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环境中蛋鸡识别及粘连分离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劳凤丹 滕光辉 +1 位作者 李卓 余礼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3-216,227,共5页
提出基于Lab颜色模型的蛋鸡与背景自动分割方法和基于极限腐蚀和凹点搜寻的粘连蛋鸡分离与计数算法。实验前期将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获取的RGB图像转换成Lab图像,每张图像中均选取蛋鸡及最接近蛋鸡颜色的背景2个小样本区域,分别计算这两... 提出基于Lab颜色模型的蛋鸡与背景自动分割方法和基于极限腐蚀和凹点搜寻的粘连蛋鸡分离与计数算法。实验前期将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获取的RGB图像转换成Lab图像,每张图像中均选取蛋鸡及最接近蛋鸡颜色的背景2个小样本区域,分别计算这两类区域在a、b分量的数学期望作为分割阈值。随后将采集的图像像素聚类于与a、b分割阈值的欧氏距离最小的区域,从而实现蛋鸡与背景区域的自动分割。针对经常出现的蛋鸡群聚造成蛋鸡个体之间相互粘连的情况,研究利用改进的极限腐蚀及凹点搜寻处理算法分离出独立的蛋鸡并正确计数。108幅蛋鸡图像识别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将蛋鸡个体从复杂背景中有效提取、计数和粘连分离,蛋鸡计数正确率为93.5%,综合分离正确率为8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鸡 图像识别 粘连 lab颜色模型 凹点搜寻 极限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means聚类法的茶叶嫩芽识别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雪梅 唐仙 +1 位作者 张富贵 顾金梅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5年第5期161-164,179,共5页
以数码相机采集的茶叶图像为对象,研究茶叶嫩芽的识别方法。采用基于Lab颜色模型中a分量、b分量信息的K-means聚类法识别彩色图像中的茶叶嫩芽。对不同距离采集的茶叶图像,对比分析Ostu法(最大方差自动取阈法)和3个聚类中心的K-means聚... 以数码相机采集的茶叶图像为对象,研究茶叶嫩芽的识别方法。采用基于Lab颜色模型中a分量、b分量信息的K-means聚类法识别彩色图像中的茶叶嫩芽。对不同距离采集的茶叶图像,对比分析Ostu法(最大方差自动取阈法)和3个聚类中心的K-means聚类法的目标识别效果和识别效率。结果表明,Ostu法虽然可以完成嫩芽的识别,平均识别率在89%左右,但不能较好的保证分割后嫩芽的完整度。基Lab颜色模型和K-means聚类法的识别算法能较好的区分嫩芽和背景,平均识别率达到94%左右,且能较好的保证分割后嫩芽的完整度,为智能采摘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图像 茶叶嫩芽识别 lab颜色模型 K-means聚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系栀子染料刷染工艺及显色特征
3
作者 梁惠娥 张竻雨 《服装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319-324,376,共7页
采用传统民间刷染工艺,以染液配置、助剂种类、刷染次数为被试变量,应用Lab色彩模型,分析栀子、靛蓝染液绿色系刷染色域的色彩变化规律与色样染色牢度。实验结果表明,3种变量的差异均可对栀子刷染绿色的明度、纯度、色调产生影响,且刷... 采用传统民间刷染工艺,以染液配置、助剂种类、刷染次数为被试变量,应用Lab色彩模型,分析栀子、靛蓝染液绿色系刷染色域的色彩变化规律与色样染色牢度。实验结果表明,3种变量的差异均可对栀子刷染绿色的明度、纯度、色调产生影响,且刷染色样的耐日晒牢度、沾色牢度较优,变色牢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染料 刷染工艺 绿色系 lab颜色模型 显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工厂下基于AGV的路径识别与检测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莹莹 刘翔 +2 位作者 石蕴玉 黄立新 王雄飞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8-150,160,共4页
为解决智能工厂中自动导引车(AGV)路径识别算法在光照不均匀、路径污染等情况下表现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SW熵法提高路径提取效果。首先,采用LAB颜色模型对输入图像的颜色向量进行空间转换,并选取纹理及光照对路径影响最小... 为解决智能工厂中自动导引车(AGV)路径识别算法在光照不均匀、路径污染等情况下表现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SW熵法提高路径提取效果。首先,采用LAB颜色模型对输入图像的颜色向量进行空间转换,并选取纹理及光照对路径影响最小的颜色通道作为阈值分割样本;其次,利用KSW熵法获取图像分割阈值,并结合改进的p-tile算法获取最优路径提取效果。同时,本文提出将Sobel算子的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边缘数据进行融合,从而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并利用滑动窗口算法动态搜索边缘特征点确定AGV的行驶路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实现了路径图像在光照及污染情况下的准确提取,并且提高了路径检测的实时性与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颜色模型 KSW熵算法 p-tile算法 SOBEL算子 滑动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时间对大豆高温脱脂豆粕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时玉强 万华松 +3 位作者 马军 李敏 郭增旺 蔡中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52-59,共8页
为了改善生产大豆蛋白质粉的原料高温脱脂豆粕的品质,提高工艺控制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分析了在微波功率20 kW,风速2.5 m/s,物料厚度20 mm情况下,微波处理4~6 min的过程对高温脱脂豆粕的含水率、温度、菌落总数、溶水后的颜色及其大... 为了改善生产大豆蛋白质粉的原料高温脱脂豆粕的品质,提高工艺控制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分析了在微波功率20 kW,风速2.5 m/s,物料厚度20 mm情况下,微波处理4~6 min的过程对高温脱脂豆粕的含水率、温度、菌落总数、溶水后的颜色及其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的影响,进而指导用于大豆蛋白粉生产的高温脱脂豆粕的生产及应用。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4~6 min时,含水率降低速度为1.51%/min;微波处理5.45 min时,温度能够控制在103℃,微生物的杀灭率达到96.8%,菌落总数达到100 CFU/g;微波处理时间在4.62~5.45 min之间时,水溶液红色值比较稳定,亮度和黄色值略有变化,色泽较好;微波时间≥5 min时,脲酶活性达到阴性,满足婴幼儿食品的要求;微波处理对蛋白二级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在4.29~5.45 min之间时,α螺旋向β转角转化,进而消失,β转角量快速增加;微波时间在5.45~6 min之间时,β转角迅速向α螺旋转化;整个微波处理过程中,β折叠只有小幅度的变化,相对稳定。通过微波处理可有效地控制高温脱脂豆粕的水分、颜色、菌落总数、脲酶活性、改善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对提高大豆高温脱脂豆粕的品质,扩大应用领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脱脂豆粕 微波处理 含水量 蛋白二级结构 lab颜色模型 菌落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