,激发了乡村活力,促进市—区县—镇域多元要素流动,实现了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3)跨区域全域整治不仅依赖资源配置,还需通过政策调控、市场协同和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参与,确保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与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逻辑解析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与促进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逻辑研究
7
作者 赵建强 徐保根 李武艳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2,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理清土地综合整治、“千万工程”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于探索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差距及其成因、探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千万工程”来促进长三角地区共同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理清土地综合整治、“千万工程”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于探索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差距及其成因、探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千万工程”来促进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土地综合整治与“千万工程”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富裕是二者的最终目标,构建共富单元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长三角地区内部及其省市之间的共同富裕差距主要由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在追求共同富裕和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应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为主线,基于土地综合整治和“千万工程”建设,推动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现代化生产力布局优化相适应,在全域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产城人文景生”融合发展,推进区域治理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 共同富裕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响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丹阳 周岱霖 +1 位作者 霍子文 范颖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5,共9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我国特有的以土地资源为主要调控对象的政策制度,深度参与着城乡空间的生产过程,既对城乡空间进行重塑,也反映着城乡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需求与运行逻辑。引入空间生产的三元理论,以珠三角地区为对象构建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我国特有的以土地资源为主要调控对象的政策制度,深度参与着城乡空间的生产过程,既对城乡空间进行重塑,也反映着城乡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需求与运行逻辑。引入空间生产的三元理论,以珠三角地区为对象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认知框架,提出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空间表征方面应落实区域协调与生态文明的新意志,在空间实践方面应做优现代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表征空间方面应保障多元化社会人群安居的新需求。并分析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空间生产方面的现状困境,最后聚焦规划制度框架、土地制度空间、产业经济空间和人居生活空间四大维度的策略重构响应,提出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理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珠三角地区 制度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生态单元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以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省级试点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代秀龙 赵家敏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通过对流域生态单元的概念辨析,剖析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存在整治区域划定零散、与国土空间规划联动不紧密,整治项目关联性不强、整体叠加效应有待提升,以及资金来源单一、实施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等问题,提出流域生态单元视角下全域土地... 通过对流域生态单元的概念辨析,剖析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存在整治区域划定零散、与国土空间规划联动不紧密,整治项目关联性不强、整体叠加效应有待提升,以及资金来源单一、实施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等问题,提出流域生态单元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划定、空间格局优化、整治项目统筹、实施路径强化的整治框架。以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为例,基于试点区位资源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结合潖江小流域治理、公园群建设及EOD开发统筹各项整治任务与方案实施的策略方法,以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单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研究
10
作者 钟佳悦 郝利娜 +1 位作者 张明颖 严丽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5,共9页
目的为探究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重大工程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GCC)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模型构建研究区EGCC评价模型,揭示延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时空模式及流转态势,构... 目的为探究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重大工程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GCC)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模型构建研究区EGCC评价模型,揭示延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时空模式及流转态势,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探讨人类活动与EGCC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延河流域1990—2018年EGCC整体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值从−0.299上升至−0.197;EGCC分布多年来呈“中部最高,东南次之,西北最低”格局;人类活动强度从1990年成片分布逐渐发展到2018年“单核辐射”分布,高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延河流域中部;人类活动强度与EGCC相关度较高,一定范围内呈正向促进关系;受平山造城工程活动影响,2010—2018年高水平和较高水平承载力面积分别增加了1.610,3.164 km2;EGCC变化趋势因治沟造地工程所处乡、镇地理位置和发展侧重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工程对EGCC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治沟造地 平山造城 生态地质环境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ArcGIS Pro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天武 刘镫泽 +3 位作者 刘志双 李轶 万雯婷 王静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6期59-62,共4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则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方法,提出利用ArcGIS Pro...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则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方法,提出利用ArcGIS Pro软件为工具,通过其高级的空间分析功能、数据管理能力和可视化技术,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结合滇南地区某镇域实例,详细介绍了ArcGIS Pro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耕地破碎化 ArcGIS Pro 滇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被引量:178
12
作者 白中科 周伟 +3 位作者 王金满 赵中秋 曹银贵 周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剖析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对象、方法、途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程—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互逆研究范式。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剖析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对象、方法、途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程—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互逆研究范式。研究结果:(1)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四种类型、三个过程,以及不同恢复重建方案对效益的影响;(2)从技术经济角度佐证原脆弱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的可能;(3)从地上光温资源、地表水土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变化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极不稳定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低稳定生态系统、高稳定生态系统4种模式;(4)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系统诊断矿区生态系统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的学科支撑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矿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实现途径;(5)讨论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具有普适意义、提供中国方案的国情差异认知、学科交叉认知、规划决策认知和环境规制认知。研究结论:为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地复垦 生态恢复重建 矿区 方法论 实践论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对耕地的影响 被引量:44
