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LM模式对青藏高原中部BJ站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6
1
作者 罗斯琼 吕世华 +4 位作者 张宇 胡泽勇 马耀明 李锁锁 尚伦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9-271,共13页
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及"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ujiao(BJ)站2002—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与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 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及"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ujiao(BJ)站2002—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与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表明CoLM较成功地模拟了该地区的能量分配。模式对向上的短波辐射、向上的长波辐射、净辐射及土壤热通量模拟得较好,但冬季存在偏差。进一步比较了模拟和观测的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发现浅层60 cm土壤温度模拟较好,深层存在偏差,表现为土壤温度变化滞后于实际变化。土壤湿度总体偏小,尤其是冬季冻结期,土壤冻融过程中忽略了土壤液态水在温度0℃以下仍能存在,含冰量模拟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BJ站 陆面过程 colm模式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M模式在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辛羽飞 卞林根 张雪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7-574,共8页
运用CoLM(CLM3.0)模式对典型干旱区(张掖站)和青藏高原区(安多站、MS3478站)进行了off-line验证试验,检验了CoLM模式在典型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性能。结果表明:CoLM模式对典型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的陆面过程模拟较好,土壤各层温度的日... 运用CoLM(CLM3.0)模式对典型干旱区(张掖站)和青藏高原区(安多站、MS3478站)进行了off-line验证试验,检验了CoLM模式在典型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性能。结果表明:CoLM模式对典型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的陆面过程模拟较好,土壤各层温度的日变化趋势和季节变化趋势都能较准确地模拟出来,模拟的地表温度与观测值相关系数为0.885,均方差为0.873;模拟的5 cm土壤温度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44,均方差为0.891。在高原地区能量平衡分量的模拟中,净辐射、感热模拟效果较好,潜热分量模拟值偏大,故将CoLM模式用于高原地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m模式 陆面过程 黑河实验 GAME-Tibet试验 Off—line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M模式在中国温带混交林和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的水热通量模拟性能评估 被引量:9
3
作者 宋耀明 郭维栋 张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67-977,共11页
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观测站点和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点的强化观测资料,考察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Common LandModel,CoLM)在这两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垫面的模拟性能,特别... 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观测站点和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点的强化观测资料,考察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Common LandModel,CoLM)在这两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垫面的模拟性能,特别是其对潜热通量的模拟。模拟结果与强化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CoLM能较好地模拟出实验站点地表能量平衡的基本特征以及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其中长白山站和千烟洲站潜热通量日平均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4和0.692,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总体而言,CoLM在长白山站的模拟效果更好一些,模式对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土壤—植被—大气间水热传输过程的处理可能是造成差别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m模式 陆地生态系统 水热通量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M3模式中LSM积雪方案的改进研究 (Ⅰ):修改方案介绍及其单点试验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统文 钱正安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452,共9页
为了改进美国NCARCCM3全球模式中LSM陆面模型中的积雪方案的模拟效果,在Sun等[1]SAST积雪模型的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改后,加进CCM3模式LSM模型中。该方案根据格点区域平均积雪深度的不同,把地面雪盖划分为1到3层不等,能在积雪表层和中间... 为了改进美国NCARCCM3全球模式中LSM陆面模型中的积雪方案的模拟效果,在Sun等[1]SAST积雪模型的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改后,加进CCM3模式LSM模型中。该方案根据格点区域平均积雪深度的不同,把地面雪盖划分为1到3层不等,能在积雪表层和中间层更好地描述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详细地考虑了雪的热传导、太阳辐射的穿透吸收、雪的融化、液态水的储存、渗透和再冻结等积雪内部的主要物理过程;根据Nimbus-7卫星实测雪深资料修改了积雪覆盖度和雪面反照率的计算方案。利用前苏联6个台站1978—1983年的实测积雪资料和大气强迫数据,进行了单点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新的积雪参数化方案能够较好地再现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的逐日和季节变化特征,部分提高了积雪参数化方案对积雪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m陆面系统模型 CCM3模式 积雪参数化方案 单点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M模式地表温度变分同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孟春雷 张朝林 刘长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5-994,共10页
