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epard解剖型椎间融合器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操作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书连 王义生 +3 位作者 钟楚楠 卢义锋 王振 高延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9-131,共3页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相对于经前路椎体间融合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是一种新的脊柱融合技术[1-6]。常规的TLIF技术是通过后路实行彻底的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自椎间盘同侧的后外...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相对于经前路椎体间融合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是一种新的脊柱融合技术[1-6]。常规的TLIF技术是通过后路实行彻底的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自椎间盘同侧的后外侧将椎间融合器旋转放置到对侧,同时不显露神经根以及硬膜等椎管内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epard解剖型椎间融合器 融合技术 对侧神经根 板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腰椎XLIF/OLIF手术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彭祥 王文军 +5 位作者 晏怡果 左建宏 张健 姚女兆 王程 薛静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 建立L_(3~5)有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XLIF/OLIF手术中的生物力学属性。方法 建立正常人L_(3~5)有限元模型,模拟XLIF/OLIF手术过程分别装配子弹头cage和新型解剖型cage,并对模型进... 目的 建立L_(3~5)有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XLIF/OLIF手术中的生物力学属性。方法 建立正常人L_(3~5)有限元模型,模拟XLIF/OLIF手术过程分别装配子弹头cage和新型解剖型cage,并对模型进行赋值得到最终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400 N的轴向压缩及8 Nm力矩的预载荷,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分析两种cage的最大应力值和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两组L_4-L_5椎体活动度。结果 在6种不同工况下,子弹头cage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34.83、79.17、71.31、114.96、76.85、78.77 MPa,解剖型cage最大应力值分别为56.91、61.78、35.82、52.28、31.76、32.45 MPa,解剖型cage比子弹头cage的应力分布要小且分散;两组L_4-L_5椎体活动度均明显小于正常人活动度,且解剖型cage组活动度要小于子弹头cage组。结论 在腰椎XLIF/OLIF微创手术中应用新型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可以降低最大应力值,避免应力集中,减少椎体活动度,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融合器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XLIF/OLIF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及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建华 尹庆水 +4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王善琛 刘启宇 赖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69-672,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窥镜下置入自行设计的下腰椎微创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自行设计的下腰椎椎间融合器宽度女性为7mm,男性为8mm。72具年龄32~66岁的成人腰骶椎干骨标本,将L4、L5和S1的上关节突由内向外分作3等份后分别测量上关节...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窥镜下置入自行设计的下腰椎微创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自行设计的下腰椎椎间融合器宽度女性为7mm,男性为8mm。72具年龄32~66岁的成人腰骶椎干骨标本,将L4、L5和S1的上关节突由内向外分作3等份后分别测量上关节突内缘点及另外2个等份点与脊椎中线的距离,获得保留小关节与小关节切除1/3及2/3后的骨窗宽度。结果:保留小关节时,L3/4、L4/5、L5/S1的骨窗宽度男性分别为7.2±1.7mm、8.8±1.7mm、10.6±2.2mm,其中>8mm者分别占83.3%、88.9%、94.4%,女性分别为6.1±1.7mm、7.5±1.7mm、9.7±2.4mm,其中>7mm者分别占75.0%、88.9%、91.7%;将小关节切除1/3后,男性骨窗宽度分别为9.3±1.5mm、11.8±1.5mm、13.1±2.1mm,其中>8mm者分别占91.7%、100%、100%,女性分别为8.2±1.3mm、10.7±1.7mm、12.1±2.3mm,其中>7mm者分别占88.9%、100%、100%;小关节切除2/3后,男性骨窗宽度分别为11.8±2.1mm、14.1±2.4mm、16.1±3.3mm,均>8mm,女性分别为10.7±2.2mm、13.2±2.1mm、15.2±3.5mm,均>7mm。结论:新设计的融合器可以通过内窥镜工作管道,理论上可在椎板小开窗条件下置入L4/5、L5/S1椎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器 解剖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型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子文 杨进顺 +3 位作者 赵玉 黄锦衣 廖壮文 黄文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51-1352,共2页
目的:研究和开发一种新型的腰椎间融合器——生物型腰椎间融合器,并对该融合器进行生物力学测验。方法:融合器设计为用整块的异体皮质骨制成以保证其强度,融合器有特定形状和规格;从两具强壮壮年男性的新鲜尸体上截取四段股骨中上段,按... 目的:研究和开发一种新型的腰椎间融合器——生物型腰椎间融合器,并对该融合器进行生物力学测验。方法:融合器设计为用整块的异体皮质骨制成以保证其强度,融合器有特定形状和规格;从两具强壮壮年男性的新鲜尸体上截取四段股骨中上段,按设计制成融合器并冻干,然后利用瑞典进口的材料生物力学实验机,进行力学测验,测定融合器的压缩破坏力,并将结果与文献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该组融合器的压缩破坏力为(10 040±1 805)N,和碳素纤维融合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髂骨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物型腰椎间融合器强度可以满足作为融合器的即刻支撑重建脊柱初期的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融合器 异体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和钢板和JR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筑 熊成安 杨渝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20-720,723,共2页
关键词 协和钢板 JR融合器 治疗 滑脱 早期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3D打印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建华 吴迪 +3 位作者 孙贺 张义龙 信丽丽 张仁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4-330,共7页