13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2 位作者 杨鹏 许新国 余强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2-316,共5页
为明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目的与效果及其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根据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从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及土地整理政策建议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为明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目的与效果及其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根据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从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及土地整理政策建议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主导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以便增加耕地数量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规划 农村居民点 土地整理 耕地 潜力 模式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7
14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乐 郭力娜 邵战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4-310,F0003,共8页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11675.25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221.14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区域规划 北京 后备资源 耕地 适宜性评价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55
15
作者 胡业翠 郑新奇 +1 位作者 徐劲原 郑云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科学评价中国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丰富土地整治的相关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整治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该文从土地整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土地整治新增耕地... 科学评价中国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丰富土地整治的相关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整治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该文从土地整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土地整治在国家层面上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主,而省级以下层面则以土地开发项目为主;中国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率在全国范围均呈现较高水平,且开发补充耕地数量在国家、省、市不同尺度差异不大;中国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新增耕地率在国家、省、市不同尺度上体现出较大差异,市域尺度更能体现土地整理与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该研究可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序列建立及宏观政策决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治 土地利用 耕地 区域差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 被引量:61
16
作者 鞠正山 罗明 +1 位作者 张凤荣 肖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1,共6页
在全国土地整理区划的基础上 ,对一级区和二级区的土地整理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在东部发达地区土地整理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以有机农业为特征的高标准农田 ,进行土地深层次整理 ;中部农业区土地整理面向我国大型现代化的商... 在全国土地整理区划的基础上 ,对一级区和二级区的土地整理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在东部发达地区土地整理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以有机农业为特征的高标准农田 ,进行土地深层次整理 ;中部农业区土地整理面向我国大型现代化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 ,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作为该区土地整理的主要方向 ;西部开发区土地整理以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为土地整理的主要方向。同时 ,在一级区的控制下 ,分别探讨了全国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区域整理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1 位作者 侯湖平 李效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2,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这种效应在矿区内和矿区间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尽相同,存在分异现象;影响生态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采矿扰动因子和本底生态条件。研究结论:开展矿区生态监测和修复需要分区对待,并探索其敏感性指标或建立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煤炭开采 生态效应 地域分异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区土地整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6
18
作者 王瑷玲 赵庚星 +1 位作者 王庆芳 刘文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11-315,I0008,共6页
该文以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丘陵区土地整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对土壤化学性状影响不显著;各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异系数,除土... 该文以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丘陵区土地整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对土壤化学性状影响不显著;各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异系数,除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黏粒稍有增加外,其他均下降,整理后土壤理化性状更均匀。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原因主要是整理中注重物理措施、忽视土壤培肥,施工不规范及国家有关标准不具体等造成。今后应重视土壤培肥,规范施工,完善有关土地整理标准、明确各项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等,以确保土壤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整理 土壤理化性状 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成功度评价方法 被引量:30
19
作者 肖光强 李新举 +2 位作者 胡振琪 马光金 刘雪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4-308,共5页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但其实施中的每个环节质量对于土地整理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肥城市国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成功度进行评价,以探讨土地整理成功度评价的方法。论文选择了组织、方案和实施...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但其实施中的每个环节质量对于土地整理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肥城市国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成功度进行评价,以探讨土地整理成功度评价的方法。论文选择了组织、方案和实施3大指标12个因子构建了土地整理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特尔菲法对指标和因子进行量化和权重的确定,采用指数和法计算因子、指标和项目的成功度。结果表明:该项目组织成功度为0.70,指标实现程度为基本成功,其主要原因为法人独立性、统一性较差,微观控制能力比较弱,影响了项目的责任落实,对项目实施造成了较大影响。项目方案成功度为0.74,指标实现程度为基本成功,其主要原因为设计方案未公示,与实地结合度不够,造成方案的变更。实施成功度为0.94,为完全成功。项目成功度为0.83,说明该项目土地整理完全成功。实证研究证明该研究确定的土地整理项目成功度评价方法科学、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环境环境 土地整理 成功度 评价 肥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邑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20
作者 车明亮 聂宜民 +3 位作者 姜曙千 张建华 段瑞军 赵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60-365,共6页
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是研究农村居民点自组织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探讨了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影响因子与农村居民点分维的关系,阐明了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周长、人... 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是研究农村居民点自组织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探讨了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影响因子与农村居民点分维的关系,阐明了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周长、人口和分维具有内在联系性;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分维值随高程变化和坡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农村居民点分维值明显高于交通维数和水系维数;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呈异速生长关系,农村人口相对变化率低于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率,未来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分维值呈上升趋势;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点分维值呈上升趋势,其边界曲折度不断减小,其形态逐步向规则化发展。该研究可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规划 土地整理 农村 居民点 分形特征 分维 平邑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