本文采用变分方法对通用陆面模式(CoLM)中的地表温度进行同化。同化伴随约束条件采用CoLM模式中的地表及植被能量平衡方程,调节因子采用裸土及植被蒸发比。采用美国通量网(AmeriFlux)中的Bonville站数据对同化方法进行了单点验证,验证... 本文采用变分方法对通用陆面模式(CoLM)中的地表温度进行同化。同化伴随约束条件采用CoLM模式中的地表及植被能量平衡方程,调节因子采用裸土及植被蒸发比。采用美国通量网(AmeriFlux)中的Bonville站数据对同化方法进行了单点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同化后地表温度以及蒸散结果更加接近于实测值。选取中国华北地区对同化方法进行区域验证,结果显示每天仅采用白天一次观测值对地表温度进行同化的方法是有效的。通过对同化前后地表温度误差直方图比较可以发现,在有MODIS观测值的区域,同化后白天地表温度误差大大降低,同时,同化后地表蒸散空间分布图也发生了变化。单点验证以及区域验证结果都表明了变分同化方法是可靠的。变分同化方法可以改进陆面模式模拟结果,对于地表过程研究中的植被生态、水文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陆面模式可以与数值预报模式进行耦合,改进数值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同化 colm模式 地表温度 蒸发比 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分解算法在CoLM模式并行计算中的应用
6
作者 石建辉 蒋宗礼 周文波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994-2997,共4页
结合通用陆面模式(CoLM)的特点,针对模式原始数据区域较大、计算精度要求较低的情况,提出基于加权平均的数据区域分解算法。算法根据网格的地表覆盖类型对网格进行分解,对各参数采用时间一维有限差分法进行离散,并对每个区域所含有的地... 结合通用陆面模式(CoLM)的特点,针对模式原始数据区域较大、计算精度要求较低的情况,提出基于加权平均的数据区域分解算法。算法根据网格的地表覆盖类型对网格进行分解,对各参数采用时间一维有限差分法进行离散,并对每个区域所含有的地块数进行加权累加,得到每个区域的最终输出结果。通过CoLM模式中的地表感热通量及蒸散模拟结果对区域分解算法进行验证,并进行并行算法性能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平均 区域分解 colm模式 性能分析 敏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XNET数据集对陆面模式CoLM能量通量的单点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琦 刘少锋 +1 位作者 袁华 李红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8-706,共19页
模式评估是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来自FLUXNET2015数据集的30个站点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重点关注能量通量,对通用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 version 2014,CoLM2014)在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 模式评估是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来自FLUXNET2015数据集的30个站点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重点关注能量通量,对通用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 version 2014,CoLM2014)在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总体上能抓住感热、潜热和净辐射通量在日、季节和年平均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对感热、潜热和净辐射通量都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净辐射的模拟效果最好,潜热通量次之。季节变化模拟中,感热、潜热通量在夏季不同植被型下站点的空间离散程度大于冬季,不同站点间模拟效果相差较大,净辐射多站点标准差变化幅度要小于感热、潜热,不同站点间模拟效果偏差较小。CoLM在常绿针叶林、稀树林地、草地、农田模拟感热、潜热通量的效果相对较好,在永久湿地、落叶阔叶林下模拟感热通量较差。本研究对CoLM2014在未来的改进和发展中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评估 FLUXNET2015 数据集 能量通量 colm2014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面模式基准平台ILAMB对陆面模式CoLM的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彭静漫 刘少锋 +1 位作者 戴永久 魏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9-666,共18页
模式评估是模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最新版陆面模式评估软件—ILAMB(International Land Model Benchmarking)对通用陆面模式(The Common Land Model,CoLM)进行客观评估,并与NCAR陆面模式CLM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 模式评估是模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最新版陆面模式评估软件—ILAMB(International Land Model Benchmarking)对通用陆面模式(The Common Land Model,CoLM)进行客观评估,并与NCAR陆面模式CLM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5)结果进行比较。作为一个陆面模式评估软件,ILAMB能对参与评估的模式变量自动生成诊断图形并对模式性能进行评分。评估结果表明,CoLM总体性能良好,模拟结果与基准数据较为接近。与CLM5相比,CoLM在总初级生产力及水文方面的表现略微逊色,在辐射方面则表现相当,对部分变量如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地表净辐射等的模拟甚至优于CLM5。通过对比CRUNCEPv7和GSWP3v1两种强迫资料发现,它们在气候平均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模式在GSWP3v1强迫下的表现相对较好。