目的:探究应用3D打印椎间融合器行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 目的:探究应用3D打印椎间融合器行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2~62岁,平均51.7±3.8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1~63岁,平均52.4±4.5岁。观察组置入3D打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置入普通异体骨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两组矢状位平衡参数(C2-7 Cobb角、C2-7 SVA、T1倾斜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颈椎功能(JOA)评分;术后1年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统计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45.73±5.27ml,对照组62.15±7.38ml;观察组手术时间84.29±6.11min,对照组105.34±12.04min;观察组住院天数6.81±1.52d;对照组8.54±1.08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C2-7 Cobb角为26.15°±3.02°,C2-7 SVA为14.28±2.31mm,T1倾斜角为31.46°±1.83°;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28.79°±4.03°、12.60±4.24mm、30.16°±1.64°;术后1年分别为29.46°±5.11°、11.31±3.70mm、28.65°±2.02°;对照组术后即刻C2-7 Cobb角为21.67°±2.59°,C2-7 SVA为17.39±3.04mm,T1倾斜角32.78°±1.91°、术后6个月分别为23.76°±3.90°、16.88±3.29mm、31.58°±2.01°,术后1年分别为25.28°±4.43°、15.42±3.46mm、30.46°±1.79°,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时,两组均获得100%融合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56%(2/36)与对照组11.76%(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置入普通异体骨块相比,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纠正颈椎矢状位平衡,有利于颈椎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 3D打印融合器 矢状位平衡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比较性研究
7
作者 刘恩志 尹庆水 郭东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93例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撑开型融合器及椎弓根固定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A组)... 目的探讨后路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93例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撑开型融合器及椎弓根固定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A组),50例行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数据及随访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随访发现使用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与椎弓根钉固定组相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4d及术后1~3年随访JOA评分、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可有效治疗腰椎不稳症,术前对病例进行慎重选择,术中可能保留较多的腰椎后路稳定结构,撑开型融合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撑开融合器 弓根钉 内固定 融合 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闫慧博 邓尚希 +4 位作者 黎庆初 金大地 刘则征 程亮 江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3-608,共6页
目的探讨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报告5年随访疗效。方法选取47例因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置入术患者。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前凸角及植骨融合率;术前及术... 目的探讨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报告5年随访疗效。方法选取47例因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置入术患者。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前凸角及植骨融合率;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VAS评分评价患者颈部或肢体疼痛;SF-36健康调查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67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术前为(4.47±0.86)mm,末次随访为(7.41±0.72)mm。颈椎前凸角术前为(0.7±4.1)°,末次随访为(5.9±3.6)°。随访56~9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15±0.22)分增至末次随访(14.89±0.16)分,VAS评分由术前(5.24±1.44)分减至末次随访(0.35±0.49)分。JOA及VAS评分术前较术后各次随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次随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健康调查评分6个维度,术前及术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中远期疗效好,适用于多种需前路减压的颈椎退变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融合 单嵌片自稳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间孔三维CT测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喻忠 龚建平 +2 位作者 桂鉴超 王黎明 黄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80-483,共4页
目的:对颈椎椎间孔三维CT测量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成人尸体颈椎标本5个,在椎间孔走向垂直的方向切割椎间孔,范围为C2~C7.观察椎间孔的解剖形态并测量其面积.标本行螺旋CT检查,并将图像传送至三维CT图像处理工作站.在不同阈值下进行... 目的:对颈椎椎间孔三维CT测量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成人尸体颈椎标本5个,在椎间孔走向垂直的方向切割椎间孔,范围为C2~C7.观察椎间孔的解剖形态并测量其面积.标本行螺旋CT检查,并将图像传送至三维CT图像处理工作站.在不同阈值下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出诸椎间孔面积,并将所得数据与标本同一椎间孔的实体测量结果比较.结果:颈椎椎间孔在300Hu阈值下的测量值与标本测量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CT对椎间孔的形态大小可作出正确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孔狭窄 神经根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