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b色度系统对苏北草鸡不同产蛋期蛋壳颜色的评价及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智青 陈应江 +3 位作者 金崇富 丁海荣 时凯 陈长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6-268,共3页
选取沿海防护林下散养苏北草鸡早、中、晚3个不同产蛋期的鸡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b色度系统从蛋壳亮度、颜色、色调角以及饱和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00日龄前的苏北草鸡蛋壳颜色差异较小;亮度值主要分布在60~80之间;... 选取沿海防护林下散养苏北草鸡早、中、晚3个不同产蛋期的鸡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b色度系统从蛋壳亮度、颜色、色调角以及饱和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00日龄前的苏北草鸡蛋壳颜色差异较小;亮度值主要分布在60~80之间;黄蓝色品在黄色轴方向,指标值在15~25之间,中期蛋与后期蛋差异显著(P<0.05);色调角主要分布在60&#176;~70&#176;之间,呈粉色;颜色饱和度分布在16~30之间,但中期蛋与早、晚期蛋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色度系统 苏北草鸡 蛋壳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b色度系统对黑羽乌鸡不同产蛋期蛋壳颜色的评价和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智青 陈应江 +3 位作者 金崇富 丁海荣 时凯 陈长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2期9316-9318,9347,共4页
[目的]为绿壳乌鸡的选育工作以及利用产蛋期调控蛋壳颜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苏北黑羽乌鸡3个生产期的绿壳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b色度系统从蛋壳亮度、颜色、饱和度以及色调角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黑羽乌鸡生产的绿壳蛋亮度亮度值... [目的]为绿壳乌鸡的选育工作以及利用产蛋期调控蛋壳颜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苏北黑羽乌鸡3个生产期的绿壳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b色度系统从蛋壳亮度、颜色、饱和度以及色调角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黑羽乌鸡生产的绿壳蛋亮度亮度值为73 ~ 87,差异较大,且后期亮度与前-中期差异显著(P<0.05);蛋壳颜色在红绿色品方面早期与中-后期差异显著(P<0.05);黄蓝色品方面变化较大,早期和后期差异显著(P<0.05);青蛋壳颜色饱和度相对集中,后期与早-中期差异显著(P<0.05);绿壳蛋颜色的色调角要分布在120°~ 140°,中期与早-后期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产蛋期的规划调整可以大幅度提高绿壳蛋颜色的均一性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色度系统 黑羽乌鸡 蛋壳颜色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荔枝皮花色苷提取物粒径与色度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周玮婧 李书艺 +1 位作者 孙智达 谢笔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共5页
比较9种荔枝皮花色苷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粒径的分布,以及不同品种的色度差异,并将花色苷粒径和色度指标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糯米糍在35%乙醇溶液中粒径分布最好,为2.48~6.51μm,D50为4.56μm,比表面积为498.... 比较9种荔枝皮花色苷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粒径的分布,以及不同品种的色度差异,并将花色苷粒径和色度指标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糯米糍在35%乙醇溶液中粒径分布最好,为2.48~6.51μm,D50为4.56μm,比表面积为498.23m2/kg,且不同品种荔枝皮花色苷粉末在乙醇溶液中分布变化明显。糯米糍具有最大彩色度c*值(110.27)和a*值(87.12),妃子笑具有最大L*值(94.86)和b*值(98.79);不同品种的色度变化在红色与黄色之间。花色苷含量、抗氧化活性(清除率、IC50)与粒径指标(D50、比表面积)和色度指标(L*、a*、b*、c*、h)具有相关性,且荔枝皮花色苷颗粒对色度也有着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皮花色苷 粒径 抗氧化活性 lab色度系统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粮天然色素在鸭蛋蛋黄中沉积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巍 郭万正 +4 位作者 梁振华 孙静 董小英 杜金平 周樱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684-2691,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天然色素对生鲜、煮熟、腌制鸭蛋的着色效果。选取健康、产蛋率一致的300日龄蛋鸭30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选用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苜蓿、菜籽粕、棉籽粕、小麦为蛋...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天然色素对生鲜、煮熟、腌制鸭蛋的着色效果。选取健康、产蛋率一致的300日龄蛋鸭30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选用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苜蓿、菜籽粕、棉籽粕、小麦为蛋鸭饲粮原料,分别配制小麦-杂粕(菜籽粕和棉籽粕)饲粮(处理1)、小麦-玉米DDGS饲粮(处理2)、小麦-杂粕(菜籽粕和棉籽粕)+3%苜蓿饲粮(处理3),采用Lab色度系统评价不同饲粮天然色素对鸭蛋蛋黄着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处理1相比,鸭蛋经煮熟、腌制处理后蛋黄色差值为4.47~18.76,腌制煮熟色差值增加2~5倍;不同饲粮组鸭蛋经煮熟、腌制处理后色彩饱和度减小,亮度(L^*)值增加;处理2鸭蛋腌制后色彩饱和度显著高于处理3(P〈0.05),L^*值极显著低于处理3(P〈0.01)。2)处理1总叶黄素的沉积率最高;生鲜和煮熟蛋黄的总叶黄素含量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2腌制蛋黄的总叶黄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处理1、处理3(P〈0.01),煮熟对总叶黄素的损失(76.55%~86.98%)高于腌制(48.04%~63.09%)。3)蛋黄中总叶黄素含量与L^*、红度(a^*)、黄度(b^*)值及饱和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此可见,玉米DDGS中天然色素有较好的着色效果,优于苜蓿,蛋黄中叶黄素的含量与蛋黄的颜色无显著相关性,就色泽和叶黄素含量而言,鸭蛋腌制后食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DDGS 苜蓿 鲜鸭蛋 熟鸭蛋 熟咸蛋 lab色度系统 总叶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