CoLM和CLM5在CRUCNEPv7强迫下模拟的潜热通量在亚马逊平原、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以及北美东部一带正偏差显著,而在GSWP3v1强迫下的模拟则有明显改善。这两个模式对感热通量的模拟在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一带均明显偏高。在辐射方面,CoLM模拟的地表向上短波辐射在全球以偏高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表净辐射的模拟偏低。各组试验模拟的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得分相差不大,但在具体的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模拟 colm模式 ILAMB软件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陆面模式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金婷 马柱国 罗德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2-1249,共8页
利用实测的大气观测数据建立陆面模式驱动场,分别驱动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Scheme(BATS),Land Surface Model(LSM),Common Land Model(CoLM)三个陆面模式,对新疆地区99个测站的陆面热力过程进行了off-line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 利用实测的大气观测数据建立陆面模式驱动场,分别驱动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Scheme(BATS),Land Surface Model(LSM),Common Land Model(CoLM)三个陆面模式,对新疆地区99个测站的陆面热力过程进行了off-line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三个模式模拟结果的异同,并利用观测的土壤温度检验了各个模式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三个模式对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地表感热通量、地表潜热通量和Bowen比的模拟结果有明显差别,其中CoLM模拟的太阳辐射、感热通量和土壤温度比BATS和LSM大。用观测的土壤温度对三个模式模拟性能的检验表明BATS模拟的土壤温度最接近观测值,大约偏低1℃,而LSM和CoLM的模拟结果偏高,CoLM模拟的年际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相关性达到0.877,高于另外两个模式的模拟;BATS在天山以北模拟值偏低,CoLM在天山以南模拟结果偏高,LSM模拟的区域分布状况与实际观测最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陆面模式在新疆地区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对于深入了解新疆地区的陆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热力过程 BATS lsm及colm模式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空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及其在陆面过程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锁锁 吕世华 +5 位作者 柳媛普 张宇 奥银焕 高艳红 陈世强 尚伦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08-1413,共6页
为了定量描述黄河上游玛曲地区草地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为模式提供准确的下垫面参数,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9月的湍流观测资料,结合Martano由单层超声观测资料确定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计... 为了定量描述黄河上游玛曲地区草地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为模式提供准确的下垫面参数,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9月的湍流观测资料,结合Martano由单层超声观测资料确定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计算了黄河上游玛曲地区草原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和零平面位移d,即z0为0.035 m,d为0.143 m。同时,将z0和d应用于陆面过程模式CoLM中,检验其对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陆面参数后的模式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均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零平面位移 陆面过程模式co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冻融期陆面过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42
11
作者 王澄海 师锐 左洪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利用CAMP/Tibet中CEOP-EOP3改则站2002年10月—2003年9月的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运用陆面过程模式CoLM(Common Land Model),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特征的模拟研究表明,在高原西部地表能量平衡过程中,冬半年,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潜热通量较小... 利用CAMP/Tibet中CEOP-EOP3改则站2002年10月—2003年9月的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运用陆面过程模式CoLM(Common Land Model),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特征的模拟研究表明,在高原西部地表能量平衡过程中,冬半年,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潜热通量较小;尤其在冻结期,潜热通量几乎等于零。但在高原西部的融冻期,潜热通量有显著变化。在干季向湿季转化时段的5月中下旬,表层土壤由于融冻而引起的频繁水分相变,使得潜热通量随之变化并开始增加,Bowen比由大变小。地表有效通量的变化与降水及土壤表层频繁的冻结—消融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西部 陆面特征 colm模式 土壤冻融 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干旱地区陆面特征的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澄海 董文杰 +1 位作者 韦志刚 马文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6-472,共7页
运用NCAR -LSM (Landsurfacemodel)模式对典型干旱区—沙漠站进行了独立试验 (Off line) ,检验了LSM模式在典型干旱地区的性能 ,并分析了典型干旱地区的陆面特征。结果表明 :LSM模式对干旱地区有较好的模拟性能。在不同的季节 ,典型干... 运用NCAR -LSM (Landsurfacemodel)模式对典型干旱区—沙漠站进行了独立试验 (Off line) ,检验了LSM模式在典型干旱地区的性能 ,并分析了典型干旱地区的陆面特征。结果表明 :LSM模式对干旱地区有较好的模拟性能。在不同的季节 ,典型干旱地区的感热和潜热有着不同的特征 ,4月份的感热通量较大 ,约为 4 0 0W·m-2 ;1月和 8月相对较小 ,约为 2 30W·m-2 。 1月和 4月的潜热通量很小 ,约为 4~ 6W·m-2 ,可以忽略 ;但 8月份的潜热通量大 ,平均最大约为 12 0W·m-2 ,当有降水发生时 ,潜热通量可达 5 70W·m-2 ,与感热通量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干旱区 陆面过程 lsm模式 感热 潜热 大气环流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陆面过程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超 韦志刚 +2 位作者 李振朝 肖天贵 倪长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22-2429,共8页
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 LM(community land model),检验其在西北干旱区敦煌戈壁陆面过程特征的模拟能力。通过2008年敦煌夏季典型晴天观测资料驱动模式,对模式在敦煌戈壁地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通过和该站点同期实测资料对比发现:公共陆面模... 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 LM(community land model),检验其在西北干旱区敦煌戈壁陆面过程特征的模拟能力。通过2008年敦煌夏季典型晴天观测资料驱动模式,对模式在敦煌戈壁地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通过和该站点同期实测资料对比发现:公共陆面模式(Co LM)基本能较好地模拟极端干旱区,如对敦煌戈壁下垫面的地表能量通量,及对于物理量的日变化趋势模拟得均比较准确,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较高。不足之处是对于感热的模拟,白天的模拟峰值偏大,而在夜间负感热的峰值也存在偏大现象。利用辐射资料计算出该下垫面反照率为0.25,修改模式中反照率的设定后,从模拟结果来看Co LM的模拟能力有一定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m模式 敦煌戈壁 模拟研究 地表能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冻融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火霖 胡泽勇 +3 位作者 杨耀先 王愚 孙根厚 黄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6-683,共8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冻融期(2013年3月1日至6月1日)的气象和土壤观测资料,通过陆面模式Co LM对那曲地区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Co LM模式对土壤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与观测较吻合,...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冻融期(2013年3月1日至6月1日)的气象和土壤观测资料,通过陆面模式Co LM对那曲地区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Co LM模式对土壤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与观测较吻合,但对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较大,而模式冻融参数化方案的不足是造成这一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根据热力学平衡下土壤水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Clapp-Hornberger经验公式对冻融参数化方案进行了优化,优化冻融参数化方案后,模式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出土壤冻融过程特征,尤其是对土壤湿度偏低的现象改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olm模式 冻融过程 冻融参数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土壤有机质及砾石影响水热传输特性的数值模拟
15
作者 马琴 刘新 +1 位作者 李伟平 丁宝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7-351,共15页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含量较高的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参数化方案以描述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对土壤导热率、导水率的影响。通过对通用陆面模式CoLM中的土壤水、热参数化方案以及地表蒸发阻抗三方面...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含量较高的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参数化方案以描述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对土壤导热率、导水率的影响。通过对通用陆面模式CoLM中的土壤水、热参数化方案以及地表蒸发阻抗三方面的逐步改进,对青藏高原藏东南站和纳木错站两种不同下垫面进行单点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原方案与最终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案的CoLM模式对藏东南站土壤湿度模拟性能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减小到0.04,而对纳木错站浅层20 cm以上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略微增大。新方案在藏东南站对土壤内部温度的模拟改善较为显著,平均偏差减小了0.2°C;而在纳木错站40 cm以上有所改进。新参数化方案较好地模拟了两个观测站表面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纳木错站7、8月份的潜热通量改进尤为明显,比原方案减少大约20 W m^(-2),与观测结果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olm模式 有机质砾石 参数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